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雜著

關燈
先隱園題門說(乙醜歲客武陵作) 天啟乙醜十月,予訪中丞楊公修齡於武陵,蓋十年之約也。

    公於家園山水,真能欣欣然樂之不倦,因思從來佳山好水、靈窟奧區,數百年中必生一人與之相得,如楊公其人者。

     公忽告我曰:「吾性落落然,頹唐自放,凡詩文、仙佛、琴酒俱不深,而皆有以自得,亦似不必深者。

    但苦俗下嬲我不置,戶外之屨,聞之而顰蹙;案上之箋,對之而太息。

    顏氏曰:『腸不可冷,腹不可熱。

    』吾所苦,腸熱耳。

    今幸落籍閑居,以君父之餘恩,為朋友而受過,管領江山,廓清昏曉,不杜門而客自謝,不絕交而遊自息,吾事濟矣,子能賀我乎?」予笑曰:「武陵山水清遠,公適生是鄉,妻子可以當梅鶴,子父可以當金蘭,閑則入山中棲神竦聽,倦則好樓居登高望遠,煙暮嵐朝,琴心酒德,書重經史,友商老莊,非獨公樂山水,山水數百年中所歷奇人魁士,無此相得,今日始為公一逐俗客耳。

    此山水之靈,公何得受賀?」因大笑不已。

     二杖說 郭子聖僕有二竹杖焉:其一純白而種方,吳公匏庵手自刻銘;其一甚圓,質似常竹,然光瑩皆可鑒。

    自二杖鏗鏗然出於爪甲也,凡所用之歲時,用之者之精神,童僕之敬慧,主人之閑無事,乍若見於仿佛光輝之中。

     予客南都過郭子,郭子潔蔬食,出法書、唐硯、佳筆、舊紙墨相愛樂,而自提一杖,欹側散緩於其旁,時以袖指優遊之,惟恐傷。

    偶入市訪人,曳一杖自隨,遇其日所用之杖,或方或圓,俱若有意者。

    與人相見,令童子接杖,然後揖。

    予謂郭子形僻而性獨,當恒接於其前,以救酬對之太泛也;當恒與之坐起,以救人之面目太熟近也。

    而郭子則非其杖不出,杖亦若有助焉爾。

     予歸楚,郭子送之舟,再拜曰:「方竹杖得之金一甫,圓者為丹泉周叟所貽,二老者皆年七八十,不留以自扶衰,肯贈我,我守之至死,以報二老尚不足,願為我明其意,使巧奪者塞望。

    」夫苟明此意,以塞人之望有餘矣。

    然郭子之與其杖也,相依如家人,相嗜悅如田宅美女,相發如神理,相得如朋友之無所為而交深者,即杖之出於匏庵,與匏庵之自為銘,皆非其所重,決不盡以二老者故。

    維予曷敢隱諸,乃歌而別之曰:「子涼涼,非二杖,疇發其光;子踽踽,惟二杖,宜與處。

    」 女山人說 山人者,客之挾薄技、問舟車於四方者之號也。

    予曾入小巷,訪所謂瀾如女子者,門戶簾幕,不可識辨,問之巷口人,皆曰:「子問山人乎?此門中是也。

    」予始恍然。

     瀾如善貌蘭,通書,粗知韻事,與一時素士交處,故一巷中相與山人之。

    似讚似嘲,此俱無足論。

    獨念世之為山人者,歲月老於車馬名刺之間,案無帙書,時時落筆,吟嘯自得,而好彈射他人有本之語,口舌眉睫,若天生是屬齧啖人者,雖其中多賢者,然天下人望而穢其名者久矣。

    而今以其名集瀾如,瀾如樂而受之。

    戶外之屐,來求一觀山人,各當其意去。

    退而省其私,或自厭其尾瑣之言,輕其錢穀之好,陳其篋笥之書,亦有以回旋其面目,曰:「吾不如女山人。

    」由是觀之,山人固以喪風雅之名,而女子反以存山人之實,則何也?山人之名,實未嘗不美,吾又不敢以男女之跡,論惠中之人,韓昌黎稱「秀外而惠中」,今吾友在草莽者非一人,有秀外而惠中者焉,是亦男子之瀾如也。

    吾仍為存其山人之實而去其名,使無射於世,吾何吝焉! 金十公、劉同人俾予為說,堅瀾如所尚,予之說固如此。

     五華別號說 名山與奇人相關久矣,宗生四壁之間,尚子婚嫁之後,或臥焉而深好,或好焉而遠遊。

    亦有寄情山水,而自名其齋、自署其號者,然皆枕岩漱流,保其枯槁,討松桂,訪薜蘿,空老於角巾鹿裘、青鞋布襪之中,造物者亦若聽其所之而不為之主。

    惟用世之人,奇情異才,慧業天成,其墮地時,已如巨靈贔屭,高掌遠蹠,森森然有華峰之奇矣。

    懶瓚撥灰而知其命,石馬缺耳而定其數,心存目往,足歷身經,以至一名一號,造物皆若為之巧相位置,不可思議。

    同在人天之內,而獨有天人之稱,良不誣也。

     吾邑有五華山,而楊公五華先生,初即以是為號,事良奇。

    公治吾邑,悃愊清靜,更鼓分明,吏散鳥啼之朝,網間魚樂之夕,時與韻士商及雲霞煙嵐,如帶香氣。

    一日過風後之區,尋墨池之跡,登高望遠,三澨環匝,而後自驚其身之在五華也,願謂門人熊子輩曰:「羊叔子之峴山,蘇長公之赤壁,皆宦楚而與楚山有緣者也,然其奇豈至此乎?」門人退而告不肖春,春躍然喜曰:「吾邑雖有清淑之氣,而苦於無山;幸有是山,蜿蟺磅礴而鬱積,且以神農之國,不能使其必傳,而托於公之號以傳,是即造物所以傳是山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