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古詩
關燈
小
中
大
傳。
【注】“西風草離披”:四庫全書鈔本作“披離”。
十一 我遊深意寺,郎山古清涼。
興妖如米賊,乘時起陸梁。
不見重華帝,所居亦成鄉。
乾坤師道廢,春陽變秋霜。
撫事三太息,欲語意何長。
【原詩句中夾注】 “興妖如米賊,乘時起陸梁”:事見五代史記。
和詠貧士(七首) 其一 陶翁本強族,田園猶可依。
我惟一畒宅,貯此明月輝。
翁複隐于酒,世外冥鴻飛。
我性如延年,與衆不同歸。
孤危正自念,誰複慮寒饑?努力歲雲暮,勿取賢者悲。
【作者尾注】 “獨正者危,至方則礙。
尓實愀然,中言而發。
違衆速尤,迕風先蹶。
”此淵明規顔延年語也,見延年诔公文。
【注】顔延之(384~456年),字延年,南朝宋文學家。
文章冠絕當時,與謝靈運并稱“顔謝”。
顔延之和陶淵明私交甚笃。
顔于江州任後軍功曹時,二人過從甚密。
其後延之出任始安太守,路經浔陽,又與陶淵明在一起飲酒,臨行并以兩萬錢相贈。
陶淵明死後,顔作《陶徵士诔》祭之。
其二 王風與運頹,一轾不再軒。
消中正有長,冬溫見瓜園。
人才氣所鐘,亦如焰後煙。
寥寥洙泗心,千載誰共研。
龍門有遺歌,三歎誦微言。
意長日月短,持此讬後賢。
其三 淵明老解事,撫世如素琴。
似人猶可愛,況乃懷好音。
鄉闾誰盡賢,招飲亦相尋。
豈有江州牧,既來不同斟。
仲尼每諱魯,邦君誠可欽。
史筆自好異,誰求賢者心。
其四 木石能受唾,豈獨相國婁。
視唾若如雨,褊人亦不酬。
無心乃直道,矯情實莊周。
身外不為我,袒禓吾何憂。
伯夷視四海,願人皆我俦。
吾謂下惠隘,此說君試求。
其五 飲酒不為憂,立善非有幹。
偶讀形神詩,大笑陶長官。
傷生遂委運,一如咽止湌。
參回豈不樂,履薄心常寒。
天運安敢委,天威不違顔。
莊生雖曠達,與道不相關。
其六 物外有幽人,閱世如飛篷。
浮名不可近,造物難為工。
西京二百年,藉藉楚兩龔。
豈知老父觀,才與薫膏同。
為問老父誰,身隐名不通。
偶逢荷蓧者,欣然欲往從。
【注】 “偶逢荷蓧者”:逢,四庫全書鈔本作“聞”。
其七 生類各有宜,風氣異九州。
易地必衰悴,蓋因不同俦。
水物困平陸,清魚死濁流。
麟亡回既夭,時也跖無憂。
天亦無奈何,自獻敢望酬。
寄語陶淵明,雖貧當進修。
和詠二疏 委質義有歸,乞骸老當去。
豈無戀阙心,難忘首丘趣。
在禮此常典,末世成高舉。
漢廷多公卿,圖畫兩疏傳。
至今秦中吟,感歎東門路。
目覩霍将軍,功高擅恩顧。
一朝産危機,千載損英譽。
仲翁幸及年,安肯嬰世務。
聖主賜臣金,奉養行所素。
造物佚我老,餘齡今自悟。
田園付子孫,身後複無慮。
神交冥漠中,樂境尚森著。
和詠三良 江山錯如繡,死與弊屣遺。
安用親愛人,共此丘土微。
秦人多尚氣,宜與兒女私。
乃亦如當途,區區戀衣帷。
因傷秦政惡,三歎王綱虧。
殉人已可誅,而況收良歸。
坐令百夫特,含恨與世違。
秖應墓前柏,直幹千年稀。
遙知作俑戒,為感詩人悲。
重吟黃鳥章,涙下霑人衣。
和詠荊轲 兩兒戲邯鄲,六國朝秦嬴。
秦王鸷鳥姿,得飽肯顧卿。
燕丹一何淺,結客報鹹京。
當時勢已危,奇謀不及行。
政使無此舉,甯免系頸纓。
如丹不足論,世豈無豪英。
天方事除掃,孰禦狂飚聲。
我欲論成敗,高歌呼賈生。
乾坤有大義,迅若雷霆驚。
堂堂九國師,誰定讨罪名。
一戰固未晩,何為割邊庭。
區區六孱王,山東但空城。
孟荀豈無術,乘時失經營。
今雖聖者作,不救亂已成。
酒酣發羽奏,亂我懷古情。
和讀山海經(十三首) 其一 寰區厭迫隘,思見曠以踈。
四壁畫諸天,愛此金仙廬。
丹青煥神迹,勝讀談天書。
乃知屈子懷,讬興青虬車。
回看千百世,朝露栖園蔬。
歸來誦陶詩,複與山經俱。
山經何所似,俚媪談浮圖。
汗漫恐不已,身心歸晏如。
其二 鳳鳥久不至,思君慘别顔。
中心藏竹實,烱烱空千年。
千年何所往,雲在丹穴山。
何當一呼來,徵爾無稽言。
其三 翩翩三危鳥,為我使昆丘。
聞有西天母,靈化苦難俦。
願清黃河源,一洗萬裡流。
吾生豈無志,所居非上遊。
其四 潇湘帝子宅,缥缈乘陰陽。
欲往從之遊,風波道阻長。
秋風動環佩,星漢搖晶光。
月明江水白,萬裡同昏黃。
其五 重華去已久,身世私自憐。
皇靈與天極,蒼梧渺何山。
晴空倚翠壁,白雲淡無言。
愁心似湘水,猶望有歸年。
【注】 “蒼梧渺何山”:何,四庫全書鈔本作“河”。
其六 夢登日觀峰,高撫扶桑木。
手持最上枝,傳與甘淵谷。
一笑天驚白,蒼涼出新浴。
何方積九陰,區區尚龍燭。
其七 累累玉膏實,泠泠琪樹陰。
鸾鳳自歌舞,瑟瑟風動林。
風林奏何樂,賓天有遺音。
君何坎井念,永負琅園心。
其八 明星捧玉液,太華參天長。
仙掌一揮謝,此樂殊非常。
矯首望誇父,饑渴無餘糧。
奔競竟何得,歸哉此中央。
其九 水物自一隅,亦複具飛走。
乃知造化工,錯綜無欠負。
茫茫山海間,形類靡不有。
此亦何可窮,一覽置肘後。
其十 遙酹楚江騷,清愁浩如海。
蹈襲此何人,興寄果安在。
豈期紫陽出,誇謾莫追悔。
五臧今九丘,除去尚奚待。
【注】 “遙酹楚江騷”:酹,四庫全書鈔本作“醉”。
【原詩句中夾注】 “豈期紫陽出,誇謾莫追悔”:見朱文公楚辭辯證。
“五臧今九丘”:五臧,見山海經序。
十一 流觀山海圖,淵明有深旨。
撫心含無疆,觀形易生死。
異世有同神,此境若親履。
何以發吾歡,濁酒真可恃。
十二 扶踈窮巷陰,回車想高士。
厭聞世上語,相約扶桑止。
讀君孟夏詩,千載如見爾。
開襟受好風,試學陶夫子。
十三 陶令自高士,葛侯亦奇才。
中州亂已成,翩然複南來。
三遊領坡意,厭世多驚猜。
不妨成四老,雅興更悠哉。
四皓(二首) 其一 智脫暴秦網,義動英主顔。
須眉不得見,猶思見南山。
毎當西去鴻,目極天際還。
馬遷歌采薇,讬名夷齊間。
孰謂紫芝曲,能形此心閑。
圖哉山林槁,抟也或可班。
安得六黃鹄,五老相追攀。
一笑三千古,浩蕩觀人寰。
其二 留侯在漢廷,四老在南山。
不知高祖意,但欲太子安。
一讀鴻鹄歌,令人心膽寒。
高飛橫四海,牝雞生羽翰。
孺子誠可敎,從容濟時艱。
平生無遺策,此舉良可歎。
出處今誤我,惜哉不早還。
何必赤松子,商洛非人間。
嚴光 文叔雖天子,因陵位愈尊。
為陵成高節,此亦天子恩。
兩星映千古,精爽如尚存。
有此謹厚者,可贈狂奴真。
巢由本不經,怪妄徒拟倫。
中庸久蕪沒,矯激非天民。
惟餘仁義語,至今凜若新。
想像富春石,崔嵬猶起人。
翟節婦詩·并序 昔金源氏之南遷也,河朔土崩,天理蕩然,人紀為之大擾,誰複維持之者?而易之西山,乃有婦人曰翟氏,年二十餘,其夫從軍,死于所事,翟出入兵刃,往複數百裡,晝伏夜行,以其屍歸,負土而葬之。
既葬,自以早寡無子,遭時如此,思以義自完,乃自決于墓側。
鄰裡救而複蘇,終始一節,今八十餘年矣。
夫人心之極,有世變之所不能奪者,于此亦可以見之。
予聞之,為作是詩,俾其外孫田磐刻之石,或百世之下,有望燕山而歌予詩者,使翟之風節凜然如在,亦庶幾乎吳人河女之章焉。
兵塵浩無際,烈士難自全。
婦人無九首,志欲不二天。
燕山翟氏女,既嫁夫防邊。
一朝聞死事,健婦增慨然。
生有如此夫,早寡非所憐。
求屍白刃中,負土家山前。
事去哀益深,義盡身可捐。
無兒欲何為,所依惟黃泉。
鄉鄰救引決,烈日丹衷懸。
誰辨節孝翁,重賦睢陽賢。
我昨過其鄉,山水猶清妍。
聞風發如竹,飄蕭動踈煙。
千年吟詩台,峨峨太甯巅。
為招馮太師,和我節婦篇。
【原詩尾注】太甯山,有馮道吟詩台,距翟居甫數十裡。
燕歌行 薊門來悲風,易水生寒波。
雲物何改色,遊子唱燕歌。
燕歌在何處,盤郁
【注】“西風草離披”:四庫全書鈔本作“披離”。
十一 我遊深意寺,郎山古清涼。
興妖如米賊,乘時起陸梁。
不見重華帝,所居亦成鄉。
乾坤師道廢,春陽變秋霜。
撫事三太息,欲語意何長。
【原詩句中夾注】 “興妖如米賊,乘時起陸梁”:事見五代史記。
和詠貧士(七首) 其一 陶翁本強族,田園猶可依。
我惟一畒宅,貯此明月輝。
翁複隐于酒,世外冥鴻飛。
我性如延年,與衆不同歸。
孤危正自念,誰複慮寒饑?努力歲雲暮,勿取賢者悲。
【作者尾注】 “獨正者危,至方則礙。
尓實愀然,中言而發。
違衆速尤,迕風先蹶。
”此淵明規顔延年語也,見延年诔公文。
【注】顔延之(384~456年),字延年,南朝宋文學家。
文章冠絕當時,與謝靈運并稱“顔謝”。
顔延之和陶淵明私交甚笃。
顔于江州任後軍功曹時,二人過從甚密。
其後延之出任始安太守,路經浔陽,又與陶淵明在一起飲酒,臨行并以兩萬錢相贈。
陶淵明死後,顔作《陶徵士诔》祭之。
其二 王風與運頹,一轾不再軒。
消中正有長,冬溫見瓜園。
人才氣所鐘,亦如焰後煙。
寥寥洙泗心,千載誰共研。
龍門有遺歌,三歎誦微言。
意長日月短,持此讬後賢。
其三 淵明老解事,撫世如素琴。
似人猶可愛,況乃懷好音。
鄉闾誰盡賢,招飲亦相尋。
豈有江州牧,既來不同斟。
仲尼每諱魯,邦君誠可欽。
史筆自好異,誰求賢者心。
其四 木石能受唾,豈獨相國婁。
視唾若如雨,褊人亦不酬。
無心乃直道,矯情實莊周。
身外不為我,袒禓吾何憂。
伯夷視四海,願人皆我俦。
吾謂下惠隘,此說君試求。
其五 飲酒不為憂,立善非有幹。
偶讀形神詩,大笑陶長官。
傷生遂委運,一如咽止湌。
參回豈不樂,履薄心常寒。
天運安敢委,天威不違顔。
莊生雖曠達,與道不相關。
其六 物外有幽人,閱世如飛篷。
浮名不可近,造物難為工。
西京二百年,藉藉楚兩龔。
豈知老父觀,才與薫膏同。
為問老父誰,身隐名不通。
偶逢荷蓧者,欣然欲往從。
【注】 “偶逢荷蓧者”:逢,四庫全書鈔本作“聞”。
其七 生類各有宜,風氣異九州。
易地必衰悴,蓋因不同俦。
水物困平陸,清魚死濁流。
麟亡回既夭,時也跖無憂。
天亦無奈何,自獻敢望酬。
寄語陶淵明,雖貧當進修。
和詠二疏 委質義有歸,乞骸老當去。
豈無戀阙心,難忘首丘趣。
在禮此常典,末世成高舉。
漢廷多公卿,圖畫兩疏傳。
至今秦中吟,感歎東門路。
目覩霍将軍,功高擅恩顧。
一朝産危機,千載損英譽。
仲翁幸及年,安肯嬰世務。
聖主賜臣金,奉養行所素。
造物佚我老,餘齡今自悟。
田園付子孫,身後複無慮。
神交冥漠中,樂境尚森著。
和詠三良 江山錯如繡,死與弊屣遺。
安用親愛人,共此丘土微。
秦人多尚氣,宜與兒女私。
乃亦如當途,區區戀衣帷。
因傷秦政惡,三歎王綱虧。
殉人已可誅,而況收良歸。
坐令百夫特,含恨與世違。
秖應墓前柏,直幹千年稀。
遙知作俑戒,為感詩人悲。
重吟黃鳥章,涙下霑人衣。
和詠荊轲 兩兒戲邯鄲,六國朝秦嬴。
秦王鸷鳥姿,得飽肯顧卿。
燕丹一何淺,結客報鹹京。
當時勢已危,奇謀不及行。
政使無此舉,甯免系頸纓。
如丹不足論,世豈無豪英。
天方事除掃,孰禦狂飚聲。
我欲論成敗,高歌呼賈生。
乾坤有大義,迅若雷霆驚。
堂堂九國師,誰定讨罪名。
一戰固未晩,何為割邊庭。
區區六孱王,山東但空城。
孟荀豈無術,乘時失經營。
今雖聖者作,不救亂已成。
酒酣發羽奏,亂我懷古情。
和讀山海經(十三首) 其一 寰區厭迫隘,思見曠以踈。
四壁畫諸天,愛此金仙廬。
丹青煥神迹,勝讀談天書。
乃知屈子懷,讬興青虬車。
回看千百世,朝露栖園蔬。
歸來誦陶詩,複與山經俱。
山經何所似,俚媪談浮圖。
汗漫恐不已,身心歸晏如。
其二 鳳鳥久不至,思君慘别顔。
中心藏竹實,烱烱空千年。
千年何所往,雲在丹穴山。
何當一呼來,徵爾無稽言。
其三 翩翩三危鳥,為我使昆丘。
聞有西天母,靈化苦難俦。
願清黃河源,一洗萬裡流。
吾生豈無志,所居非上遊。
其四 潇湘帝子宅,缥缈乘陰陽。
欲往從之遊,風波道阻長。
秋風動環佩,星漢搖晶光。
月明江水白,萬裡同昏黃。
其五 重華去已久,身世私自憐。
皇靈與天極,蒼梧渺何山。
晴空倚翠壁,白雲淡無言。
愁心似湘水,猶望有歸年。
【注】 “蒼梧渺何山”:何,四庫全書鈔本作“河”。
其六 夢登日觀峰,高撫扶桑木。
手持最上枝,傳與甘淵谷。
一笑天驚白,蒼涼出新浴。
何方積九陰,區區尚龍燭。
其七 累累玉膏實,泠泠琪樹陰。
鸾鳳自歌舞,瑟瑟風動林。
風林奏何樂,賓天有遺音。
君何坎井念,永負琅園心。
其八 明星捧玉液,太華參天長。
仙掌一揮謝,此樂殊非常。
矯首望誇父,饑渴無餘糧。
奔競竟何得,歸哉此中央。
其九 水物自一隅,亦複具飛走。
乃知造化工,錯綜無欠負。
茫茫山海間,形類靡不有。
此亦何可窮,一覽置肘後。
其十 遙酹楚江騷,清愁浩如海。
蹈襲此何人,興寄果安在。
豈期紫陽出,誇謾莫追悔。
五臧今九丘,除去尚奚待。
【注】 “遙酹楚江騷”:酹,四庫全書鈔本作“醉”。
【原詩句中夾注】 “豈期紫陽出,誇謾莫追悔”:見朱文公楚辭辯證。
“五臧今九丘”:五臧,見山海經序。
十一 流觀山海圖,淵明有深旨。
撫心含無疆,觀形易生死。
異世有同神,此境若親履。
何以發吾歡,濁酒真可恃。
十二 扶踈窮巷陰,回車想高士。
厭聞世上語,相約扶桑止。
讀君孟夏詩,千載如見爾。
開襟受好風,試學陶夫子。
十三 陶令自高士,葛侯亦奇才。
中州亂已成,翩然複南來。
三遊領坡意,厭世多驚猜。
不妨成四老,雅興更悠哉。
四皓(二首) 其一 智脫暴秦網,義動英主顔。
須眉不得見,猶思見南山。
毎當西去鴻,目極天際還。
馬遷歌采薇,讬名夷齊間。
孰謂紫芝曲,能形此心閑。
圖哉山林槁,抟也或可班。
安得六黃鹄,五老相追攀。
一笑三千古,浩蕩觀人寰。
其二 留侯在漢廷,四老在南山。
不知高祖意,但欲太子安。
一讀鴻鹄歌,令人心膽寒。
高飛橫四海,牝雞生羽翰。
孺子誠可敎,從容濟時艱。
平生無遺策,此舉良可歎。
出處今誤我,惜哉不早還。
何必赤松子,商洛非人間。
嚴光 文叔雖天子,因陵位愈尊。
為陵成高節,此亦天子恩。
兩星映千古,精爽如尚存。
有此謹厚者,可贈狂奴真。
巢由本不經,怪妄徒拟倫。
中庸久蕪沒,矯激非天民。
惟餘仁義語,至今凜若新。
想像富春石,崔嵬猶起人。
翟節婦詩·并序 昔金源氏之南遷也,河朔土崩,天理蕩然,人紀為之大擾,誰複維持之者?而易之西山,乃有婦人曰翟氏,年二十餘,其夫從軍,死于所事,翟出入兵刃,往複數百裡,晝伏夜行,以其屍歸,負土而葬之。
既葬,自以早寡無子,遭時如此,思以義自完,乃自決于墓側。
鄰裡救而複蘇,終始一節,今八十餘年矣。
夫人心之極,有世變之所不能奪者,于此亦可以見之。
予聞之,為作是詩,俾其外孫田磐刻之石,或百世之下,有望燕山而歌予詩者,使翟之風節凜然如在,亦庶幾乎吳人河女之章焉。
兵塵浩無際,烈士難自全。
婦人無九首,志欲不二天。
燕山翟氏女,既嫁夫防邊。
一朝聞死事,健婦增慨然。
生有如此夫,早寡非所憐。
求屍白刃中,負土家山前。
事去哀益深,義盡身可捐。
無兒欲何為,所依惟黃泉。
鄉鄰救引決,烈日丹衷懸。
誰辨節孝翁,重賦睢陽賢。
我昨過其鄉,山水猶清妍。
聞風發如竹,飄蕭動踈煙。
千年吟詩台,峨峨太甯巅。
為招馮太師,和我節婦篇。
【原詩尾注】太甯山,有馮道吟詩台,距翟居甫數十裡。
燕歌行 薊門來悲風,易水生寒波。
雲物何改色,遊子唱燕歌。
燕歌在何處,盤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