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化

關燈
學當做學問的基礎,即所謂“科學的科學”。

    在中國,我們把曆史當做學問的基礎,所謂“六經皆史”,就是這意思。

     我們知道,世界各國的史乘并不像中國那樣汗牛充棟。

    在中國,史家有莫大的權威,一字的褒貶,簡直比較大法官的判詞還嚴格,還厲害。

    柳诒徵氏在《國史要義》裡特辟一章叫做“史權”。

    據他的意見,我國古代聖賢之所以設立史官,為的是限制君權。

    假如國王的行動失了常态,史官一定加以糾正。

    這樣一來,凡是中等資質的君主都可以靠這辦法使政治上軌道。

    因為史官既然可以根據法律來批評君主,那麼地位比較君主還低了好幾級的官吏當然更怕他的清議了。

    老實說,左史記事,右史記言,一言一動,都有人替你紀錄,這不由得不使你害怕。

    雖然史官中也許有些糊塗蟲,但其中卻有不少像董狐那樣的良史。

    他們為着主持清議,連性命都不要了。

     中國最偉大的史學家莫如太史公司馬遷。

    據他的自述,他的祖先是以史官為職業,“文史星曆,近乎蔔祝之間”。

    在政治上雖沒有地位,在輿論上卻有相當權威。

    到了他本人,他對于自己的學問和文章有絕大的信心,所以他為着替李陵辯護,緻遭腐刑而不悔。

    由于漢武帝的判斷錯誤,硬說他有庇護漢奸的嫌疑,使他受了宮刑。

    這種不明不白的冤枉,徒增他的氣憤。

    一個絕頂聰明的文豪,在極端氣憤之下,他的論斷也許會帶着感情作用,有時會流于過激,但是,由于感情奔放的關系,他的文章才有氣勢,才有魄力。

    司馬遷說: 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紀,唯倜傥非常之人稱焉。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膑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

    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行事,終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于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報任安書》) 司馬遷以天縱的才情,著述一部千古不朽的《史記》。

    在文字上,他的著作達到登峰造極的地位;在體例上,所謂本紀、世家、列傳、表、志、書等項目,幾乎變成後代史家的模範。

     話又說回來,自魏晉南北朝以後,官修的史籍,十才一二;私人修的史籍,十居八九。

    為什麼私人作史越來越多呢?原來魏晉以後,轉尚清談,經學逐漸退步,于是有志從事著述的人,都覺得史學是他們的真正出路。

    還有一層,自班固自著《漢書》,見稱于世後,當代典籍史實,完全集中于蘭台東觀,撰史的風氣,盛極一時。

    凡是精于學,雄于文的人,誰也想在史學上一顯身手。

    此外,自後漢桓靈之後,天下大亂,史官多數失職。

    第一流的文人不甘落伍,大家各紀見聞,以備遺亡,後來便變成一種風氣。

     正史卷帙繁重,越積越多,讀起來茫無頭緒。

    到了宋代,出了一個司馬光,他創修一部《資治通鑒》,貫穿今古,而面目為之一新。

    據司馬光自己說:“凡事皆出人下,獨于前史粗嘗盡心,每患遷固以來文字繁多,欲删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盛衰,系民生休戚,善為可法,惡為可戒者,為編年一書,使先後有倫,精粗不雜。

    ”又于仁宗嘉祐中,跟他的門生劉恕說:“《春秋》之後,迄今千餘年,《史記》至五代一千五百卷,諸生曆年不竟其篇第,舉世不能舉其大略……因丘明編年之體,仿荀悅簡要之主,網羅衆說,成一家彥。

    ”平心而論,在中國史學上,一般讀書人除精讀《史記》或《四史》外,影響最大的,當推《資治通鑒》。

     剛才說過,《二十四史》中,經常有人閱讀的不過一部《史記》或《四史》。

    《資治通鑒》雖被人重視,但其他類似這種體例的史書很少人過問。

    至于地方志,這更是浩如煙海。

    我的老朋友朱士嘉兄光是到處搜集方志的目錄,就費了三五年工夫。

     清初大儒章實齋對于方志有獨到的見解。

    他說: 有天下之史,有一國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

    傳狀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譜牒,一家之史也;郡府縣志,一國之史也;綜紀一朝,天下之史也。

    比人而後有家,比家而後有國,比國而後有天下;惟分者極其詳,然後合者能擇善而無憾也。

     “分者極其詳,然後合者能擇善而無憾。

    ”這兩句話正合現代科學的分析和綜合的方法。

    我們知道,分析越詳盡,綜合也越容易。

    因此,各縣的縣志做得好,然後修省志的人可以不大費力;同樣的,各省的省志修得好,然後著述全國的曆史的人才有詳盡的資料可以憑借。

    再進一步,各國都有标準的通史,然後執筆寫《世界史綱》的大師才不至挂一漏萬,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