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卷二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欽定四庫全書
聖祖仁皇帝禦制文第三集卷二十六目録
雜着
古文評論【計八十一條】
欽定四庫全書
聖祖仁皇帝禦制文第三集卷二十六
雜着
古文評論
左傳
鄭莊公叔段本末【隐公元年】
書曰烝烝乂不格奸人倫之至萬世之訓也以武姜之偏溺叔段之貪愚莊公初無孝友之誠心遂不明於予奪之大義養成弟惡而後以兵取之其失德多矣
衛石碏谏寵州籲【隐公三年】
石碏之谏卓然千古正論有國有家者不可不三複斯言
魯臧僖伯谏觀魚【隐公五年】
辭義堅正有典有則
鄭伯侵陳【隐公六年】
一篇之中論斷多於序事是史家又一格歐陽五代諸傳每得此法
鄭伯命大夫百裡居許【隐公十一年】
鄭莊公入人之國而不利其土地雖?於齊魯猶庶幾能以私自克者君子許其有禮亦善善長之義也
魯臧哀伯谏納郜鼎【桓公二年】
典贍之中姿緻蔚然呂東萊所謂從容委曲辭不廹而意獨切至者此類是也
随季梁勸修政【桓公六年】
季梁在而楚不敢伐随宮之奇行而晉即舉虞合二國之事觀之可以見用賢之效矣
楚屈瑕伐羅【桓公十三年】
戰勝而驕者必敗讀此可以知兵
魯齊長勺之戰【莊公十年】
兵法貴知彼知己此篇約略盡之
晉獻公嬖骊姬【莊公二十八年】
觀獻公之行事雖非骊姬二五亦無不亂之理此人事亦天道也
晉獻公使大子申生伐東山臯落氏【闵公二年】
申生之禍機牙已成雖無偏衣金玦其得免乎左氏雜引諸臣之言變化錯綜文特古藻
楚屈完對齊侯【僖公四年】
楚勢日強召陵一盟而俛首聽命齊桓屈服之功大矣
宮之奇谏假道【僖公五年】
前段文勢緊峭後段藻色紛披
齊管仲論受鄭子華【僖公七年】
於召陵見君臣之義明焉於甯母見父子之倫正焉左氏於此二事叙緻特詳所謂好惡與聖人同也
晉秦韓之戰【僖公十五年】
韓之戰其曲在晉秦獲晉侯而因晉人之憂戚卒歸而禮之穆公於是乎有君人之度矣
晉隂饴甥對秦伯【僖公十五年】
饴甥立言之妙能使秦伯降心以從千古第一詞令也
宋楚泓之戰【僖公二十二年】
宋襄忍於鄫子而不忍於二毛謂之曰仁吾不信也公羊拟以文王之戰謬矣
叙晉重耳出亡本末【僖公二十三年】
總十九年所曆各國之事而合叙之貫穿簡括此史家列傳體所從出
富辰谏襄王【僖公二十四年】
富辰欲王忍小忿以扞外侮亦自有見然至逆王命而執其使抑亦甚矣不能申明君臣之大義而但以親親為言豈正論乎宜無以動王之聽也
魯展喜犒齊師【僖公二十六年】
讀此等文字可見當時諸侯猶畏名義先王之澤未衰
晉文公始霸【僖公二十七年】
晉為三軍謀帥而必曰說禮樂敦詩書以戰功取霸而必曰文之教此等議論識見非三代以下人所及
晉楚城濮之戰【僖公二十八年】
城濮召陵霸功之大者召陵之師責包茅之貢問膠舟之罪何等辭嚴義正城濮之戰執宛春許曹衛以緻蒙馬虎皮曳柴僞遁兵家隂謀無所不用此桓文谲正之分也
鄭燭之武說秦伯【僖公三十年】
晉之伐鄭本以其無禮貳於楚特借辭耳故是役也晉主而秦客燭之武之言易入者以此
秦蹇叔谏穆公襲鄭【僖公三十二年】
違棄老成之言自古鮮有不敗者穆公敗而知悔庶曰能賢惜其能悔而不能改日?幹戈而未有已也
秦師自鄭入滑【僖公三十三年】
秦師至滑而鄭不知微弦高之智鄭亦殆矣文逸宕多姿
晉敗秦師於殽【僖公三十三年】
是時晉鄭未睦秦師之東又非加兵於晉乃藉同姓為兵端而衰絰以從戎事是亦不可以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