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樑豈能獨立哉?其所與相助而承上者,榱桷也。

    置官亦如是矣。

    古之三公之府,諸侯郡國各有其屬,以成其政,後世改易不常。

    今則外之一郡一邑,內之一官一局,各有屬焉。

    至於公府機務之煩,外台刺舉之重,則反無之。

    此誠小大重輕之貿焉,非必謂無益而莫之為也,直因循故常未之更爾。

     向者漕計之司,嘗為之置副矣,副則誠亞其長者也。

    其下亦嘗創賓從之名者矣,是亦其屬也,第旋去之耳。

    近世宰相之官,兼門下之目,則府以其省名矣。

    今其屬者,乃省官爾,非丞相之屬。

     策謂前古治大有屬之法可施於今者,則周塚宰之職有小宰焉,小宰之下皆其屬也。

    其餘五官亦各有屬焉,然其爵位有尊卑之差矣。

    外則牧伯之國,今刺舉之任也,其屬則其臣爾。

    漢之三公,府則有長史司直焉,東曹西曹之掾焉,內則禦史,外則刺部,亦各自用其吏為掾屬。

    其選之之道,則周六官以下,其屬皆命於天子;牧伯之臣,則其卿而下,其君選於其國爾。

    漢之三公,開府辟召;唐之藩鎮,亦自薦延。

    其位其職,則係其長之所任而分治之耳。

     今公府任其小事者非無也,直無若三公之孤,六卿之丞,共其事者爾。

    其治文書、掌勞役者備矣,其職亦幾矣。

    苟欲慎其選,清其流,而易其官之名,則可矣。

    若欲夫預聞政事,則賢明之佐,謨謀於廟堂之上,又何細吏之間焉?若夫刺舉之屬,則在選任之爾。

    謹對。

     第四道 問:今天下費益廣,財益匱,食加冗,農加困,貨愈籠,文愈密,而旱幹水溢,無歲無之,又未嘗得清源端本之術,少紓其弊。

    雖有智者,或任非其責,噤不出一語。

    嗚呼!忍而視斯民之殘也!今欲使財無匱,農無困,文無密,以拯斯民之殘,敢問何策之為先?何修而後可?勿疏勿泛,以直所論。

     對:天下大器,群生重畜,惟君上所製養焉。

    今土地之廣,人民之眾,較之近代,未為甚盛也。

    然近歲費益廣,財益匱,食加冗,農加困,貨愈籠,文愈密者,何也?殆基本似有所未立,法度似有所未舉爾。

    三代之制,今不能收功於旦夕也。

    試取其切近於體務者言之。

     今財之匱,食之冗,農之困,貨愈籠,文愈密者,弊雖煩,而其原一而已,其始在費益廣也。

    費益廣,則取於民者眾,實於府者鮮,財不得不匱,農不得不困矣。

    彼食冗者,亦費之一端爾。

    費既廣,財既匱,農既困,則貨不得不籠。

    貨之籠,則文不得不密矣。

     所謂費益廣者,不曰待哺之兵眾乎?夷狄之遺重乎?遊食之徒煩乎?無用之供厚乎?為今之計,兵之眾,豈能遽去之哉?在汰其冗而擇其精。

    戎狄之遺,豈能遽絕之哉?在備於我而圖其後。

    遊食之徒煩,則在禁其末而驅之農。

    無用之供厚,則在絕其源而損其數。

    然其所以製之者,有其道也。

     夫水利之興,屯田之制,府兵之復,義倉之設,皆濟時之大利,顧縉紳議之熟矣。

    惟不以為舊說之迂而忽之,則財以豐,食以足,貨利可寬,文法可損矣。

    雖旱幹水溢之變,係乎歲數之常,亦吾有備焉爾。

    謹對。

     第五道 問:子曰:「苟有用我者,三年有成,」何其效之疾歟?又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何其效之遲歟?又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必世雲者,較諸善人則已疾,合諸聖人則已遲。

    三者之效,不能齊一。

    然則聖何道而疾?善何術而遲?王何務而必世?願以前代已然之跡,質於此三者。

     對:聖人之道,無所苟而已矣。

    以聖人之才,施於天下,其易矣,猶必曰三年而有成也。

    然方之善人之效,則聖人之治,其疾也遠矣。

    仲尼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

    」夫善人者,所謂「不踐跡亦不入於室」者也。

    既不循前人之弊而守之,又不得聖人之道而行之,宜其緩且久也。

    有人焉,相繼而往,則百年而後可至治矣。

    所謂「王者必世而後仁」,則蒙謂作禮樂之時爾。

    夫民之情,不可暴而使也,不可猝而化也,三年而成,大法定矣。

    漸之仁,摩之義,浹於肌膚,淪於骨髓,然後禮樂可得而興也。

    蓋禮樂者,雖上所以教民也,然其原則本於民,而成於上爾。

    則聖人之效所以疾,善人之效所以遲與。

     夫王者之仁,其道可見矣,復請以前代已然之跡而明之。

    孟子曰:「小國七年,大國五年,可為政於天下。

    」此聖人之效也。

    若仲由謂三年使知方,伯禽之三年報政,雖不能若聖人之道醇且具也,然亦承聖師之教,奉周公之政,其庶乎其次也。

    若漢之業創乎高祖,因循乎呂、惠,文帝守之以淳儉,孝景紹之以恭默。

    當時漢之興,幾百年矣,其風俗寬厚,幾緻措刑,亦勝殘去殺之效乎!周承文王之業,歷武王之治,至成王之世,而周公作禮樂焉,此必世後仁之效乎。

    謹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