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南廟試佚道使民賦(民得終佚,勞固無怨)
人情莫不樂利,聖政為能使民;以佚道而敦敕,俾當時之服循。
教本於農,雖極勤勞之事;功收於後,自無怨讟之因。
厥惟生民,各有常職;勞而獲養,則樂服其事;勤而無利,則重煩其力。
惟王謹以政令,驅之稼穡。
且為生之本,宜教使以良勤;則從上也輕,蓋豐餘之自得。
蠢爾農俗,陶乎教風,知所勞者為乎己,圖所利者存乎終,莫不勉勉以從令,於於而勸功。
志在便人,役以農疇之務;時雖畢力,樂於歲事之豐。
雖復教令時頒,科條日出,嚴刑以董其或惰,加賦以戒其不一,然而俗樂趨勸,時無怨疾。
擇可勞而勞也,敢憚初勤。
因所利而利焉,自全終佚。
大抵善治俗者,率俗以敦本;善使民者,順民而不勞。
道皆出於優佚,令無勤於繹騷。
不奪其時,導以厚生之利;將求其欲,豈聞力穡之逃。
勿謂民之冥而無知,勿謂農之勞而不務。
趨其利則雖勞而樂,害其事則雖冥而懼。
誌取豐益,業其安固,使爾農於墾殖,縱極勤劬;異有國之力征,自膺饒裕。
得非納於豐富之道,教以便安之途。
在服勞而雖至,顧有憾以曾無。
體《兌》、《彖》之悅民,下安其教;同周《詩》之戒事,眾樂而趨。
異夫!雖上之行,抑民所願,或躬籍以為率,或名官而申勸。
是皆俾民有樂佚之道焉,雖勞何怨。
南廟試九敘惟歌論 論曰:民受天地之中而生者也。
水火金木土穀,民所賴而生者也。
樹之君,使修舉其所賴而養之者也。
修之有道,行之有節;上焉天順之,下焉民樂之,正德焉,利用焉,厚生焉,此其所以秉統持正而製天下之命者也。
在《書》禹之《謨》曰:「九功惟敘,九敘惟歌」,其指言乎是也。
舜、禹明其道,聖也,後世不及焉;功也,萬世所利焉。
宜其事有次敘,而民歌樂之也。
噫!舜之君,禹之臣,其歌之之民,日聞其道,日被其澤,其見而知之,或言或歌可矣。
今去聖久遠,逾數千祀,然可覆而舉之者,何也?得非一於道乎。
道之大原在於經,經為道,其發明天地之秘,形容聖人之心,一也。
然當推本夫明其次,著其跡者言之。
在《洪範》之九章,一曰五行,次二曰五事,統之以大中,終之以福極,聖人之道,其見於是乎! 蓋五行者天之道也,五事者人之道也。
修人事而緻天道,此王者所以治也。
五事修,五行敘,則其生材也美焉,阜焉,民居其中,享其利而安焉,豈非皇極之道用而緻乎。
五材之生,天也,非人也。
五事之修,人也,非天也。
雖然,五事正,則五材自然得其性矣。
是則天之道,亦王者之所為也。
王者既修五事而緻五材,則又舉正德之教而率之,明利用之源而阜之,開厚生之道而養之,五行協於上,六府利於下,三事舉於中。
修焉,其功之敘也;和焉,其德之行也。
如是,則民浩浩然,於於然,歡娛於下而歌頌其政矣。
或曰:「子之言五行然矣,然六府之兼乎穀,何也?」答曰:「五行,氣也;五材,形也。
君之所緻者氣也,民之所用者形也。
五氣既敘,五材既豐,民並用焉。
然穀者,民之所生也,不可一日無之,此六府所以兼穀也。
要其本,則五氣之生而已,夫何惑焉?」 竊原《春秋》之文,求聖人之志,火之書者十一,大水之書者七,不雨之書者九,大旱之書者二,無麥苗、大無麥禾之書者各一。
蓋言五行失其序,則六府失其宜。
物失其宜,則尚何次敘之有乎?民失其所,則尚何歌詠之有乎?可以見聖人之心,重時政而謹民事,勤勤乎如是也。
由是言之,則舜之德其至也。
地平天成矣,萬世永賴矣。
其民陶其教,遂其生,九功之德皆歌之矣。
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勸之以九歌,俾勿壞,其終之之道也,道是而已矣。
或問行於後者當何如?曰:五事本也,謹而明之;六府外也,時而治之。
教之以德,節之以政。
古之五正各司其方,可復也。
周之六官各主其事,可用也。
此其略也,其道則具於經矣。
推而明之,勤而修之,是亦舜之政也,夫何遠哉?顧力行何如爾。
謹論(此篇「經為道」、「道是而已矣」兩處疑有脫誤)。
南廟試策五道 第一道 問《禮》曰:「凡養老,五帝憲,三王有乞言。
」厚人倫之義也。
是以鰥寡孤獨皆有養。
後世則不然,教化之不明,衣食之不足,黎民老而不得其養,饑寒轉死於溝壑者,往往而是。
今將考古養老之禮而行之,惟帝堯而上,不可聞已,虞、夏、商、周之時,其所養何老?所處何學?所衣何服?所食何禮?一歲凡幾行之?宜誦所聞,悉著於篇。
對:王者高拱於穆清之上,而化行於禆海之外,何修何飾而緻哉?以純王之心,行純王之政爾。
純王之心,純王之政(此疑缺字)
教本於農,雖極勤勞之事;功收於後,自無怨讟之因。
厥惟生民,各有常職;勞而獲養,則樂服其事;勤而無利,則重煩其力。
惟王謹以政令,驅之稼穡。
且為生之本,宜教使以良勤;則從上也輕,蓋豐餘之自得。
蠢爾農俗,陶乎教風,知所勞者為乎己,圖所利者存乎終,莫不勉勉以從令,於於而勸功。
志在便人,役以農疇之務;時雖畢力,樂於歲事之豐。
雖復教令時頒,科條日出,嚴刑以董其或惰,加賦以戒其不一,然而俗樂趨勸,時無怨疾。
擇可勞而勞也,敢憚初勤。
因所利而利焉,自全終佚。
大抵善治俗者,率俗以敦本;善使民者,順民而不勞。
道皆出於優佚,令無勤於繹騷。
不奪其時,導以厚生之利;將求其欲,豈聞力穡之逃。
勿謂民之冥而無知,勿謂農之勞而不務。
趨其利則雖勞而樂,害其事則雖冥而懼。
誌取豐益,業其安固,使爾農於墾殖,縱極勤劬;異有國之力征,自膺饒裕。
得非納於豐富之道,教以便安之途。
在服勞而雖至,顧有憾以曾無。
體《兌》、《彖》之悅民,下安其教;同周《詩》之戒事,眾樂而趨。
異夫!雖上之行,抑民所願,或躬籍以為率,或名官而申勸。
是皆俾民有樂佚之道焉,雖勞何怨。
南廟試九敘惟歌論 論曰:民受天地之中而生者也。
水火金木土穀,民所賴而生者也。
樹之君,使修舉其所賴而養之者也。
修之有道,行之有節;上焉天順之,下焉民樂之,正德焉,利用焉,厚生焉,此其所以秉統持正而製天下之命者也。
在《書》禹之《謨》曰:「九功惟敘,九敘惟歌」,其指言乎是也。
舜、禹明其道,聖也,後世不及焉;功也,萬世所利焉。
宜其事有次敘,而民歌樂之也。
噫!舜之君,禹之臣,其歌之之民,日聞其道,日被其澤,其見而知之,或言或歌可矣。
今去聖久遠,逾數千祀,然可覆而舉之者,何也?得非一於道乎。
道之大原在於經,經為道,其發明天地之秘,形容聖人之心,一也。
然當推本夫明其次,著其跡者言之。
在《洪範》之九章,一曰五行,次二曰五事,統之以大中,終之以福極,聖人之道,其見於是乎! 蓋五行者天之道也,五事者人之道也。
修人事而緻天道,此王者所以治也。
五事修,五行敘,則其生材也美焉,阜焉,民居其中,享其利而安焉,豈非皇極之道用而緻乎。
五材之生,天也,非人也。
五事之修,人也,非天也。
雖然,五事正,則五材自然得其性矣。
是則天之道,亦王者之所為也。
王者既修五事而緻五材,則又舉正德之教而率之,明利用之源而阜之,開厚生之道而養之,五行協於上,六府利於下,三事舉於中。
修焉,其功之敘也;和焉,其德之行也。
如是,則民浩浩然,於於然,歡娛於下而歌頌其政矣。
或曰:「子之言五行然矣,然六府之兼乎穀,何也?」答曰:「五行,氣也;五材,形也。
君之所緻者氣也,民之所用者形也。
五氣既敘,五材既豐,民並用焉。
然穀者,民之所生也,不可一日無之,此六府所以兼穀也。
要其本,則五氣之生而已,夫何惑焉?」 竊原《春秋》之文,求聖人之志,火之書者十一,大水之書者七,不雨之書者九,大旱之書者二,無麥苗、大無麥禾之書者各一。
蓋言五行失其序,則六府失其宜。
物失其宜,則尚何次敘之有乎?民失其所,則尚何歌詠之有乎?可以見聖人之心,重時政而謹民事,勤勤乎如是也。
由是言之,則舜之德其至也。
地平天成矣,萬世永賴矣。
其民陶其教,遂其生,九功之德皆歌之矣。
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勸之以九歌,俾勿壞,其終之之道也,道是而已矣。
或問行於後者當何如?曰:五事本也,謹而明之;六府外也,時而治之。
教之以德,節之以政。
古之五正各司其方,可復也。
周之六官各主其事,可用也。
此其略也,其道則具於經矣。
推而明之,勤而修之,是亦舜之政也,夫何遠哉?顧力行何如爾。
謹論(此篇「經為道」、「道是而已矣」兩處疑有脫誤)。
南廟試策五道 第一道 問《禮》曰:「凡養老,五帝憲,三王有乞言。
」厚人倫之義也。
是以鰥寡孤獨皆有養。
後世則不然,教化之不明,衣食之不足,黎民老而不得其養,饑寒轉死於溝壑者,往往而是。
今將考古養老之禮而行之,惟帝堯而上,不可聞已,虞、夏、商、周之時,其所養何老?所處何學?所衣何服?所食何禮?一歲凡幾行之?宜誦所聞,悉著於篇。
對:王者高拱於穆清之上,而化行於禆海之外,何修何飾而緻哉?以純王之心,行純王之政爾。
純王之心,純王之政(此疑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