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關燈
小
中
大
慧”三無漏學,皆是改進通常之經驗。
但科學之改進經驗重在客觀之物件,佛法之改進經驗重在主觀之心識。
如人患目病,不良于視,科學隻知多方移置其物以求一辨,佛法則努力醫治其眼以求複明。
兩者雖同為實驗,但在治标、治本上有不同耳。
關于佛法與科學之比較,若欲詳知者,乞閱上海開明書店代售之《佛法與科學之比較研究》。
著者王小徐,曾留學英國,在理工專科上疊有發見,為世界學者所推重。
近以其研究理工之方法,創立新理論解釋佛學,因著此書也。
五、佛法非厭世 李叔同書法 常人見學佛法者,多居住山林之中,與世人罕有往來,遂疑佛法為消極的、厭世的。
此說不然。
學佛法者,固不應迷戀塵世以貪求榮華富貴,但亦決非是冷淡之厭世者。
因學佛法之人皆須發“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樂為苦樂,抱熱心救世之弘願,不唯非消極,乃是積極中之積極者。
雖居住山林中,亦非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學以預備将來出山救世之資具耳。
與世俗青年學子在學校讀書為将來任事之準備者,甚相似。
由是可知謂佛法為消極厭世者,實屬誤會。
六、佛法非不宜于國家之興盛 近來愛國之青年,信仰佛法者少。
彼等謂佛法傳自印度,而印度因此衰亡,遂疑佛法與愛國之行動相妨礙。
此說不然。
佛法實能輔助國家,令其興盛,未嘗與愛國之行動相妨礙。
印度古代有最信仰佛法之國王,如阿育王、戒日王等,以信佛故,而統一興盛其國家。
其後婆羅門等舊教複興,佛法漸無勢力,而印度國家乃随之衰亡,其明證也。
七、佛法非能滅種 常人見僧尼不婚不嫁,遂疑人人皆信佛法必緻滅種。
此說不然。
信佛法而出家者,乃為僧尼,此實極少之數。
以外大多數之在家信佛法者,仍可婚嫁如常。
佛法中之僧尼,與他教之牧師相似,非是信徒皆應為牧師也。
八、佛法非廢棄慈善事業 常人見僧尼唯知弘揚佛法,而于建立大規模之學校、醫院、善堂等利益社會之事未能努力,遂疑學佛法者廢棄慈善事業。
此說不然。
依佛經所載,布施有二種:一曰财施,二曰法施。
出家之佛徒,以法施為主,故應多緻力于弘揚佛法,而以餘力提倡他種慈善事業。
若在家之佛徒,則财施與法施并重,故在家居士多努力作種種慈善事業。
近年以來各地所發起建立之佛教學校、慈兒院、醫院、善堂、修橋、造涼亭,乃至施米、施衣、施錢、施棺等事,皆時有所聞,但不如他教仗外國慈善家之财力所經營者規模闊大耳。
九、佛法非是分利 近今經濟學者,謂人人能生利,則人類生活發達,乃可共享幸福。
因專注重于生利。
遂疑信仰佛法者,唯是分利而不生利,殊有害于人類。
此說亦不免誤會。
若在家人信仰佛法者,不礙于職業,士農工商皆可為之。
此理易明,可毋庸議。
若出家之僧尼,常人觀之,似為極端分利而不生利之寄生蟲。
但僧尼亦何嘗無事業,僧尼之事業即是弘法利生。
倘能教化世人,增上道德,其間接直接有真實大利益于人群者,正無量矣。
十、佛法非說空以滅人世 常人因佛經中說“五蘊皆空”、“無常苦空”等,因疑佛法隻一味說空。
若信佛法者多,将來人世必因之而消滅。
此說不然。
李叔同書法 大乘佛法,皆說“空”及“不空”兩方面。
雖有專說“空”時,其實亦含有“不空”之義。
故須兼說“空”與“不空”兩方面,其義乃為完足。
何謂“空”及“不空”?“空”者是無我,“不空”者是救世之事業。
雖知無我,而能努力做救世之事業,故空而不空。
雖努力做救世之事業,而決不執着有我,故不空而空。
如是真實了解,乃能以無我之偉大精神,而做種種之事業無有障礙也。
又若能解此義,即知常人執着我相而做種種救世事業者,其能力薄、範圍小、時間促、不徹底。
若欲能力強、範圍大、時間久、最徹底者,必須于佛法之“空”義十分了解,如是所做救世事業乃能圓滿成就也。
故知所謂“空”者,即是于常人所執着之我見打破消滅,一掃而空。
然後以無我之精神,努力切實做種種之事業。
亦猶世間行事,先将不良之習慣等一一推翻,然後良好之建設乃得實現。
信能如此,若雲犧牲,必定真能犧牲;若雲救世,必定真能救世。
由是堅堅實實,勇猛精進而做去,乃可謂偉大,乃可謂徹底。
所以真正之佛法,先須向“空”上立腳,而再向“不空”上做去。
豈是一味說空而消滅人世耶! 以上所說之十疑及釋義,多是采取近人之說而叙述其大意。
諸君聞此,應可免除種種之誤會。
李叔同書法 若佛法中之真義,至為繁廣,今未能詳說。
唯冀諸君從此以後,發心研究佛法,請購佛書,随時閱覽,久之自可洞明其義。
是為餘所厚望焉。
(本文原名《佛法十疑略釋》,為弘一法師1938年11月27日講于福建安海金墩宗祠) 無常之苦 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曆史,所以佛教與中國的關系非常密切。
中國的文化、習俗,影響佛教,佛教也影響了中國文化習俗,佛教已成為我們自己的佛教。
但佛教是來于印度,印度的文化特色,有些是中國人所不易明了的,受了中國習俗的影響,有些是不合佛教的本意的,所以佛教在中國,信佛法的與不相信佛法的人,對于佛教,每每有些誤會,不明佛教本來的意義,發生錯誤的見解,因此相信佛法的人,不能正确的信仰,批評佛教的人,也不會批評到佛教本身。
我覺得信仰佛教或者懷疑評論佛教的人,對于佛教的誤解應該先要除去,才能真正的認識佛教。
現在先提出幾種重要一點來說,希望大家能有正确的見解。
一、由于佛教教義而來的誤解 佛法的道理很深,有的人不明白深義,隻懂得表面文章,随便聽了幾個名詞,就這麼講,那麼說,結果不合佛教本來的意思。
最普遍的,如:“人生是苦”“出世間”“一切皆空”等名詞,這些當然是佛說的,而且是佛教重要的理論,但一般人很少能正确了解它,現在分别來解說: (一)“人生是苦”,佛指示我們,這個人生是苦的。
不明白其中的真義的人,就生起錯誤的觀念,覺得我們這個人生毫無意思,因而引起消極悲觀,對于人生應該怎樣努力向上,就缺乏力量,這是一種被誤解得最普遍的,社會一般每拿這消極悲觀的名詞,來批評佛教,而信仰佛教的,也每陷于消極悲觀的錯誤,其實“人生是苦”這句話,絕不是那樣的意思。
凡是一種境界,我們接觸的時候,生起一種不合自己意趣的感受,引起苦痛憂慮,如以這個意思來說苦,說人都是苦的,是不夠的,為什麼呢?因為人生也有很多快樂事情,聽到不悅耳的聲音固然讨厭,可是聽了美妙的音調,不就是歡喜嗎?身體有病,家境困苦,親人别離,當言是痛苦,然而身體健康,經濟富裕,合家團圓,不是很快樂嗎?無論什麼事,苦樂都是相對的,假如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說人生是苦,豈非偏見了。
那麼,佛說人生是苦,這苦是什麼意義呢?經上說:“無常故苦”一切都無常,都會變化,佛就以無常變化的意思說人生都是苦的。
譬如身體健康并不永久,會慢慢衰老病死,有錢的也不能永遠保有,有時候也會變窮,權位勢力也不會持久,最後還是會失掉。
以變化無常的情形看來,雖有喜樂,但不永久,沒有徹底,當變化時,苦痛就來了。
所以佛說人生是苦,苦是有缺陷,不永久,沒有徹底的意思。
學佛的人,如不了解真義,以為人生既不圓滿徹底,就引起消極悲觀的态度,這是不對的。
真正懂得佛法的,看法就完全不同,要知道佛說人生是苦這句話,是要我們知道現在這人生是不徹底、不永久的,知道以後可以造就一個永久圓滿的人生。
等于病人,必須先知道有病,才肯請醫生診治,病才會除去,身體就恢複健康一樣。
為什麼人生不徹底不永久而有苦痛呢?一定有苦痛的原因存在,知道了苦的原因,就會盡力把苦因消除,然後才可得到徹底圓滿的安樂。
所以佛不單單說人生是苦,還說苦有苦因,把苦因除了就可得到究竟安樂。
學佛的應照佛所指示的方法去修學,把這不徹底不圓滿的人生改變過來,成為一個究竟圓滿的人生。
這個境界,佛法叫做“常樂我淨。
” 李叔同書法 “常”是永久,“樂”是安樂,“我”是自由自在,淨是純潔清淨。
四個字合起來,就是永久的安樂,永久的自由,永久的純潔。
佛教最大的目标,不單說破人生是苦,而是主要的在于将這苦的人生改變過來,(佛法名為“轉依”)造成為永久安樂自由自在純潔清淨的人生。
指示我們苦的原因在哪裡,怎樣向這目标努力去修持。
“常樂我淨”的境地,即是絕對的最有希望的理想境界,是我們人人都可達到的。
這樣怎能說佛教是消極悲觀呢? 雖然,學佛的不一定能夠人人都得到這頂點的境界,但知道了這個道理,真是好處無邊。
如一般人在困苦的時候,還知努力為善;等到富有起來,一切都忘記,隻顧自己享福,糊糊塗塗走向錯路。
學佛的,不隻在困苦時知道努力向上,就是享樂時也随時留心,因為快樂不是永久可靠,不好好向善努力,很快會堕落失敗的。
人生是苦,可以警覺我們不至于專門研究享受而走向錯誤的路,這也是佛說人生是苦的一項重要意義。
(二)“出世”佛法說有世間、出世間,可是很多人誤會了,以為世間就是我們住的那個世界,出世間就是到另外什麼地方去,這是錯了,我們每個人在這個世界,就是出了家也在這個世界。
得道的阿羅漢、菩薩、佛都是出世間的聖人,但都是在這個世界救渡我們,可見出世間的意思,并不是跑到另外一個地方去。
那麼佛教所說的世間與出世間是什麼意思呢?依中國向來所說,“世”有時間性的意思,如三十年為一世,西洋也有這個意思,叫一百年為一世紀。
所以世的意思就是有時間性的,從過去到現在,現在到未來,在這一時間之内的叫“世間”。
佛法也如此,可變化的叫世,在時間之中,從過去到現在,現在到未來,有到沒有,好到壞,都是一直變化,變化中的一切,都叫世間。
還有,世是蒙蔽的意思,一般人不明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因果,不知道從什麼地方來、要怎樣做人、死了要到那裡去,不知道人生的意義、宇宙的本性,糊糊塗塗在這三世因果當中,這就做“世間”。
怎樣才叫出世呢?出是超過或勝過的意思,能修行佛法,有智慧,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理,心裡清淨,沒有煩惱,體驗永恒真理就叫“出世”。
佛菩薩都是在這個世界,但他們都是以無比智慧通達真理,心裡清淨,不像普通人一樣。
所以“出世間”這個名詞,是要我們修學佛法的,進一步能做到人上之人,從凡夫做到聖人,并不是叫我們跑到另外一個世界去。
不了解佛法出世的意義的人,誤會佛教是逃避現實,因而引起不正當的批評。
(三)“一切皆空”佛說一切皆空,有些人誤會了,以為這樣也空,那樣也空,什麼都空,什麼都沒有,橫豎是沒有,無意義,這才壞事幹,好事也不做,糊糊塗塗地看破一點,生活下去就好了。
其實佛法之中空的意義,是有着最高的哲理,諸佛菩薩就是悟到空的真理者。
空并不是什麼都沒有,反而是樣樣都有,世界是世界,人生是人生,苦是苦,樂是樂,一切都是現成的。
佛法之中,明顯地說到有邪有正有善,有惡有因有果,要棄邪歸正,離惡向善,作善得善果,修行成佛。
如果說什麼都沒有,那我們何必要學佛呢?既然因果、善惡,凡夫聖人樣樣都有,佛為什麼說一切皆空?空是什麼意義呢?因緣和合而成,沒有實在的不變體,叫空。
邪正善惡人生,這一切都不是一成不變實在的東西,皆是依因緣的關系才有的,因為是從因緣而産生,所以依因緣的轉化而轉化,沒有實體所以叫空。
舉一個事實來說吧,譬如一個人對着一面鏡子,就會有一個影子在鏡裡,怎會有那個影子呢?有鏡有人還要借太陽或燈光才能看出影子,缺少一樣便不成,所以影子是種種條件産生的,這不是一件實在的物體,雖然不是實體,但所看到的影子,是清清楚楚并非沒有。
一切皆空,就是依這個因緣所生的意義而說的,所以佛說一切皆空,同時即說一切因緣皆有,不但要體悟一切皆空,還要知道有因有果,有善有惡。
學佛的,要從離惡行善、轉迷啟悟的學程中去證得空性,即空即有,二谛圓融。
一般人以為佛法說空,等于什麼都沒有,是消極是悲觀,這都是由于不了解佛法所引起的誤會,非徹底糾正過來不可。
(選自弘一法師《切莫誤解佛教》) 命有終時 歲次壬申十二月,廈門妙釋寺念佛會請餘講演,錄寫此稿。
于時了識律師卧病不起,日夜愁苦。
見此講稿,悲欣交集,遂放下身心,屏棄醫藥,努力念佛。
并扶病起,禮大悲忏,吭聲唱誦,長跽經時,勇猛精進,超勝常人。
見者聞者,靡不為之驚喜贊歎,謂感動之力有如是劇且大耶。
餘因念此稿雖僅數紙,而皆撮錄古今嘉言及自所經驗,樂簡略者或有所取。
乃為治定,付刊流布焉。
弘一演音記。
第一章 緒言 弘一法師遺墨 古詩雲:“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
” 人生最後一段大事,豈可須臾忘耶!今為講述,次分六章,如下所列。
第二章 病重時 當病重時,應将一切家事及自己身體悉皆放下。
專意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
能如是者,如壽已盡,決定往生;如壽未盡,雖求往生而病反能速愈,因心至專誠,故能滅除宿世惡業也。
倘不如是放下一切專意念佛者,如壽已盡,決定不能往生,因自己專求病愈不求往生,無由往生故;如壽未盡,因其一心希望病愈,妄生憂怖,不唯不能速愈,反更增加病苦耳。
病未重時,亦可服藥,但仍須精進念佛,勿作服藥愈病之想。
病既重時,可以不服藥也。
餘昔卧病石室,有勸延醫服藥者,說偈謝雲:“阿彌陀佛,無上醫王,舍此不求,是謂癡狂。
一句彌陀,阿伽陀藥,舍此不服,是謂大錯。
”因平日既信淨土法門,諄諄為人講說;今自患病,何反舍此而求醫藥,可不謂為癡狂大錯耶! 若病重時,痛苦甚劇者,切勿驚惶。
因此病苦,乃宿世業障。
或亦是轉未來三途惡道之苦,于今生輕受,以速了償也。
自己所有衣服諸物,宜于病重之時,即施他人。
若依《地藏菩薩本願經》《如來贊歎品》所言供養經像等,則彌善矣。
若病重時,神識猶清,應請善知識為之說法,盡力安慰。
舉病者今生所修善業,一一詳言而贊歎之,令病者心生歡喜,無有疑慮,自知命終之後,承斯善業,決定生西。
第三章 臨終時 臨終之際,切勿詢問遺囑,亦勿閑談雜話。
恐彼牽動愛情,貪戀世間,有礙往生耳。
若欲留遺囑者,應于康健時書寫,付人保藏。
倘自言欲沐浴更衣者,則可順其所欲而試為之。
若言不欲,或噤口不能言者,皆不須強為。
因常人命終之前,身體不免痛苦。
倘強為移動沐浴更衣,則痛苦将更加劇。
世有發願生西之人,臨終為眷屬等移動擾亂,破壞其正念,遂緻不能往生者,甚多甚多。
又有臨終可生善道,乃為他人誤觸,遂起嗔心,而牽入惡道者,如經所載阿耆達王死堕蛇身,豈不可畏。
臨終時,或坐或卧,皆随其意,未宜勉強。
若自覺氣力衰弱者,盡可卧床,勿求好看勉力坐起。
卧時,本應面西右脅側卧。
若因身體痛苦,改為仰卧,或面東左脅側卧者,亦任其自然,不可強制。
大衆助念佛時,應請阿彌陀佛接引像,供于病人卧室,令彼矚視。
弘一大師安然離世 助念之人,多少不拘。
人多者,宜輪班念,相續不斷。
或念六字,或念四字,或快或慢,皆須預問病人,随其平日習慣及好樂者念之,病人乃能相随默念。
今見助念者皆随己意,不問病人,既已違其平日習慣及好樂,何能相随默念。
餘願自今以後,凡任助念者,于此一事,切宜留意。
又尋常助念者,皆用引磬小木魚。
以餘經驗言之,神經衰弱者,病時甚畏引磬及小木魚聲,因其聲尖銳,刺激神經,反令心神不甯。
若依餘意,應免除引磬小木魚,僅用音聲助念,最為妥當。
或改為大鐘、大磬、大木魚,其聲宏壯,聞者能起肅敬之念,實勝于引磬小木魚也。
但人之所好,各有不同。
此事必須預先向病人詳細問明,随其所好而試行之。
或有未宜,盡可随時改變,萬勿固執。
第四章 經命終後一日 既已命終,最切要者,不可急忙移動。
雖身染便穢,亦勿即為洗滌。
必須經過八小時後,乃能浴身更衣。
常人皆不注意此事,而最要緊。
唯望廣勸同人,依此謹慎行之。
命終前後,家人萬不可哭。
哭有何益?能盡力幫助念佛乃于亡者有實益耳。
若必欲哭者,須俟命終八小時後。
頂門溫暖之說,雖有所據,然亦不可固執。
但能平日信願真切,臨終正念分明者,即可證其往生。
命終之後,念佛已畢,即鎖房門,深防他人入内,誤觸亡者。
必須經過八小時後,乃能浴身更衣(前文已言,今再
但科學之改進經驗重在客觀之物件,佛法之改進經驗重在主觀之心識。
如人患目病,不良于視,科學隻知多方移置其物以求一辨,佛法則努力醫治其眼以求複明。
兩者雖同為實驗,但在治标、治本上有不同耳。
關于佛法與科學之比較,若欲詳知者,乞閱上海開明書店代售之《佛法與科學之比較研究》。
著者王小徐,曾留學英國,在理工專科上疊有發見,為世界學者所推重。
近以其研究理工之方法,創立新理論解釋佛學,因著此書也。
五、佛法非厭世 李叔同書法 常人見學佛法者,多居住山林之中,與世人罕有往來,遂疑佛法為消極的、厭世的。
此說不然。
學佛法者,固不應迷戀塵世以貪求榮華富貴,但亦決非是冷淡之厭世者。
因學佛法之人皆須發“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樂為苦樂,抱熱心救世之弘願,不唯非消極,乃是積極中之積極者。
雖居住山林中,亦非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學以預備将來出山救世之資具耳。
與世俗青年學子在學校讀書為将來任事之準備者,甚相似。
由是可知謂佛法為消極厭世者,實屬誤會。
六、佛法非不宜于國家之興盛 近來愛國之青年,信仰佛法者少。
彼等謂佛法傳自印度,而印度因此衰亡,遂疑佛法與愛國之行動相妨礙。
此說不然。
佛法實能輔助國家,令其興盛,未嘗與愛國之行動相妨礙。
印度古代有最信仰佛法之國王,如阿育王、戒日王等,以信佛故,而統一興盛其國家。
其後婆羅門等舊教複興,佛法漸無勢力,而印度國家乃随之衰亡,其明證也。
七、佛法非能滅種 常人見僧尼不婚不嫁,遂疑人人皆信佛法必緻滅種。
此說不然。
信佛法而出家者,乃為僧尼,此實極少之數。
以外大多數之在家信佛法者,仍可婚嫁如常。
佛法中之僧尼,與他教之牧師相似,非是信徒皆應為牧師也。
八、佛法非廢棄慈善事業 常人見僧尼唯知弘揚佛法,而于建立大規模之學校、醫院、善堂等利益社會之事未能努力,遂疑學佛法者廢棄慈善事業。
此說不然。
依佛經所載,布施有二種:一曰财施,二曰法施。
出家之佛徒,以法施為主,故應多緻力于弘揚佛法,而以餘力提倡他種慈善事業。
若在家之佛徒,則财施與法施并重,故在家居士多努力作種種慈善事業。
近年以來各地所發起建立之佛教學校、慈兒院、醫院、善堂、修橋、造涼亭,乃至施米、施衣、施錢、施棺等事,皆時有所聞,但不如他教仗外國慈善家之财力所經營者規模闊大耳。
九、佛法非是分利 近今經濟學者,謂人人能生利,則人類生活發達,乃可共享幸福。
因專注重于生利。
遂疑信仰佛法者,唯是分利而不生利,殊有害于人類。
此說亦不免誤會。
若在家人信仰佛法者,不礙于職業,士農工商皆可為之。
此理易明,可毋庸議。
若出家之僧尼,常人觀之,似為極端分利而不生利之寄生蟲。
但僧尼亦何嘗無事業,僧尼之事業即是弘法利生。
倘能教化世人,增上道德,其間接直接有真實大利益于人群者,正無量矣。
十、佛法非說空以滅人世 常人因佛經中說“五蘊皆空”、“無常苦空”等,因疑佛法隻一味說空。
若信佛法者多,将來人世必因之而消滅。
此說不然。
李叔同書法 大乘佛法,皆說“空”及“不空”兩方面。
雖有專說“空”時,其實亦含有“不空”之義。
故須兼說“空”與“不空”兩方面,其義乃為完足。
何謂“空”及“不空”?“空”者是無我,“不空”者是救世之事業。
雖知無我,而能努力做救世之事業,故空而不空。
雖努力做救世之事業,而決不執着有我,故不空而空。
如是真實了解,乃能以無我之偉大精神,而做種種之事業無有障礙也。
又若能解此義,即知常人執着我相而做種種救世事業者,其能力薄、範圍小、時間促、不徹底。
若欲能力強、範圍大、時間久、最徹底者,必須于佛法之“空”義十分了解,如是所做救世事業乃能圓滿成就也。
故知所謂“空”者,即是于常人所執着之我見打破消滅,一掃而空。
然後以無我之精神,努力切實做種種之事業。
亦猶世間行事,先将不良之習慣等一一推翻,然後良好之建設乃得實現。
信能如此,若雲犧牲,必定真能犧牲;若雲救世,必定真能救世。
由是堅堅實實,勇猛精進而做去,乃可謂偉大,乃可謂徹底。
所以真正之佛法,先須向“空”上立腳,而再向“不空”上做去。
豈是一味說空而消滅人世耶! 以上所說之十疑及釋義,多是采取近人之說而叙述其大意。
諸君聞此,應可免除種種之誤會。
李叔同書法 若佛法中之真義,至為繁廣,今未能詳說。
唯冀諸君從此以後,發心研究佛法,請購佛書,随時閱覽,久之自可洞明其義。
是為餘所厚望焉。
(本文原名《佛法十疑略釋》,為弘一法師1938年11月27日講于福建安海金墩宗祠) 無常之苦 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曆史,所以佛教與中國的關系非常密切。
中國的文化、習俗,影響佛教,佛教也影響了中國文化習俗,佛教已成為我們自己的佛教。
但佛教是來于印度,印度的文化特色,有些是中國人所不易明了的,受了中國習俗的影響,有些是不合佛教的本意的,所以佛教在中國,信佛法的與不相信佛法的人,對于佛教,每每有些誤會,不明佛教本來的意義,發生錯誤的見解,因此相信佛法的人,不能正确的信仰,批評佛教的人,也不會批評到佛教本身。
我覺得信仰佛教或者懷疑評論佛教的人,對于佛教的誤解應該先要除去,才能真正的認識佛教。
現在先提出幾種重要一點來說,希望大家能有正确的見解。
一、由于佛教教義而來的誤解 佛法的道理很深,有的人不明白深義,隻懂得表面文章,随便聽了幾個名詞,就這麼講,那麼說,結果不合佛教本來的意思。
最普遍的,如:“人生是苦”“出世間”“一切皆空”等名詞,這些當然是佛說的,而且是佛教重要的理論,但一般人很少能正确了解它,現在分别來解說: (一)“人生是苦”,佛指示我們,這個人生是苦的。
不明白其中的真義的人,就生起錯誤的觀念,覺得我們這個人生毫無意思,因而引起消極悲觀,對于人生應該怎樣努力向上,就缺乏力量,這是一種被誤解得最普遍的,社會一般每拿這消極悲觀的名詞,來批評佛教,而信仰佛教的,也每陷于消極悲觀的錯誤,其實“人生是苦”這句話,絕不是那樣的意思。
凡是一種境界,我們接觸的時候,生起一種不合自己意趣的感受,引起苦痛憂慮,如以這個意思來說苦,說人都是苦的,是不夠的,為什麼呢?因為人生也有很多快樂事情,聽到不悅耳的聲音固然讨厭,可是聽了美妙的音調,不就是歡喜嗎?身體有病,家境困苦,親人别離,當言是痛苦,然而身體健康,經濟富裕,合家團圓,不是很快樂嗎?無論什麼事,苦樂都是相對的,假如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說人生是苦,豈非偏見了。
那麼,佛說人生是苦,這苦是什麼意義呢?經上說:“無常故苦”一切都無常,都會變化,佛就以無常變化的意思說人生都是苦的。
譬如身體健康并不永久,會慢慢衰老病死,有錢的也不能永遠保有,有時候也會變窮,權位勢力也不會持久,最後還是會失掉。
以變化無常的情形看來,雖有喜樂,但不永久,沒有徹底,當變化時,苦痛就來了。
所以佛說人生是苦,苦是有缺陷,不永久,沒有徹底的意思。
學佛的人,如不了解真義,以為人生既不圓滿徹底,就引起消極悲觀的态度,這是不對的。
真正懂得佛法的,看法就完全不同,要知道佛說人生是苦這句話,是要我們知道現在這人生是不徹底、不永久的,知道以後可以造就一個永久圓滿的人生。
等于病人,必須先知道有病,才肯請醫生診治,病才會除去,身體就恢複健康一樣。
為什麼人生不徹底不永久而有苦痛呢?一定有苦痛的原因存在,知道了苦的原因,就會盡力把苦因消除,然後才可得到徹底圓滿的安樂。
所以佛不單單說人生是苦,還說苦有苦因,把苦因除了就可得到究竟安樂。
學佛的應照佛所指示的方法去修學,把這不徹底不圓滿的人生改變過來,成為一個究竟圓滿的人生。
這個境界,佛法叫做“常樂我淨。
” 李叔同書法 “常”是永久,“樂”是安樂,“我”是自由自在,淨是純潔清淨。
四個字合起來,就是永久的安樂,永久的自由,永久的純潔。
佛教最大的目标,不單說破人生是苦,而是主要的在于将這苦的人生改變過來,(佛法名為“轉依”)造成為永久安樂自由自在純潔清淨的人生。
指示我們苦的原因在哪裡,怎樣向這目标努力去修持。
“常樂我淨”的境地,即是絕對的最有希望的理想境界,是我們人人都可達到的。
這樣怎能說佛教是消極悲觀呢? 雖然,學佛的不一定能夠人人都得到這頂點的境界,但知道了這個道理,真是好處無邊。
如一般人在困苦的時候,還知努力為善;等到富有起來,一切都忘記,隻顧自己享福,糊糊塗塗走向錯路。
學佛的,不隻在困苦時知道努力向上,就是享樂時也随時留心,因為快樂不是永久可靠,不好好向善努力,很快會堕落失敗的。
人生是苦,可以警覺我們不至于專門研究享受而走向錯誤的路,這也是佛說人生是苦的一項重要意義。
(二)“出世”佛法說有世間、出世間,可是很多人誤會了,以為世間就是我們住的那個世界,出世間就是到另外什麼地方去,這是錯了,我們每個人在這個世界,就是出了家也在這個世界。
得道的阿羅漢、菩薩、佛都是出世間的聖人,但都是在這個世界救渡我們,可見出世間的意思,并不是跑到另外一個地方去。
那麼佛教所說的世間與出世間是什麼意思呢?依中國向來所說,“世”有時間性的意思,如三十年為一世,西洋也有這個意思,叫一百年為一世紀。
所以世的意思就是有時間性的,從過去到現在,現在到未來,在這一時間之内的叫“世間”。
佛法也如此,可變化的叫世,在時間之中,從過去到現在,現在到未來,有到沒有,好到壞,都是一直變化,變化中的一切,都叫世間。
還有,世是蒙蔽的意思,一般人不明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因果,不知道從什麼地方來、要怎樣做人、死了要到那裡去,不知道人生的意義、宇宙的本性,糊糊塗塗在這三世因果當中,這就做“世間”。
怎樣才叫出世呢?出是超過或勝過的意思,能修行佛法,有智慧,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理,心裡清淨,沒有煩惱,體驗永恒真理就叫“出世”。
佛菩薩都是在這個世界,但他們都是以無比智慧通達真理,心裡清淨,不像普通人一樣。
所以“出世間”這個名詞,是要我們修學佛法的,進一步能做到人上之人,從凡夫做到聖人,并不是叫我們跑到另外一個世界去。
不了解佛法出世的意義的人,誤會佛教是逃避現實,因而引起不正當的批評。
(三)“一切皆空”佛說一切皆空,有些人誤會了,以為這樣也空,那樣也空,什麼都空,什麼都沒有,橫豎是沒有,無意義,這才壞事幹,好事也不做,糊糊塗塗地看破一點,生活下去就好了。
其實佛法之中空的意義,是有着最高的哲理,諸佛菩薩就是悟到空的真理者。
空并不是什麼都沒有,反而是樣樣都有,世界是世界,人生是人生,苦是苦,樂是樂,一切都是現成的。
佛法之中,明顯地說到有邪有正有善,有惡有因有果,要棄邪歸正,離惡向善,作善得善果,修行成佛。
如果說什麼都沒有,那我們何必要學佛呢?既然因果、善惡,凡夫聖人樣樣都有,佛為什麼說一切皆空?空是什麼意義呢?因緣和合而成,沒有實在的不變體,叫空。
邪正善惡人生,這一切都不是一成不變實在的東西,皆是依因緣的關系才有的,因為是從因緣而産生,所以依因緣的轉化而轉化,沒有實體所以叫空。
舉一個事實來說吧,譬如一個人對着一面鏡子,就會有一個影子在鏡裡,怎會有那個影子呢?有鏡有人還要借太陽或燈光才能看出影子,缺少一樣便不成,所以影子是種種條件産生的,這不是一件實在的物體,雖然不是實體,但所看到的影子,是清清楚楚并非沒有。
一切皆空,就是依這個因緣所生的意義而說的,所以佛說一切皆空,同時即說一切因緣皆有,不但要體悟一切皆空,還要知道有因有果,有善有惡。
學佛的,要從離惡行善、轉迷啟悟的學程中去證得空性,即空即有,二谛圓融。
一般人以為佛法說空,等于什麼都沒有,是消極是悲觀,這都是由于不了解佛法所引起的誤會,非徹底糾正過來不可。
(選自弘一法師《切莫誤解佛教》) 命有終時 歲次壬申十二月,廈門妙釋寺念佛會請餘講演,錄寫此稿。
于時了識律師卧病不起,日夜愁苦。
見此講稿,悲欣交集,遂放下身心,屏棄醫藥,努力念佛。
并扶病起,禮大悲忏,吭聲唱誦,長跽經時,勇猛精進,超勝常人。
見者聞者,靡不為之驚喜贊歎,謂感動之力有如是劇且大耶。
餘因念此稿雖僅數紙,而皆撮錄古今嘉言及自所經驗,樂簡略者或有所取。
乃為治定,付刊流布焉。
弘一演音記。
第一章 緒言 弘一法師遺墨 古詩雲:“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
” 人生最後一段大事,豈可須臾忘耶!今為講述,次分六章,如下所列。
第二章 病重時 當病重時,應将一切家事及自己身體悉皆放下。
專意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
能如是者,如壽已盡,決定往生;如壽未盡,雖求往生而病反能速愈,因心至專誠,故能滅除宿世惡業也。
倘不如是放下一切專意念佛者,如壽已盡,決定不能往生,因自己專求病愈不求往生,無由往生故;如壽未盡,因其一心希望病愈,妄生憂怖,不唯不能速愈,反更增加病苦耳。
病未重時,亦可服藥,但仍須精進念佛,勿作服藥愈病之想。
病既重時,可以不服藥也。
餘昔卧病石室,有勸延醫服藥者,說偈謝雲:“阿彌陀佛,無上醫王,舍此不求,是謂癡狂。
一句彌陀,阿伽陀藥,舍此不服,是謂大錯。
”因平日既信淨土法門,諄諄為人講說;今自患病,何反舍此而求醫藥,可不謂為癡狂大錯耶! 若病重時,痛苦甚劇者,切勿驚惶。
因此病苦,乃宿世業障。
或亦是轉未來三途惡道之苦,于今生輕受,以速了償也。
自己所有衣服諸物,宜于病重之時,即施他人。
若依《地藏菩薩本願經》《如來贊歎品》所言供養經像等,則彌善矣。
若病重時,神識猶清,應請善知識為之說法,盡力安慰。
舉病者今生所修善業,一一詳言而贊歎之,令病者心生歡喜,無有疑慮,自知命終之後,承斯善業,決定生西。
第三章 臨終時 臨終之際,切勿詢問遺囑,亦勿閑談雜話。
恐彼牽動愛情,貪戀世間,有礙往生耳。
若欲留遺囑者,應于康健時書寫,付人保藏。
倘自言欲沐浴更衣者,則可順其所欲而試為之。
若言不欲,或噤口不能言者,皆不須強為。
因常人命終之前,身體不免痛苦。
倘強為移動沐浴更衣,則痛苦将更加劇。
世有發願生西之人,臨終為眷屬等移動擾亂,破壞其正念,遂緻不能往生者,甚多甚多。
又有臨終可生善道,乃為他人誤觸,遂起嗔心,而牽入惡道者,如經所載阿耆達王死堕蛇身,豈不可畏。
臨終時,或坐或卧,皆随其意,未宜勉強。
若自覺氣力衰弱者,盡可卧床,勿求好看勉力坐起。
卧時,本應面西右脅側卧。
若因身體痛苦,改為仰卧,或面東左脅側卧者,亦任其自然,不可強制。
大衆助念佛時,應請阿彌陀佛接引像,供于病人卧室,令彼矚視。
弘一大師安然離世 助念之人,多少不拘。
人多者,宜輪班念,相續不斷。
或念六字,或念四字,或快或慢,皆須預問病人,随其平日習慣及好樂者念之,病人乃能相随默念。
今見助念者皆随己意,不問病人,既已違其平日習慣及好樂,何能相随默念。
餘願自今以後,凡任助念者,于此一事,切宜留意。
又尋常助念者,皆用引磬小木魚。
以餘經驗言之,神經衰弱者,病時甚畏引磬及小木魚聲,因其聲尖銳,刺激神經,反令心神不甯。
若依餘意,應免除引磬小木魚,僅用音聲助念,最為妥當。
或改為大鐘、大磬、大木魚,其聲宏壯,聞者能起肅敬之念,實勝于引磬小木魚也。
但人之所好,各有不同。
此事必須預先向病人詳細問明,随其所好而試行之。
或有未宜,盡可随時改變,萬勿固執。
第四章 經命終後一日 既已命終,最切要者,不可急忙移動。
雖身染便穢,亦勿即為洗滌。
必須經過八小時後,乃能浴身更衣。
常人皆不注意此事,而最要緊。
唯望廣勸同人,依此謹慎行之。
命終前後,家人萬不可哭。
哭有何益?能盡力幫助念佛乃于亡者有實益耳。
若必欲哭者,須俟命終八小時後。
頂門溫暖之說,雖有所據,然亦不可固執。
但能平日信願真切,臨終正念分明者,即可證其往生。
命終之後,念佛已畢,即鎖房門,深防他人入内,誤觸亡者。
必須經過八小時後,乃能浴身更衣(前文已言,今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