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書啟
關燈
小
中
大
寄太史羅公萸江啟(南昌李太虛座師出公本房)
元春遭逢雖晚,僥幸難言。
續缽之與傳燈,在大道所不悋;而副墨以追洛誦,惟斯文有奇傳。
誠不自意甲子之秋,既依馬帳;丁卯一雋,遠淑龍門。
以眾父之父,為吾師之師。
始以何蕃歸陽城,謂可傳於韓愈;今則幹木學子夏,轉相念乎孔尼。
似此淵源,必由聲氣。
恭惟某官,下筆妙天下,立朝如古人。
主恩獨眷,而雲在意俱遲;物望同歸,而水流心不競。
當否泰相乘之日,穀洛交鬥之時,非先生持之以砥柱,化之以虛舟,則楚弓未見其必還,鄒穀何時而得暖?所謂功深社稷,慈映鄉邦,為儒恥言儒榮,未相先有相品者矣。
元春由苦偷息,丘壑坐談。
時已過而功不成,恩欲酬而愁先積。
空有鴻鵠之志,僅成枋榆之飛。
然才不如人,命非由己。
願齎鉛槧,先計吏而北學;日詠榛苓,因美人而西歸。
聊以求裁於及門,豈因妄附於開閣。
欽哉立雪,悵矣臨風! 奏記蔡清憲公 今古道同,曠者超超破格;君民分遠,愚人往往安卑。
自賈島推敲於馬前,浩然起伏於床下,乃知士有不必過避之嫌,冠裳匪俗;上有偶然相知之故,筆墨為緣。
但不肖者喜自以為才,而好名者遂全喪其實。
恭遇某官,日讀異書,月成佳政。
慧業勝因,有黃面瞿曇之悟;高樓長嘯,追綸巾羽扇之風。
千古之九畹皆芳,七旬而三苗丕敘。
苞栩逶遲,諮諏諮詢不已;軍民安堵,載歌載詠何妨。
以此轉盼之駒隙,為文章德業而有餘;因念苦心之蠹芸,雖獎許遊揚而不足。
在夫子則高矣美矣,惟愚生竊竦焉愧焉:以為名太浮者不祥,分太逾者獲咎。
出入於風雅者十餘年,聊自娛悅而已;皈依乎末光者幾何日,敢雲依稀近之?置身玉壺秋水,曰食無魚,曰出無車,乃生平之所羞;有志布襪青鞋,將讀萬卷,將行萬裡,從他日之所好。
苟能偕幽人以佩芷,庶幾為長者而折枝。
縱王曰士前、士曰王前而不怒,高義原薄乎雲天;恐用上敬下、用下敬上而或乖,微躬難逃乎斧質。
所以汗流箋外,思發花前,問何日其往謝,指初冬以為期。
奏記蔡清憲公 春以書生愚賤,不敢輒上通;又思稍學古人一二,雖事體當謝,亦不敢輒謝。
但數年以來,屢得明公與敝友往返書疏,皆伏讀深思其理,不知其非貽春書也。
又得誦明公前後詩,觀所以為詩之道,如見所以運思下筆之時,是則明公日夜教春不倦也。
春居嘗見浮名無益,且易得罪。
而敝友與人言,多不令春知,惟前與明公言,春知之,春亦不止。
則以明公者,非名之所在,而實之所在耳。
素習明公功德,詩文質樸古勁,而近日伏窺遙揣,始知其幽秀之脈、清芬之氣。
乃蒙先示梅詩,拜手寒香;復論詩禪之理甚微,似謂不肖評右丞詩誤。
竊以為梅花妙物,生心發政,寂悟冥想,大道不遠。
明公以佛作詩,而春以詩作佛,則大小之別,淺深之候,莫可強耳。
但明公心眼既出詩外,則亦出佛外,又何必與華嚴涉者而後為華嚴也?請再下一轉語。
明公談春於瞿、馬二文宗,此慈情熱腸,全副憐才,偶然洩於不才,心口之間,相迫而言,是何等念頭,而可以人道俗情明其感激者?且又舉二文宗報劄來告曰:「予雖言,而彼二公者自能知生也。
」此一意,尤古人也。
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況望其相為言而不自為功乎! 春有二弟元聲、元禮,其能文遠過春,將攜之深入山中。
雖遇合不可有意,而文章之道實有未能盡者,故欲為此下楗。
今見明諭亦如此,而又訂以無窮遊期,是春之下楗,特為將來從遊裹糧耳。
「語之至者不敢載之於書,其淺者又不足聽」,範子之言,春今日之謂乎? 數詩奉答,以侍懷袖,寒書生實不能謁謝。
秋杪乃走湖北請教,今惟有仰止。
頓首頓首,死罪死罪。
奏記蔡清憲公 春三月至八月,皆住九峰。
四月中,家人傳得明公劄子,如「簡交以得己,斂名以厚實」,春要藥也。
無從報箋。
伯敬歸,遞明公劄子一通,《駢語》書價郵符皆領訖。
中雲「欲子降格而不可」,此又世人見嗤,與春自阻喪之要藥也。
頃與伯敬別於溳。
又自溳歸,踽踽行霜月下,忽明台所遣者相遇,下馬就月,觀書徘回。
明公自為挹損沈摯則可矣,春素冒昧,獨仰窺明公,似有一二語稍著。
昨與伯敬言蔡公書法,雖非其至者,然點畫深重切實,似亦有詩文之淵源、作人之誠壹在內,伯敬頗以為然。
每接明公片紙,覺闊遠之氣,離紙許遠;樸厚之道,入紙許深。
而伯敬則雲:「明公凜凜於冠裳中,公然勝士。
」即春嘗言「世卻有翩翩風雅場,居然俗子」之說也。
如此,雖芒鞋往見自可,況又假以人馬之便乎!春十一月嫁妹,十二月欲侍孀母度歲,過此則飄然負笈之日。
春又復不第,場卷點抹皆無,如未以手觸者然。
數年來,氣稍平而心稍淡,絕無不屑諸生之意,惟束縛太苦,不能為所欲為。
若三年後仍如此,則願廣給筆劄,閉門無營,就天所付之一竅充而成之。
少時所讀之書,今全不能記;所記者,又以熟便汩沒其意與辭,了不知佳在何處。
請從此始讀書。
自哂三年內沾沾雞肋也,初有太學意,今如是作想,恐太學是後來不第一大葛藤,徒勤明公今日特舉,無益也。
春五鼓抵逆旅,寒疲中忽有三詩,篋內即有一扇,雖語不能工,覺於明公前即有和肝嘔出之意,亦不知其所以也。
魯
續缽之與傳燈,在大道所不悋;而副墨以追洛誦,惟斯文有奇傳。
誠不自意甲子之秋,既依馬帳;丁卯一雋,遠淑龍門。
以眾父之父,為吾師之師。
始以何蕃歸陽城,謂可傳於韓愈;今則幹木學子夏,轉相念乎孔尼。
似此淵源,必由聲氣。
恭惟某官,下筆妙天下,立朝如古人。
主恩獨眷,而雲在意俱遲;物望同歸,而水流心不競。
當否泰相乘之日,穀洛交鬥之時,非先生持之以砥柱,化之以虛舟,則楚弓未見其必還,鄒穀何時而得暖?所謂功深社稷,慈映鄉邦,為儒恥言儒榮,未相先有相品者矣。
元春由苦偷息,丘壑坐談。
時已過而功不成,恩欲酬而愁先積。
空有鴻鵠之志,僅成枋榆之飛。
然才不如人,命非由己。
願齎鉛槧,先計吏而北學;日詠榛苓,因美人而西歸。
聊以求裁於及門,豈因妄附於開閣。
欽哉立雪,悵矣臨風! 奏記蔡清憲公 今古道同,曠者超超破格;君民分遠,愚人往往安卑。
自賈島推敲於馬前,浩然起伏於床下,乃知士有不必過避之嫌,冠裳匪俗;上有偶然相知之故,筆墨為緣。
但不肖者喜自以為才,而好名者遂全喪其實。
恭遇某官,日讀異書,月成佳政。
慧業勝因,有黃面瞿曇之悟;高樓長嘯,追綸巾羽扇之風。
千古之九畹皆芳,七旬而三苗丕敘。
苞栩逶遲,諮諏諮詢不已;軍民安堵,載歌載詠何妨。
以此轉盼之駒隙,為文章德業而有餘;因念苦心之蠹芸,雖獎許遊揚而不足。
在夫子則高矣美矣,惟愚生竊竦焉愧焉:以為名太浮者不祥,分太逾者獲咎。
出入於風雅者十餘年,聊自娛悅而已;皈依乎末光者幾何日,敢雲依稀近之?置身玉壺秋水,曰食無魚,曰出無車,乃生平之所羞;有志布襪青鞋,將讀萬卷,將行萬裡,從他日之所好。
苟能偕幽人以佩芷,庶幾為長者而折枝。
縱王曰士前、士曰王前而不怒,高義原薄乎雲天;恐用上敬下、用下敬上而或乖,微躬難逃乎斧質。
所以汗流箋外,思發花前,問何日其往謝,指初冬以為期。
奏記蔡清憲公 春以書生愚賤,不敢輒上通;又思稍學古人一二,雖事體當謝,亦不敢輒謝。
但數年以來,屢得明公與敝友往返書疏,皆伏讀深思其理,不知其非貽春書也。
又得誦明公前後詩,觀所以為詩之道,如見所以運思下筆之時,是則明公日夜教春不倦也。
春居嘗見浮名無益,且易得罪。
而敝友與人言,多不令春知,惟前與明公言,春知之,春亦不止。
則以明公者,非名之所在,而實之所在耳。
素習明公功德,詩文質樸古勁,而近日伏窺遙揣,始知其幽秀之脈、清芬之氣。
乃蒙先示梅詩,拜手寒香;復論詩禪之理甚微,似謂不肖評右丞詩誤。
竊以為梅花妙物,生心發政,寂悟冥想,大道不遠。
明公以佛作詩,而春以詩作佛,則大小之別,淺深之候,莫可強耳。
但明公心眼既出詩外,則亦出佛外,又何必與華嚴涉者而後為華嚴也?請再下一轉語。
明公談春於瞿、馬二文宗,此慈情熱腸,全副憐才,偶然洩於不才,心口之間,相迫而言,是何等念頭,而可以人道俗情明其感激者?且又舉二文宗報劄來告曰:「予雖言,而彼二公者自能知生也。
」此一意,尤古人也。
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況望其相為言而不自為功乎! 春有二弟元聲、元禮,其能文遠過春,將攜之深入山中。
雖遇合不可有意,而文章之道實有未能盡者,故欲為此下楗。
今見明諭亦如此,而又訂以無窮遊期,是春之下楗,特為將來從遊裹糧耳。
「語之至者不敢載之於書,其淺者又不足聽」,範子之言,春今日之謂乎? 數詩奉答,以侍懷袖,寒書生實不能謁謝。
秋杪乃走湖北請教,今惟有仰止。
頓首頓首,死罪死罪。
奏記蔡清憲公 春三月至八月,皆住九峰。
四月中,家人傳得明公劄子,如「簡交以得己,斂名以厚實」,春要藥也。
無從報箋。
伯敬歸,遞明公劄子一通,《駢語》書價郵符皆領訖。
中雲「欲子降格而不可」,此又世人見嗤,與春自阻喪之要藥也。
頃與伯敬別於溳。
又自溳歸,踽踽行霜月下,忽明台所遣者相遇,下馬就月,觀書徘回。
明公自為挹損沈摯則可矣,春素冒昧,獨仰窺明公,似有一二語稍著。
昨與伯敬言蔡公書法,雖非其至者,然點畫深重切實,似亦有詩文之淵源、作人之誠壹在內,伯敬頗以為然。
每接明公片紙,覺闊遠之氣,離紙許遠;樸厚之道,入紙許深。
而伯敬則雲:「明公凜凜於冠裳中,公然勝士。
」即春嘗言「世卻有翩翩風雅場,居然俗子」之說也。
如此,雖芒鞋往見自可,況又假以人馬之便乎!春十一月嫁妹,十二月欲侍孀母度歲,過此則飄然負笈之日。
春又復不第,場卷點抹皆無,如未以手觸者然。
數年來,氣稍平而心稍淡,絕無不屑諸生之意,惟束縛太苦,不能為所欲為。
若三年後仍如此,則願廣給筆劄,閉門無營,就天所付之一竅充而成之。
少時所讀之書,今全不能記;所記者,又以熟便汩沒其意與辭,了不知佳在何處。
請從此始讀書。
自哂三年內沾沾雞肋也,初有太學意,今如是作想,恐太學是後來不第一大葛藤,徒勤明公今日特舉,無益也。
春五鼓抵逆旅,寒疲中忽有三詩,篋內即有一扇,雖語不能工,覺於明公前即有和肝嘔出之意,亦不知其所以也。
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