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門人邵陽陳大章校刊
講章
經筵講章
可愛非君,可畏非民。
衆非元後,何戴?後非衆,罔與守邦。
欽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願。
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嘉靖二年四月初四日進講 這是虞書大禹谟帝舜将傳位於禹,先告他的言語。
民是天下百姓。
元後是大君。
戴是奉戴的意思。
欽即是敬。
慎字解做謹字。
可願,凡可願欲的皆是善事。
上文既告他存心,出治之本;聽言,處事之要。
至此又告他說百姓在下,自生自養,未必知人君是可愛,然可愛的豈不是君?人君在上,自尊自貴,未必知那民是可畏的,然可畏的豈不是民?蓋百姓每全仰賴人君去管治他,纔得相安相養,若非人君,則強的便淩那弱的,衆的便暴那寡的,都不得安生了。
這便是「衆非元後,何戴?」以此看來,君豈非可愛?至於人君全倚靠那百姓去護衛他,纔得安富尊榮。
若非百姓,則城池誰與他守?社稷誰與他保?都不能安享了。
這便是「後非衆,罔與守邦。
」以此看來,民豈非可畏?夫君民相須如此,豈可忽略?故又曰:「欽哉。
」言不可不敬也。
蓋人君所居的位乃是天位,這個天位安危不常,當敬謹保守他,不可一念不謹,不可一事不謹。
蓋人君的心即人民的心,人民的心即上天之心,所賴以合天人、通上下,隻在這一心之敬。
如人君度量心上過得的,百姓的心也便喜歡。
凡人心所願欲的勾當,這便是善。
這個善端要敬以修之,存於心、發於政,都是這個善念擴充的出來,事事停當,便事事合人心。
夫心有或一些不善,則生於心、害於政,便殃及於下,四海的百姓,至於困窮過活不得。
寒的不得衣,饑的不得食,饑寒切身,禮義不顧。
民心離,天心去,人君所享的天祿,一絕不可複續了。
這是何故?民心一散,不可複合,天心一去,不可複留。
到這時節,君不見其可愛,而民愈見其可畏也。
臣惟人君以九重之尊,臨兆民之卑,鮮不輕視其民以不足恤者,然嘗觀之,天人之際,甚可懼也。
得乎民之心則得天之心,而天位安;失乎民之心則失天之心,而天位危。
蓋天民一理,上下無間,其得失存亡之機,系乎人君一心之敬否何如耳。
故敬者乃聖學之要,而緻治保邦之本也。
為人君者,可不加之意哉!仰惟皇上起自藩邸,誕膺曆數,亦如舜傳位於禹者。
念天下财盡民窮,降寬貸之诏,亦由一念可願之端所發也。
尤願聖敬益加推此善端,達於政事,每興一念、發一令,必使吾心民心皆可願欲而後行,則民心得而天位永,成億萬年無疆之休,與舜禹匹矣。
臣不勝至願。
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達於上下,敬哉有土。
二年九月十二日 這是虞書臯陶谟篇史臣記臯陶告帝舜的言語,明是顯明那有善的人,畏是刑威那為惡的人。
威字與畏字同。
上即是天,下即是民。
敬是心無所慢。
有土謂有民社者,指人君說。
臯陶陳安民之谟於帝舜,上文既言典禮命讨出於天,此又申言民即是天之所在,以勉其不可不敬,說道天理顯然若有聞見。
天之聰明何曾有個耳目?蓋百姓每耳目即是天之耳目,而視聽無不聰明。
其五典五禮、良知良能,皆出於天。
這便是天之聰明寓於民,所以說天聰明自我民聰明。
福善禍淫,斷不僭差。
天之明畏,何曾有個好惡?蓋百姓每好惡,即是天的好惡,而秉彜自有良心。
其五服五刑、公是公非,皆由於天,這便是天之明畏寓於民,所以說天明畏自我民明威。
夫天至高在上,民至卑在下,上下都似不相關一般。
但天人同是一氣,人是天地之精。
天無心,人民之心,便是上天之心,民心之所在,即是天理之所在,此氣此理通達無間。
有民社為人君的,可不知所以敬其民以敬天哉!必要兢兢業業,常存敬畏。
凡在典禮,寅恭和衷,不敢荒淫怠忽;凡在刑賞,懋勉政事,不敢肆意好惡;其敬如此,則民安而天心在是矣。
是君心之政,合天民而一之者也。
臯陶陳安民之谟而歸於敬之一字,可謂至切要矣。
臣嘗考之有虞之時,慎徽五典,五典克從,可謂敬天聰明之至矣。
咨大臣,誅四兇,可謂敬天明威之至矣。
然臯陶陳谟於帝舜之前,猶若是其諄切,如嚴師友在一堂之上者,何耶?蓋帝舜不知己之已聖而忘樂善之誠,故臯陶不以舜之至聖而忘敬謹之規,此有虞之治所以後世莫及也。
伏望皇上志帝舜之治,體臯陶之言,如帝舜容納禹、臯陶之言者。
其敬民之心如敬天,在宮在廷,念念不忘,若天監臨;視聽言動,一循乎天理;好惡刑賞,不咈乎民心;則聖敬日跻,治效馴緻,而天變可消矣。
伏惟聖明留意。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
菲飲食而緻孝乎鬼神;惡衣服,而緻美乎黼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
禹,吾無間然矣。
」 這是論語泰伯第八篇内孔子稱贊大禹的言語。
禹是大禹,夏之聖君。
間是罅隙,謂有缺失可非議處。
孔子說我觀大禹聖人,所行的事事恰好,無一些罅隙可以非議得他。
蓋禹菲飲食而緻孝乎鬼神。
菲是菲薄,鬼神是宗廟祖先,大禹於自己的日用飲食常要菲薄,而於宗廟的犧牲粢盛必極豐潔,以緻其奉先之謹。
又惡衣服而緻美乎黼冕。
惡是粗疏,黼,蔽膝,冕,冠冕,皆是祭祀盛服,大禹於自己的常穿衣服,必要粗疏,而於承祀的祭服,必極華美,以盡其對越之敬。
又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
宮室是自己居住的宮室,溝洫是百姓每田間水道,可蓄水以備旱,可洩水以防潦。
大禹於自己所居住的宮室常令卑小,不肯要高大,而於農務所急的溝洫,竭力整治,不使廢弛,所以防民之災,勤民之政也。
這三件事可見大禹儉於奉己,豐於事神勤民。
儉所當儉,豐所當豐,渾是天理,有何罅隙之可議哉?故孔子於始曰:「禹吾無間然矣。
」終又曰:「禹吾無間然矣。
」贊美之詞不一而足,示為人君者所當法也。
臣聞人君為天地神民之主,故不儉於奉己,則無以緻其事神勤民之誠,而天地不和,災害必生。
且大禹聖人,其時水、火、金、木、土、榖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地平天成,山川鬼神亦莫不甯,兆民久殖,災禍不作,猶且菲飲食、惡衣服、卑宮室,以緻其事神勤民之誠。
況今天變風霾、山崩地震、旱潦薦臻,民饑,骨肉相食,盜賊蜂起,尤宜戒謹節儉以消大變,以弭亂賊,不可緩也。
伏望皇上心大禹之心,鑒天人之變,躬行恭儉;損太官之膳,罷文繡之求,已土木之工,事神勤民,以回天意,答天下之望,務臻虞、夏之治。
臣等不勝至願。
周公曰:「嗚呼!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穑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
」 這是書無逸篇中周公告成王的言語。
這二節是一篇之大指,所其無逸,又是知稼穑之本,故欲知稼穑艱難,知小人之依者。
由於平素有所其無逸之學,乃能久而不變也。
嗚呼是歎辭。
君子謂人君。
所者,居止之名。
古人居室亦有謂之所者,今官制與民間亦皆有此稱,言常常居處於此也。
人之動靜食息,起居語默,莫不在是,故謂之所,與召诰「王敬作所」之所同,即所謂居敬是也。
逸者,懈惰荒甯之謂,無逸,則無懈惰荒甯而敬心存矣。
敬者聖學之要,而帝王相傳之心法也。
堯之欽明,舜之兢兢業業,禹之祇德,湯之聖敬日跻,文王之敬止,武王之不洩不忘,我皇上敬一箴,所謂「存其心而不忽」,皆是也。
自古千聖千賢皆在此處用功體認天理,皆是這個大頭腦,更無别個頭腦。
人君以敬為所,不敢有懈惰荒甯之心,至於動靜食息,起居語默,無不在是,如居所然,雖頃刻離之而不可得,這便是君子所其無逸。
如是乃能先知稼穑之艱難。
乃逸,則知小人之依。
小人謂細民。
稼穑,謂農畝之稼穑。
艱難者,謂細民稼穑艱難,如一之日於耜,二之日舉趾,沾體塗足,手胼足胝,終歲勤動,憫憫焉欲苗之長。
望時雨矣,又憂他雨過而潦;望時旸矣,又憂他旸過而旱。
苗矣又憂他不秀,秀矣又憂他不實,其艱難萬狀,難以名言。
依者是相并而生的意思,天下固有兩物而相須以并生者,如魚之於水,木之於土,人之於天地之氣,皆是也。
魚有魚所受的元氣,須得水纔養得。
木有木所受的元氣,須得土纔養得他。
人所受的元氣,須得天地之氣,纔方養得這元氣。
五谷亦受天地之氣以生,而土得五行之中氣,故比他物尤能養人。
一日不谷食,便死了,這便是小民所依以生的。
人君能從事於無逸之學,則人心不死,天理常存,學有緝熙於光明。
故能知幾如神,獨觀萬化之原,洞察天下之民隐,先知衆人之所不能知,而於小民農畝稼穑之事,許多艱難辛苦的情狀,無不先知先覺,而在己的勤敬之心愈益笃切。
這勤敬之心日履安地,便是至逸。
其不知艱難而放逸者,乃日履危地,所謂安其危、利其災,實非真逸也。
非謂先知勤勞,而後即可以安逸於位也。
故先正有言:「堯、舜隻是兢兢業業過了此生。
」豈有先勞後逸之理?夫如此,是乃能深知稼穑是小民所依以生。
蓋無此則小民不生,小民不生則大人無養,上下無養則禮義廉恥亡滅,而人道息矣。
其所系豈是細故?由是合而觀之,欲知小人之依者,必真知稼穑之艱難,欲知稼穑之艱難者,必實用力於無逸之學,乃能真知而行之不息也。
故篇末又言殷三宗及文王,茲四人迪哲,非苟知之,實允蹈之。
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故殷王中宗治民秪懼也,必原於嚴恭寅畏以為本;高宗之爰暨小人,嘉靖殷邦也,原於不敢荒甯之心以為之本;太甲知小人之依,而保惠之也,必原於不敢侮鳏寡之心以為之本;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而懷保小民也,必原於徽柔懿恭之德,太王、王季克自抑畏之心發之。
蓋所謂治民秪懼,所謂嘉靖無怨,所謂保惠,皆知艱難、知小人之依之類也。
所謂嚴恭寅畏,所謂不敢荒甯,所謂徽柔懿恭、克自抑畏,皆所其無逸之學也。
則夫帝王愛民之政,必自修己之學始矣。
漢唐之君有初,焚錦繡、焚雉頭裘、毀瓊宮瑤室,亦豈不知勤儉艱難,其後多有漸不克終,而奢侈放逸過甚者。
此其故何耶?以其無殷三宗、周太王、王季、文王無逸之學以為之本也。
仰惟皇上聖由天縱,勤儉天成,既汲汲於民事,而於學問又拳拳焉。
近谕輔臣有曰:「這無逸殿之作,雖以寓勸農之意,亦以勤學之意在其中。
」臣竊惟聖谕所勸農者,即先知稼穑之艱難,知小人之依也。
聖谕所謂勤學者,即書言所其無逸之學也。
於勸農之事,必務勤學以為之本,使德學日進,而勤儉不忘,深契無逸一書之大指,而與殷三宗、文王、太王、王季之心同一揆矣。
伏望皇上於勤學之際,必一以所其無逸之學自力,終日乾乾而不息,則天理日見,動靜食息、起居語默,無不在是焉,真可謂之所其無逸。
如此非但知小人之依,而於其痛癢欣戚,無不相關。
如一人之身,而兼所愛、兼所養,各得其所,天下太和,萬物鹹若,可比隆於三宗、文王之治矣。
天下幸甚。
九華山甘泉書院講章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 青陽江生學曾以甯生極,從九華山來告於甘泉先生曰:「今督學聞人公,及太守侯公、貳守任公作興斯文,九華山既成甘泉書院,是有竹實萬斛之瑞,征文明也。
先生且未遂往,必先得先生教言以往莅之,則俨若先生之臨也。
學者習服其言,則慨乎如聞先生之謦欬也,惟先生俯從而幸惠焉。
乃取論語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一章為講義,以授江生,将刻石以歸,昭示來學雲。
這一章書是論語二十篇中聖人示人最痛切的說話。
君子,大人之稱。
小人,細民之稱。
儒者,學士之稱。
此同一儒字,即分别君子小人之歸。
世間衣儒衣、冠儒冠、言儒言、行儒行,皆似是同一個儒者,豈知儒之中,又大有君子、小人之别乎!讀之至此,不能不令人警惕。
蓋此立心之初,便是生死路頭,便是内外岐徑,便是君子小人之分,愈骛愈遠,便如水火冰炭之相反,故術不可不辨其初。
所謂術者非他也,乃心術也。
所謂心術者非他也,乃一念之邪正也。
方其立心正時,則便真切,真切則便由中出。
由中出則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此孟子所謂集義所生之學,所謂由仁義行之學,所謂大人之事。
如此便為君子矣。
何也?為君子儒,則其術不得不為君子也。
方其立心邪時,則便作僞,作僞則便徇外,徇外則言必信,行必果,不惟義所在。
此孟子所謂義襲而取之學,所謂行仁義之學,夫子他章所謂硁硁然小人之事。
如此便為小人矣。
何也?為小人儒,則其術不得不為小人也。
世間人見這言行必信果之儒,誰不道他為君子之人?誰不道他為聖人
衆非元後,何戴?後非衆,罔與守邦。
欽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願。
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嘉靖二年四月初四日進講 這是虞書大禹谟帝舜将傳位於禹,先告他的言語。
民是天下百姓。
元後是大君。
戴是奉戴的意思。
欽即是敬。
慎字解做謹字。
可願,凡可願欲的皆是善事。
上文既告他存心,出治之本;聽言,處事之要。
至此又告他說百姓在下,自生自養,未必知人君是可愛,然可愛的豈不是君?人君在上,自尊自貴,未必知那民是可畏的,然可畏的豈不是民?蓋百姓每全仰賴人君去管治他,纔得相安相養,若非人君,則強的便淩那弱的,衆的便暴那寡的,都不得安生了。
這便是「衆非元後,何戴?」以此看來,君豈非可愛?至於人君全倚靠那百姓去護衛他,纔得安富尊榮。
若非百姓,則城池誰與他守?社稷誰與他保?都不能安享了。
這便是「後非衆,罔與守邦。
」以此看來,民豈非可畏?夫君民相須如此,豈可忽略?故又曰:「欽哉。
」言不可不敬也。
蓋人君所居的位乃是天位,這個天位安危不常,當敬謹保守他,不可一念不謹,不可一事不謹。
蓋人君的心即人民的心,人民的心即上天之心,所賴以合天人、通上下,隻在這一心之敬。
如人君度量心上過得的,百姓的心也便喜歡。
凡人心所願欲的勾當,這便是善。
這個善端要敬以修之,存於心、發於政,都是這個善念擴充的出來,事事停當,便事事合人心。
夫心有或一些不善,則生於心、害於政,便殃及於下,四海的百姓,至於困窮過活不得。
寒的不得衣,饑的不得食,饑寒切身,禮義不顧。
民心離,天心去,人君所享的天祿,一絕不可複續了。
這是何故?民心一散,不可複合,天心一去,不可複留。
到這時節,君不見其可愛,而民愈見其可畏也。
臣惟人君以九重之尊,臨兆民之卑,鮮不輕視其民以不足恤者,然嘗觀之,天人之際,甚可懼也。
得乎民之心則得天之心,而天位安;失乎民之心則失天之心,而天位危。
蓋天民一理,上下無間,其得失存亡之機,系乎人君一心之敬否何如耳。
故敬者乃聖學之要,而緻治保邦之本也。
為人君者,可不加之意哉!仰惟皇上起自藩邸,誕膺曆數,亦如舜傳位於禹者。
念天下财盡民窮,降寬貸之诏,亦由一念可願之端所發也。
尤願聖敬益加推此善端,達於政事,每興一念、發一令,必使吾心民心皆可願欲而後行,則民心得而天位永,成億萬年無疆之休,與舜禹匹矣。
臣不勝至願。
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達於上下,敬哉有土。
二年九月十二日 這是虞書臯陶谟篇史臣記臯陶告帝舜的言語,明是顯明那有善的人,畏是刑威那為惡的人。
威字與畏字同。
上即是天,下即是民。
敬是心無所慢。
有土謂有民社者,指人君說。
臯陶陳安民之谟於帝舜,上文既言典禮命讨出於天,此又申言民即是天之所在,以勉其不可不敬,說道天理顯然若有聞見。
天之聰明何曾有個耳目?蓋百姓每耳目即是天之耳目,而視聽無不聰明。
其五典五禮、良知良能,皆出於天。
這便是天之聰明寓於民,所以說天聰明自我民聰明。
福善禍淫,斷不僭差。
天之明畏,何曾有個好惡?蓋百姓每好惡,即是天的好惡,而秉彜自有良心。
其五服五刑、公是公非,皆由於天,這便是天之明畏寓於民,所以說天明畏自我民明威。
夫天至高在上,民至卑在下,上下都似不相關一般。
但天人同是一氣,人是天地之精。
天無心,人民之心,便是上天之心,民心之所在,即是天理之所在,此氣此理通達無間。
有民社為人君的,可不知所以敬其民以敬天哉!必要兢兢業業,常存敬畏。
凡在典禮,寅恭和衷,不敢荒淫怠忽;凡在刑賞,懋勉政事,不敢肆意好惡;其敬如此,則民安而天心在是矣。
是君心之政,合天民而一之者也。
臯陶陳安民之谟而歸於敬之一字,可謂至切要矣。
臣嘗考之有虞之時,慎徽五典,五典克從,可謂敬天聰明之至矣。
咨大臣,誅四兇,可謂敬天明威之至矣。
然臯陶陳谟於帝舜之前,猶若是其諄切,如嚴師友在一堂之上者,何耶?蓋帝舜不知己之已聖而忘樂善之誠,故臯陶不以舜之至聖而忘敬謹之規,此有虞之治所以後世莫及也。
伏望皇上志帝舜之治,體臯陶之言,如帝舜容納禹、臯陶之言者。
其敬民之心如敬天,在宮在廷,念念不忘,若天監臨;視聽言動,一循乎天理;好惡刑賞,不咈乎民心;則聖敬日跻,治效馴緻,而天變可消矣。
伏惟聖明留意。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
菲飲食而緻孝乎鬼神;惡衣服,而緻美乎黼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
禹,吾無間然矣。
」 這是論語泰伯第八篇内孔子稱贊大禹的言語。
禹是大禹,夏之聖君。
間是罅隙,謂有缺失可非議處。
孔子說我觀大禹聖人,所行的事事恰好,無一些罅隙可以非議得他。
蓋禹菲飲食而緻孝乎鬼神。
菲是菲薄,鬼神是宗廟祖先,大禹於自己的日用飲食常要菲薄,而於宗廟的犧牲粢盛必極豐潔,以緻其奉先之謹。
又惡衣服而緻美乎黼冕。
惡是粗疏,黼,蔽膝,冕,冠冕,皆是祭祀盛服,大禹於自己的常穿衣服,必要粗疏,而於承祀的祭服,必極華美,以盡其對越之敬。
又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
宮室是自己居住的宮室,溝洫是百姓每田間水道,可蓄水以備旱,可洩水以防潦。
大禹於自己所居住的宮室常令卑小,不肯要高大,而於農務所急的溝洫,竭力整治,不使廢弛,所以防民之災,勤民之政也。
這三件事可見大禹儉於奉己,豐於事神勤民。
儉所當儉,豐所當豐,渾是天理,有何罅隙之可議哉?故孔子於始曰:「禹吾無間然矣。
」終又曰:「禹吾無間然矣。
」贊美之詞不一而足,示為人君者所當法也。
臣聞人君為天地神民之主,故不儉於奉己,則無以緻其事神勤民之誠,而天地不和,災害必生。
且大禹聖人,其時水、火、金、木、土、榖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地平天成,山川鬼神亦莫不甯,兆民久殖,災禍不作,猶且菲飲食、惡衣服、卑宮室,以緻其事神勤民之誠。
況今天變風霾、山崩地震、旱潦薦臻,民饑,骨肉相食,盜賊蜂起,尤宜戒謹節儉以消大變,以弭亂賊,不可緩也。
伏望皇上心大禹之心,鑒天人之變,躬行恭儉;損太官之膳,罷文繡之求,已土木之工,事神勤民,以回天意,答天下之望,務臻虞、夏之治。
臣等不勝至願。
周公曰:「嗚呼!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穑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
」 這是書無逸篇中周公告成王的言語。
這二節是一篇之大指,所其無逸,又是知稼穑之本,故欲知稼穑艱難,知小人之依者。
由於平素有所其無逸之學,乃能久而不變也。
嗚呼是歎辭。
君子謂人君。
所者,居止之名。
古人居室亦有謂之所者,今官制與民間亦皆有此稱,言常常居處於此也。
人之動靜食息,起居語默,莫不在是,故謂之所,與召诰「王敬作所」之所同,即所謂居敬是也。
逸者,懈惰荒甯之謂,無逸,則無懈惰荒甯而敬心存矣。
敬者聖學之要,而帝王相傳之心法也。
堯之欽明,舜之兢兢業業,禹之祇德,湯之聖敬日跻,文王之敬止,武王之不洩不忘,我皇上敬一箴,所謂「存其心而不忽」,皆是也。
自古千聖千賢皆在此處用功體認天理,皆是這個大頭腦,更無别個頭腦。
人君以敬為所,不敢有懈惰荒甯之心,至於動靜食息,起居語默,無不在是,如居所然,雖頃刻離之而不可得,這便是君子所其無逸。
如是乃能先知稼穑之艱難。
乃逸,則知小人之依。
小人謂細民。
稼穑,謂農畝之稼穑。
艱難者,謂細民稼穑艱難,如一之日於耜,二之日舉趾,沾體塗足,手胼足胝,終歲勤動,憫憫焉欲苗之長。
望時雨矣,又憂他雨過而潦;望時旸矣,又憂他旸過而旱。
苗矣又憂他不秀,秀矣又憂他不實,其艱難萬狀,難以名言。
依者是相并而生的意思,天下固有兩物而相須以并生者,如魚之於水,木之於土,人之於天地之氣,皆是也。
魚有魚所受的元氣,須得水纔養得。
木有木所受的元氣,須得土纔養得他。
人所受的元氣,須得天地之氣,纔方養得這元氣。
五谷亦受天地之氣以生,而土得五行之中氣,故比他物尤能養人。
一日不谷食,便死了,這便是小民所依以生的。
人君能從事於無逸之學,則人心不死,天理常存,學有緝熙於光明。
故能知幾如神,獨觀萬化之原,洞察天下之民隐,先知衆人之所不能知,而於小民農畝稼穑之事,許多艱難辛苦的情狀,無不先知先覺,而在己的勤敬之心愈益笃切。
這勤敬之心日履安地,便是至逸。
其不知艱難而放逸者,乃日履危地,所謂安其危、利其災,實非真逸也。
非謂先知勤勞,而後即可以安逸於位也。
故先正有言:「堯、舜隻是兢兢業業過了此生。
」豈有先勞後逸之理?夫如此,是乃能深知稼穑是小民所依以生。
蓋無此則小民不生,小民不生則大人無養,上下無養則禮義廉恥亡滅,而人道息矣。
其所系豈是細故?由是合而觀之,欲知小人之依者,必真知稼穑之艱難,欲知稼穑之艱難者,必實用力於無逸之學,乃能真知而行之不息也。
故篇末又言殷三宗及文王,茲四人迪哲,非苟知之,實允蹈之。
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故殷王中宗治民秪懼也,必原於嚴恭寅畏以為本;高宗之爰暨小人,嘉靖殷邦也,原於不敢荒甯之心以為之本;太甲知小人之依,而保惠之也,必原於不敢侮鳏寡之心以為之本;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而懷保小民也,必原於徽柔懿恭之德,太王、王季克自抑畏之心發之。
蓋所謂治民秪懼,所謂嘉靖無怨,所謂保惠,皆知艱難、知小人之依之類也。
所謂嚴恭寅畏,所謂不敢荒甯,所謂徽柔懿恭、克自抑畏,皆所其無逸之學也。
則夫帝王愛民之政,必自修己之學始矣。
漢唐之君有初,焚錦繡、焚雉頭裘、毀瓊宮瑤室,亦豈不知勤儉艱難,其後多有漸不克終,而奢侈放逸過甚者。
此其故何耶?以其無殷三宗、周太王、王季、文王無逸之學以為之本也。
仰惟皇上聖由天縱,勤儉天成,既汲汲於民事,而於學問又拳拳焉。
近谕輔臣有曰:「這無逸殿之作,雖以寓勸農之意,亦以勤學之意在其中。
」臣竊惟聖谕所勸農者,即先知稼穑之艱難,知小人之依也。
聖谕所謂勤學者,即書言所其無逸之學也。
於勸農之事,必務勤學以為之本,使德學日進,而勤儉不忘,深契無逸一書之大指,而與殷三宗、文王、太王、王季之心同一揆矣。
伏望皇上於勤學之際,必一以所其無逸之學自力,終日乾乾而不息,則天理日見,動靜食息、起居語默,無不在是焉,真可謂之所其無逸。
如此非但知小人之依,而於其痛癢欣戚,無不相關。
如一人之身,而兼所愛、兼所養,各得其所,天下太和,萬物鹹若,可比隆於三宗、文王之治矣。
天下幸甚。
九華山甘泉書院講章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 青陽江生學曾以甯生極,從九華山來告於甘泉先生曰:「今督學聞人公,及太守侯公、貳守任公作興斯文,九華山既成甘泉書院,是有竹實萬斛之瑞,征文明也。
先生且未遂往,必先得先生教言以往莅之,則俨若先生之臨也。
學者習服其言,則慨乎如聞先生之謦欬也,惟先生俯從而幸惠焉。
乃取論語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一章為講義,以授江生,将刻石以歸,昭示來學雲。
這一章書是論語二十篇中聖人示人最痛切的說話。
君子,大人之稱。
小人,細民之稱。
儒者,學士之稱。
此同一儒字,即分别君子小人之歸。
世間衣儒衣、冠儒冠、言儒言、行儒行,皆似是同一個儒者,豈知儒之中,又大有君子、小人之别乎!讀之至此,不能不令人警惕。
蓋此立心之初,便是生死路頭,便是内外岐徑,便是君子小人之分,愈骛愈遠,便如水火冰炭之相反,故術不可不辨其初。
所謂術者非他也,乃心術也。
所謂心術者非他也,乃一念之邪正也。
方其立心正時,則便真切,真切則便由中出。
由中出則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此孟子所謂集義所生之學,所謂由仁義行之學,所謂大人之事。
如此便為君子矣。
何也?為君子儒,則其術不得不為君子也。
方其立心邪時,則便作僞,作僞則便徇外,徇外則言必信,行必果,不惟義所在。
此孟子所謂義襲而取之學,所謂行仁義之學,夫子他章所謂硁硁然小人之事。
如此便為小人矣。
何也?為小人儒,則其術不得不為小人也。
世間人見這言行必信果之儒,誰不道他為君子之人?誰不道他為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