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夫然後德業合。
學而至於德業合焉,則幾矣。
」 甘泉子有複於海涯陳子曰:「所舉古人之語,取其一皆足以入道,惟執事敬其至要矣。
執事敬則德業兩得,此所謂合内外之道也,此所謂一本者也。
其或偏則内焉,或偏則外焉,未之盡知耳。
」 甘泉子語鄧生君恪曰:「夫主敬則衆善歸焉。
勿忘勿助,敬之謂也。
故曰:『敬者,德之聚也。
』此精一之功也。
若夫今之集義者,於事事而集之,無乃義襲焉爾。
此内外之辯也。
然而能主敬則事事不能外矣,而況於為舉業者乎?」 黃生孟善問曰:「淑也始以舉業之妨於涵養也,何以使吾心之灑然也乎?請明以教我。
」甘泉子曰:「夫淑也,爾亦猶乎惑矣!既曰『不圖今日複見大同之教,一舉而兩得也』,又曰『誦讀不勝其倦』,是未能於讀書習業之中,合一同功而涵養之矣。
涵養習業非二事也,但爾心生焉,故若為二耳。
習之之久,斯合一矣,夫何二?」 黃生孟善曰:「動與靜戾,猶患酬應、讀書、作文之為病也,若之何?」甘泉子曰:「而於體認天理未之至耳。
夫體認而有得焉,斯動靜一體,而酬應、讀書、作文莫非灑然矣。
」 黃生問:「知識未廣,猶藉乎書也,如之何?」甘泉子曰:「如其然!如其然!孰能舍諸?孰或溺諸?昔者傅說之告高宗也:『學於古訓。
』夫學之亦必有道矣,孰能舍諸?孰或溺諸?」黃生曰:「淑也聞體認内外合一之說,不複他求之矣。
」曰:「是欲舍書冊而求體認也乎!」問曰:「然則如之何則可?」曰:「讀書之時,以我體認,是亦合一而已矣。
」 甘泉子謂劉生相曰:「子以今之學者,各就其偏而為之,其中時病矣!夫聖人之道,大中也;聖人之教,救偏者也。
學莫貴乎各去其偏,自至乎中而止爾。
譬之适中都者,南方之人,自南馳矣;北方之人,自北馳矣;西方、東方之人,自東西其馳矣。
是之謂背馳,其能至中都乎?否也。
今之學者,其病類此,故窮年卒歲,惟成就其偏而已。
造之逾深,去之逾遠。
方且自是,而不以問於知方之人,可乎?抑又有一焉,南方之人,知北向中都矣;北方之人,知南向中都矣;東方、西方之人,亦知西東其向,志於中都矣;乃不以問於知道之人,不任王良、三老,乃号於人曰:『吾已知之矣!吾已知之矣!』诘之,則曰:『吾嘗讀輿圖而知之矣。
』及迷方多岐而不悟,與背馳者一耳。
今之讀書而不講學者,其病又類此夫!學之不講,聖人猶憂,況下者乎?」 甘泉子謂鄭子啟範曰:「夫以虛無支離為道,皆非也。
道不遠人,又安得虛無?何有支離?夫至虛者心也,非性之體也。
性無虛實,何有靈耀?心具生理,故謂之性;性觸而發,故謂之情;發而中正,故謂之道,否則僞矣。
道也者,中正之理也。
其情發於人倫日用,不失其中正焉,則道矣。
故中正而天下理得矣。
心性之失也,情流之也;情非流也,失其中正故流。
惟君子立其中正,故情不流;情不流,故性不鑿;性不鑿,故虛實之體全焉。
故待夜氣而見,則旦晝必不然矣;旦晝不然,則間斷多矣。
君子之學,莫若自強而不息,終食而不違,故旦晝皆夜氣也。
孟子曰『勿忘、勿助』,其間則中正處也,此正情複性之道也。
於乎鄭子!其益深體認,勿支離於文藝,其斯合一之道乎!」 甘泉子謂徐子曰:「學者之病,吾知之矣。
在二三其緻矣乎!時而靜坐焉,自靜坐也;時而讀書焉,自讀書也;時而應酬焉,又自應酬也。
如人之身血氣不通,安能有生?若是者其敬之未力與!是故於内外也,二而離之。
合一之要,其惟執事敬乎!獨處也、讀書也、酬應也,無非此心一以貫之,内外上下莫非此理,更有何事?此開物成務之學異佛老之流也。
」 甘泉子謂周道通曰:「於乎!習蔽之深矣。
後世儒者無怪乎見道之不明也已。
尋行而數墨,如蠶之在繭,作絲愈多則自蔽愈深,弊弊焉死而後已,不見天地四方之為大。
噫!可哀也已。
」 潘生子嘉問:「讀書於存心何如?」曰:「正心而後我立,以我讀之,心斯存也,是故天之聰明可以開發矣。
」 古訓凡十六章 問:「心存矣,何庸乎讀誦?」曰:「學於古訓,所以發明乎此心者也,涵養乎此心者也。
孔子曰:『信而好古』,曰『好古敏求』,然則彼皆非與?」 潘生問德舉二業之同異。
曰:「奚而不同也?吾易爾志也,非易爾業也。
志本也,業末也,本末一以貫之,其合一之道乎!」 潘生子嘉問:「舉業於進德有累乎?」曰:「理無二也,奚其累?累之者,利為之主也。
學於古訓,明諸心性,存養之久而根深焉,花實茂矣。
於舉業也何有?」曰:「未達。
」曰:「舉業也者,花實之類也,在培其根,本末一貫也。
若夫利鈍之計焉,躁心生矣。
非徒無益而反害之也。
」 黃生綸問作文。
曰:「在善思而已矣。
思也者,本末之貫也。
如浚泉焉,始而濁,少而澄焉,愈汲而愈清矣。
」曰:「或有累於本體,如之何?」曰:「毋汩爾思,毋撓諸本體。
澄心體會,意立理充而辭出矣。
旋而思焉,旋而筆焉,於辭章之學亦未也,矧載道乎?」 餘生胤緒問:「讀書心不累於書,作文心不累於文,不求勝於人,然而未之能也,奈何?」甘泉子曰:「緒也,汝庶知其幾矣乎?汝庶知其過矣乎?累之與勝,充此一念,天理滅矣。
」曰:「然則如之何則可?」曰:「汝於時讀書焉,澄心體認而有契,則可以不忘矣。
於時作文焉,由中發揮,則可以能達矣。
其於剽竊者,不亦遠乎!世之學者之於讀書、作文也。
則先有勝人之心焉,先有射利之心焉,聞此說者或駭而不信,反以不達。
噫!惑也甚矣。
」 管生登問曰:「於讀書而心累焉,惑也。
於作文而心累焉,惑也。
惟讀書也,以開明此心。
作文也,以發揮此心。
字字而由心焉,句句而由心焉,皆與之應。
夫然,則書也必精,文也必實,而心愈明。
其為益也孰大焉!」先生曰:「然子朱子有雲:『開發聰明。
』其得讀書之宗指矣。
」 門人有問文之道。
甘泉子語之曰:「人之有事於文也,不[可]得一意而辄書之,不可得一句而辄書之,若是乎其陋矣。
惟澄心以凝思焉,思之思之,斯其發也,沛乎其不可遏矣。
」 甘泉子語學子曰:「爾知讀書之道乎?」曰:「未也。
」曰:「在調習此心而已矣。
」或曰:「何居?」曰:「調習此心,在勿忘勿助之間[而已。
] 「何謂忘?」曰:「面於書而心於他,是之謂忘。
」曰:「何謂助?」曰:「溺於書而喪其本,是之謂助。
惟能調習其心,於□□[之間]而不失,久将自得矣。
」 [謝生]禧問讀書之益。
甘泉子曰:「學於古訓,自傅說以來孰能廢之?然而天下之善讀書者寡矣。
易曰:『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識,其知也,所以開發其聰明也。
周子曰:『聖賢之訓,入乎耳,感乎心。
』所以擴其知也。
若夫從事事而記焉,則今之從事口耳者與!是故古昔聖賢之經書禮樂也,皆所以培養乎此也。
夫然後能開發其知識,感通其義理。
夫非由外得之也,我固有之也,藉是焉以開發感通之耳。
昔舜居深山,及聞人善言,見人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者,其感應之速者,何也?以此心固有之也。
」 或問心性情之别。
甘泉子曰:「學在切問而近思。
」又問:「於何切近?」曰:「汝之切近,在存天理焉耳。
終食於是,造次颠沛於是,如是而涵養焉,自見之矣。
否則雖毫分縷析,□夢而已矣。
」
學而至於德業合焉,則幾矣。
」 甘泉子有複於海涯陳子曰:「所舉古人之語,取其一皆足以入道,惟執事敬其至要矣。
執事敬則德業兩得,此所謂合内外之道也,此所謂一本者也。
其或偏則内焉,或偏則外焉,未之盡知耳。
」 甘泉子語鄧生君恪曰:「夫主敬則衆善歸焉。
勿忘勿助,敬之謂也。
故曰:『敬者,德之聚也。
』此精一之功也。
若夫今之集義者,於事事而集之,無乃義襲焉爾。
此内外之辯也。
然而能主敬則事事不能外矣,而況於為舉業者乎?」 黃生孟善問曰:「淑也始以舉業之妨於涵養也,何以使吾心之灑然也乎?請明以教我。
」甘泉子曰:「夫淑也,爾亦猶乎惑矣!既曰『不圖今日複見大同之教,一舉而兩得也』,又曰『誦讀不勝其倦』,是未能於讀書習業之中,合一同功而涵養之矣。
涵養習業非二事也,但爾心生焉,故若為二耳。
習之之久,斯合一矣,夫何二?」 黃生孟善曰:「動與靜戾,猶患酬應、讀書、作文之為病也,若之何?」甘泉子曰:「而於體認天理未之至耳。
夫體認而有得焉,斯動靜一體,而酬應、讀書、作文莫非灑然矣。
」 黃生問:「知識未廣,猶藉乎書也,如之何?」甘泉子曰:「如其然!如其然!孰能舍諸?孰或溺諸?昔者傅說之告高宗也:『學於古訓。
』夫學之亦必有道矣,孰能舍諸?孰或溺諸?」黃生曰:「淑也聞體認内外合一之說,不複他求之矣。
」曰:「是欲舍書冊而求體認也乎!」問曰:「然則如之何則可?」曰:「讀書之時,以我體認,是亦合一而已矣。
」 甘泉子謂劉生相曰:「子以今之學者,各就其偏而為之,其中時病矣!夫聖人之道,大中也;聖人之教,救偏者也。
學莫貴乎各去其偏,自至乎中而止爾。
譬之适中都者,南方之人,自南馳矣;北方之人,自北馳矣;西方、東方之人,自東西其馳矣。
是之謂背馳,其能至中都乎?否也。
今之學者,其病類此,故窮年卒歲,惟成就其偏而已。
造之逾深,去之逾遠。
方且自是,而不以問於知方之人,可乎?抑又有一焉,南方之人,知北向中都矣;北方之人,知南向中都矣;東方、西方之人,亦知西東其向,志於中都矣;乃不以問於知道之人,不任王良、三老,乃号於人曰:『吾已知之矣!吾已知之矣!』诘之,則曰:『吾嘗讀輿圖而知之矣。
』及迷方多岐而不悟,與背馳者一耳。
今之讀書而不講學者,其病又類此夫!學之不講,聖人猶憂,況下者乎?」 甘泉子謂鄭子啟範曰:「夫以虛無支離為道,皆非也。
道不遠人,又安得虛無?何有支離?夫至虛者心也,非性之體也。
性無虛實,何有靈耀?心具生理,故謂之性;性觸而發,故謂之情;發而中正,故謂之道,否則僞矣。
道也者,中正之理也。
其情發於人倫日用,不失其中正焉,則道矣。
故中正而天下理得矣。
心性之失也,情流之也;情非流也,失其中正故流。
惟君子立其中正,故情不流;情不流,故性不鑿;性不鑿,故虛實之體全焉。
故待夜氣而見,則旦晝必不然矣;旦晝不然,則間斷多矣。
君子之學,莫若自強而不息,終食而不違,故旦晝皆夜氣也。
孟子曰『勿忘、勿助』,其間則中正處也,此正情複性之道也。
於乎鄭子!其益深體認,勿支離於文藝,其斯合一之道乎!」 甘泉子謂徐子曰:「學者之病,吾知之矣。
在二三其緻矣乎!時而靜坐焉,自靜坐也;時而讀書焉,自讀書也;時而應酬焉,又自應酬也。
如人之身血氣不通,安能有生?若是者其敬之未力與!是故於内外也,二而離之。
合一之要,其惟執事敬乎!獨處也、讀書也、酬應也,無非此心一以貫之,内外上下莫非此理,更有何事?此開物成務之學異佛老之流也。
」 甘泉子謂周道通曰:「於乎!習蔽之深矣。
後世儒者無怪乎見道之不明也已。
尋行而數墨,如蠶之在繭,作絲愈多則自蔽愈深,弊弊焉死而後已,不見天地四方之為大。
噫!可哀也已。
」 潘生子嘉問:「讀書於存心何如?」曰:「正心而後我立,以我讀之,心斯存也,是故天之聰明可以開發矣。
」 古訓凡十六章 問:「心存矣,何庸乎讀誦?」曰:「學於古訓,所以發明乎此心者也,涵養乎此心者也。
孔子曰:『信而好古』,曰『好古敏求』,然則彼皆非與?」 潘生問德舉二業之同異。
曰:「奚而不同也?吾易爾志也,非易爾業也。
志本也,業末也,本末一以貫之,其合一之道乎!」 潘生子嘉問:「舉業於進德有累乎?」曰:「理無二也,奚其累?累之者,利為之主也。
學於古訓,明諸心性,存養之久而根深焉,花實茂矣。
於舉業也何有?」曰:「未達。
」曰:「舉業也者,花實之類也,在培其根,本末一貫也。
若夫利鈍之計焉,躁心生矣。
非徒無益而反害之也。
」 黃生綸問作文。
曰:「在善思而已矣。
思也者,本末之貫也。
如浚泉焉,始而濁,少而澄焉,愈汲而愈清矣。
」曰:「或有累於本體,如之何?」曰:「毋汩爾思,毋撓諸本體。
澄心體會,意立理充而辭出矣。
旋而思焉,旋而筆焉,於辭章之學亦未也,矧載道乎?」 餘生胤緒問:「讀書心不累於書,作文心不累於文,不求勝於人,然而未之能也,奈何?」甘泉子曰:「緒也,汝庶知其幾矣乎?汝庶知其過矣乎?累之與勝,充此一念,天理滅矣。
」曰:「然則如之何則可?」曰:「汝於時讀書焉,澄心體認而有契,則可以不忘矣。
於時作文焉,由中發揮,則可以能達矣。
其於剽竊者,不亦遠乎!世之學者之於讀書、作文也。
則先有勝人之心焉,先有射利之心焉,聞此說者或駭而不信,反以不達。
噫!惑也甚矣。
」 管生登問曰:「於讀書而心累焉,惑也。
於作文而心累焉,惑也。
惟讀書也,以開明此心。
作文也,以發揮此心。
字字而由心焉,句句而由心焉,皆與之應。
夫然,則書也必精,文也必實,而心愈明。
其為益也孰大焉!」先生曰:「然子朱子有雲:『開發聰明。
』其得讀書之宗指矣。
」 門人有問文之道。
甘泉子語之曰:「人之有事於文也,不[可]得一意而辄書之,不可得一句而辄書之,若是乎其陋矣。
惟澄心以凝思焉,思之思之,斯其發也,沛乎其不可遏矣。
」 甘泉子語學子曰:「爾知讀書之道乎?」曰:「未也。
」曰:「在調習此心而已矣。
」或曰:「何居?」曰:「調習此心,在勿忘勿助之間[而已。
] 「何謂忘?」曰:「面於書而心於他,是之謂忘。
」曰:「何謂助?」曰:「溺於書而喪其本,是之謂助。
惟能調習其心,於□□[之間]而不失,久将自得矣。
」 [謝生]禧問讀書之益。
甘泉子曰:「學於古訓,自傅說以來孰能廢之?然而天下之善讀書者寡矣。
易曰:『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識,其知也,所以開發其聰明也。
周子曰:『聖賢之訓,入乎耳,感乎心。
』所以擴其知也。
若夫從事事而記焉,則今之從事口耳者與!是故古昔聖賢之經書禮樂也,皆所以培養乎此也。
夫然後能開發其知識,感通其義理。
夫非由外得之也,我固有之也,藉是焉以開發感通之耳。
昔舜居深山,及聞人善言,見人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者,其感應之速者,何也?以此心固有之也。
」 或問心性情之别。
甘泉子曰:「學在切問而近思。
」又問:「於何切近?」曰:「汝之切近,在存天理焉耳。
終食於是,造次颠沛於是,如是而涵養焉,自見之矣。
否則雖毫分縷析,□夢而已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