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葡萄
關燈
小
中
大
葡萄和爬山虎
一個學農業的同志告訴我:谷子是從狗尾巴草變來的,葡萄是從爬山虎變來的。
我聽了,覺得很有意思。
谷子和狗尾巴草,葡萄和爬山虎,長得是很像。
另一個學農業的同志說:這沒有科學根據,這是想象。
就算是想象吧,我還是覺得這想象得很有意思。
我覺得不是沒有這種可能。
世界上的東西,總是由别的什麼東西變來的。
我們現在有了這麼多品種的葡萄,有玫瑰香、馬奶、金鈴、秋紫、黑罕、白拿破侖、巴勒斯坦、虎眼、牛心、大粒白、柔丁香、白香蕉……顔色、形狀、果粒大小、酸甜、香味,各不相同。
它們是從來就有的麼?不會的。
最初一定隻有一種果粒隻有胡椒那樣大,顔色半青半紫,味道酸澀的那麼一種東西。
是什麼東西呢?大概就是爬山虎。
從狗尾巴草到谷子,從爬山虎到葡萄,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這種變化,是在人的參與之下完成的。
人說:要大穗,要香甜多汁,于是谷子和葡萄就成了現在這樣。
葡萄是人創造出來的。
葡萄的來曆 至少玫瑰香不是張骞從西域帶回來的。
玫瑰香的家譜是可以查考的。
它的故鄉,是英國。
中國的葡萄是什麼時候有的,從哪裡來的,自來有不同的說法。
最流行的說法是:張骞從西域帶回來的,在漢武帝的時候,即公元前一三〇年左右。
《圖經》:“張骞使西域,得其種而還,種之,中國始有。
”《齊民要術》:“漢武帝使張骞至大宛,取葡萄實,如離宮别館旁盡種之。
”人們很願意相信這種說法,因為可以發思古之幽情。
“空見葡萄入漢家”,讓人感到曆史的寥廓。
說張骞帶回葡萄,是有根據的。
現在還大量存在的誇耀漢朝的國力和武功的“葡萄海馬鏡”,可以證明。
新疆不是現在還出很好的葡萄麼? 但是是不是張骞之前,中國就沒有葡萄?有人是懷疑過的。
魏文帝曹丕《與吳監書》,是專談葡萄的,他隻說:“中國珍果甚多,且複為說葡萄”。
安邑是個出葡萄的地方。
《安邑果志》載:“《蒙泉雜言》、《酉陽雜俎》與《六帖》皆載:葡萄由張骞自大宛移植漢宮。
按《本草》已具神農九種,當塗熄火,去骞未遠;而魏文之诏,實稱中國名果,不言西來。
是唐以前無此論。
”(《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引)《縣志》的作者以為中國本來就有。
他還以為中國本土的葡萄和張骞帶回來的葡萄“别是一種”。
魏晉時葡萄還不多見,所以曹丕才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庾信和尉瑾才對它“體”了半天“物”,一個說“有類軟棗”,一個說“似生荔枝”。
唐宋以後,就比較普遍,不是那樣珍貴難得了。
宋朝有一個和尚畫家溫日觀就專門畫葡萄。
張骞帶回的葡萄是什麼品種的呢?從“葡萄海馬鏡”上看不出。
從拓片上看,隻是黑的一串,果粒是圓的。
魏文帝吃的是什麼葡萄?不知道。
他隻說是這種葡萄很好吃:“當其夏末涉秋,尚有餘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饴,脆而不酸,冷而不寒,味長汁多,除煩解倦”,沒有說是什麼顔色,什麼形狀,——他吃的葡萄是“脆”的,這是什麼葡萄?…… 溫日觀所畫的葡萄,我所見到的都是淡墨的,沒有著色。
從墨色看,是深紫的。
果粒都作正圓,有點像是秋紫或是金鈴。
反正,張骞帶回來的,曹丕吃的,溫日觀畫的,都不是玫瑰香。
中國現在的葡萄以玫瑰香為大宗。
以玫瑰香為其大宗的現在的中國葡萄是從山東傳開來的。
其時最早不超過明代。
山東的葡萄是外國的傳教士帶進來的。
他們最先帶來的是葡萄酒。
——這種葡萄酒是洋酒,和“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葡萄酒是兩碼事。
這是傳教必不可少的東西。
在做禮拜領聖餐的時候,都要讓信徒們喝一口葡萄酒,這是耶稣的血。
傳教士們漂洋過海地到中國來,船上總要帶着一桶一桶的葡萄酒。
從本國帶酒來很不方便,于是有的教士就想起帶了
我聽了,覺得很有意思。
谷子和狗尾巴草,葡萄和爬山虎,長得是很像。
另一個學農業的同志說:這沒有科學根據,這是想象。
就算是想象吧,我還是覺得這想象得很有意思。
我覺得不是沒有這種可能。
世界上的東西,總是由别的什麼東西變來的。
我們現在有了這麼多品種的葡萄,有玫瑰香、馬奶、金鈴、秋紫、黑罕、白拿破侖、巴勒斯坦、虎眼、牛心、大粒白、柔丁香、白香蕉……顔色、形狀、果粒大小、酸甜、香味,各不相同。
它們是從來就有的麼?不會的。
最初一定隻有一種果粒隻有胡椒那樣大,顔色半青半紫,味道酸澀的那麼一種東西。
是什麼東西呢?大概就是爬山虎。
從狗尾巴草到谷子,從爬山虎到葡萄,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這種變化,是在人的參與之下完成的。
人說:要大穗,要香甜多汁,于是谷子和葡萄就成了現在這樣。
葡萄是人創造出來的。
葡萄的來曆 至少玫瑰香不是張骞從西域帶回來的。
玫瑰香的家譜是可以查考的。
它的故鄉,是英國。
中國的葡萄是什麼時候有的,從哪裡來的,自來有不同的說法。
最流行的說法是:張骞從西域帶回來的,在漢武帝的時候,即公元前一三〇年左右。
《圖經》:“張骞使西域,得其種而還,種之,中國始有。
”《齊民要術》:“漢武帝使張骞至大宛,取葡萄實,如離宮别館旁盡種之。
”人們很願意相信這種說法,因為可以發思古之幽情。
“空見葡萄入漢家”,讓人感到曆史的寥廓。
說張骞帶回葡萄,是有根據的。
現在還大量存在的誇耀漢朝的國力和武功的“葡萄海馬鏡”,可以證明。
新疆不是現在還出很好的葡萄麼? 但是是不是張骞之前,中國就沒有葡萄?有人是懷疑過的。
魏文帝曹丕《與吳監書》,是專談葡萄的,他隻說:“中國珍果甚多,且複為說葡萄”。
安邑是個出葡萄的地方。
《安邑果志》載:“《蒙泉雜言》、《酉陽雜俎》與《六帖》皆載:葡萄由張骞自大宛移植漢宮。
按《本草》已具神農九種,當塗熄火,去骞未遠;而魏文之诏,實稱中國名果,不言西來。
是唐以前無此論。
”(《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引)《縣志》的作者以為中國本來就有。
他還以為中國本土的葡萄和張骞帶回來的葡萄“别是一種”。
魏晉時葡萄還不多見,所以曹丕才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庾信和尉瑾才對它“體”了半天“物”,一個說“有類軟棗”,一個說“似生荔枝”。
唐宋以後,就比較普遍,不是那樣珍貴難得了。
宋朝有一個和尚畫家溫日觀就專門畫葡萄。
張骞帶回的葡萄是什麼品種的呢?從“葡萄海馬鏡”上看不出。
從拓片上看,隻是黑的一串,果粒是圓的。
魏文帝吃的是什麼葡萄?不知道。
他隻說是這種葡萄很好吃:“當其夏末涉秋,尚有餘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饴,脆而不酸,冷而不寒,味長汁多,除煩解倦”,沒有說是什麼顔色,什麼形狀,——他吃的葡萄是“脆”的,這是什麼葡萄?…… 溫日觀所畫的葡萄,我所見到的都是淡墨的,沒有著色。
從墨色看,是深紫的。
果粒都作正圓,有點像是秋紫或是金鈴。
反正,張骞帶回來的,曹丕吃的,溫日觀畫的,都不是玫瑰香。
中國現在的葡萄以玫瑰香為大宗。
以玫瑰香為其大宗的現在的中國葡萄是從山東傳開來的。
其時最早不超過明代。
山東的葡萄是外國的傳教士帶進來的。
他們最先帶來的是葡萄酒。
——這種葡萄酒是洋酒,和“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葡萄酒是兩碼事。
這是傳教必不可少的東西。
在做禮拜領聖餐的時候,都要讓信徒們喝一口葡萄酒,這是耶稣的血。
傳教士們漂洋過海地到中國來,船上總要帶着一桶一桶的葡萄酒。
從本國帶酒來很不方便,于是有的教士就想起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