馬丹撒喇倍兒那

關燈
節譯ClevelandMoffett所作《今世女界第一人物》,原文見美國《莫克魯爾月報》一九一七年二月号) 今世最有名望之婦女為誰?其能以心的力量,與精神的感化力,及其事業之成功,使其自身為世界中一最有趣味之婦女者為誰?質言之,今世女界中堪稱第一人物者為誰?吾苟持此問題,集全世界人而為一總投票,結果殆必馬丹撒喇倍兒那(MadameSarahBemhardt)當選無疑。

     馬丹之名,舉世無不知者,即遠至亞洲非洲,亦稱道弗衰。

    亦或簡稱其字曰撒拉,則猶拿破侖亞曆山大輩之隻須稱以族姓,不必更舉其字也。

     馬丹在本國時,以嚣俄(VictorHugo)之懷才自負,目無餘人,而一見所演《呂勃拉》(RuyBlas),是劇即嚣俄所編,言西班牙皇宮中,有一仆役與皇後相愛,懼皇帝問罪,殺之,又自殺以全皇後之名譽。

    竟不惜屈膝其前,榄[攬]其手而親之以吻。

     其至外國京城時,魔力之大,直如上國君主下臨屬國。

    帝王也,而屈尊兀坐于包廂之中,為之鼓掌;皇後也,而手執玫瑰之花球,對舞台而遙擲;鑽石之寶星,則一贈再贈;皇室之車馬汽船,則有專差承候,供其随時乘用。

     在倫敦時,首相格蘭斯敦(Gladstone)曾躬詣其宅,與論《菲特兒》(Pbèdre)Racine所作。

    一劇之情節。

    威爾斯親王及王妃,且自遠道歸來,一親顔色。

     在紐約時,大發明家愛迪生(Edison)謝客久矣,聞其至,則色然喜曰:“此拿破侖以後一人也,吾不可以不見。

    ”乃為開一夜會,且大演電術以示敬意。

    以下四節半,詳述馬丹在美國各處演劇時大受歡迎狀況,并詳記所得金錢之數,均瑣屑不必譯。

    惟記其在紐約演《茶花女》一劇,第三幕畢,叫幕十七次;全劇告終,叫幕二十九次;出劇場時,遲于門外,欲與握手者,多至五萬人。

    又總計在美國演劇,凡一百五十六次,得資五十三萬三千五百二十金,平均每次三千餘金,在世界演劇史中,均為從古未有之成績雲。

     馬丹老矣,而精神猶健,似決不願以衰老二字,自殺其成功之志望,嘗謂“已得勝利,乃過去之事實,不足道。

    吾惟努力前進,期時時有一新勝利見于吾前,吾意乃慰。

    ”故通常女伶,一至幕年,即銷聲匿迹,不複與世人相見,日惟衣寬大之衣,倦坐安樂椅中,手撫椅柄,對爐中熊熊活火作微笑,似謂此中有無限佳趣。

    馬丹則視暮年與妙齡無殊,當一九九年,渠風塵仆仆,往還歐美二洲之間,得資可數百萬法郎,時年已六十有四矣,然猶是英氣撲人眉宇,一火花四射之明星也。

     去年馬丹至美,某報派一少年記者往見之,出一親筆署名冊向乞真迹留作紀念,訖,問曰:“馬丹對于此次大戰,作何觀念?”馬丹微笑曰:“先生以為餘當作何觀念?”曰:“吾不知。

    ”馬丹曰:“吾亦不自知。

    ”少停,記者又問曰:“馬丹預料大戰何時可了?”馬丹亦曰:“先生預料大戰何時可了?”記者曰:“吾不知。

    ”馬丹曰:“吾亦不知。

    ”于是二人默然相對。

    記者自知無可再問,即起立告辭曰:“馬丹再會。

    ”馬丹笑送之門,曰:“先生再會。

    ”記者出,彈指自叩其腦曰:“好奇怪。

    ”馬丹則回問其書記曰:“他說些什麼!” 去冬十月,馬丹離美之前,演一新編之戰劇,以為臨别紀念;餘幸亦列座。

    此劇情節,乃一法國少年掌旗軍官親語馬丹,而馬丹據實制為劇本者。

    餘見舞台之上,殘陽衰草之中,此七十一歲之老女傑,自飾少年軍官,當其彈丸貫胸,血流遍體,猶手抱三色國旗而疾走,至力竭仆地,乃發其最後之呼聲曰:“英吉利萬歲!法蘭西萬歲!”而手中尚緊抱國旗勿舍。

    嗟乎!此景此情,吾知五十年後,凡曾于是日到院觀劇之人,猶必灑其老淚,呼子若孫而語之曰:“吾于某年某月某日之夕,目睹此垂死之少年軍官也。

    ” 全劇科白,以演繹“耶稣在喀爾伐裡(Calvary)之祈禱”喀爾伐裡乃耶路撒冷附近之一小山,即耶稣受刑處。

    一節為最佳;其于“渠等明知而故犯,望勿赦其罪”(Nelespardonnezpas.Ilssaventcequ'ilsfont)一語,凡三易其辭,今直錄之,願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