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化

關燈
中國人談天的時候,喜歡誇耀某某人為“書香之家”、“讀書種子”。

    在科舉時代,士為四民之首,讀書人的地位的崇高,自在意料中。

    目前是勞工神聖的時代,誰都應該做工,誰也應該讀書,讀書人并不是代表特殊階級的專用名詞,它僅是一個普通的名詞。

     話雖如此說,讀書人究竟是很可愛的。

    我們既然知道不讀書的人多是“面目可憎,語言無味”,所以我們在可能範圍内應該鼓勵人家讀書,尤其要讀中國書。

     華僑遠離祖國,作客異鄉。

    在政治上,華僑和祖國絲毫沒有什麼關系;在經濟上,華僑每月僅能寄彙一點錢救濟僑眷;可是在文化上,華僑卻和祖國發生極密切的聯系。

    我們很榮幸,我們在迢迢萬裡外的南洋,仍能夠吸收中國的文化。

    由于中國的文化的根器的雄厚,氣魄的蓬勃,文辭的優美,凡是受中國文化熏陶的人,他的談吐舉止一定不同凡俗。

     一 我們有一套和平的哲學 當第一次大戰後,歐美人怵于戰争的威脅,誰都覺得和平的可貴。

    他們開始知道中國古代的哲學家才是倡導世界和平的先知先覺。

    他們偶爾摭拾中國哲學上的片言隻字,自以為是中國通。

    其實,他們這種作風等于盲人摸象,知其一,不知其二;因為在本質上,中國古代的大哲人十九是倡導和平的。

     先舉孔孟為例。

    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

    ”這說明和平是待人接物應有的态度。

    孔子教人着重“忠恕”二字。

    據朱子的解釋: 然門人有問而以忠恕告之者,蓋以夫子之道,不離乎日用之間,自其盡已而言,則謂之忠;自其及物而言,則謂之恕。

    本末上下,皆所以為一貫,惟下學而上達焉,則知其未嘗有二也。

     簡單說一句,盡自己的力量替人民服務叫做“忠”,設身處地為别人着想叫做“恕”。

    子思在《中庸》裡所說“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于人”,就是這意思。

     孟子更直接爽快,他幹脆指出“推恩”二字是恕字的注腳。

    他在那篇讨論齊桓晉文之事的大文裡,侃侃而談,旁若無人,雖然他提出的理論是對的。

    他說: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詩雲:“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禦于家邦。

    ”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換句話說,假如你愛護自己祖先的廬墓,眷念自己出生的家鄉,那麼你應該本着“恕”字,替人家設想,同樣地愛護他人的祖先的廬墓,眷念他人出生的家鄉。

    這樣一來,戰争一定不會爆發了。

     關于世界和平的主張,老莊比較孔孟更為徹底。

    原來争由于不足,假如每個人都知足,那麼他将以侵略欺騙為奇恥大辱,哪裡還會發動戰争。

    老子說: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可惜人類越進化,他的欲望越不易滿足,結果跑到戰争這一條路。

    須知“強中自有強中手”,姑定你能夠獲勝于一時,将來仍要走上失敗的途徑。

    羅馬帝國何處去了?西班牙帝國何處去了?荷蘭帝國何處去了?拿破侖、希特勒、墨索裡尼、東條英機何處去了?因此,老子教人“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老子說争由于不足,莊子卻說争由于彼此的對立。

    自己既然堅持為絕對的對,那麼對方無疑為絕對的不對,因為有絕對的對,才有絕對的不對;因為有絕對的不對,所以才有絕對的對。

    《莊子·秋水篇》說: 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

    知天地之為稊米也,知毫末之為丘山也,則差數睹矣。

     以功觀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

    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則功分定矣。

     以趣觀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則萬物莫不非。

    知堯、桀之自然而相非,則趣操睹矣。

     再進一步,莊子要我們做到無毀無譽、無成無敗、無生無死的地步。

    莊子說: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

    莫壽乎殇子,而彭祖為夭。

    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

    ”這種渾然與天地為一體的精神,正是匡時救世的良藥。

    老實說,莊子的《齊物論》是世間最高深的哲理,誰能夠把《齊物論》研究精通的人,大之可做和平老人,小之也可做通儒。

    例如蘇東坡,他的幾篇最得意的作品,如《超然台記》、《赤壁賦》,何曾不是得力于莊子? 除孔孟老莊外,中國以讨論兵法著名的莫若孫子。

    孫子的著作不但是軍事學的最大權威,而且在政治經濟圈裡也應用得着。

    可是他說來說去,仍主張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為上策。

    我希望那些殺氣騰騰的列強的軍人,應該熟讀中國先秦諸子的書。

    這樣一來,他們也許會覺得戰争的無謂,然後釋幹戈為玉帛,化戾氣為祥和,這是多麼漂亮! 二 我們有一脈相承的史學 中國像希臘、埃及、印度一樣,都是文明古國。

    可是在歐洲,人們把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