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文《送李評事赴潭州》一首,瘦而不健,虛病使然。
子但言脈理入微,盍與之良藥,以複元氣?使予輩得窺樞機,以跻少陵階也。
”予遂約為五言雲:“自适宦遊情,湖南有杜蘅。
簡書催物役,心賞緩王程。
山寺披雲入,江帆帶月行。
應懷幕下策,談笑靜蒼生。
”孫軒子曰:“子嘗言鍊句之法有二忌:如冶人當造五寸之釘,而強之七雨,雖長而細,不利於用也;如圬者築七尺之牆,五尺以磚,二尺以坯,然遭久雨,磚則無恙,而坯自頹矣。
此二忌錢劉亦有之,再一隐括以示三昧。
”予亦效邯鄲之步,則不失故态爾,遂以錢詩“不知鳳沼霖初齊,但覺堯天日轉明”,去上二字,可為五言。
又以“鴛衾久别難為夢,鳳管遙聞更起愁”,約為“鴛枕虛驚夢,鸾箫遠遞愁”。
又以劉詩“暮雨不知口處,春風隻到穆陵西”,亦約為“雨昏口處,春到穆陵西”。
遜軒子曰:“予得這矣。
”因以羅隐詩“别岸客帆和雁落,晚程霜葉向人飛”,亦約為“暮帆和雁落,霜葉向人飛”。
然句無冗字,則工而健矣。
附《送李評事》詩雲:“湖南遠去有馀情,蘋葉初齊白芷生。
謾說簡書催物役,遙知心賞緩王程。
興過山寺先雲到,笑引江帆帶月行。
幕下由來貴無事,伫聞談笑靜黎。
” 凡造句已就,而複改削求工,及示諸朋好,各有去取,或兼愛不能自定,可兩棄之,再加沉思,必有警句。
譬泅者入海,舍蚌珠而獲珠,自不失重輕也。
予《元日有感》詩後聯:“神會徐陳侶,心從屈宋師。
”複改“神會應徐在,心通屈宋知”。
因衆論不同,難為優劣,遂别造一聯,所謂割愛之法也。
附詩雲:“七十尚詩,閑來命酒卮。
隔宵增一歲,耐老慰群兒。
糟粕求新味,雲霄入苦思。
嗟哉世無補,花鳥日相期。
” 鎮康王西岩《寄懷劉紫山侍禦回自滇南》詩雲:“桄榔幾度感花開,鄉國傳書不易來。
曾醉離亭牽我夢,因思佐郡識君才。
滇南風壤三年盡,天畔星槎萬裡回。
遙望舊知秋欲杪,月明何處是行台?”《寄贈楊二山中丞以關内巡撫移任山右》詩雲:“紫宸一旦爾書催,早歲秦城戟開。
二華曾留标勝賦,三關更見折沖才。
荒沙落日間戎壘,古木飛霜凜憲台。
壯士應看射雕處,不教胡騎暮南來。
”此二作最得盛唐格律,嚴而不刻,順而不直。
較之獻吉則平妥,較之仲默則老健。
其脍灸人口也宜哉。
作詩亦有權宜,或行法而後體制。
譬匠氏選材,雖有巨細長短,而各緻其用,可堂則堂,不可則亭矣。
于《塞下曲》,先得“烏鸢已相賀”之句,出自《淮南子》“大廈成而燕雀相賀”。
此“賀”字尤有味,如賦一絕則不孤此句,流於敷演,格斯下矣。
詩雲:“紫塞曉屯兵,黃沙披甲卧。
戰鼓聲未齊,烏鸢已相賀。
燕然山上雲,半是離鄉魂。
衛霍待富貴,豈能無乾坤?”予拟一絕雲:“漢将讨樓蘭,旗蕩朔雲破。
戰鼓半天聲,烏鸢已相賀。
” 裨谌草創,世叔讨論,子羽修飾,子産潤色。
鄭國凡作辭命,必經四賢之手,故見重於列國。
予因之以為詩法。
每有疑字,示諸社友定正,工而後已,能受萬元益而不受一損,其立心何如也。
或者過於服善,不思可否,欲求完美,反臻氣格不純。
昔陳王稱丁敬禮服善,恐異地則不然。
惟賤士人得而指摘,其虛心請教,惟言是從,或有一二不合調者,當自詳審而無偏聽之弊,求其純,亦不難矣。
或曰:“夫少陵之作,氣格渾雄,雖有微疵,不傷大體。
譬之滄海,無所不容。
适聞斯論,何其不廣也?”四溟子曰:“予詩如幽溟寒泉,湛然一鑒,自不少容渣滓,務渾淨則易純,使百代之下,知予苦心若是,安敢望於少陵也?” 凡作詩要知變俗為雅,易淺為深,則不失正宗矣。
因觀于《沙場》詩:“士卒浣征衣,交河水流血。
”施肩吾《及第後過江》詩:“江神亦世情,為我風色好。
”二作如此。
胡不雲“戰士浣征衣,忽變交河色”,“尚憶布衣歸,江神亦風浪”,庶得穩帖。
詩中“火”言“寒”者罕見。
庾子山詩:“絡緯無機織,流螢帶火寒。
”下句甚奇,惜其對不稱爾。
予得一聯:“人煙隔水靜,鬼火照沙寒。
”狀其沙寒荒涼,宛然銷魂矣。
附《憶雁門》詩雲:“昔年雁門路,霜氣逼征鞍。
野望天何慘,山行老更難。
人煙隔水靜,鬼火照沙寒。
戰伐空悲感,風姜戍角殘。
” 孫太初《收菊花貯枕》詩雲:“呼童收落英,晨起清露。
滿囊貯秋,寒香散庭戶。
夜來夢東籬,枕上得佳句。
”好個題目,唐人未之有也。
前五句清雅,惜末句殊無深意,若更為“陶潛宛相遇”,則清而純矣。
正月晦日,集晉川園亭,因韓退之段成式曾於是日皆作《送窮文》,予賦《留窮》詩,以述其志雲:“送窮何所往?托寓豈無由?易使世情薄,難期天意周。
路艱妨骥足,歲旱涸龍湫。
辛苦幽人味,侵淩逆旅雠。
聖賢不異轍,愚昧更深謀。
志定無他夢,身安甯複憂。
殘燈抱膝夜,落葉閉門秋。
老矣惟孤杖,蕭然一敝裘。
病馀清似鶴,懶極拙於鸠。
著述因誰力?饑寒為爾愁。
相依各隐見,百事共沉浮。
窮自有離合,心何偏去留。
踟蹰兼晦朔,寂寞且林邱。
莫灑步兵淚,花時足勝遊。
”予因古人送窮二作,即於切要處思得一聯:“窮自有離合,心何偏去留。
”借此為發興之端,遂以尤韻擇其當用者若幹,則意随字生,便得如許好聯。
及錯綜成篇,工而能渾,氣如貫珠,此作長律之法,久而自熟,無不立成。
心中本無些子意思,率皆出於偶然,此不專於立意明矣。
其中一聯:“才屈驕為蠹,名歸苦是。
”初以為奇,不免咬君之病,一割愛務求平順,複造一聯:“辛苦幽人味,侵淩逆旅雠。
”吟誦間,忽岔出想頭,因“味”字得一絕,雲:“道味在無味,咀之偏到心。
猶言水有迹,暝坐萬松深。
”正所謂思無定位。
甫臨滄海,複造瑤池。
其神遊兩間,無适不可。
此亦變通之法。
古人秘而不洩,無乃自重其道欤? 揚子雲《逐貧賦》曰:“人皆文繡,予褐不完;人皆稻粱,我獨藜餮。
貧無寶玩,予何為歡。
”此作辭雖古老,意則鄙俗,其心急於富貴,所以終仕新莽,見笑於窮鬼多矣。
韓昌黎作《送窮文》,其文勢變化,辭意平婉,雖言送而複留。
段成式所作,效韓之題,反揚之意,雖流於奇澀,而不失典雅。
較之揚子,筆力不同,揚乃尺有所短,段乃寸有所長。
惟韓子無得而議焉。
自然妙者為上,精工者次之,此着力不着力之分,學之者不必專一而逼真也。
專於陶者失之淺易,專於謝者失之。
孰能處於陶謝之間,易其貌,換其骨,而神存千古。
子美雲:“安得思如陶謝手?”此老猶以為難,況其他者乎? 作詩有相因之法,出於偶然。
因所見而得句,轉其思而為文。
先作而後命題,乃筆下之權衡也。
一夕,讀《道德經》:“大巧若拙。
”“巧”“拙”二字,觸其心思,遂成《自拙歎》雲:“出門何所營?蕭條掩柴荊。
中除不灑掃,積雨莓苔生。
感時倚孤杖,屋角鸠正鳴。
千拙養氣根,一巧喪心萌。
巢由亦偶爾,焉知身後名?不盡太古色,天末青山橫。
”《漫書野語》雲:“太古之氣渾而厚,中古之風純而樸。
”夫因樸生文,因拙生巧,相因相生,以至今日。
其大也無垠,其深也叵測,孰能返樸複拙,以全其真,而老於一邱也邪? 餘讀柳子厚《掩役夫張進骸》詩,至“但願我心安,不為爾有知”,誠仁人之言也。
夫子厚一代文宗,故其ゼ詞振藻,能占地步如此。
鎮康王西岩每於春間,命校人於郊外舉白骨之暴露者,拾而瘗之,能不自以為功,人見之以為常。
殊不知周文澤及枯骨,遺俗尚存;比之子厚自文其事者遠矣。
餘偉是舉,因賦詩頌之,今附於左雲:“清明野柳搖晴煙,家家墳頭燒紙錢。
歲增黃土掩宿莽,還生芳草相新鮮。
複見白骨交加暴風日,但逢陰雨多姜然。
欲問無言隔冥漠,不睹面貌焉知年?死也何辜?生也何愆?肉飽幾烏鸢,餘腥蝼蟻纏。
有靈無定處徒爾為飙旋。
鎮康王者感念切,命人俯拾陌與阡。
萬骨同埋鄰黑水,更酹椒漿達九泉。
地下銜恩皆欲報,百代願為耕福田。
每葬枯骨拟周俗,未枯之骨猶可憐。
俯仰自知心有天,山人賦此陰骘篇。
” ◎補 予賦《唐生胗脈歌》,中四句雲:“命若懸絲生死間,系之造物甯愁顔?古今來往一朝暮,聖賢不見惟□山。
”予因生死二字,偶成數語:“世不生我,莫知有天地焉。
人雖知有天地,非我知也。
夫有知歸無知,天地有無之間爾。
生死天地之機,天地生死之舍,孰能逃其舍而奪其機乎?”此劉勰所謂“思無定位”是也。
子但言脈理入微,盍與之良藥,以複元氣?使予輩得窺樞機,以跻少陵階也。
”予遂約為五言雲:“自适宦遊情,湖南有杜蘅。
簡書催物役,心賞緩王程。
山寺披雲入,江帆帶月行。
應懷幕下策,談笑靜蒼生。
”孫軒子曰:“子嘗言鍊句之法有二忌:如冶人當造五寸之釘,而強之七雨,雖長而細,不利於用也;如圬者築七尺之牆,五尺以磚,二尺以坯,然遭久雨,磚則無恙,而坯自頹矣。
此二忌錢劉亦有之,再一隐括以示三昧。
”予亦效邯鄲之步,則不失故态爾,遂以錢詩“不知鳳沼霖初齊,但覺堯天日轉明”,去上二字,可為五言。
又以“鴛衾久别難為夢,鳳管遙聞更起愁”,約為“鴛枕虛驚夢,鸾箫遠遞愁”。
又以劉詩“暮雨不知口處,春風隻到穆陵西”,亦約為“雨昏口處,春到穆陵西”。
遜軒子曰:“予得這矣。
”因以羅隐詩“别岸客帆和雁落,晚程霜葉向人飛”,亦約為“暮帆和雁落,霜葉向人飛”。
然句無冗字,則工而健矣。
附《送李評事》詩雲:“湖南遠去有馀情,蘋葉初齊白芷生。
謾說簡書催物役,遙知心賞緩王程。
興過山寺先雲到,笑引江帆帶月行。
幕下由來貴無事,伫聞談笑靜黎。
” 凡造句已就,而複改削求工,及示諸朋好,各有去取,或兼愛不能自定,可兩棄之,再加沉思,必有警句。
譬泅者入海,舍蚌珠而獲珠,自不失重輕也。
予《元日有感》詩後聯:“神會徐陳侶,心從屈宋師。
”複改“神會應徐在,心通屈宋知”。
因衆論不同,難為優劣,遂别造一聯,所謂割愛之法也。
附詩雲:“七十尚詩,閑來命酒卮。
隔宵增一歲,耐老慰群兒。
糟粕求新味,雲霄入苦思。
嗟哉世無補,花鳥日相期。
” 鎮康王西岩《寄懷劉紫山侍禦回自滇南》詩雲:“桄榔幾度感花開,鄉國傳書不易來。
曾醉離亭牽我夢,因思佐郡識君才。
滇南風壤三年盡,天畔星槎萬裡回。
遙望舊知秋欲杪,月明何處是行台?”《寄贈楊二山中丞以關内巡撫移任山右》詩雲:“紫宸一旦爾書催,早歲秦城戟開。
二華曾留标勝賦,三關更見折沖才。
荒沙落日間戎壘,古木飛霜凜憲台。
壯士應看射雕處,不教胡騎暮南來。
”此二作最得盛唐格律,嚴而不刻,順而不直。
較之獻吉則平妥,較之仲默則老健。
其脍灸人口也宜哉。
作詩亦有權宜,或行法而後體制。
譬匠氏選材,雖有巨細長短,而各緻其用,可堂則堂,不可則亭矣。
于《塞下曲》,先得“烏鸢已相賀”之句,出自《淮南子》“大廈成而燕雀相賀”。
此“賀”字尤有味,如賦一絕則不孤此句,流於敷演,格斯下矣。
詩雲:“紫塞曉屯兵,黃沙披甲卧。
戰鼓聲未齊,烏鸢已相賀。
燕然山上雲,半是離鄉魂。
衛霍待富貴,豈能無乾坤?”予拟一絕雲:“漢将讨樓蘭,旗蕩朔雲破。
戰鼓半天聲,烏鸢已相賀。
” 裨谌草創,世叔讨論,子羽修飾,子産潤色。
鄭國凡作辭命,必經四賢之手,故見重於列國。
予因之以為詩法。
每有疑字,示諸社友定正,工而後已,能受萬元益而不受一損,其立心何如也。
或者過於服善,不思可否,欲求完美,反臻氣格不純。
昔陳王稱丁敬禮服善,恐異地則不然。
惟賤士人得而指摘,其虛心請教,惟言是從,或有一二不合調者,當自詳審而無偏聽之弊,求其純,亦不難矣。
或曰:“夫少陵之作,氣格渾雄,雖有微疵,不傷大體。
譬之滄海,無所不容。
适聞斯論,何其不廣也?”四溟子曰:“予詩如幽溟寒泉,湛然一鑒,自不少容渣滓,務渾淨則易純,使百代之下,知予苦心若是,安敢望於少陵也?” 凡作詩要知變俗為雅,易淺為深,則不失正宗矣。
因觀于《沙場》詩:“士卒浣征衣,交河水流血。
”施肩吾《及第後過江》詩:“江神亦世情,為我風色好。
”二作如此。
胡不雲“戰士浣征衣,忽變交河色”,“尚憶布衣歸,江神亦風浪”,庶得穩帖。
詩中“火”言“寒”者罕見。
庾子山詩:“絡緯無機織,流螢帶火寒。
”下句甚奇,惜其對不稱爾。
予得一聯:“人煙隔水靜,鬼火照沙寒。
”狀其沙寒荒涼,宛然銷魂矣。
附《憶雁門》詩雲:“昔年雁門路,霜氣逼征鞍。
野望天何慘,山行老更難。
人煙隔水靜,鬼火照沙寒。
戰伐空悲感,風姜戍角殘。
” 孫太初《收菊花貯枕》詩雲:“呼童收落英,晨起清露。
滿囊貯秋,寒香散庭戶。
夜來夢東籬,枕上得佳句。
”好個題目,唐人未之有也。
前五句清雅,惜末句殊無深意,若更為“陶潛宛相遇”,則清而純矣。
正月晦日,集晉川園亭,因韓退之段成式曾於是日皆作《送窮文》,予賦《留窮》詩,以述其志雲:“送窮何所往?托寓豈無由?易使世情薄,難期天意周。
路艱妨骥足,歲旱涸龍湫。
辛苦幽人味,侵淩逆旅雠。
聖賢不異轍,愚昧更深謀。
志定無他夢,身安甯複憂。
殘燈抱膝夜,落葉閉門秋。
老矣惟孤杖,蕭然一敝裘。
病馀清似鶴,懶極拙於鸠。
著述因誰力?饑寒為爾愁。
相依各隐見,百事共沉浮。
窮自有離合,心何偏去留。
踟蹰兼晦朔,寂寞且林邱。
莫灑步兵淚,花時足勝遊。
”予因古人送窮二作,即於切要處思得一聯:“窮自有離合,心何偏去留。
”借此為發興之端,遂以尤韻擇其當用者若幹,則意随字生,便得如許好聯。
及錯綜成篇,工而能渾,氣如貫珠,此作長律之法,久而自熟,無不立成。
心中本無些子意思,率皆出於偶然,此不專於立意明矣。
其中一聯:“才屈驕為蠹,名歸苦是。
”初以為奇,不免咬君之病,一割愛務求平順,複造一聯:“辛苦幽人味,侵淩逆旅雠。
”吟誦間,忽岔出想頭,因“味”字得一絕,雲:“道味在無味,咀之偏到心。
猶言水有迹,暝坐萬松深。
”正所謂思無定位。
甫臨滄海,複造瑤池。
其神遊兩間,無适不可。
此亦變通之法。
古人秘而不洩,無乃自重其道欤? 揚子雲《逐貧賦》曰:“人皆文繡,予褐不完;人皆稻粱,我獨藜餮。
貧無寶玩,予何為歡。
”此作辭雖古老,意則鄙俗,其心急於富貴,所以終仕新莽,見笑於窮鬼多矣。
韓昌黎作《送窮文》,其文勢變化,辭意平婉,雖言送而複留。
段成式所作,效韓之題,反揚之意,雖流於奇澀,而不失典雅。
較之揚子,筆力不同,揚乃尺有所短,段乃寸有所長。
惟韓子無得而議焉。
自然妙者為上,精工者次之,此着力不着力之分,學之者不必專一而逼真也。
專於陶者失之淺易,專於謝者失之。
孰能處於陶謝之間,易其貌,換其骨,而神存千古。
子美雲:“安得思如陶謝手?”此老猶以為難,況其他者乎? 作詩有相因之法,出於偶然。
因所見而得句,轉其思而為文。
先作而後命題,乃筆下之權衡也。
一夕,讀《道德經》:“大巧若拙。
”“巧”“拙”二字,觸其心思,遂成《自拙歎》雲:“出門何所營?蕭條掩柴荊。
中除不灑掃,積雨莓苔生。
感時倚孤杖,屋角鸠正鳴。
千拙養氣根,一巧喪心萌。
巢由亦偶爾,焉知身後名?不盡太古色,天末青山橫。
”《漫書野語》雲:“太古之氣渾而厚,中古之風純而樸。
”夫因樸生文,因拙生巧,相因相生,以至今日。
其大也無垠,其深也叵測,孰能返樸複拙,以全其真,而老於一邱也邪? 餘讀柳子厚《掩役夫張進骸》詩,至“但願我心安,不為爾有知”,誠仁人之言也。
夫子厚一代文宗,故其ゼ詞振藻,能占地步如此。
鎮康王西岩每於春間,命校人於郊外舉白骨之暴露者,拾而瘗之,能不自以為功,人見之以為常。
殊不知周文澤及枯骨,遺俗尚存;比之子厚自文其事者遠矣。
餘偉是舉,因賦詩頌之,今附於左雲:“清明野柳搖晴煙,家家墳頭燒紙錢。
歲增黃土掩宿莽,還生芳草相新鮮。
複見白骨交加暴風日,但逢陰雨多姜然。
欲問無言隔冥漠,不睹面貌焉知年?死也何辜?生也何愆?肉飽幾烏鸢,餘腥蝼蟻纏。
有靈無定處徒爾為飙旋。
鎮康王者感念切,命人俯拾陌與阡。
萬骨同埋鄰黑水,更酹椒漿達九泉。
地下銜恩皆欲報,百代願為耕福田。
每葬枯骨拟周俗,未枯之骨猶可憐。
俯仰自知心有天,山人賦此陰骘篇。
” ◎補 予賦《唐生胗脈歌》,中四句雲:“命若懸絲生死間,系之造物甯愁顔?古今來往一朝暮,聖賢不見惟□山。
”予因生死二字,偶成數語:“世不生我,莫知有天地焉。
人雖知有天地,非我知也。
夫有知歸無知,天地有無之間爾。
生死天地之機,天地生死之舍,孰能逃其舍而奪其機乎?”此劉勰所謂“思無定位”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