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華山人詩說卷二

關燈
《落日》,遂覺神希味永,玩索不盡。

    古人制題之妙,後來有幾輩省得! 毗陵恽子居先生雲:“乾、嘉諸文士,諱言一個‘法’字,因怕死于法,乃竟至于無法,此又過也。

    ” 學韓古詩,須要避韓用韻。

     甚矣讀詩之難也!昔時觀杜、岑二公《慈恩寺塔》詩,覺杜不如岑。

    又數年,覺杜亦不下于岑。

    比來細觀之,岑隻極題中之妙,而杜之所包者甚廣。

    凡人平素郁抱,每值登臨,辄欲抒寫。

    少陵胸中所積無盡,所曆又極高妙,寫登望境界,衹題面耳。

    故其前半曰“翻百憂”,曰“追冥搜”,至“回首”以下,皆其“憂”也,皆其“冥搜”也。

    其生平皆于此而會也。

    “叫虞舜”者,觸于“蒼梧”也。

    其下若可解,若不可解,非解所能解,是即三闾大夫之苦衷也。

    中間用“羲和”、“少昊”,與“虞舜”隐隐相關動,讀之了若無意,吾恐其皆有苦心在也。

    苦以嘉州之作方之,不誠有小大之殊乎? 到一名勝之所,似乎不可無詩,因而作詩,此便非真性情,斷不能得好詩。

    必要胸中本有詩,偶然感觸,遂一湧而出,如此方有好詩。

     東坡雲:“讀少陵詩,要知詩外尚有事在,如此方覺其味之厚。

    ” 予嘗與徐晦廬先生偶然論列,竊以宋詩當推梅直講為最,先生曰:“此謝山之說也。

    ”又以國初推愚山為最,曰:“此又謝山之說。

    ”予頗喜所見有合于前人也。

     陳伯玉《感遇》諸詩,實本阮步兵《詠懷》之什。

    顧阮公詩如玉溫醴醇,意味深厚,探之無窮。

    拾遺詩橫絕頹波,力亦足以激發,而氣未和順,未可同日語也。

     張、王樂府,出語稚嫩,意少真誠,何足為後人法! 喬知之詩,筆意清警,大拟晉之石崇。

    而窈娘之見奪,與綠珠適相似,亦一奇事。

     思王詩回環曲折,展轉相生,文章之道,燦然大備。

    後世學步,如何讓少陵一人,獨探其秘? 讀康樂詩,但學其整括,是從思王來也。

     人謂我将學李,我将學杜。

    要知李、杜就古人學,而不能便為古人,因而成為李、杜。

    今人就李、杜學,必不能理為李、杜,不能為李、杜,将複為今人矣。

    學李、杜,亦學其所學可乎? 求句調諧適,音韻铿锵,須多讀熟讀六朝詩。

     凡人學詩,往往先作七律,到工夫進時,一首都不得佳。

    七律大難,不如從五律入手,其錯處還容易周防;且五律,衆詩之基也。

     文中子論六朝人品,以淵明為最,而詩亦獨推淵明。

    人品系於學問,有如是哉! 古人用意遠勝今人,人須學古人用意,非直用古人意。

    近時頗有學古人者,讀其詩竟是古人。

    此由極力摹古,但求逼似,當時本無己意,空襲古人之意,拈弄筆墨已爾。

     看今人作詩,方寸問把此心尚未擺定,拈一題執筆便寫,滔滔數百言,頃刻了事,問其方寸間擺定否,仍茫然也。

    此種詩如何得佳? 陸士衡詩,組織工麗有之,謂其柔脆則未也。

    愚觀士衡詩,轉覺字字有力,語語欲飛。

     唐之詩人盈千累百,而其有真氣、有靈氣者,亦不過數十人。

    其馀特鋪排妥適而已。

    有明諸公皆力摹唐賢,但苦其概而學之,未能擇其有真氣、有靈氣者耳。

    蓋所謂真氣靈氣,以意見不以詞見,能師法古人用意之妙,何至有“優孟衣冠”之诮耶! 予家四葊之弟秀厓,十歲時随兄讀書東城小菴,嘗得“雨勢壓山來”之句。

    年二十馀而卒。

    著有《秀厓吟稿》四卷,禀質清麗,于晚唐人中可置一座。

    平昔視予猶兄也,予常憫之,将欲選刻百篇,附《白華集》後。

     宋人多不講音韻,所以大遜唐人也。

    要知離脫音韻,便不可謂之詩。

     姚惜抱先生詩,力量高大,音韻朗暢,一時名輩,當無其匹。

    今人但重其文,而不知其詩,何耶? 有觀古人太難者,有觀古人太易者。

    太難者,到底或能成功;太易者,萬無一成也。

     凡人作詩須求與古會,勿急與今通。

    急與今通,必絕與古會,而今終亦不通。

     左太沖詩,精采獨饒,後之人能撷其一二分,便大覺出色。

     凡作詩必要書味薰蒸,人皆知之。

    又須山水靈秀之氣,淪浃肌骨,始能窮盡詩人真趣,人未必知之。

    試觀古名人之性情,未有不與山水融合者也。

    觀今之詩人,但觀其遊覽諸作,雖滿紙林泉,而口齒間總少煙霞氣,此必非真詩人也。

     五七律結語兜得駐,統首皆振拔矣。

     《史記貨殖傳》,統篇文義拉雜至末,此皆誠之所緻,一句捏定,便成大文。

    太史公篇法之妙,獨少陵常用之於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