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友人談沈從文
關燈
小
中
大
風景畫的大師,一個橫絕一代,無與倫比的風景畫家。
——除了魯迅的《故鄉》、《社戲》,還沒有人畫出過這樣的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風景畫。
他的風景畫多是混和了顔色、聲音和氣味的。
舉幾個例: 從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裡比屋連牆,嘉樹成蔭,正是十分興旺的樣子。
往下看,夾溪有無數山田,如堆積蒸糕;因此種田人借用水力,用大竹紮了無數水車,用椿木做成橫軸同撐住,圓圓的如一面鑼,大小不等豎立在水邊。
這一群水車,就同一群遊手好閑人一樣,成日成夜不知疲倦的伊伊呀呀唱着意義含糊的歌。
——《三三》 辰河中部小口岸呂家坪,河下遊約有四裡一個小土坡上,名叫“楓樹坳”,坳上有個滕姓祠堂。
祠堂前後十幾株老楓木樹,葉子已被幾個早上的嚴霜,鍍上一片黃,一片紅,一片紫。
楓樹下到處是這種彩色斑駁的美麗落葉。
祠堂前楓樹下有個擺小攤子的,放了三個大小不一的簸箕,簸箕中零星貨物上也是這種美麗的落葉。
祠堂位置在山坳上,地點較高,向對河望去,但見千山草黃,起野火處有白煙如雲。
村落中鄉下人為耕牛過冬預備的稻草,傍附樹根堆積,無不如塔如墳。
銀杏白楊樹成行高矗,大小葉片在微陽下翻飛,黃綠雜彩相間,如旗纛,如羽葆。
又如有所招邀,有所期待。
沿河橘子園尤呈奇觀,綠葉濃翠,綿延小河兩岸,綴系在枝頭的果實,丹朱明黃,繁密如天上星子,遠望但見一片光明,幻異不可形容。
河下船埠邊,有從土地上得來的蘿蔔,薯芋,以及各種農産物,一堆堆放在那裡,等待裝運下船。
三五個小孩子,坐在這種龐大堆積物上,相互扭打遊戲。
河中乘流而下行駛的小船,也多數裝滿了這種深秋收獲物,并裝滿了弄船人歡欣與希望,向辰谿縣、浦市、辰州各個碼頭集中,到地後再把它卸到幹涸河灘上去等待主顧。
更遠處有皮鼓銅鑼聲音,說明某一處村中人對于這一年來人與自然合作的結果,因為得到滿意的收成,正在野地上舉行謝土的儀式,向神表示感激,并預約“明年照常”的簡單願心。
土地已經疲勞了,似乎行将休息,雲物因之轉增妍媚,天宇澄清,河水澄清。
——《長河·秋(動中有靜)》 在小說描寫人物心情時,時或揉進景物的描寫,這種描寫也無不充滿着顔色、聲音與氣味,與人的心情相襯托,相一緻。
如: 到午時,各處船上都已經有人在燒飯了。
濕柴燒不燃,煙子各處竄,使人流淚打嚏。
柴煙平鋪到水面時如薄綢。
聽到河街館子裡大師傅用鏟子敲打鍋邊的聲音,聽到鄰船上白菜落鍋的聲音,老七還不見回來。
——《丈夫》 在同一地方,另外一些小屋子裡,一定也還有那種能夠在小竈裡塞上一點濕柴,升起晚餐煙火的人家,濕柴畢畢剝剝的在竈肚中燃着,滿屋便竄着嗆人的煙子。
屋中人,借着竈口的火光,或另一小小的油燈光明,向那個黑色的鍋裡,倒下一碗魚内髒或一把辣子,于是辛辣的氣味同煙霧混合,屋中人皆打着噴嚏,把臉掉向另一方去。
——《泥塗》 對于顔色、聲音、氣味的敏感,是一個畫家,一個詩人必需具備的條件。
這種敏感是要從小培養的。
沈先生在給我們上課時就說過:要訓練自己的感覺。
學生之中有人學會一點感覺,從沈先生的談吐裡,從他的書裡。
沈先生說他從小就愛到處看,到處聽,還到處嗅聞。
“我的心總得為一種新鮮聲音,新鮮顔色,新鮮氣味而跳。
”(《從文自傳》)就是一些聲音、顔色、氣味的記錄。
當然,主要的還是人。
聲音、顔色、氣味都是附着于人的。
沈先生的小說裡的人物大都在《自傳》裡可以找到影子。
可以說,《自傳》是他所有的小說的提要;他的小說是《自傳》的合編。
沈先生的最好的小說是寫他的家鄉的。
更具體地說,是寫家鄉的水的。
沈先生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為《我的寫作與水的關系》。
“我幼小時較美麗的生活,大部分都與水不能分離。
我的學校可以說是在水邊的。
我認識美,學會思索,水對我有極大關系”(《自傳》)。
湘西的一條辰河,流過沈從文的全部作品。
他的小說的背景多在水邊,随時出現的是廣舶子、渡船、木筏、葷煙劃子,磨坊、碼頭、吊腳樓……小說的人物是水邊生活,靠水吃水的人,三三、夭夭、翠翠、天保、傩送、老七、水保……關于這條河有說不盡的故事。
沈先生寫了多少篇關于辰河、沅水、商水的小說,即每一篇都有近似的色調,然而每一篇又各有特色,每一篇都有不同動人的藝術魅力。
河水是不老的,沈先生的小說也永遠是清新的。
一個人不知疲倦地寫着一條河的故事,原因隻有一個:他愛家鄉。
如果說沈先生的作品是鄉土文學,隻取這個名詞的最好的意義,我想也許沈先生不會反對。
——除了魯迅的《故鄉》、《社戲》,還沒有人畫出過這樣的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風景畫。
他的風景畫多是混和了顔色、聲音和氣味的。
舉幾個例: 從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裡比屋連牆,嘉樹成蔭,正是十分興旺的樣子。
往下看,夾溪有無數山田,如堆積蒸糕;因此種田人借用水力,用大竹紮了無數水車,用椿木做成橫軸同撐住,圓圓的如一面鑼,大小不等豎立在水邊。
這一群水車,就同一群遊手好閑人一樣,成日成夜不知疲倦的伊伊呀呀唱着意義含糊的歌。
——《三三》 辰河中部小口岸呂家坪,河下遊約有四裡一個小土坡上,名叫“楓樹坳”,坳上有個滕姓祠堂。
祠堂前後十幾株老楓木樹,葉子已被幾個早上的嚴霜,鍍上一片黃,一片紅,一片紫。
楓樹下到處是這種彩色斑駁的美麗落葉。
祠堂前楓樹下有個擺小攤子的,放了三個大小不一的簸箕,簸箕中零星貨物上也是這種美麗的落葉。
祠堂位置在山坳上,地點較高,向對河望去,但見千山草黃,起野火處有白煙如雲。
村落中鄉下人為耕牛過冬預備的稻草,傍附樹根堆積,無不如塔如墳。
銀杏白楊樹成行高矗,大小葉片在微陽下翻飛,黃綠雜彩相間,如旗纛,如羽葆。
又如有所招邀,有所期待。
沿河橘子園尤呈奇觀,綠葉濃翠,綿延小河兩岸,綴系在枝頭的果實,丹朱明黃,繁密如天上星子,遠望但見一片光明,幻異不可形容。
河下船埠邊,有從土地上得來的蘿蔔,薯芋,以及各種農産物,一堆堆放在那裡,等待裝運下船。
三五個小孩子,坐在這種龐大堆積物上,相互扭打遊戲。
河中乘流而下行駛的小船,也多數裝滿了這種深秋收獲物,并裝滿了弄船人歡欣與希望,向辰谿縣、浦市、辰州各個碼頭集中,到地後再把它卸到幹涸河灘上去等待主顧。
更遠處有皮鼓銅鑼聲音,說明某一處村中人對于這一年來人與自然合作的結果,因為得到滿意的收成,正在野地上舉行謝土的儀式,向神表示感激,并預約“明年照常”的簡單願心。
土地已經疲勞了,似乎行将休息,雲物因之轉增妍媚,天宇澄清,河水澄清。
——《長河·秋(動中有靜)》 在小說描寫人物心情時,時或揉進景物的描寫,這種描寫也無不充滿着顔色、聲音與氣味,與人的心情相襯托,相一緻。
如: 到午時,各處船上都已經有人在燒飯了。
濕柴燒不燃,煙子各處竄,使人流淚打嚏。
柴煙平鋪到水面時如薄綢。
聽到河街館子裡大師傅用鏟子敲打鍋邊的聲音,聽到鄰船上白菜落鍋的聲音,老七還不見回來。
——《丈夫》 在同一地方,另外一些小屋子裡,一定也還有那種能夠在小竈裡塞上一點濕柴,升起晚餐煙火的人家,濕柴畢畢剝剝的在竈肚中燃着,滿屋便竄着嗆人的煙子。
屋中人,借着竈口的火光,或另一小小的油燈光明,向那個黑色的鍋裡,倒下一碗魚内髒或一把辣子,于是辛辣的氣味同煙霧混合,屋中人皆打着噴嚏,把臉掉向另一方去。
——《泥塗》 對于顔色、聲音、氣味的敏感,是一個畫家,一個詩人必需具備的條件。
這種敏感是要從小培養的。
沈先生在給我們上課時就說過:要訓練自己的感覺。
學生之中有人學會一點感覺,從沈先生的談吐裡,從他的書裡。
沈先生說他從小就愛到處看,到處聽,還到處嗅聞。
“我的心總得為一種新鮮聲音,新鮮顔色,新鮮氣味而跳。
”(《從文自傳》)就是一些聲音、顔色、氣味的記錄。
當然,主要的還是人。
聲音、顔色、氣味都是附着于人的。
沈先生的小說裡的人物大都在《自傳》裡可以找到影子。
可以說,《自傳》是他所有的小說的提要;他的小說是《自傳》的合編。
沈先生的最好的小說是寫他的家鄉的。
更具體地說,是寫家鄉的水的。
沈先生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為《我的寫作與水的關系》。
“我幼小時較美麗的生活,大部分都與水不能分離。
我的學校可以說是在水邊的。
我認識美,學會思索,水對我有極大關系”(《自傳》)。
湘西的一條辰河,流過沈從文的全部作品。
他的小說的背景多在水邊,随時出現的是廣舶子、渡船、木筏、葷煙劃子,磨坊、碼頭、吊腳樓……小說的人物是水邊生活,靠水吃水的人,三三、夭夭、翠翠、天保、傩送、老七、水保……關于這條河有說不盡的故事。
沈先生寫了多少篇關于辰河、沅水、商水的小說,即每一篇都有近似的色調,然而每一篇又各有特色,每一篇都有不同動人的藝術魅力。
河水是不老的,沈先生的小說也永遠是清新的。
一個人不知疲倦地寫着一條河的故事,原因隻有一個:他愛家鄉。
如果說沈先生的作品是鄉土文學,隻取這個名詞的最好的意義,我想也許沈先生不會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