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溪詩眼
關燈
小
中
大
宋範溫
一、櫻桃詩
老杜《櫻桃詩》雲:"西蜀櫻桃也自紅,野人相贈滿筠籠。
數回細寫愁仍破,萬顆勻圓訝許同。
"此詩如禅家所謂信手拈來,頭頭是道者。
直書目前所見,平易委曲,得人心所同然,但他人艱難,不能發耳。
至于"憶昨賜沾門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宮。
金盤玉箸無消息,此日嘗新①任轉蓬。
"其感興皆出于自然,故終篇遒麗。
②韓退之有《賜櫻桃詩》雲:"漢家舊種明光殿,炎帝還書《本草經》。
豈似滿朝承雨露,共看轉③賜出青冥。
香随翠籠擎偏重,④色照⑤銀盤寫⑥未停。
食罷自知無補⑦報,空然慚汗仰皇扃。
"蓋學老杜前詩,然搜求事迹,排比對偶,其言出于勉強,所以相去甚遠。
若非老杜在前,人亦安敢輕議?(《說郛》本、《叢話》前二十三、《總龜》後二十七、《竹莊》六) ------------------ ①《詩林》"嘗新"作"傷心"。
②《竹莊》"麗"作"健",又《竹莊》吟至此。
③《詩林》、《全唐詩》十二"轉"作"傳"。
④《昌黎集》"偏重"作"初到"。
⑤《昌黎集》"照"作"映"。
⑥《詩林》"寫"作"瀉"。
⑦《昌黎集》"補"作"所"。
二、橄榄詩 東坡《橄榄詩》雲:"紛紛青子落紅鹽,氣味森森苦且嚴。
待得微甘回齒頰,已輸崖蜜十分甜。
"範景仁言橄榄木高大難采,以鹽擦木身,則其寅實落,所以有"落紅鹽"之語。
南人誇橄榄,北人誇棗。
(《說郛》本) 案:此則見《王直方詩話》,疑《說郛》本誤引。
又《耆舊續聞》引此作徐師川語。
三、都梁香 古詩雲:"博山爐中百和香,郁金蘇合及都梁。
"又雲:"氍毹五水香,①迷疊及都梁。
"按《廣志》:"都粱香出交廣,形如藿香。
迷疊出西域。
魏文帝有《迷疊香賦》。
"(《說郛》本、《百家詩話》抄本) 案:此則亦見《王直方詩話》,疑《說郛》本誤引。
---------------- ①日人所刊《百家詩抄》無以上諸語。
四、詩宗建安 建安詩辯而不華,質而不俚,風詞高雅,格力遒壯。
其言直緻而少對偶,指事情而绮麗,得風雅騷人之氣骨,最為近古者也。
①一變而為晉宋,再變而為齊梁。
唐諸詩人,高者學陶謝,下者學徐庾。
惟老杜、李太白、韓退之早年皆學建安,晚乃各自變成一家耳。
如老杜《崆峒》、《小麥熟》、《人生不相見》、《新安》、《石壕》、《潼關吏》、《新婚》、《垂老》、《無家别》、《夏日》、《夏夜歎》,皆全體作建安語。
今所存集第一、第二卷中頗多。
韓退之《孤臣昔放逐》、《暮行河堤上》、《重雲》、《贈李觀》、《江漢》、《答孟郊》、《歸彭城醉贈張秘書》、《送靈師惠師》,并亦皆此體,但頗自加新奇。
李太白亦多建安句法,而罕全篇,多雜以鮑明遠體。
東坡稱蔡琰詩筆勢似建安諸子。
前輩皆留意于此,近來學者遂不講爾。
(《叢話》前一、《竹莊》二) ---------------- ①《竹莊》引至此。
五、淵明出處 東坡《和貧士詩》雲:"夷齊恥周粟,高歌誦虞軒。
祿産①彼何人?能緻绮與園。
古來避世士,死灰或餘煙。
末路益可羞,朱墨手自研。
淵明初亦仕,弦歌本誠言。
不樂乃徑歸,視世嗟②獨賢。
"此詩言夷齊自信其去,雖武王周召不能挽之使留,若四皓自信其進,雖祿産之聘亦為之出。
〔蓋古人無心于功名,信道而進退,舉天下萬世之是非,不能回奪。
伯夷之非武王,绮園之從祿産,自合為世所笑,不當有名,偶然聖賢辨論之于後,乃信于天下,非其始望。
故其名之傅〕,③如死灰之餘煙也。
後世君子,既不能以道進退,又不能忘世俗之毀譽,多作文以自明其出處,如《答客難》、《解嘲》之類皆是也,故曰"朱墨手自研"。
〔韓退之亦雲:"朱丹自磨研。
"〕④若"淵明初亦仕,弦歌本誠言",蓋無心于名,雖晉末亦仕,合于绮園之出。
其去也亦不待以微罪行,"不樂乃徑歸",合于夷齊之去。
〔其事雖小,其不為功名累〕⑤其進退,蓋相似。
使其易地,未必不迫蹤二子也。
東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獨立于衆人之上,非如昔人稱淵明以退為高耳。
故又發明如此。
(《叢話》前四、《玉屑》六、《竹莊》十、《東坡詩話錄》下) ---------------- ①《竹莊》"祿産"作"産祿"。
②《竹莊》"嗟"作"差"。
③《竹莊》無"蓋古人無心計功名"至"故其名之傳"十餘句。
④《竹莊》無"韓退之"二句。
⑤《竹莊》無"其事雖小其不為功名累"十字。
六、九十行帶索 《貧士詩》雲:"九十行帶索,饑寒況當年。
"近一名士作詩雲:"九十行帶索,榮公老無依。
"餘謂之曰:〔"陶詩本非警策,因有君詩,乃見陶之工。
"或譏餘貴耳賤目,使錯舉兩聯,人多不能辨其孰為陶,孰為今詩也。
則為解曰:〕①榮啟期事近出列子,不言榮公可知;九十,則老可知;行帶索,則無依可知;五字皆贅也。
若淵明意謂至於九十猶不免行而帶索,則自少壯至於長老,其饑寒艱苦宜②如此,窮士之所以可深悲也。
此所謂"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古人文章,必不虛設耳。
(《叢話》前四、《玉屑》十三、《曆代》三十一) ---------------- ①《曆代》無"陶詩本非警策"至些數語。
②《曆代》"宜"作"若常";案此句似應于"如"字斷句,宜"似"當作"何"。
七、學詩貴識 山谷言學者若①不見古人用意處,但得其皮毛,所以去之更遠。
如"風吹柳花滿店香",若人複能為此句,亦未是太白。
至于"吳姬壓酒勸客嘗","壓酒"字他人亦難及。
②"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觞",益不同。
"請君試問東流水,别意與之誰短長",至此乃真太白妙處,〔當潛心焉。
〕③故學者〔要〕④先以識為主,〔如〕⑤禅家所謂正法眼〔者〕。
⑥直須具此眼目,方可入道。
(《叢話》前五、《竹莊》五、《詩林》一) --------------- ①《竹莊》"若"作"苦"。
②案:趙彥衛《雲麓漫鈔》十謂"此乃吳人方言耳,至今酒家有旋壓酒子相待"之語。
③《詩林》無此四字。
④《詩林》有"要"字。
⑤《詩林》有"如"字。
⑥《詩林》有"者"字。
八、杜詩學沈佺期 古人學問必有師友淵源,漢楊恽一書,迥出〔當時〕①流輩,則司馬遷外孫②故也。
〔自〕杜審言已〔自〕③工詩,〔當時〕④沈佺期、宋之問等,同在儒館為交遊,故老杜律詩布置法度,全學沈佺期,更推廣集大成耳。
〔沈雲:"雪⑤白山青千萬裡,⑥幾⑦時重谒聖明君?"杜⑧雲:"雲白山青萬餘裡,愁看直北是長安。
"〕⑨沈雲:"人如⑩天上坐,魚似鏡中懸。
"杜雲:"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是皆〕⑾不免蹈襲前輩,然前後傑句,亦未易優劣〔也。
〕⑿(《叢話》前六、《草堂詩話》一、《曆代》三十九) 案:此意亦本山谷,見《漁隐叢話》,後人推衍此意,論述益繁,詳見王楙《野客叢書》卷七《損益前人詩語》條。
---------------- ①《曆代》無此二字。
②《草堂詩話》"孫"作"甥"。
③《曆代》無二"自"字。
④《曆代》無此二字。
⑤《草堂詩話》"雪"作"雲"。
⑥《全唐詩》四作"兩地江山萬餘裡"。
⑦《全唐詩》"幾"作"何"。
⑧《草堂詩話》"杜"作"甫"。
⑨《曆代》無"沈雲"至此數語。
⑩《全唐詩》四"如"作"疑"。
⑾《曆代》無此二字。
⑿《草堂詩話》有"也"字。
五、律詩法同文章 古人律詩亦是一片文章,語或似無倫次,而意若貫珠。
〔《十二月一日》詩雲:"今朝臘月春意動,雲安縣前江可憐。
"①此詩立意念歲月之遷易。
感異鄉之飄泊。
其曰:"一聲何處送書雁,百丈誰家上水②船?"則羁愁旅思,皆在目前。
"未将梅蕊驚愁眼,要取楸花媚遠天。
"梅望春而花,楸将夏而(乃)③繁,言滞留之勢,當自冬過春,始終見梅楸,則百花之開落皆在其中矣。
以此益念故國,思朝廷,故曰:"明光起草人所羨,肺病幾時朝日邊。
"《聞官軍收(河南)④河北》詩雲:"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夫人感極則悲,悲定而後喜,忽聞大盜之平,喜唐室複見太平。
顧視妻子,知免流離,故曰:"卻看妻子愁何在?"其喜之至也,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故曰:"漫展詩書喜欲狂。
"從此有樂生之心,故曰:"白日放歌須縱酒。
"于是率中原流寓之人同歸,以青春和暖之時即路。
⑤故曰:"青春作伴好還鄉。
"言其道途則曰:"欲從巴峽穿巫峽。
"言其所歸則曰:"便下襄陽到⑥洛陽。
"此蓋曲盡一時之意,惬當衆人之情,通暢而有條理,如辯士之語言也。
〕⑦《遊子》詩雲:"巴蜀愁誰語,吳門興杳然",巴蜀既無可與語,故欲遠之吳會。
"九江春草外",則想象将來吳門之景物。
&qu
數回細寫愁仍破,萬顆勻圓訝許同。
"此詩如禅家所謂信手拈來,頭頭是道者。
直書目前所見,平易委曲,得人心所同然,但他人艱難,不能發耳。
至于"憶昨賜沾門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宮。
金盤玉箸無消息,此日嘗新①任轉蓬。
"其感興皆出于自然,故終篇遒麗。
②韓退之有《賜櫻桃詩》雲:"漢家舊種明光殿,炎帝還書《本草經》。
豈似滿朝承雨露,共看轉③賜出青冥。
香随翠籠擎偏重,④色照⑤銀盤寫⑥未停。
食罷自知無補⑦報,空然慚汗仰皇扃。
"蓋學老杜前詩,然搜求事迹,排比對偶,其言出于勉強,所以相去甚遠。
若非老杜在前,人亦安敢輕議?(《說郛》本、《叢話》前二十三、《總龜》後二十七、《竹莊》六) ------------------ ①《詩林》"嘗新"作"傷心"。
②《竹莊》"麗"作"健",又《竹莊》吟至此。
③《詩林》、《全唐詩》十二"轉"作"傳"。
④《昌黎集》"偏重"作"初到"。
⑤《昌黎集》"照"作"映"。
⑥《詩林》"寫"作"瀉"。
⑦《昌黎集》"補"作"所"。
二、橄榄詩 東坡《橄榄詩》雲:"紛紛青子落紅鹽,氣味森森苦且嚴。
待得微甘回齒頰,已輸崖蜜十分甜。
"範景仁言橄榄木高大難采,以鹽擦木身,則其寅實落,所以有"落紅鹽"之語。
南人誇橄榄,北人誇棗。
(《說郛》本) 案:此則見《王直方詩話》,疑《說郛》本誤引。
又《耆舊續聞》引此作徐師川語。
三、都梁香 古詩雲:"博山爐中百和香,郁金蘇合及都梁。
"又雲:"氍毹五水香,①迷疊及都梁。
"按《廣志》:"都粱香出交廣,形如藿香。
迷疊出西域。
魏文帝有《迷疊香賦》。
"(《說郛》本、《百家詩話》抄本) 案:此則亦見《王直方詩話》,疑《說郛》本誤引。
---------------- ①日人所刊《百家詩抄》無以上諸語。
四、詩宗建安 建安詩辯而不華,質而不俚,風詞高雅,格力遒壯。
其言直緻而少對偶,指事情而绮麗,得風雅騷人之氣骨,最為近古者也。
①一變而為晉宋,再變而為齊梁。
唐諸詩人,高者學陶謝,下者學徐庾。
惟老杜、李太白、韓退之早年皆學建安,晚乃各自變成一家耳。
如老杜《崆峒》、《小麥熟》、《人生不相見》、《新安》、《石壕》、《潼關吏》、《新婚》、《垂老》、《無家别》、《夏日》、《夏夜歎》,皆全體作建安語。
今所存集第一、第二卷中頗多。
韓退之《孤臣昔放逐》、《暮行河堤上》、《重雲》、《贈李觀》、《江漢》、《答孟郊》、《歸彭城醉贈張秘書》、《送靈師惠師》,并亦皆此體,但頗自加新奇。
李太白亦多建安句法,而罕全篇,多雜以鮑明遠體。
東坡稱蔡琰詩筆勢似建安諸子。
前輩皆留意于此,近來學者遂不講爾。
(《叢話》前一、《竹莊》二) ---------------- ①《竹莊》引至此。
五、淵明出處 東坡《和貧士詩》雲:"夷齊恥周粟,高歌誦虞軒。
祿産①彼何人?能緻绮與園。
古來避世士,死灰或餘煙。
末路益可羞,朱墨手自研。
淵明初亦仕,弦歌本誠言。
不樂乃徑歸,視世嗟②獨賢。
"此詩言夷齊自信其去,雖武王周召不能挽之使留,若四皓自信其進,雖祿産之聘亦為之出。
〔蓋古人無心于功名,信道而進退,舉天下萬世之是非,不能回奪。
伯夷之非武王,绮園之從祿産,自合為世所笑,不當有名,偶然聖賢辨論之于後,乃信于天下,非其始望。
故其名之傅〕,③如死灰之餘煙也。
後世君子,既不能以道進退,又不能忘世俗之毀譽,多作文以自明其出處,如《答客難》、《解嘲》之類皆是也,故曰"朱墨手自研"。
〔韓退之亦雲:"朱丹自磨研。
"〕④若"淵明初亦仕,弦歌本誠言",蓋無心于名,雖晉末亦仕,合于绮園之出。
其去也亦不待以微罪行,"不樂乃徑歸",合于夷齊之去。
〔其事雖小,其不為功名累〕⑤其進退,蓋相似。
使其易地,未必不迫蹤二子也。
東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獨立于衆人之上,非如昔人稱淵明以退為高耳。
故又發明如此。
(《叢話》前四、《玉屑》六、《竹莊》十、《東坡詩話錄》下) ---------------- ①《竹莊》"祿産"作"産祿"。
②《竹莊》"嗟"作"差"。
③《竹莊》無"蓋古人無心計功名"至"故其名之傳"十餘句。
④《竹莊》無"韓退之"二句。
⑤《竹莊》無"其事雖小其不為功名累"十字。
六、九十行帶索 《貧士詩》雲:"九十行帶索,饑寒況當年。
"近一名士作詩雲:"九十行帶索,榮公老無依。
"餘謂之曰:〔"陶詩本非警策,因有君詩,乃見陶之工。
"或譏餘貴耳賤目,使錯舉兩聯,人多不能辨其孰為陶,孰為今詩也。
則為解曰:〕①榮啟期事近出列子,不言榮公可知;九十,則老可知;行帶索,則無依可知;五字皆贅也。
若淵明意謂至於九十猶不免行而帶索,則自少壯至於長老,其饑寒艱苦宜②如此,窮士之所以可深悲也。
此所謂"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古人文章,必不虛設耳。
(《叢話》前四、《玉屑》十三、《曆代》三十一) ---------------- ①《曆代》無"陶詩本非警策"至些數語。
②《曆代》"宜"作"若常";案此句似應于"如"字斷句,宜"似"當作"何"。
七、學詩貴識 山谷言學者若①不見古人用意處,但得其皮毛,所以去之更遠。
如"風吹柳花滿店香",若人複能為此句,亦未是太白。
至于"吳姬壓酒勸客嘗","壓酒"字他人亦難及。
②"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觞",益不同。
"請君試問東流水,别意與之誰短長",至此乃真太白妙處,〔當潛心焉。
〕③故學者〔要〕④先以識為主,〔如〕⑤禅家所謂正法眼〔者〕。
⑥直須具此眼目,方可入道。
(《叢話》前五、《竹莊》五、《詩林》一) --------------- ①《竹莊》"若"作"苦"。
②案:趙彥衛《雲麓漫鈔》十謂"此乃吳人方言耳,至今酒家有旋壓酒子相待"之語。
③《詩林》無此四字。
④《詩林》有"要"字。
⑤《詩林》有"如"字。
⑥《詩林》有"者"字。
八、杜詩學沈佺期 古人學問必有師友淵源,漢楊恽一書,迥出〔當時〕①流輩,則司馬遷外孫②故也。
〔自〕杜審言已〔自〕③工詩,〔當時〕④沈佺期、宋之問等,同在儒館為交遊,故老杜律詩布置法度,全學沈佺期,更推廣集大成耳。
〔沈雲:"雪⑤白山青千萬裡,⑥幾⑦時重谒聖明君?"杜⑧雲:"雲白山青萬餘裡,愁看直北是長安。
"〕⑨沈雲:"人如⑩天上坐,魚似鏡中懸。
"杜雲:"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是皆〕⑾不免蹈襲前輩,然前後傑句,亦未易優劣〔也。
〕⑿(《叢話》前六、《草堂詩話》一、《曆代》三十九) 案:此意亦本山谷,見《漁隐叢話》,後人推衍此意,論述益繁,詳見王楙《野客叢書》卷七《損益前人詩語》條。
---------------- ①《曆代》無此二字。
②《草堂詩話》"孫"作"甥"。
③《曆代》無二"自"字。
④《曆代》無此二字。
⑤《草堂詩話》"雪"作"雲"。
⑥《全唐詩》四作"兩地江山萬餘裡"。
⑦《全唐詩》"幾"作"何"。
⑧《草堂詩話》"杜"作"甫"。
⑨《曆代》無"沈雲"至此數語。
⑩《全唐詩》四"如"作"疑"。
⑾《曆代》無此二字。
⑿《草堂詩話》有"也"字。
五、律詩法同文章 古人律詩亦是一片文章,語或似無倫次,而意若貫珠。
〔《十二月一日》詩雲:"今朝臘月春意動,雲安縣前江可憐。
"①此詩立意念歲月之遷易。
感異鄉之飄泊。
其曰:"一聲何處送書雁,百丈誰家上水②船?"則羁愁旅思,皆在目前。
"未将梅蕊驚愁眼,要取楸花媚遠天。
"梅望春而花,楸将夏而(乃)③繁,言滞留之勢,當自冬過春,始終見梅楸,則百花之開落皆在其中矣。
以此益念故國,思朝廷,故曰:"明光起草人所羨,肺病幾時朝日邊。
"《聞官軍收(河南)④河北》詩雲:"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夫人感極則悲,悲定而後喜,忽聞大盜之平,喜唐室複見太平。
顧視妻子,知免流離,故曰:"卻看妻子愁何在?"其喜之至也,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故曰:"漫展詩書喜欲狂。
"從此有樂生之心,故曰:"白日放歌須縱酒。
"于是率中原流寓之人同歸,以青春和暖之時即路。
⑤故曰:"青春作伴好還鄉。
"言其道途則曰:"欲從巴峽穿巫峽。
"言其所歸則曰:"便下襄陽到⑥洛陽。
"此蓋曲盡一時之意,惬當衆人之情,通暢而有條理,如辯士之語言也。
〕⑦《遊子》詩雲:"巴蜀愁誰語,吳門興杳然",巴蜀既無可與語,故欲遠之吳會。
"九江春草外",則想象将來吳門之景物。
&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