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溪詩眼

關燈
為〕②表裡,廢一不可也。

    此皆非世人所能到者。

    平日得意〔到〕③處多如此。

    其源蓋出于莊子。

    故其論劉伶、莊子、阮千裡、閻立本,皆于世人意外,别出眼目,其平日取舍文意④〔亦〕多以此為法。

    ⑤(《仕學規範》三十四、《鑒衡》二) 案:王正德《餘師錄》三許觊條引作《潛溪詩話》。

    《永樂大典》引此條,多出七百餘字,見附錄。

     ---------------- ①《餘師錄》"病"作"疾"。

     ②《仕學規範》、《餘師錄》有"相為"二字。

     ③《仕學規範》、《餘師錄》無"到"字。

     ④《仕學規範》、《餘師錄》"意"作"章"。

     ⑤《仕學規範》有"亦"字。

    《餘師錄》此句後有"晚年乃言之曰:詞達而已;詞至于達,則疑于不文,是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了然于心者,千萬人而不一遇也。

    況能了然于心與口乎?是之謂詞達。

    詞至于達,則文不可勝用矣。

    " 二七、句法以一字為工 句法以一字為工,自然穎異不凡,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

    浩然雲:"微雲澹河漢,疏雨滴梧桐",工在"澹""滴"字。

    如陳舍人從易偶得《杜集》舊本,至《送蔡都尉》雲:"身輕一鳥",其下脫一字。

    陳公因與數客各以一字補之,或曰疾,或曰落,或曰起,或曰下,莫能定。

    其後得一善本,乃是"身輕一鳥過"。

    陳公歎服,一過字為工也。

    如淮海小詞雲:"杜鵑聲裡斜陽暮",東坡曰:"此詞高妙,但既雲斜陽,又雲暮,則重出也。

    "餘因此識作詩句法,不可重疊也。

    (《詩學指南》本《名賢詩旨》) 案:此則《論淮海詞》與24條相類。

     二八、長恨歌用事之誤 白樂天《長恨歌》,工矣,而用事猶誤。

    "峨眉山下少人行",明皇幸蜀,不行峨眉山也。

    當改雲劍門山。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長生殿乃齋戒之所,非私語地也。

    華清宮自有飛霜殿,乃寝殿也。

    當改長生為飛霜,則盡矣。

    (《升庵詩選》七引作《範元寶詩話》) 二九、王稱詩 案:王明清《揮塵餘話》卷三雲:"王稱定觀者,元符殿帥恩之子,有才學,好與元祐故家遊,範元寶溫《潛溪詩眼》中亦稱其能詩。

    "又《永樂大典》引此條,全文見《附錄》。

     附:增訂 二一、半夜鐘 (歐陽文忠以"夜半鐘聲到客船"為語病......至唐詩人尤多言之。

    )故于鹄《送宮人入道》雲:"定知别後宮中伴,遙聽缑山夜半鐘。

    "白樂天雲:"新秋松影下,夜半鐘聲後。

    "溫庭筠雲:"悠然旅榜頻回首,無複松窗半夜鐘。

    "(今佛宮乙夜鳴鐘,......) 案:本條節引自《永樂大典》卷八○七。

    與《輯佚》文字相同者,從略。

     二六、坡文工于命意 (老坡作文工于命意......故又發明如此。

    又如《趙清獻碑》,世間稱治人曰寬......,亦多以此為法。

    )晚年乃言之曰:"詞達而已。

    詞至于達,則疑于不文,是不然。

    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了然于心者,千萬人而不一遇也。

    況能了然于手與口乎?是之謂詞達。

    詞至于達,則文不可勝用矣。

    "其作莊子祠堂,欲去《盜跖》、《漁父》、《說劍》、《讓王》四篇。

    若《盜跖》、《漁父》之诋批孔子,《說劍》之從橫,可以無疑。

    獨《讓王》亦曰淺陋不入于道者何哉?予問學者,多不能通。

    蓋自巢由務光諸人,其清節衆人之所共曉,《讓王》篇無所發明,直作好語以緣飾之耳。

    故老蘇稱楊子,問所不足辨,辨所不足問,蓋亦與此同。

    餘嘗以此語友人,友人不以為然。

    後因讀曾子再仕,而心再化,曰:吾及親仕三釜而心樂,後仕三千鐘不洎吾心悲。

    餘曰:若《讓王》篇于此,則稱贊之耳。

    于是又為弟子發問而後曰:既己縣矣,無所縣者,且得有哀乎?彼視三釜與三千锺,如燕雀蚊蝱之過乎?前後因曾子而足以明道。

    又曰:仲尼問于太史、大弢、伯常骞、狶韋,夫衛靈公飲酒湛樂,不聽國家之政,田獵畢弋不應諸侯之際,其所以為靈者何也,若楊子雲至此,則诟罵之耳。

    于是太史言其惡,伯常骞言其善,而狶韋又以為皆出于自然,二人以世間是非論之皆非是,然後因靈公而足以見理。

    其布置開阖,如《鹹韶》之樂,幹戚羽毛皆有位置,锺磬鼓笙皆有節奏。

    文章之本在此。

    自言語之工,皆其末也。

    如堯與許由天下,許由逃之;湯與務光,務光怒之,紀他聞之,率弟子而蹲于竅水,諸侯吊之,三年,申徒狄因以踣河。

    語簡而意遠。

    《讓王》曰: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見利輕忘其身。

    其它好語雖多,意皆類此。

    固流俗之所歎賞。

    然衆人所知,何必莊子着書而後明也?于是《讓王》淺近可以無疑。

    故善學《莊子》,無如老坡。

    若淺學之士,節取其字而用之,往往承襲塵俗,變為惡語,如釋氏之論水以為于神仙為琉璃,于餓鬼為膿血,蓋不善學之過也。

     案:本條節引自《永樂大典》卷八○七,與《輯佚》文字相同者,從略。

    《大典》本條上接《輯佚》五、淵明出處"東坡作文"以下數句,其淵明出處條至"不追縱二子也"句止。

     二九、論韻(原作《王稱詩》) 王偁定觀好論書畫,常誦山谷之言曰:"書畫以韻為主。

    "予謂之曰:"夫書畫文章,蓋一理也。

    然而巧、吾知其為巧,奇、吾知其為奇;布置關〔?開〕阖,皆有法度:高妙古澹,亦可指陳。

    獨韻者,果何形貌耶?"定觀曰:"不俗之謂韻。

    "餘曰:"夫俗者、惡之先,韻者、美之極。

    書畫之不俗,譬如人之不為惡。

    自不為惡至于聖賢,其間等級固多,則不俗之去韻也速矣。

    "定觀曰:"潇灑之謂韻。

    "予曰:"夫潇灑者,清也。

    清乃一長,安得為盡美之韻乎?"定觀曰:"古人謂氣韻生動,若吳生筆勢飛動,可以為韻乎?"予曰:"夫生動者,是得其神;曰神則盡之,不必謂之韻也。

    "定觀曰:"如陸探微數筆作狻猊,可以為韻乎?"餘曰:"夫數筆作狻猊,是簡而窮其理;曰理則盡之,亦不必謂之韻也。

    "定觀請餘發其端,乃告之曰:"有餘意之謂韻。

    "定觀曰:"餘得之矣。

    蓋嘗聞之撞鐘,大聲已去,餘音複來,悠揚宛轉,聲外之音,其是之謂矣。

    "餘曰:"子得其梗概而未得其詳,且韻惡從生?"定觀又不能答。

    予曰:"蓋生于有餘。

    請為子畢其說。

    自三代秦漢,非聲不言韻;舍聲言韻,自晉人始;唐人言韻者,亦不多見,惟論書畫者頗及之。

    至近代先達,始推尊之以為極緻;凡事既盡其美,必有其韻,韻苟不勝,亦亡其美。

    夫立一言于千載之下,考諸載籍而不缪,出于百善而不愧,發明古人郁塞之長,度越世間聞見之陋,其為有〔?能〕包括衆妙、經緯萬善者矣。

    且以文章言之,有巧麗,有雄偉,有奇,有巧,有典,有富,有深,有穩,有清,有古。

    有此一者,則可以立于世而成名矣;然而一不借焉,不足以為韻,衆善皆備而露才用長,亦不足以為韻。

    必也備衆善而自韬晦,行于簡易閑澹之中,而有深遠無窮之味,觀于世俗,若出尋常。

    至于識者遇之,則暗然心服,油然神會。

    測之而益深,究之而益來,其是之謂矣。

    其次一長有餘,亦足以為韻;故巧麗者發之于平澹,奇偉有餘者行之于簡易,如此之類是也。

    自《論語》、《六經》,可以曉其辭,不可以名其美,皆自然有韻。

    左丘明、司馬遷、班固之書,意多而語簡,行于平夷,不自矜衒,故韻自勝。

    自曹、劉、沈、謝、徐、庾諸人,割據一奇,臻于極緻,盡發其美,無複餘蘊,皆難以韻與之。

    惟陶彭澤體兼衆妙,不露鋒铓,故曰:質而實绮,臞而實腴,初若散緩不收,反複觀之,乃得其奇處;夫绮而腴、與其奇處,韻之所從生,行乎質與臞,而又若散緩不收者,韻于是乎成。

    《飲酒》詩雲:'榮衰無定在,彼此更共之。

    '山谷雲:此是西漢人文章,他人多少語言,盡得此理?《歸田園居》詩,超然有塵外之趣。

    《贈周祖謝》詩,皎然明出處之節。

    《三良》詩,慨然緻忠臣之願。

    《荊轲》詩,毅然彰烈士之憤。

    一時之意,必反複形容;所見之景,皆親切模寫。

    如'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踈';'日暮天無雲,春風扇微和',乃更豐濃華美。

    然人無得而稱其長。

    是以古今詩人,惟淵明最高,所謂出于有餘者如此。

    至于書之韻,二王獨尊。

    唐以來顔揚(?楊)為勝。

    故曰:若論工不論韻,則王着優于季海,不下大令;若論韻勝,則右軍大令之門,誰不服膺。

    又曰:觀顔魯公書,回視歐、虞、褚、薛,皆為法度所拘;觀楊少師書,覺徐、沈有塵埃氣。

    夫惟曲盡法度,而妙在法度之外,共韻自遠。

    近時學高韻勝者,唯老坡;諸公尊前輩,故推蔡君谟為本朝第一,其實山谷以謂不及坡也。

    坡之言曰:蘇子美兄弟大俊,非有餘,乃不足,使果有餘,則将收藏于内,必不如是盡發于外也;又曰:美而病韻如某人,勁而病韻如某人。

    米元章書如李北海,遒麗圓勁,足以名世,然猶未免于作為。

    故自蘇子美以及數子,皆于韻為未優也。

    至于山谷書,氣骨法度皆有可議,惟偏得蘭亭之韻。

    或曰'子前所論韻,皆生于有餘,今不足而韻,又有說乎?'蓋古人之學,各有所得,如禅宗之悟人也。

    山谷之悟人在韻,故關(?開)辟此妙,成一家之學,宜乎取快捷方式而徑造也。

    如釋氏所謂一超直入如來地者,考其戒、定、神通,容有未至,而知見高妙,自有超然神會,冥然脗合者矣。

    是以識有餘者,無往而不韻也。

    然所謂有餘之韻,豈獨文章哉!自聖賢出處古人功業,皆如是矣。

    孔子德至矣,然無可無不可,其行事往往俯同乎衆人,則聖有餘之韻也,際伯夷之清、柳下惠之和,偏矣。

    聖人來嘗有過,其曰'丘也幸,苟有遇,人必知之',聖有餘之韻也,視孟子反複論辨、自處于無過之地者,狹矣。

    回也'不達如愚',學有餘之韻也,視賜辨由勇,淺矣。

    漢高祖作《大風歌》,悲思泣下,念無壯士,功業有餘之韻也,枧戰勝攻取者,小矣。

    張子房出萬全之策以安太子,其言曰:此亦一助也,若不深經意而發未必中者,智策有餘之韻也,視面折廷争者,拙矣。

    謝東山圍碁畢曰'小兒已複破賊',器度有餘之韻也,視喜怒變色者,陋矣。

    然則所謂韻者,亘古今,殆前賢秘惜不傳,而留以遣後之君子欤?" 案:此條轉錄自錢鐘書先生《管錐編》一八九(第四冊,第1362-1363頁),并據《永樂大典》卷八○七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