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邊散文
關燈
小
中
大
午門憶舊
北京解放前夕,一九四八年夏天到一九四九年春天,我曾在午門的曆史博物館工作過一段時間。
午門是紫禁城總體建築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這是故宮的正門,是真正的“宮門”。
進了天安門、端門,這隻是宮廷的“前奏”,進了午門,才算是進了宮。
有午門,沒有午門,是不大一樣的。
沒有午門,進天安門、端門,直接看到三大殿,就太敞了,好像一件衣裳沒有領子。
有午門當中一隔,後面是什麼,都瞧不見,這才顯得宮裡神秘莊嚴,深不可測。
午門的建築是很特别的。
下面是一個凹形的城台。
城台上正面是一座九間重檐庑殿頂的城樓;左右有重檐的方亭四座。
城樓和這四座正方的亭子之間,有廊庑相連屬,穩重而不笨拙,玲珑而不纖巧,極有氣派,俗稱為“五鳳樓”。
在舊戲裡,五鳳樓成了皇宮的代稱。
《草橋關》裡姚期唱:“到來朝陪王在那五鳳樓”,《珠簾寨》裡程敬思唱道:“為千歲懶登五鳳樓”,指的就是這裡。
實際上姚期和程敬思都是不會登上五鳳樓的。
樓不但大臣上不去,就是皇帝也很少上去。
午門有什麼用呢?舊戲和評書裡常有一句話:“推出午門斬首!”哪能呢!這是編戲編書的人想象出來的。
午門的用處大概有這麼三項:一是逢什麼大典時,皇上登上城樓接見外國使節。
曾見過一幅紫銅的版刻,刻的就是這一盛典。
外國使節、滿漢官員,分班肅立,極為隆重。
是哪一位皇上,慶的是何節日,已經記不清了。
其次是獻俘。
打了勝仗(一般都是鎮壓了少數民族),要把俘虜(當然不是俘虜的全部,隻是代表性的人物)押解到京城來。
獻俘本來應該在太廟。
《清會典·禮部》:“解送俘囚至京師,欽天監擇日獻俘于太廟社稷。
”但據熟悉掌故的同志說,在午門。
到時候皇上還要坐到城樓親自過過目。
究竟在哪裡,餘生也晚,未能親曆,隻好存疑。
第三,大概是午門最有曆史意義,也最有戲劇性的故實,是在這裡舉行廷杖。
廷杖,顧名思義,是在朝廷上受杖。
不過把一位大臣按在太和殿上打屁股,也實在不大像樣子,所以都在午門外舉行。
廷杖是對廷臣的酷刑。
據朱國桢《湧幢小品》,廷杖始于唐玄宗時。
但是盛行似在明代。
原來不過是“意思意思”。
《湧幢小品》說:“成化以前,凡廷杖者不去衣,用厚棉底衣,毛氈疊帊,示辱而已。
”穿了厚棉褲,又墊着幾層氈子,打起來想必不會太疼。
但就這樣也夠嗆,挨打以後,要“卧床數日,而後得愈”。
“正德初年,逆瑾(劉瑾)用事,惡廷臣,始去衣。
”——那就說脫了褲子,露出屁股挨打了。
“遂有杖死者。
”掌刑的是“廠衛”。
明朝宦官掌握的特務機關有東廠、西廠,後來又有中行廠。
廷杖在午門外進行,掄杖的該是中行廠的錦衣衛。
五鳳樓下,血肉橫飛,是何景象?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五鳳樓就很少有人上去。
“馬道”的門鎖着。
民國以後,在這裡建立了曆史博物館。
據曆史博物館的老工友說,建館後,曾經修繕過一次,從城樓的天花闆上掃出了一些燒雞骨頭、荔枝殼和桂元殼。
他們說,這是“飛賊”留下來的。
北京的“飛賊”做了案,就到五鳳樓天花闆上藏着,誰也找不着——那倒是,誰能搜到這樣的地方呢?老工友們說,“飛賊”用一根麻繩,一頭系一個大鐵鈎,一甩麻繩,把鐵鈎搭在城垛子上,三把兩把,就“就”上來了。
這種情形,他們誰也不會見過,但是言之鑿鑿。
這種燕子李三式的人物引起老工友們美麗的向往,因為他們都已經老了,而且有的已經半身不遂。
“曆史博物館”名目很大,但是沒有多少藏品,東邊的馬道裡有兩尊“将軍炮”,是很大的銅炮,炮管有兩丈多長。
一尊叫做“武威
午門是紫禁城總體建築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這是故宮的正門,是真正的“宮門”。
進了天安門、端門,這隻是宮廷的“前奏”,進了午門,才算是進了宮。
有午門,沒有午門,是不大一樣的。
沒有午門,進天安門、端門,直接看到三大殿,就太敞了,好像一件衣裳沒有領子。
有午門當中一隔,後面是什麼,都瞧不見,這才顯得宮裡神秘莊嚴,深不可測。
午門的建築是很特别的。
下面是一個凹形的城台。
城台上正面是一座九間重檐庑殿頂的城樓;左右有重檐的方亭四座。
城樓和這四座正方的亭子之間,有廊庑相連屬,穩重而不笨拙,玲珑而不纖巧,極有氣派,俗稱為“五鳳樓”。
在舊戲裡,五鳳樓成了皇宮的代稱。
《草橋關》裡姚期唱:“到來朝陪王在那五鳳樓”,《珠簾寨》裡程敬思唱道:“為千歲懶登五鳳樓”,指的就是這裡。
實際上姚期和程敬思都是不會登上五鳳樓的。
樓不但大臣上不去,就是皇帝也很少上去。
午門有什麼用呢?舊戲和評書裡常有一句話:“推出午門斬首!”哪能呢!這是編戲編書的人想象出來的。
午門的用處大概有這麼三項:一是逢什麼大典時,皇上登上城樓接見外國使節。
曾見過一幅紫銅的版刻,刻的就是這一盛典。
外國使節、滿漢官員,分班肅立,極為隆重。
是哪一位皇上,慶的是何節日,已經記不清了。
其次是獻俘。
打了勝仗(一般都是鎮壓了少數民族),要把俘虜(當然不是俘虜的全部,隻是代表性的人物)押解到京城來。
獻俘本來應該在太廟。
《清會典·禮部》:“解送俘囚至京師,欽天監擇日獻俘于太廟社稷。
”但據熟悉掌故的同志說,在午門。
到時候皇上還要坐到城樓親自過過目。
究竟在哪裡,餘生也晚,未能親曆,隻好存疑。
第三,大概是午門最有曆史意義,也最有戲劇性的故實,是在這裡舉行廷杖。
廷杖,顧名思義,是在朝廷上受杖。
不過把一位大臣按在太和殿上打屁股,也實在不大像樣子,所以都在午門外舉行。
廷杖是對廷臣的酷刑。
據朱國桢《湧幢小品》,廷杖始于唐玄宗時。
但是盛行似在明代。
原來不過是“意思意思”。
《湧幢小品》說:“成化以前,凡廷杖者不去衣,用厚棉底衣,毛氈疊帊,示辱而已。
”穿了厚棉褲,又墊着幾層氈子,打起來想必不會太疼。
但就這樣也夠嗆,挨打以後,要“卧床數日,而後得愈”。
“正德初年,逆瑾(劉瑾)用事,惡廷臣,始去衣。
”——那就說脫了褲子,露出屁股挨打了。
“遂有杖死者。
”掌刑的是“廠衛”。
明朝宦官掌握的特務機關有東廠、西廠,後來又有中行廠。
廷杖在午門外進行,掄杖的該是中行廠的錦衣衛。
五鳳樓下,血肉橫飛,是何景象?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五鳳樓就很少有人上去。
“馬道”的門鎖着。
民國以後,在這裡建立了曆史博物館。
據曆史博物館的老工友說,建館後,曾經修繕過一次,從城樓的天花闆上掃出了一些燒雞骨頭、荔枝殼和桂元殼。
他們說,這是“飛賊”留下來的。
北京的“飛賊”做了案,就到五鳳樓天花闆上藏着,誰也找不着——那倒是,誰能搜到這樣的地方呢?老工友們說,“飛賊”用一根麻繩,一頭系一個大鐵鈎,一甩麻繩,把鐵鈎搭在城垛子上,三把兩把,就“就”上來了。
這種情形,他們誰也不會見過,但是言之鑿鑿。
這種燕子李三式的人物引起老工友們美麗的向往,因為他們都已經老了,而且有的已經半身不遂。
“曆史博物館”名目很大,但是沒有多少藏品,東邊的馬道裡有兩尊“将軍炮”,是很大的銅炮,炮管有兩丈多長。
一尊叫做“武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