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序

關燈
情性順矣,而輯之者若舉而未備也。

    有刻兩都風詠於吳門者,便便乎!時出之言也,感應通矣,而輯之者若偏而匪全也。

    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而寶藏興焉。

    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而後貨财殖焉。

    先生之學,随處體認天理,片言單詞,罔非斯道之發,固無俟於博求盡取。

    猶之為卷石勺水焉耳矣,學者竊睹一斑,未必不為坐井之見,固不可謂之非山與水,欲求見夫寶藏貨财之興殖,則眇焉無所於得。

    是故君子之志於聞道,每恨無以窺見其全,而陟崇涉深,若昧津麓。

    诠竊憂之,乃命郡博士高子簡、鄉進士沈子珠,博采精較,彙類編摹,去分部之煩,合詩文之粹,定為内外兩編。

    會同統異,若網在綱;以帙叙年,如魚在貫。

    先生身體力行之實,立言垂訓之意,燦然明白。

    诠舉而伏讀之,乃知古今聖愚,本同一性,随處體認天理之外,真無餘學。

    内編所載,說理為詳,而子臣弟友之道無不盡;外編所載,紀事為悉,而鳥獸草木之類無不該。

    大之則有以盡天地之變化,小之則有以窮萬物之幽微。

    遠不禦,近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登太山而小天下,觀於海者難為水。

    集詩文之大成,闡德禮之精蘊,夫豈卷石勺水而已哉!讀之餘月,肉味俱忘,猶懼所傳之不廣也,仍命江都學火生增刻梓,寘諸新泉精舍,俾來學者鹹得有所宗雲。

    時嘉靖十有五年,春正月上元辛未。

     泉翁大全後序 大巡覺山洪公輯泉翁大全成,俾章校督入梓,因得熟讀之。

    油然喜,喟然歎曰:「天下後世可無此文也哉。

    」夫道以文顯,亦以文傳,故曰:「言之不文,行之不遠。

    」則文固不可廢也。

    我泉翁先生應運而興,不由人力,洞悟道體,主盟正學,涵養充粹。

    其為文也,發揮本體,不待安排;而其為教也,指天理為吾心中正之體,以勿忘勿助為吾人體認之功。

    千百年來,道學之傳,先生蓋大有功焉矣。

    章蚤失學,長從劉晴川先生講求陽明先生之學,迨薄宦入廣,适先生緻大□□□講學天關,親領教旨,恍若有得,又懼其教□□□□則於此書之刊布,安得而不殚摅心力,亟亟圖成,以佳惠後學耶?書凡八十五卷,首樵語為一卷,教之始也。

    次新論,次知新後語,次二業合一訓,次大科訓規,次雍語,次燕射禮儀,各為一卷。

    諸類文集為五十九卷,新泉問辨錄為四卷,問辨續錄為四卷,問疑錄、金陵問荅、金台荅問、洪子問疑錄,各為一卷。

    楊子折衷為三卷,參贊事略為二卷,厘正詩小序為一卷,歸去紀行錄為末卷,教之終也。

    噫!先生盛德大業在天地間,一言一動,無非至教。

    四海之遠,百世之下,得其文而讀之,甯不有感發而興起者乎!然斯道之興廢無常,是不能不深望於天下後世之君子。

    觀者當知覺山公之深意,與泉翁之苦心雲。

    嘉靖壬寅歲中秋之吉,門人邵陽陳大章頓首謹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