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書啟
關燈
小
中
大
甚以為是。
然則足下之所厭,乃在無以報止生,而以一譽塞其報者,而所毅然從者,乃在乎此也,何敢不遂盡其說?既盡其說矣,將無初以為是而旋復誅之者乎?我知茅子者能古文,又古人其志者也,豈有是哉! 答劉同人書 同人足下:得兄書,所以教我者甚至。
欲我上尋性命不易之理,次究著述千秋之業,微彰妙詣,盡此二語,僕直奉而行之耳,有何說哉!但性命之理,癡黠不能盡,人偶有所見,亦是聰明業種,非關太始。
夫晉人所謂「灊灊之處皆龍肉也」,即子瞻所謂「豬肉亦龍肉也」,自以為啖,而不知其已墮於談,古今相欺,以至於盡,可不大哀耶!惟生來有志於述作,不敢不盡心。
初年求之於神骨,逾數年乃求之於氣格,又數年乃求之於詞章,前後緩急、難易加減之候,惟己得用之,故常以此為快。
如有一醫者,自以為起病,而參術二陳,粱肉之序,絕與人用之不同:想其用淺也,反如眾人之用深;其置輕也,反如眾人之置重,亦必有所見焉。
至於進取一途,本其所熱,而性不耐煩,輕就易去。
又所見人世君子,皆以勞役博科名,以恥辱博三公,以負心之事博義稱,以人之死博安常,抑其心之所熱以就冰雪,曰何必富貴乎?而天分不高,屢抑屢起,始知偽隱者之亦難,真不仕者之果為奇士也。
念自有所動,此豈待人勸哉?但高興為之不妨,高興止之亦可,唐人所謂「行藏繇興不繇身」,僕今者蓋用之矣。
同人足下,僕素心儀,以為才大而品堅,昨舍弟相依之久,益信斯語之不妄。
文正、文成之間,幸惟努力!道子學畫,惠之學塑,各勿失時而已。
戊午之疏,邀惠朝賢,得使蒹葭倚玉,直一笑置之耳。
偶遇此焚琴煮鶴之事,當如不見不聞,苟真有破胎殺卵之心,任彼自作自受,兄以為何如?我與卿、同人氣類相合,豈因同舟遇風,方思親信?況所謂同舟者,不過小兒輩剪一葉紙,戲作艓子,覆之溷渠間耳,有何遇風哉!今年一步未出門,明年相思便當圖晤也。
答韓求仲書 西泠橋上之遊泛,志和宅畔之眠餐,忽忽且十年矣。
其間桑溪蘆岸,磬煙漁火,每一年率三四夢至其地,況於大君子傾筐之愛,著屐之歡,手闆看山,兩槳打水,其為思憶,自成顛倒。
尊劄飛來,笑與忭會,忘其身之伏草土也,賀則及之,翻用為賻,元春拜焉。
書雲「傖夫吐舌如箕,歷年奎光,偏破雲霧而出」,自是知己快論,然豈知婺星匿彩,而翼軫之間,仍如潑墨,此亦章惇所為耶?我輩從此悟去,亦可以放懷寥廓之外矣。
去秋臨場,見家僮買芒棨回,不覺自哂。
適夏長卿兄到門,首訊動止,送之以詩雲:「爾舅家弁山,十年無一字。
草鞋見試官,不可謂憔悴。
」然而此中憔悴極矣。
生平知音如敬夫、伯敬,俱先淪泉壤;身亦顛毛蕩然,左車牙豁去,改頭換面,猶不離臭帤,終年如野馬奔塵,渴愛疲勞,不能一再過吳興、虎林,尋舊遊於空冥澹冶之鄉。
雖然,當以勇行之。
明年辦青鞋布襪,遍遊吳越,擊空明而叩寂寞,決當從苕上始矣。
甲子晤彥直於燕,惟長蘅、子將、印持、孟陽、令則、君常輩,作十年別,如何可言?明公晤諸君,皆以遊期告之,談梅口酸,能無津津!鄭澹石不久當通書為言令則,且告以尊指,緇衣當篤,非惟杵臼情深也。
前見《文閑》增補最妙,所益拙作二篇,評語過飾,足知故人念我也。
舍弟惟元方一人以甲子俊,而元聲字遠韻、元禮字服膺,才格尤嶽嶽——家有殊色,不緻玉帛,而老女懶婦,媒妁屬於道,亦事之可笑者,不可不令明公知也。
兩小阮並賢公子近如何?公子齠年訪我於舟,隻如昨日耳。
與鍾居易 足下來劄,欲僕為令兄誌墓,俟文成即書一通,覓佳石刻之,以傳天下,或至來世,使兩人精神如金光聚,非足下不能發此想。
僕此一篇文字,不須伸紙和墨、仰屋運思,已自有一篇全文,汩汩然隨汩蹤而出矣。
生平知己,無少長顯晦、離合譽咎,亦並無「東野為雲我為龍」之分,亦並不借天地山川、東西南北作車笠俗證者,獨令兄一人爾。
令兄詩雲:「庶幾夙夜,惟予與汝。
」今既生死路乖,自令兄魂魄而外,惟足下可知之,其他固無用取知也。
誌銘當求要人高官,取重幽明,然亦決知非令兄高穆之性,故吾與足下決意作此一篇文字,用投逝者私好耳。
倪雲林畫,是令兄生平寶愛,以足下有道氣,又雅知畫,臨終付囑收藏,是僕所親見。
今乃損以見予,僕出入負攜,即用其畫作先賢雲林、先友伯敬二祠香火矣,敬下四拜,拜二公焉。
但此畫入好事家,立緻十萬,徒手坐獲,恐貪豪成愆,輒用三萬錢,奉足下為懺度飯
然則足下之所厭,乃在無以報止生,而以一譽塞其報者,而所毅然從者,乃在乎此也,何敢不遂盡其說?既盡其說矣,將無初以為是而旋復誅之者乎?我知茅子者能古文,又古人其志者也,豈有是哉! 答劉同人書 同人足下:得兄書,所以教我者甚至。
欲我上尋性命不易之理,次究著述千秋之業,微彰妙詣,盡此二語,僕直奉而行之耳,有何說哉!但性命之理,癡黠不能盡,人偶有所見,亦是聰明業種,非關太始。
夫晉人所謂「灊灊之處皆龍肉也」,即子瞻所謂「豬肉亦龍肉也」,自以為啖,而不知其已墮於談,古今相欺,以至於盡,可不大哀耶!惟生來有志於述作,不敢不盡心。
初年求之於神骨,逾數年乃求之於氣格,又數年乃求之於詞章,前後緩急、難易加減之候,惟己得用之,故常以此為快。
如有一醫者,自以為起病,而參術二陳,粱肉之序,絕與人用之不同:想其用淺也,反如眾人之用深;其置輕也,反如眾人之置重,亦必有所見焉。
至於進取一途,本其所熱,而性不耐煩,輕就易去。
又所見人世君子,皆以勞役博科名,以恥辱博三公,以負心之事博義稱,以人之死博安常,抑其心之所熱以就冰雪,曰何必富貴乎?而天分不高,屢抑屢起,始知偽隱者之亦難,真不仕者之果為奇士也。
念自有所動,此豈待人勸哉?但高興為之不妨,高興止之亦可,唐人所謂「行藏繇興不繇身」,僕今者蓋用之矣。
同人足下,僕素心儀,以為才大而品堅,昨舍弟相依之久,益信斯語之不妄。
文正、文成之間,幸惟努力!道子學畫,惠之學塑,各勿失時而已。
戊午之疏,邀惠朝賢,得使蒹葭倚玉,直一笑置之耳。
偶遇此焚琴煮鶴之事,當如不見不聞,苟真有破胎殺卵之心,任彼自作自受,兄以為何如?我與卿、同人氣類相合,豈因同舟遇風,方思親信?況所謂同舟者,不過小兒輩剪一葉紙,戲作艓子,覆之溷渠間耳,有何遇風哉!今年一步未出門,明年相思便當圖晤也。
答韓求仲書 西泠橋上之遊泛,志和宅畔之眠餐,忽忽且十年矣。
其間桑溪蘆岸,磬煙漁火,每一年率三四夢至其地,況於大君子傾筐之愛,著屐之歡,手闆看山,兩槳打水,其為思憶,自成顛倒。
尊劄飛來,笑與忭會,忘其身之伏草土也,賀則及之,翻用為賻,元春拜焉。
書雲「傖夫吐舌如箕,歷年奎光,偏破雲霧而出」,自是知己快論,然豈知婺星匿彩,而翼軫之間,仍如潑墨,此亦章惇所為耶?我輩從此悟去,亦可以放懷寥廓之外矣。
去秋臨場,見家僮買芒棨回,不覺自哂。
適夏長卿兄到門,首訊動止,送之以詩雲:「爾舅家弁山,十年無一字。
草鞋見試官,不可謂憔悴。
」然而此中憔悴極矣。
生平知音如敬夫、伯敬,俱先淪泉壤;身亦顛毛蕩然,左車牙豁去,改頭換面,猶不離臭帤,終年如野馬奔塵,渴愛疲勞,不能一再過吳興、虎林,尋舊遊於空冥澹冶之鄉。
雖然,當以勇行之。
明年辦青鞋布襪,遍遊吳越,擊空明而叩寂寞,決當從苕上始矣。
甲子晤彥直於燕,惟長蘅、子將、印持、孟陽、令則、君常輩,作十年別,如何可言?明公晤諸君,皆以遊期告之,談梅口酸,能無津津!鄭澹石不久當通書為言令則,且告以尊指,緇衣當篤,非惟杵臼情深也。
前見《文閑》增補最妙,所益拙作二篇,評語過飾,足知故人念我也。
舍弟惟元方一人以甲子俊,而元聲字遠韻、元禮字服膺,才格尤嶽嶽——家有殊色,不緻玉帛,而老女懶婦,媒妁屬於道,亦事之可笑者,不可不令明公知也。
兩小阮並賢公子近如何?公子齠年訪我於舟,隻如昨日耳。
與鍾居易 足下來劄,欲僕為令兄誌墓,俟文成即書一通,覓佳石刻之,以傳天下,或至來世,使兩人精神如金光聚,非足下不能發此想。
僕此一篇文字,不須伸紙和墨、仰屋運思,已自有一篇全文,汩汩然隨汩蹤而出矣。
生平知己,無少長顯晦、離合譽咎,亦並無「東野為雲我為龍」之分,亦並不借天地山川、東西南北作車笠俗證者,獨令兄一人爾。
令兄詩雲:「庶幾夙夜,惟予與汝。
」今既生死路乖,自令兄魂魄而外,惟足下可知之,其他固無用取知也。
誌銘當求要人高官,取重幽明,然亦決知非令兄高穆之性,故吾與足下決意作此一篇文字,用投逝者私好耳。
倪雲林畫,是令兄生平寶愛,以足下有道氣,又雅知畫,臨終付囑收藏,是僕所親見。
今乃損以見予,僕出入負攜,即用其畫作先賢雲林、先友伯敬二祠香火矣,敬下四拜,拜二公焉。
但此畫入好事家,立緻十萬,徒手坐獲,恐貪豪成愆,輒用三萬錢,奉足下為懺度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