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羅蘭
關燈
小
中
大
帶我相信德國人從沒有人見過的。
我翻着那一堆舊書,爬在琴上拼出一個個的音符。
這些流動的樂音,諧調的細流,灌溉着我的童心,像雨水漫入泥士似的淹了進去。
莫紮德與貝德芬的快樂與苦痛,想望的幻夢,漸漸的變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們,它們是我。
要沒有它們我怎過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時生病危殆的時候,莫紮德的一個調子就像愛人似的貼近我的枕衾看着我。
長大的時候,每回逢着懷疑與懊喪,貝德芬的音樂又在我的心裡撥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
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樂中洗淨我的煩愁。
” 要認識羅蘭的不僅應得讀他神光煥發的傳記,還得讀他十卷的JeanChristophe,在這書裡他描寫他的音樂的經驗。
他在學堂裡結識了莎士比亞。
發現了詩與戲劇的神奇。
他的哲學的靈感,與歌德一樣,是泛神主義的斯賓諾塞。
他早年的朋友是近代法國三大詩人:克洛岱爾(Paul Claudel法國駐日大使),AndeSuares,與CharlesPeguy(後來與他同辦CahioersdealQuinzaine)。
那時槐格納是壓倒一時的天才,也是羅蘭與他少年朋友們的英雄,但在他個人更重要的一個影響是托爾斯泰。
他早就讀他的著作,十分的愛慕他,後來他念了他的藝術論,那隻俄國的老象——用一個偷來的比喻——走進了藝術的花園裡去,左一腳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亞,右一腳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貝德芬,這時候少年的羅曼羅蘭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
莎氏、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憤憤的申斥莎貝一流的作者,說他們的藝術都是要不得,不相幹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藝術——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不相幹的。
在羅蘭一個熱烈的尋求真理者,這來就好似晴天裡一個霹靂;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慮。
他寫了一封信給托爾斯泰,陳述他的沖突心理,他那年二十二歲,過了幾個星期羅蘭差不多把那信都忘了,一天忽然接到一封郵件:三十八滿頁寫的一封長信,偉大的托爾斯泰親筆給這不知名的法國少年寫的!“親愛的兄弟,”那六十老人稱呼他,“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我念你的信,淚水在我的眼裡。
”下面說他藝術的見解:我們投入人生的動機不應是為藝術的愛,而應是為人類的愛,隻有經受這樣靈感的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實現一些值得一做的事業。
這還是他的老話,但少年的羅蘭受深切感動的地方是在這一時代的聖人竟然這樣懇切的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個無名的異邦人,他那時的感奮我們可以約略想像。
因此羅蘭這幾十年來每逢少年人有信給他,他沒有不親筆作複,用一樣慈愛誠摯的心對待他的後輩。
這來受他的靈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
這是一件含獎勵性的事實,我們從此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強的善事就比如春天的薰風,它一路來散布着生命的種子,喚醒活潑的世界。
但羅蘭那時離着成名的日子還遠,雖則他從幼年起隻是不懈的努力。
他還得經受身世的失望(他的結婚是不幸的,近三十年來他幾乎完全隐士的生涯,他現在瑞士的魯山,聽說與他妹子同居),種種精神的苦痛,才能享受他的勞力的報酬——他的天才的認識與接受,他寫了十二部長篇劇本,三部最著名的傳記(密仡朗其羅,貝德芬,托爾斯泰),十大篇Jean Christople,算是這時代裡最重要的作品的一部,還有他與他的朋友辦了十五年灰色的雜志,但他的名字還是在晦塞的炭堆裡掩着——直到他将近五十歲那年,這世界方才開始驚訝他的異彩。
貝德芬有幾句話,我想可以一樣适用到一生勞悴不恕的羅蘭身上:—— “我沒有朋友,我必得單獨過活;但是我知道在我心靈的底裡上帝是近着我,比别人更近,我走近他我心裡不害怕,我一向認識他的。
我從不着急我自己的音樂,那不是壞運所能颠仆的,誰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解除折磨旁人的苦惱。
”
我翻着那一堆舊書,爬在琴上拼出一個個的音符。
這些流動的樂音,諧調的細流,灌溉着我的童心,像雨水漫入泥士似的淹了進去。
莫紮德與貝德芬的快樂與苦痛,想望的幻夢,漸漸的變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們,它們是我。
要沒有它們我怎過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時生病危殆的時候,莫紮德的一個調子就像愛人似的貼近我的枕衾看着我。
長大的時候,每回逢着懷疑與懊喪,貝德芬的音樂又在我的心裡撥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
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樂中洗淨我的煩愁。
” 要認識羅蘭的不僅應得讀他神光煥發的傳記,還得讀他十卷的JeanChristophe,在這書裡他描寫他的音樂的經驗。
他在學堂裡結識了莎士比亞。
發現了詩與戲劇的神奇。
他的哲學的靈感,與歌德一樣,是泛神主義的斯賓諾塞。
他早年的朋友是近代法國三大詩人:克洛岱爾(Paul Claudel法國駐日大使),AndeSuares,與CharlesPeguy(後來與他同辦CahioersdealQuinzaine)。
那時槐格納是壓倒一時的天才,也是羅蘭與他少年朋友們的英雄,但在他個人更重要的一個影響是托爾斯泰。
他早就讀他的著作,十分的愛慕他,後來他念了他的藝術論,那隻俄國的老象——用一個偷來的比喻——走進了藝術的花園裡去,左一腳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亞,右一腳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貝德芬,這時候少年的羅曼羅蘭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
莎氏、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憤憤的申斥莎貝一流的作者,說他們的藝術都是要不得,不相幹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藝術——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不相幹的。
在羅蘭一個熱烈的尋求真理者,這來就好似晴天裡一個霹靂;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慮。
他寫了一封信給托爾斯泰,陳述他的沖突心理,他那年二十二歲,過了幾個星期羅蘭差不多把那信都忘了,一天忽然接到一封郵件:三十八滿頁寫的一封長信,偉大的托爾斯泰親筆給這不知名的法國少年寫的!“親愛的兄弟,”那六十老人稱呼他,“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我念你的信,淚水在我的眼裡。
”下面說他藝術的見解:我們投入人生的動機不應是為藝術的愛,而應是為人類的愛,隻有經受這樣靈感的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實現一些值得一做的事業。
這還是他的老話,但少年的羅蘭受深切感動的地方是在這一時代的聖人竟然這樣懇切的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個無名的異邦人,他那時的感奮我們可以約略想像。
因此羅蘭這幾十年來每逢少年人有信給他,他沒有不親筆作複,用一樣慈愛誠摯的心對待他的後輩。
這來受他的靈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
這是一件含獎勵性的事實,我們從此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強的善事就比如春天的薰風,它一路來散布着生命的種子,喚醒活潑的世界。
但羅蘭那時離着成名的日子還遠,雖則他從幼年起隻是不懈的努力。
他還得經受身世的失望(他的結婚是不幸的,近三十年來他幾乎完全隐士的生涯,他現在瑞士的魯山,聽說與他妹子同居),種種精神的苦痛,才能享受他的勞力的報酬——他的天才的認識與接受,他寫了十二部長篇劇本,三部最著名的傳記(密仡朗其羅,貝德芬,托爾斯泰),十大篇Jean Christople,算是這時代裡最重要的作品的一部,還有他與他的朋友辦了十五年灰色的雜志,但他的名字還是在晦塞的炭堆裡掩着——直到他将近五十歲那年,這世界方才開始驚訝他的異彩。
貝德芬有幾句話,我想可以一樣适用到一生勞悴不恕的羅蘭身上:—— “我沒有朋友,我必得單獨過活;但是我知道在我心靈的底裡上帝是近着我,比别人更近,我走近他我心裡不害怕,我一向認識他的。
我從不着急我自己的音樂,那不是壞運所能颠仆的,誰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解除折磨旁人的苦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