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錄
關燈
小
中
大
小讀者》最後的一段,豈不是更美?
但是,新詩運動的初期,她的《春水》和《繁星》,曾受一般愛好文學的青年的歡迎。
那時,印度詩聖泰戈爾大行其道,冰心自謂她的詩受泰戈爾的影響,一般青年也許以為自由詩比較容易寫,所以學習的人也較多。
總之,詩篇是血汗和眼淚的結晶品。
詩人雖高踞藝術的寶座,但他們所付出的代價實在可觀。
荷馬、但丁、莎士比亞,以畢生精力付給詩篇。
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蘇東坡、陸放翁,也是以畢生的心血貢獻給詩篇。
隻因用心專一,而且有恒不懈,所以他們的成就才和常人截然不同。
但是,我們的新詩人卻兩樣。
有的抱着嘗試的态度,淺嘗輕試一下,便覺得心滿意足,以後便掉頭不顧了。
有的把新詩當做發洩個人的感情的工具,感情毫無保留地發洩完了,新詩也跟着完了。
其他因為生活變動得厲害,不是太優裕,便是太潦倒,緻中途放棄崗位的很多。
到如今,七除八抹,可以值得人傳誦的新詩,實在寥寥可數。
五 戲劇 中國的戲劇,可以遠溯到宋、元。
到了明、清,戲劇已經很發達。
尤其清末,因為宮廷的提倡,京戲蔚為中國戲劇的正宗。
上自文人學士,下至販夫走卒,誰都以研究京劇為己任。
有人說,在北京,連哈巴兒狗也會哼兩句京戲。
這雖然是句俏皮話,但從此也可以看出京戲的被人重視。
遠在新文學運動前,在日本的一部分留學生,曾成立一個春柳社,演過《黑奴籲天錄》、《茶花女》等,得到藝術上很大的成功。
到了辛亥革命後,在日本的春柳社回來了,于是新組織的表演文明戲的團體,好像雨後春筍一樣,到處成立。
所謂文明戲,它是從京劇到話劇的過渡時代的産品。
洪深在他的《從中國的新戲說到話劇》裡,曾提出文明戲失敗的原因是:一般演員不肯嚴格的讀熟那些已經試驗過的好劇本;在表演的時候,因為要博得觀衆的拍掌或發笑,往往任意動作,任意發言,什麼劇情身份性格,甚至情理,一切都不管,所演的戲竟至全無識,不及兒戲了。
此外,演員的私生活,一塌糊塗,引起社會的非難。
墓于上述幾個原因,文明戲便不攻自倒了。
《中國新文學大系》關于戲劇的部分,是由洪深編輯的。
洪深博引旁征,寫了一篇洋洋九萬言的導言,可以算是中國話劇簡史。
據他的意見,在短短的十年間,對于中國的話劇貢獻較多的,應推下列三個團體。
在理論方面,1921年,沈雁冰、鄭振铎、陳大悲、歐陽予倩等人,組織了一個民衆戲劇社。
他們的宣言是: 戲院在現代社會中,确是占着重要的地位,是推動社會使前進的一個輪子,又是搜尋社會病根的X光鏡;又是正直無私的反射鏡:一國人民程度的高低,也赤裸裸地在這面大鏡子裡反照出來,不得一毫遁形。
……這樣的戲院,正是中國目前所未有,而我們不量能力薄弱,想努力創造的。
……我們将先出一種月刊,名為《戲劇》,借以發表我們的主張,介紹西洋的學說;并且想和國人讨論。
同道君子如贊成我們宗旨,肯惠然賜教,我們是非常的歡迎。
《戲劇》一共出了六期,其中有許多具體的主張,尤其是蒲伯英、鄭振铎、陳大悲、汪仲賢、瞿世英等人的理論文章,最值得人重視。
在實踐方面,1921年,在汪仲賢的努力主持下,蕭伯納的《華倫夫人的職業》居然能夠在上海新舞台上演。
從營業上說來,那次試驗是失敗的;從戲劇運動上看來,那次公演名劇是成功的,因為它給後來的話劇鋪了一條康莊大道,大家很嚴格地來處理話劇。
1922年,蒲伯英出資在北京創辦了一間人藝戲劇專門學校。
他認為“職業的戲劇……是演員以專精的藝術得到生活上的報酬,即以生活上的報酬助長他藝術底專精。
”這間學校辦了兩年,因為經濟不充裕,結果停辦。
洪深在這部《戲劇集》裡,選了十八篇;現在我複選蒲伯英、田漢、郭沫若、洪深、歐陽予倩、丁西林六人的作品,并加以評論。
蒲伯英是四川的名士,前清進士,國會議員。
他對于話劇的貢獻,好像梁任公對于整個新文學運動的貢獻一樣。
因為一個在舊社會裡本來有地位的人,當新興的勢力起來之後,他居然會作一百八十度的轉變,迎頭趕上,這無疑地給新興的勢力撐撐腰,壯壯膽,因而促進新運動的開展。
蒲伯英不但辦過戲劇學校,寫了戲劇理論的文章,而且編了兩本戲。
他的《道義之交》,寫得很像樣。
他的主題扣得很緊,每個人物的個性表現得很深刻,對話也恰到好處。
看了這部劇本,讀者多少能夠領略四十年前上海的紳士、富商、買辦、教員、董事、妓女的生活情形。
全劇共六幕,每幕的表演時間分配得相當均勻。
且看主角易敏生在閉幕前怎樣表現他的主題: 朋友,朋友,真真是個朋友。
他,是一個道義之交,一點兒不含糊,道義之交。
他要死,我非看看他,非和他拉一回手不成。
你看,他在那裡哭哪。
他做了對不住朋友的事。
他自己要死,他知道對不住朋友。
他知道要死,要死才對得住朋友,道義之交,一點兒不含糊。
你别攔我啊! 田漢是個詩人,同時,也是個戲劇家。
他的《咖啡店之一夜》,是最初引起我的注意的一個劇本。
他的《獲虎之夜》,是把湖南東鄉的封建社會,作無情的打擊。
獵戶魏福生,本來希望在女兒蓮姑出嫁之前,再打個老虎,作蓮姑的嫁妝,誰料當晚在陷阱裡中彈的,并非什麼老虎,而是蓮姑的表兄,即貧癫行乞的黃大傻。
其實,黃大傻貧窮是真的,傻倒未必,因為他自小和蓮姑相好,所以他才千方百計地要接近蓮姑。
甚至意外中彈,被人擡到蓮姑家裡來的時候,他還覺得,他居然能夠再見蓮姑一面,所以他挨得這一槍也很值得。
蓮姑原想到紗廠去做工,“不想我沒有找着他,他倒先到我家來了。
像受了重傷的老虎似的擡到我家來了。
身體瘦到這個樣子,腿上還打一個大洞。
……流了這許多血。
黃大哥,可憐的黃大哥,我是再也不離開你的了。
死,活,我都不離你。
” 但是,被門當戶對的觀念蒙着的魏福生,他硬要把這一對年輕的情人拆散,甚至拳腳交加地把蓮姑臭打一頓,結果,舊病新創,一齊裂發,而那位少年,即表兄黃大傻,逼得取床邊的獵刀,自刺其胸而死。
這個劇本相當緊湊,可惜那位少年黃大傻的對話太漂亮,和鄉下沒有受過教育,沒有受過新思想洗禮的青年的身份不大相稱。
郭沫若的《卓文君》,是當時被萬千讀者争相傳誦的“三個叛逆的女性”中的一個劇本。
郭沫若最愛寫翻案文章,“三個叛逆的女性”當然沒有例外。
當五卅慘案之後,中國的革命運動,如火如荼地展開。
他這部劇本《卓文君》,就在五卅慘案期間寫成的。
脫稿之後,《卓文君》即刻有上演的機會,這不消說使作者十分興奮。
我常說,政治上的獨立,僅算是一半的獨立;經濟上的獨立,才算是完全的獨立。
當社會的經濟權完全操在男人的手裡的時候,做丈夫的,便有充分的自由。
他們可以娶了三妻四妾,可是弱小的婦女,當丈夫死後,卻非守寡不可。
假如她要再嫁,那麼嚴厲的宗法社會的制裁,法律道德的制裁,很可能把一個粉堆玉琢的婦女活活弄死。
當卓文君的父親卓王孫知道女兒有意于司馬相如的時候,他氣憤填胸,破口大罵,同時,他的親翁,即卓文君的家翁程鄭,還在旁邊加油加醋。
但是,以推翻舊禮教為己任的卓文君也不示弱。
她指着程鄭數落了一回: 你程家的親翁,我且問你,為什麼娶了無數的妻妾,你還四處如蠅逐膻,你還能在人面前人長人短?風教不已被你傷盡了嗎?家庭不已被你腐敗盡了嗎?你罵人淺薄無聊,你的深厚在哪裡?你的有聊在哪裡?我對你直說罷!你時常迷戀着我的身子,所以你把我留在你家中”。
那回你夤夜來叩我的房門,到底是什麼意思呀? 的确,僞君子不如真小人。
真小人易防,僞君子難知。
因為前者的壞處刻在額頭,誰都懂得防避;後者卻口是心非,言行相左。
像心裡蓄意要爬灰的程鄭,他還有臉孔教媳婦,說她“你怎可輕賤你金玉之質,做出這樣有傷風教的舉動呢?” 在話劇運動的第一個十年間,洪深算是唯一的研究戲劇的專門人才,其餘大多數都是以玩票的身份,當興會來時,偶爾嘗試一下,過後就掉頭不顧了。
從一般條件看來,洪深對于戲劇此較同時代的作家更為内行,因為他曾到哈佛大學受過嚴格的訓練,但是,就他這部劇本《趙閻王》而論,我不敢恭維他很成功。
他的主題很不錯,要暴露軍閥混戰下,一般人已經失去了人性,尤其像趙閻王那種混世魔王,殺人不眨眼,為着謀财害命,随便把受傷而未死的兵士活埋。
這個劇本,一共三節九幕。
從第二節第二幕起,就剩下趙閻王一個人在做戲。
雖然他有各種布景和效果來陪襯,但是一個演員要一氣呵成地用不同的口吻,背誦了一萬多字的台詞,似乎太過勉強。
不但演員覺得很吃力,而且聽衆也未免覺得太單調,尤其下半部所表演的并非輕松的喜劇,而是趙閻王在半瘋半癫的狀況下所作的獨白,塲面太過緊張,聽衆當然不易支持得那麼長久。
歐陽予倩又是個行家。
他一輩子搞話劇,他的經驗的豐富,可以想見。
他的劇本《回家以後》,寫的是湖南鄉間的事情。
這種事情,當新舊兩時代交替的期間,随處都可以看到。
《回家以後》寫的是紐約大學畢業生陸治平,回到湖南家鄉以後,他在美國的再婚妻劉瑪利也趕到湖南來,逼得陸治平沒法子在家安居,匆匆忙忙地又要和故鄉告别。
這個劇本寫得近情近理,尤其是發妻吳自芳,她的一舉一動,一颦一笑,充分表現出中國典型的女性的美德。
她是個有自知之明的女人,所以她的話可以表達她的高潔的個性,現在引用幾句做例子: 在你學問沒有成就的時候,或者我可以做你的伴侶。
如今你在美國大學得了學位,我就夠不上了。
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的支配下,男婚女嫁,并不一定出于兒女的本意,主要的是替祖宗延續世裔,使香火不斷。
此外,女兒嫁給人家,很可能當做一種禮物。
因此,吳自芳說: 我跟治平結婚以來,治平常不在家,他并沒有深知我,我也沒有很多的機會可以深知他。
我父親跟治平的老人家是好朋友。
我嫁到這裡來,好比送我寄住在父親的朋友家裡一樣。
這種近情近理的老實話,正是一字一淚,最能引起社會的同情。
隻因自芳明白自己的地位,所以她才能維護高度的鎮定。
“豆棚瓜下不适于金迷紙醉的人物,錦繡繁華也不适于鄉村女子。
”說完,她眼巴巴地讓丈夫離家。
丁西林雖然是個著名的物理專家,但是,當新文化運動掀起之後,他所作的獨幕劇,如《一隻馬蜂》、《壓迫》,曾受社會的熱烈歡迎。
他的《壓迫》,描寫的是舊北京社會的情形。
那時,北京到處都有“吉房招租”。
可是這家有房出租的人,家裡有一個太太,一個小姐。
有人來看房,都是小姐去招呼。
有家眷的人,一提到太大、小孩,小姐就把他回了。
沒有家眷的人,小姐才答應;等到太太回來,一打聽,說是沒有家眷,太太就把他回了。
有一天,太太不在家,小姐把房子租給一個沒有家眷的男人。
等到這個房客要搬進來的時候,太太回來了。
她絕對不肯把她的房間租給沒有家眷的男人,于是房東和房客就這樣吵起來。
房東蠻不講理,甚至叫老媽去請警察來幹涉。
正在難解難分的時候,另外有個女房客要來租房,大家情急計生,這對素不相識的男女房客,暫時認為夫妻的關系。
等到警察要來幹涉時,大家都莫名其妙,而房東隻好收回逐客令。
丁西林是絕頂聰明的人。
他的劇本的對話都能夠表現劇中人的身份和個性,尤其是那位老媽的辭令的流利,使我看了之後,不禁要回想當年在北京先後所雇用的幾個老媽。
六 結論 從1917年胡适發表《文學改良刍議》、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起,到1927年北伐成功止,在短短的十年間,文學革命曾勝利地完成它的任務。
從初期有人贊成,有人反對,到後來大家一緻贊成白話;從初期有少數人在提倡和試驗用白話來做美文,到後來大多數人都懂得運用白話來寫小說、散文、詩歌、戲劇,這不能不說是個大進步。
《中國新文學大系》是把那十年間的成就,分門别類地編為專集。
雖然其中大多數的作者的名字已經被年輕的讀者忘記,但我們仍承認他們是初期的拓荒者和播種者。
沒有經過幼稚的階段,怎樣會有成熟的希望? “譬如積薪,後來居上。
”這本是學術演進的趨勢。
雖然從1927年後,我們已經生産幾位超越前人的名作家,尤其茅盾、老舍、巴金、曹禺、何其芳、臧克家,但初期的拓荒者和播種的辛勤,我們永遠不會忘記。
順便提出兩個問題。
第一,語和文。
在孔門裡,言語宰我、子貢,文學子遊、子夏。
這充分說明言語和文學的區别。
在西洋各大學的文學系裡,LanguageandLiterature也劃分得一清二楚。
一般說來,在新文學運動的初期,那些拓荒者和播種者都具備鞏固的語言的基礎,至少他們的作品都合語法和修辭,沒有什麼語病。
但是,文學的修養,因為各人的個性不同,有的人非常理性,而且沒有豐富的生活經驗,所以提到文學的創作,無論小說、散文、詩歌、戲劇,不是當場被繳械,便是揮舞一二回合,就知難而退。
第二,作家和文學家。
研究文學的人叫做文學家,從事創作的人叫做作家。
有的人可以兼通二者,有的人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例如鄭振铎,他研究世界文學史、中國文學史、中國俗文學史。
他在這三方面,都有大部頭的著作問世,同時,他曾做過長期的大學教授和文學刊物的編輯,所以他算是典型的文學家。
可是,一談到創作,他雖然不斷地作多方面的嘗試,但他似乎并沒有什麼突出的表現。
因此,我們可以說,鄭振铎的文學家的地位,遠超過作家的地位。
語言是走路的階段,文學是跑路的階段。
照學習的程序說,一個人應該先經過走路的階段,然後進一步達到跑路的階段。
隻有這樣,基礎才算結實,同時,也可以避免笑話百出。
葉紹鈞、朱自清、聞一多等人的語言的工夫下得很深,所以他們進可以攻,退可以守。
當興會來時,他們也可以寫小說、寫詩、寫散文。
當他們倦勤的時候,他們還不失為飽學的文學教授,一代學人王國維走的也是這路子。
在上述新文學五部門裡,隻有兩個人能夠打通關,這就是郭沫若和葉紹鈞。
前者豪放,後者穩健。
胡适也打通四關,可是,事實上,除論文是他的拿手好戲外,其他部門,尤其是小說、詩歌、戲劇,他雖然樣樣嘗試過,但結果是站不住的。
南洋各地的青年,富于熱情,這是研究文學或從事創作的先決條件。
但是,他們多數缺少耐性,沒有恒心,路兒沒有走穩,便想起步飛跑;習作僅有幾篇,便急急想出單行本。
這種行為似乎不算聰明。
中國的行家談論學術和藝術最高深的造詣,開口工夫到家,閉口爐火純青。
須知天下事水到渠成,當一個人的工夫到家,爐火純青的時候,成功還會遙遠嗎? 1963年5月20日
那時,印度詩聖泰戈爾大行其道,冰心自謂她的詩受泰戈爾的影響,一般青年也許以為自由詩比較容易寫,所以學習的人也較多。
總之,詩篇是血汗和眼淚的結晶品。
詩人雖高踞藝術的寶座,但他們所付出的代價實在可觀。
荷馬、但丁、莎士比亞,以畢生精力付給詩篇。
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蘇東坡、陸放翁,也是以畢生的心血貢獻給詩篇。
隻因用心專一,而且有恒不懈,所以他們的成就才和常人截然不同。
但是,我們的新詩人卻兩樣。
有的抱着嘗試的态度,淺嘗輕試一下,便覺得心滿意足,以後便掉頭不顧了。
有的把新詩當做發洩個人的感情的工具,感情毫無保留地發洩完了,新詩也跟着完了。
其他因為生活變動得厲害,不是太優裕,便是太潦倒,緻中途放棄崗位的很多。
到如今,七除八抹,可以值得人傳誦的新詩,實在寥寥可數。
五 戲劇 中國的戲劇,可以遠溯到宋、元。
到了明、清,戲劇已經很發達。
尤其清末,因為宮廷的提倡,京戲蔚為中國戲劇的正宗。
上自文人學士,下至販夫走卒,誰都以研究京劇為己任。
有人說,在北京,連哈巴兒狗也會哼兩句京戲。
這雖然是句俏皮話,但從此也可以看出京戲的被人重視。
遠在新文學運動前,在日本的一部分留學生,曾成立一個春柳社,演過《黑奴籲天錄》、《茶花女》等,得到藝術上很大的成功。
到了辛亥革命後,在日本的春柳社回來了,于是新組織的表演文明戲的團體,好像雨後春筍一樣,到處成立。
所謂文明戲,它是從京劇到話劇的過渡時代的産品。
洪深在他的《從中國的新戲說到話劇》裡,曾提出文明戲失敗的原因是:一般演員不肯嚴格的讀熟那些已經試驗過的好劇本;在表演的時候,因為要博得觀衆的拍掌或發笑,往往任意動作,任意發言,什麼劇情身份性格,甚至情理,一切都不管,所演的戲竟至全無識,不及兒戲了。
此外,演員的私生活,一塌糊塗,引起社會的非難。
墓于上述幾個原因,文明戲便不攻自倒了。
《中國新文學大系》關于戲劇的部分,是由洪深編輯的。
洪深博引旁征,寫了一篇洋洋九萬言的導言,可以算是中國話劇簡史。
據他的意見,在短短的十年間,對于中國的話劇貢獻較多的,應推下列三個團體。
在理論方面,1921年,沈雁冰、鄭振铎、陳大悲、歐陽予倩等人,組織了一個民衆戲劇社。
他們的宣言是: 戲院在現代社會中,确是占着重要的地位,是推動社會使前進的一個輪子,又是搜尋社會病根的X光鏡;又是正直無私的反射鏡:一國人民程度的高低,也赤裸裸地在這面大鏡子裡反照出來,不得一毫遁形。
……這樣的戲院,正是中國目前所未有,而我們不量能力薄弱,想努力創造的。
……我們将先出一種月刊,名為《戲劇》,借以發表我們的主張,介紹西洋的學說;并且想和國人讨論。
同道君子如贊成我們宗旨,肯惠然賜教,我們是非常的歡迎。
《戲劇》一共出了六期,其中有許多具體的主張,尤其是蒲伯英、鄭振铎、陳大悲、汪仲賢、瞿世英等人的理論文章,最值得人重視。
在實踐方面,1921年,在汪仲賢的努力主持下,蕭伯納的《華倫夫人的職業》居然能夠在上海新舞台上演。
從營業上說來,那次試驗是失敗的;從戲劇運動上看來,那次公演名劇是成功的,因為它給後來的話劇鋪了一條康莊大道,大家很嚴格地來處理話劇。
1922年,蒲伯英出資在北京創辦了一間人藝戲劇專門學校。
他認為“職業的戲劇……是演員以專精的藝術得到生活上的報酬,即以生活上的報酬助長他藝術底專精。
”這間學校辦了兩年,因為經濟不充裕,結果停辦。
洪深在這部《戲劇集》裡,選了十八篇;現在我複選蒲伯英、田漢、郭沫若、洪深、歐陽予倩、丁西林六人的作品,并加以評論。
蒲伯英是四川的名士,前清進士,國會議員。
他對于話劇的貢獻,好像梁任公對于整個新文學運動的貢獻一樣。
因為一個在舊社會裡本來有地位的人,當新興的勢力起來之後,他居然會作一百八十度的轉變,迎頭趕上,這無疑地給新興的勢力撐撐腰,壯壯膽,因而促進新運動的開展。
蒲伯英不但辦過戲劇學校,寫了戲劇理論的文章,而且編了兩本戲。
他的《道義之交》,寫得很像樣。
他的主題扣得很緊,每個人物的個性表現得很深刻,對話也恰到好處。
看了這部劇本,讀者多少能夠領略四十年前上海的紳士、富商、買辦、教員、董事、妓女的生活情形。
全劇共六幕,每幕的表演時間分配得相當均勻。
且看主角易敏生在閉幕前怎樣表現他的主題: 朋友,朋友,真真是個朋友。
他,是一個道義之交,一點兒不含糊,道義之交。
他要死,我非看看他,非和他拉一回手不成。
你看,他在那裡哭哪。
他做了對不住朋友的事。
他自己要死,他知道對不住朋友。
他知道要死,要死才對得住朋友,道義之交,一點兒不含糊。
你别攔我啊! 田漢是個詩人,同時,也是個戲劇家。
他的《咖啡店之一夜》,是最初引起我的注意的一個劇本。
他的《獲虎之夜》,是把湖南東鄉的封建社會,作無情的打擊。
獵戶魏福生,本來希望在女兒蓮姑出嫁之前,再打個老虎,作蓮姑的嫁妝,誰料當晚在陷阱裡中彈的,并非什麼老虎,而是蓮姑的表兄,即貧癫行乞的黃大傻。
其實,黃大傻貧窮是真的,傻倒未必,因為他自小和蓮姑相好,所以他才千方百計地要接近蓮姑。
甚至意外中彈,被人擡到蓮姑家裡來的時候,他還覺得,他居然能夠再見蓮姑一面,所以他挨得這一槍也很值得。
蓮姑原想到紗廠去做工,“不想我沒有找着他,他倒先到我家來了。
像受了重傷的老虎似的擡到我家來了。
身體瘦到這個樣子,腿上還打一個大洞。
……流了這許多血。
黃大哥,可憐的黃大哥,我是再也不離開你的了。
死,活,我都不離你。
” 但是,被門當戶對的觀念蒙着的魏福生,他硬要把這一對年輕的情人拆散,甚至拳腳交加地把蓮姑臭打一頓,結果,舊病新創,一齊裂發,而那位少年,即表兄黃大傻,逼得取床邊的獵刀,自刺其胸而死。
這個劇本相當緊湊,可惜那位少年黃大傻的對話太漂亮,和鄉下沒有受過教育,沒有受過新思想洗禮的青年的身份不大相稱。
郭沫若的《卓文君》,是當時被萬千讀者争相傳誦的“三個叛逆的女性”中的一個劇本。
郭沫若最愛寫翻案文章,“三個叛逆的女性”當然沒有例外。
當五卅慘案之後,中國的革命運動,如火如荼地展開。
他這部劇本《卓文君》,就在五卅慘案期間寫成的。
脫稿之後,《卓文君》即刻有上演的機會,這不消說使作者十分興奮。
我常說,政治上的獨立,僅算是一半的獨立;經濟上的獨立,才算是完全的獨立。
當社會的經濟權完全操在男人的手裡的時候,做丈夫的,便有充分的自由。
他們可以娶了三妻四妾,可是弱小的婦女,當丈夫死後,卻非守寡不可。
假如她要再嫁,那麼嚴厲的宗法社會的制裁,法律道德的制裁,很可能把一個粉堆玉琢的婦女活活弄死。
當卓文君的父親卓王孫知道女兒有意于司馬相如的時候,他氣憤填胸,破口大罵,同時,他的親翁,即卓文君的家翁程鄭,還在旁邊加油加醋。
但是,以推翻舊禮教為己任的卓文君也不示弱。
她指着程鄭數落了一回: 你程家的親翁,我且問你,為什麼娶了無數的妻妾,你還四處如蠅逐膻,你還能在人面前人長人短?風教不已被你傷盡了嗎?家庭不已被你腐敗盡了嗎?你罵人淺薄無聊,你的深厚在哪裡?你的有聊在哪裡?我對你直說罷!你時常迷戀着我的身子,所以你把我留在你家中”。
那回你夤夜來叩我的房門,到底是什麼意思呀? 的确,僞君子不如真小人。
真小人易防,僞君子難知。
因為前者的壞處刻在額頭,誰都懂得防避;後者卻口是心非,言行相左。
像心裡蓄意要爬灰的程鄭,他還有臉孔教媳婦,說她“你怎可輕賤你金玉之質,做出這樣有傷風教的舉動呢?” 在話劇運動的第一個十年間,洪深算是唯一的研究戲劇的專門人才,其餘大多數都是以玩票的身份,當興會來時,偶爾嘗試一下,過後就掉頭不顧了。
從一般條件看來,洪深對于戲劇此較同時代的作家更為内行,因為他曾到哈佛大學受過嚴格的訓練,但是,就他這部劇本《趙閻王》而論,我不敢恭維他很成功。
他的主題很不錯,要暴露軍閥混戰下,一般人已經失去了人性,尤其像趙閻王那種混世魔王,殺人不眨眼,為着謀财害命,随便把受傷而未死的兵士活埋。
這個劇本,一共三節九幕。
從第二節第二幕起,就剩下趙閻王一個人在做戲。
雖然他有各種布景和效果來陪襯,但是一個演員要一氣呵成地用不同的口吻,背誦了一萬多字的台詞,似乎太過勉強。
不但演員覺得很吃力,而且聽衆也未免覺得太單調,尤其下半部所表演的并非輕松的喜劇,而是趙閻王在半瘋半癫的狀況下所作的獨白,塲面太過緊張,聽衆當然不易支持得那麼長久。
歐陽予倩又是個行家。
他一輩子搞話劇,他的經驗的豐富,可以想見。
他的劇本《回家以後》,寫的是湖南鄉間的事情。
這種事情,當新舊兩時代交替的期間,随處都可以看到。
《回家以後》寫的是紐約大學畢業生陸治平,回到湖南家鄉以後,他在美國的再婚妻劉瑪利也趕到湖南來,逼得陸治平沒法子在家安居,匆匆忙忙地又要和故鄉告别。
這個劇本寫得近情近理,尤其是發妻吳自芳,她的一舉一動,一颦一笑,充分表現出中國典型的女性的美德。
她是個有自知之明的女人,所以她的話可以表達她的高潔的個性,現在引用幾句做例子: 在你學問沒有成就的時候,或者我可以做你的伴侶。
如今你在美國大學得了學位,我就夠不上了。
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的支配下,男婚女嫁,并不一定出于兒女的本意,主要的是替祖宗延續世裔,使香火不斷。
此外,女兒嫁給人家,很可能當做一種禮物。
因此,吳自芳說: 我跟治平結婚以來,治平常不在家,他并沒有深知我,我也沒有很多的機會可以深知他。
我父親跟治平的老人家是好朋友。
我嫁到這裡來,好比送我寄住在父親的朋友家裡一樣。
這種近情近理的老實話,正是一字一淚,最能引起社會的同情。
隻因自芳明白自己的地位,所以她才能維護高度的鎮定。
“豆棚瓜下不适于金迷紙醉的人物,錦繡繁華也不适于鄉村女子。
”說完,她眼巴巴地讓丈夫離家。
丁西林雖然是個著名的物理專家,但是,當新文化運動掀起之後,他所作的獨幕劇,如《一隻馬蜂》、《壓迫》,曾受社會的熱烈歡迎。
他的《壓迫》,描寫的是舊北京社會的情形。
那時,北京到處都有“吉房招租”。
可是這家有房出租的人,家裡有一個太太,一個小姐。
有人來看房,都是小姐去招呼。
有家眷的人,一提到太大、小孩,小姐就把他回了。
沒有家眷的人,小姐才答應;等到太太回來,一打聽,說是沒有家眷,太太就把他回了。
有一天,太太不在家,小姐把房子租給一個沒有家眷的男人。
等到這個房客要搬進來的時候,太太回來了。
她絕對不肯把她的房間租給沒有家眷的男人,于是房東和房客就這樣吵起來。
房東蠻不講理,甚至叫老媽去請警察來幹涉。
正在難解難分的時候,另外有個女房客要來租房,大家情急計生,這對素不相識的男女房客,暫時認為夫妻的關系。
等到警察要來幹涉時,大家都莫名其妙,而房東隻好收回逐客令。
丁西林是絕頂聰明的人。
他的劇本的對話都能夠表現劇中人的身份和個性,尤其是那位老媽的辭令的流利,使我看了之後,不禁要回想當年在北京先後所雇用的幾個老媽。
六 結論 從1917年胡适發表《文學改良刍議》、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起,到1927年北伐成功止,在短短的十年間,文學革命曾勝利地完成它的任務。
從初期有人贊成,有人反對,到後來大家一緻贊成白話;從初期有少數人在提倡和試驗用白話來做美文,到後來大多數人都懂得運用白話來寫小說、散文、詩歌、戲劇,這不能不說是個大進步。
《中國新文學大系》是把那十年間的成就,分門别類地編為專集。
雖然其中大多數的作者的名字已經被年輕的讀者忘記,但我們仍承認他們是初期的拓荒者和播種者。
沒有經過幼稚的階段,怎樣會有成熟的希望? “譬如積薪,後來居上。
”這本是學術演進的趨勢。
雖然從1927年後,我們已經生産幾位超越前人的名作家,尤其茅盾、老舍、巴金、曹禺、何其芳、臧克家,但初期的拓荒者和播種的辛勤,我們永遠不會忘記。
順便提出兩個問題。
第一,語和文。
在孔門裡,言語宰我、子貢,文學子遊、子夏。
這充分說明言語和文學的區别。
在西洋各大學的文學系裡,LanguageandLiterature也劃分得一清二楚。
一般說來,在新文學運動的初期,那些拓荒者和播種者都具備鞏固的語言的基礎,至少他們的作品都合語法和修辭,沒有什麼語病。
但是,文學的修養,因為各人的個性不同,有的人非常理性,而且沒有豐富的生活經驗,所以提到文學的創作,無論小說、散文、詩歌、戲劇,不是當場被繳械,便是揮舞一二回合,就知難而退。
第二,作家和文學家。
研究文學的人叫做文學家,從事創作的人叫做作家。
有的人可以兼通二者,有的人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例如鄭振铎,他研究世界文學史、中國文學史、中國俗文學史。
他在這三方面,都有大部頭的著作問世,同時,他曾做過長期的大學教授和文學刊物的編輯,所以他算是典型的文學家。
可是,一談到創作,他雖然不斷地作多方面的嘗試,但他似乎并沒有什麼突出的表現。
因此,我們可以說,鄭振铎的文學家的地位,遠超過作家的地位。
語言是走路的階段,文學是跑路的階段。
照學習的程序說,一個人應該先經過走路的階段,然後進一步達到跑路的階段。
隻有這樣,基礎才算結實,同時,也可以避免笑話百出。
葉紹鈞、朱自清、聞一多等人的語言的工夫下得很深,所以他們進可以攻,退可以守。
當興會來時,他們也可以寫小說、寫詩、寫散文。
當他們倦勤的時候,他們還不失為飽學的文學教授,一代學人王國維走的也是這路子。
在上述新文學五部門裡,隻有兩個人能夠打通關,這就是郭沫若和葉紹鈞。
前者豪放,後者穩健。
胡适也打通四關,可是,事實上,除論文是他的拿手好戲外,其他部門,尤其是小說、詩歌、戲劇,他雖然樣樣嘗試過,但結果是站不住的。
南洋各地的青年,富于熱情,這是研究文學或從事創作的先決條件。
但是,他們多數缺少耐性,沒有恒心,路兒沒有走穩,便想起步飛跑;習作僅有幾篇,便急急想出單行本。
這種行為似乎不算聰明。
中國的行家談論學術和藝術最高深的造詣,開口工夫到家,閉口爐火純青。
須知天下事水到渠成,當一個人的工夫到家,爐火純青的時候,成功還會遙遠嗎? 1963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