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讀書無成孤母恩,凡諸孤兒監此人。

    ”律句如:“不逢知己生何益,各有傷心别最難。

    ”(《贈陸心源》)“中年湖海除豪氣,異地笙歌感歲華。

    ”“眼看喪亂非吾罪,骨耐饑寒始是才。

    ”陽湖以詩鳴者,未有能過之者也。

    少時嘗聞長老述先生狂言以為笑,然以先生之才,試鄉闱一十六科而不遇,不狂又奚待?此而不狂則聖賢矣。

    聖賢何可遽責才叔哉!甲子科曾立正公嘗謂典試者曰:“江南有老名士某公,能摸索得之,斯不負此行矣。

    ”竟不可待。

     “遊魚如錦水如羅,弱弱輕絲蕩綠波。

    自揀柳陰多處立,滿身清影當披蓑。

    ”(《天湖垂釣》)“朝陽斜上絲雲瑞,繞舍清陰曉色寒。

    涼露在花風在柳,碧波魚影拂闌幹。

    ”此箕仙述吾姊前生詩也。

    妙萬物而為言,非複人間煙火。

    箕語原難信,而此詩則有可異者。

    音由心生,鬼語仙語,自是不同。

    此詩絕無鬼氣,一異也。

    凡有知識皆知好名,如此好詩不自署名,而托之吾姊前生,二異也。

    宋儒謂鬼神造化之迹,二氣之良能,語殊寥曠。

    如此好詩,非徒造化之迹所能為,孰為為之?非天仙曷能如此?三異也。

    然則天下之理,未易窮矣。

     世傳吳得臣《過九江》一絕雲:“春風送我過江城,萬戶無聲犬不驚。

    可惜清明平旦氣,都從夢裡誤平生。

    ”胸次不凡。

    我朝不能得此人,而使曹氏得之,宰相之過也。

    今日又傳其一聯雲:“馬革餘生悲日暮,牛衣相對泣天涯。

    ”為之擊節。

    本朝如此好詩不多幾句,而竟得之長槍大戟中,号稱詩人者能無愧死。

    滬上有石印得臣畫竹,自題一律,末句雲:“但憑蒂壯根深固,不怕東瀛起怒濤。

    ”本朝自中興以來,罕有言禦外患者,但能鋪張外人德禮刑政不可及而已。

    得臣能議及此,豈非人傑。

     秦少遊自會稽入京見東坡。

    坡曰:“不意别後卻學柳七作詞。

    ”秦答雲:“某雖無識,亦不至是。

    ”“楊柳岸曉風殘月”,千古以為絕唱,坡乃以為梢公登溷語。

    柳為蘇秦所輕如此。

    真正論詞,自當以歐蘇為宗,緣二公以餘事為詞,出語自然不同。

    若一生沾沾于詞,必在自《郐》以下矣。

     麥鐵杖曰:“大丈夫性命自有在,豈能艾炷灸,瓜蒂贲鼻,療黃不差,而死兒女子手中乎?”方書有瓜蒂散引吐,《梅村詞》“艾灸眉頭瓜噴鼻”,去蒂則不成語。

     (以上載《名山六集》) 退之銘貞曜末句雲:“維卒不施,以昌其詩。

    ”東坡嘗問王定國曰:“當昌其身耶?昌其詩耶?”王來詩不契所問,坡作詩答之曰:“昌身如飽腹,飽盡還複饑。

    昌詩如膏面,為人作容姿。

    ”詩豈為人作容姿者耶?下又有“不如昌其氣,昌其志”之語,皆非也。

    《書》雲:“詩言志。

    ”志氣不昌,詩安得昌! 東野“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東坡“慈顔如春風,不見桃李實”,皆從《凱風》來。

     少陵《雕賦》:“彼何方之性命,碎今日之指掌。

    ”讀之使人不怡累日。

    《畫鷹》雲:“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

    ”我謂世間惟狐鼠宜擊耳,凡鳥何辜而擊之。

    然杜詩有大異于此者,《打魚歌》末言“暴殄天物聖所哀”,《早行》雲:“前王作網罟,設法害生成。

    ”補過勸善,賴有此耳。

     《避》上九最吉。

    鄙人《詠陶貞白》雲:“山中宰相住茅山,蹤迹皇都咫尺間。

    若到羅浮天姥去,君王何處問神仙。

    ”咫尺皇都,不足以當上九之地也。

    雖然許由、巢父隻在箕、颍,與帝都隔衣帶水耳。

    四皓隻在商山,亦仕宦必經之地,與貞白何異。

    上九肥避,不亦遠乎!肥或作蜚,更佳。

     “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

    今朝試揭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樹多。

    ”先君子頗不喜此詩,曰:“雨後青山,何論新舊。

    ” 先君子常誦“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真西山詩也。

    上二句雲:“人生難得今已得,人道難聞今已聞。

    ” 荊公“丈夫出處非無意,猿鶴從來不得知”,不失為壯語,至雲“桔槔俯仰何妨事,抱甕區區老此身”,則倒卻架子矣。

    莊周鄙語無過于“俯仰而不得罪于人”一句,荊公拾馬屎。

     樂天《雲居寺孤桐》詩結雲:“四面無附枝,中心有通理。

    寄言立身者,孤直當如此。

    ”周子《愛蓮說》“中通外直”或出此。

    明道《洛園修禊詩》結雲:“不須愁日暮,天際是輕陰。

    ”龜山歎其溫柔忠厚,然張旭詩雲:“山光物态弄輕晖,莫為輕陰便拟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

    ”明道才用旭詩弟二句耳。

    旭語無心,明道似有意矣。

    旭詩下二句竟與“王臣蹇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