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
”用意相近。
或問少陵詠老柏“黛色參天二千尺”不太誇乎?曰:相如《上林賦》“攙檀木蘭,豫章女貞,長千仍,大連抱”,千仍,七百丈也。
少陵老柏尚少五百丈,何誇之有。
接巫峽,通雪山。
雪山遠矣,然《上林賦》之“左蒼梧,右西極。
”《甘泉賦》之“蔭西海與幽都”,亦其類也。
少陵熟精《選》理,語皆有本,然不免出格言之外,此世所以輕詞章之士也。
方正學詩雲:“前宋文章配兩周,盛時詩律更無俦。
今人未識昆侖派,卻笑黃河是濁流。
”金王若虛于退之文多所批駁,而雲散文至宋人始是真文字,詩正得其反。
又曰:文至東坡無複遺恨。
二公論文同而論詩不同。
瞿宗吉《歸田詩話》:“洪武間,予參臨安教職,宰縣王謙,北方老儒也。
歲終行鄉飲酒禮,選諸生少俊者十八,習歌《鹿鳴》等篇,吹笙撫琴,以調其音節。
至日,就講堂設宴,席地而歌之。
”“如會友則歌《伐木》,勞農則歌《南山》,号新居則歌《斯幹》,送從役則歌《無衣》,待使役則歌《皇華》之類。
一不用世俗伎樂,識者是之。
”案文中子援琴而鼓《蕩》之什,門人皆沾襟焉。
此語車若水斥為妄言,以《三百篇》歌法不傳也。
據瞿氏所記,則歌詩直尋常事,何疑于文中子乎?《麓堂詩話》雲:“比嘗聽人歌《關雎》、《鹿鳴》諸詩,不過以四字平引為長聲,無甚高下緩急之節,意古之人不徒爾也。
”愚謂《三百篇》之于歌曲,猶篑桴土鼓之于音樂也,必不如今樂之悅耳。
麓堂所疑,未必然也。
《莊子》《山木》:“孔子左據槁木,右擊槁枝,歌焱氏之風,有其具而無其數,有其聲而無宮角,木聲與人聲,犁然有當于人心。
”據此則古時之歌正不必若後世有一定之腔闆。
蓋古樂不如今樂之悅耳,則歌法亦不若後世之密。
必謂文中子不能歌《蕩》之什,蓋失之矣。
《四庫書目定樂府》:“漢魏至唐,自朝廟樂章以外,大抵采詩入樂者多,倚聲制詞者少。
其詩人拟作亦緣題取意者多,案譜填腔者少。
故《竹枝詞》、《楊柳枝》、《羅噴曲》之屬,其倚聲制詞、案譜填腔者也。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譜為《陽關曲》,此采詩入樂者也。
《蜀道難》即賦蜀道,《巫山高》即賦巫山,此緣題取意者也。
當其入樂,與詩絕不相關,且有割取詩末四句,如李峤《汾陰行》;割取詩前四句,如高适《哭單父梁二少府》詩者。
當其作詩,與樂亦絕不相關,甚有以古題衍為七言律詩,如胡曾之《關山月》者;又甚至每句衍為一首,如趙嘏之《昔昔鹽》者。
其間連篇大曲,入破多用五言絕句,而謂五言絕句為入破則不可;遣隊多用七言絕句,而謂七言絕句為遣隊則不可。
” 《西河詩話》:“康熙二十年曾用台臣疏,命詞臣改太常所奏樂章,時同館皆謂字句間必先協律呂,方能入樂,遂各辍筆。
”予獨謂制詞是制詞,合樂是合樂。
制詞者詞臣之事,合樂者太常之事,勿越俎也。
同館曰:有說乎?予曰:有。
曾記唐李賀作《申胡子籬篥歌》,賀但作詩,原不曉入何調,及朔客吹之,然後曰入《善平弄》。
劉禹錫造《竹枝詞》隻作詩,及入樂,然後曰其調中黃鐘之羽。
當其作詩,何嘗逆計曰若字入若律、若句入若調哉?” 戴東原《書劉監切韻指南後》有雲:“《夏書》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古之所謂五聲宮、商、角、徵、羽,非以定文字音讀也。
凡一字則函五聲,誦歌者欲大不腧宮,細不過羽,使如後之人膠于一字,缪配宮商,将作詩者此字用宮,彼字用商,合宮商矣,有不失其性情、違其志意者乎?惟宮商非字之定音,而字字可宮可商,以為高下之節,抑揚之序,故作者寫其性情,而誦之者宛轉高下以成歌樂。
” 許宗彥《監止水齋集》《書詞律後》曰:“作詞譜者一詞或列十數體,思之殊為未安。
”“字句有長短,亦猶曲中襯字,或用或不用,與本調無關。
至如上六下四之句,或為上四下六,在歌時曼聲引逗,自非音節頓挫之處,原不必定以某字絕句。
”又曰:“一詞惟有一體,以其入歌惟有一調也。
詞之歌法雖不可考,而曲即詞之支流,曲中字句間有參差,及其合歌要歸一緻,則詞可知已。
” 顧景星《白茅堂文》《湯次曾樂府和序》:夫十五《國風》多羁人思婦即事贈答之言,《小雅》士大夫以及宮寺直寫怨诽之作,豈一一按宮商而後為之耶?太白不工撅撚,而《清平》一調遂葉《霓裳三奏》;子美未聽宮商,而《贈花卿》一絕即入《水調歌頭》;長吉諸作,雲韶樂工盡合弦管,據賀本傳,賀之為詩,多不先立題目,豈得先譜聲邪?以是知辭生于情,聲生于辭,初非以辭合聲,而後謂之樂府也。
朱子言古樂府句中多有泛聲,今人恐失此泛聲,逐一添字以實之。
樓俨《四清聲論》:唐初歌詞猶是五七言斷句或律詩,或裁截古詩中數句,必詩歌時然後加之虛聲。
至唐季則虛聲填為實字,而為長短句矣。
宋則又有添字、添聲、攤破、促拍,而虛聲之外又加虛聲雲雲。
(以上載《名山五集》)
”用意相近。
或問少陵詠老柏“黛色參天二千尺”不太誇乎?曰:相如《上林賦》“攙檀木蘭,豫章女貞,長千仍,大連抱”,千仍,七百丈也。
少陵老柏尚少五百丈,何誇之有。
接巫峽,通雪山。
雪山遠矣,然《上林賦》之“左蒼梧,右西極。
”《甘泉賦》之“蔭西海與幽都”,亦其類也。
少陵熟精《選》理,語皆有本,然不免出格言之外,此世所以輕詞章之士也。
方正學詩雲:“前宋文章配兩周,盛時詩律更無俦。
今人未識昆侖派,卻笑黃河是濁流。
”金王若虛于退之文多所批駁,而雲散文至宋人始是真文字,詩正得其反。
又曰:文至東坡無複遺恨。
二公論文同而論詩不同。
瞿宗吉《歸田詩話》:“洪武間,予參臨安教職,宰縣王謙,北方老儒也。
歲終行鄉飲酒禮,選諸生少俊者十八,習歌《鹿鳴》等篇,吹笙撫琴,以調其音節。
至日,就講堂設宴,席地而歌之。
”“如會友則歌《伐木》,勞農則歌《南山》,号新居則歌《斯幹》,送從役則歌《無衣》,待使役則歌《皇華》之類。
一不用世俗伎樂,識者是之。
”案文中子援琴而鼓《蕩》之什,門人皆沾襟焉。
此語車若水斥為妄言,以《三百篇》歌法不傳也。
據瞿氏所記,則歌詩直尋常事,何疑于文中子乎?《麓堂詩話》雲:“比嘗聽人歌《關雎》、《鹿鳴》諸詩,不過以四字平引為長聲,無甚高下緩急之節,意古之人不徒爾也。
”愚謂《三百篇》之于歌曲,猶篑桴土鼓之于音樂也,必不如今樂之悅耳。
麓堂所疑,未必然也。
《莊子》《山木》:“孔子左據槁木,右擊槁枝,歌焱氏之風,有其具而無其數,有其聲而無宮角,木聲與人聲,犁然有當于人心。
”據此則古時之歌正不必若後世有一定之腔闆。
蓋古樂不如今樂之悅耳,則歌法亦不若後世之密。
必謂文中子不能歌《蕩》之什,蓋失之矣。
《四庫書目定樂府》:“漢魏至唐,自朝廟樂章以外,大抵采詩入樂者多,倚聲制詞者少。
其詩人拟作亦緣題取意者多,案譜填腔者少。
故《竹枝詞》、《楊柳枝》、《羅噴曲》之屬,其倚聲制詞、案譜填腔者也。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譜為《陽關曲》,此采詩入樂者也。
《蜀道難》即賦蜀道,《巫山高》即賦巫山,此緣題取意者也。
當其入樂,與詩絕不相關,且有割取詩末四句,如李峤《汾陰行》;割取詩前四句,如高适《哭單父梁二少府》詩者。
當其作詩,與樂亦絕不相關,甚有以古題衍為七言律詩,如胡曾之《關山月》者;又甚至每句衍為一首,如趙嘏之《昔昔鹽》者。
其間連篇大曲,入破多用五言絕句,而謂五言絕句為入破則不可;遣隊多用七言絕句,而謂七言絕句為遣隊則不可。
” 《西河詩話》:“康熙二十年曾用台臣疏,命詞臣改太常所奏樂章,時同館皆謂字句間必先協律呂,方能入樂,遂各辍筆。
”予獨謂制詞是制詞,合樂是合樂。
制詞者詞臣之事,合樂者太常之事,勿越俎也。
同館曰:有說乎?予曰:有。
曾記唐李賀作《申胡子籬篥歌》,賀但作詩,原不曉入何調,及朔客吹之,然後曰入《善平弄》。
劉禹錫造《竹枝詞》隻作詩,及入樂,然後曰其調中黃鐘之羽。
當其作詩,何嘗逆計曰若字入若律、若句入若調哉?” 戴東原《書劉監切韻指南後》有雲:“《夏書》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古之所謂五聲宮、商、角、徵、羽,非以定文字音讀也。
凡一字則函五聲,誦歌者欲大不腧宮,細不過羽,使如後之人膠于一字,缪配宮商,将作詩者此字用宮,彼字用商,合宮商矣,有不失其性情、違其志意者乎?惟宮商非字之定音,而字字可宮可商,以為高下之節,抑揚之序,故作者寫其性情,而誦之者宛轉高下以成歌樂。
” 許宗彥《監止水齋集》《書詞律後》曰:“作詞譜者一詞或列十數體,思之殊為未安。
”“字句有長短,亦猶曲中襯字,或用或不用,與本調無關。
至如上六下四之句,或為上四下六,在歌時曼聲引逗,自非音節頓挫之處,原不必定以某字絕句。
”又曰:“一詞惟有一體,以其入歌惟有一調也。
詞之歌法雖不可考,而曲即詞之支流,曲中字句間有參差,及其合歌要歸一緻,則詞可知已。
” 顧景星《白茅堂文》《湯次曾樂府和序》:夫十五《國風》多羁人思婦即事贈答之言,《小雅》士大夫以及宮寺直寫怨诽之作,豈一一按宮商而後為之耶?太白不工撅撚,而《清平》一調遂葉《霓裳三奏》;子美未聽宮商,而《贈花卿》一絕即入《水調歌頭》;長吉諸作,雲韶樂工盡合弦管,據賀本傳,賀之為詩,多不先立題目,豈得先譜聲邪?以是知辭生于情,聲生于辭,初非以辭合聲,而後謂之樂府也。
朱子言古樂府句中多有泛聲,今人恐失此泛聲,逐一添字以實之。
樓俨《四清聲論》:唐初歌詞猶是五七言斷句或律詩,或裁截古詩中數句,必詩歌時然後加之虛聲。
至唐季則虛聲填為實字,而為長短句矣。
宋則又有添字、添聲、攤破、促拍,而虛聲之外又加虛聲雲雲。
(以上載《名山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