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宮詞百章箋注
關燈
小
中
大
○一
大安樓閣聳雲霄,列坐三宮禦早朝。
政是太平無事日,九重深處奏箫韶。
[錢注]周伯琦《詠大安閣》:「層甍複閣接青冥,金色浮圖七寶楹。
當日熙春今避暑,灤河不比漢昆明。
」注雲:「故宋熙春閣移建上京。
」張昱《辇下曲》:「祖宗詐馬宴灤都,挏酒啍啍載憨車。
向晚大安高閣上,紅竿雉帚掃珍珠。
」 案:元代首都有二。
曰大都,即今日北京,每年九月至次年三月皇帝居住于此。
曰上都,在今多倫附近,每年四月至八月皇帝避暑于此。
大安閣者,上都大内之正衙也。
元憲宗時,皇弟忽必烈王府之舊殿也。
虞集《道園學古錄》卷十《跋大安閣圖》:「世祖皇帝在藩,以開平為分地,即為城郭宮室。
取故宋熙春閣材于汴,稍損益之,以為此閣,名曰大安。
既登大寶,以開平為上都,宮城之内不作正衙。
此閣巋然,遂為前殿矣。
規制尊穩秀傑,後世誠無以加也。
」是故大安閣乃忽必烈潛邸王府正殿,建于元憲宗時。
《元史》卷六《世祖本紀》載至元三年十二月「建大安閣于上都」,與事實不盡符合。
根據前引之跋,則大安閣建于至元三年以前,是年當就世祖之潛邸,加以修繕、擴充,以便「朝羣臣,來萬方」耳。
大安閣為有元一代名建築物,元初三帝世祖、成宗、武宗,及末帝惠宗踐祚時,均在此閣中行禮。
宋之亡也,少帝北狩,即朝元世祖于此閣中。
至于閣之規模,王恽《秋澗集》卷三十八《熙春閣遺制記》曾叙述宋代熙春閣之規模,大安閣即熙春閣之後身,則由熙春閣遺制可推測大安閣之規模矣。
元時仁宗曾命畫院王振鵬作界畫《大安閣圖》,此圖即虞集所跋者。
惜今日此圖已佚,幸北宋驸馬王诜曾作《傑閣熙春圖》,尚在人間,見之則可推測大安閣之規模矣。
日人原田淑人曾在上都考古,所著《上都》對大安閣之遺迹及遺物頗有論列。
三宮:《草木子》曰:「元朝正後皆用雍吉剌氏……自正後以下,複立兩宮,其稱亦曰二宮皇後、三宮皇後。
」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卷二十九《元宮中稱皇後者不一》條,引《西峰談話》曰:「曆朝止一後,元時始有三宮之制……明朝仿之,雖不并稱皇後,而選一後必并立三宮,異日雖或别立皇貴妃,而初選之東西二宮,其尊如故雲。
」案:三宮之制,元代僅順帝一朝行之,非定例也。
《元史》卷一○六《後妃表序》曰:「後妃之制,厥有等威,其來尚矣。
元初,因其國俗,不娶庶姓,非此族也,不居嫡選。
當時史臣以為舅甥之貴,蓋有周姬、齊姜之遺意,曆世守之,固可嘉也。
然其居則有曰斡耳朶之分,沒複有繼承守宮之法。
位号之淆,名分之渎,則亦甚矣。
」何謂斡耳朶?元起朔漠,穹廬以居,其皇帝所居之氈帳曰斡耳朶,與中國之宮室相當。
國主居于斡耳朶中,遊獵時便于移徙也。
元代諸帝之斡耳朶,皆有數座,如太祖之斡耳朶有四,太宗之斡耳朶有七,是也。
因諸斡耳朶相隔遙遠,每一座斡耳朶中有守斡耳朶皇後一人,位号甚崇,為皇帝之大妻。
然在守斡耳朶之皇後多位中,又以守第一斡耳朶(或稱大斡耳朶)之皇後最嫡,被稱為大皇後,此大皇後始與中國母儀天下之皇後相當。
每座斡耳朶中除守斡耳朶之皇後外,尚有皇後之号者若幹人,妃子之号者若幹人,故一帝有十幾位皇後。
太祖之皇後達二十二人。
然自世祖以來,漸采漢化,起城郭,營宮室,放棄其遊牧生活,遂一年中居于宮室中時日多,居于帳幕中之時日少,乃稱宮室為斡耳朶。
元末斡耳朶集中于兩都大内中,故皇後之數目亦減少。
順帝有皇後三人,皆居大都宮苑内,宜稱為三宮。
然非每朝皇帝皆有三宮也。
皇後列坐禦朝,元制也。
波斯書籍中保存蒙古帝後列坐臨朝圖畫頗多。
○二 春日融龢上翠台,芳池九曲似流杯。
合香殿外花如錦,不是看花不敢來。
案:元宮中有香殿三座,有東西香殿者在玉德殿之兩側,而此詩所詠之香殿既與流杯池鄰近,當在西宮西禦苑内。
陶宗儀《辍耕錄宮阙制度》:「香殿在石假山上,三間,兩夾二間,柱廊三間,龜頭屋三間,丹楹,瑣窗,間金藻繪,玉石礎,琉璃瓦。
」 流杯池:《辍耕錄宮阙制度》記大都之西内曰:「後有流杯池,池東西流水圓亭二。
」蕭洵《故宮遺錄》:「又少東有流杯亭,中有白石床如玉,臨流小座,散列數多,刻石為水獸,潛躍其旁,塗以黃金。
又皆親制水鳥浮杯,機動流轉而行勸罰,必盡歡洽。
」《元史》卷三十六《文宗紀》:天曆三年五月「賜燕鐵木兒宴于流杯池」。
流杯池為元代宮廷内建築術語之一,如盝頂殿焉。
又缙山行宮亦有流杯池。
《元史》卷一三八《燕鐵木兒傳》:「賜龍慶州之流杯園池水硙土田。
」而此種建築術,唐宋時已有,非元之創制也。
○三 椶殿巍巍西内中,禦筵箫鼓奏熏風。
諸王驸馬鹹稱壽,滿酌葡萄飲玉锺。
[錢注]張昱《辇下曲》:「國戚來朝摠盛容,左班翹鹖右王封,功臣帶砺河山誓,萬歲千秋樂未終。
靜瓜約椶殿西東,頒宴諸王禮數隆,酋長巡觞宣上旨,盡教滿酌大金锺。
」 案:元大都及上都均有椶殿,取椶榈木為原料而築之。
此詩所雲之椶殿,當系上都之椶殿,因在西内中也。
周伯琦《近光集扈從詩後序》雲:「車駕既幸上都,以六月十四日大宴宗親世臣、環衛官于西内椶殿,凡三日。
」《馬可波羅行紀》中言在上都有一竹宮,為避暑勝地,或即指椶殿,因賞心樂事在此舉行也。
傳聞Coleridge讀至此宮而酣睡,遂夢遊其境,作忽必烈汗一詩,以描寫其夢中所見,首雲: InXanadudidKublaKhan AStatelypleasure-domedecree. 又傳聞英王威廉第四于一八二一年在倫敦近郊建一王家避暑地(TheRoyalPavilionBrighton),有仿竹宮之意,遊人入宮後确有此感。
葡萄酒:乃元宮中名飲料之一,有功者賞以葡萄酒。
《草木子》雲:「葡萄酒、答剌吉酒自元朝始。
」案:唐時中國曾有自外國進貢或輸入之葡萄酒,美人Laufer之Sino-Iranica一書,考證出唐太宗時葡萄酒已輸入中國,自九世紀後斷絕,故宋代無葡萄酒。
元初葡萄酒由西域輸入,世祖以來太原平陽一帶皆盛植葡萄,釀葡萄酒,然酒味不及西域造者之醇。
薩都剌《上京即事》詩:「一派箫韶起半空,水晶行殿玉屏風,諸王舞蹈千官賀,齊捧葡萄壽兩宮。
」 ○四 雨順風調四海甯,丹墀大樂列優伶。
年年正旦将朝會,殿内先觀玉海青。
[錢注]柯九思《宮詞》:「元戎承命獵郊垧,勅賜新羅白海青,得隽歸來如奏凱,天鵝馳進入宮廷。
」注:「海青,海東俊鹘也,白者尤貴。
」 案:海東青蒙古名升豁兒,珍禽也。
此物身驅短小,善擒鵝鹜,尤善擒天鵝。
天鵝為元宮禦廚八珍之一,極為元帝所珍視,故以賞賜海青于臣下為極恩。
《草木子》曰:「海東青,鹘之至俊者也。
出于女真,在遼國已極重之,因是起變,而契丹以亡。
其物善擒天鵝,飛放時旋風羊角而上,直入雲際,能得頭鵝者元朝宮裡賞鈔五十錠。
」《元史地理志》雲:合蘭府水達達「有俊禽,曰海東青,由海外飛來,至奴兒幹,土人羅之,以為土貢」。
元時水達達地方産海青,因捕海青頻繁,緻激起叛亂。
《順帝紀》曰:至正六年夏四月「遼陽為捕海東青煩擾,吾者野人及水達達皆叛」。
元代怯薛官有昔寶赤者,即海東青飼養人也。
《辍耕錄昔寶赤》條:「昔寶赤,鷹房之執役者。
每歲以所養海東青有獲頭鵝者,賞黃金一錠。
頭鵝,天鵝也,以首得之,又重過三十餘斤,且以進禦膳,故曰頭。
」至于遼時重海東青之因,一為遼有頭鵝宴風俗,春季獵于河泺,以得頭鵝,薦廟,開大宴,二為天鵝腹中或有東珠也,見《遼史》卷三二《營衛志春捺缽》、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
列優伶:為元代大都會、大筵會時必備節目之一。
楊允孚《泺京雜詠》詩:「儀鳳伶官樂既成,仙風吹送下蓬瀛,花冠簇簇停歌舞,獨喜箫韶奏太平。
」注雲:「儀鳳司,天下樂工隸焉,每宴,教坊美女必花冠錦繡,以備供奉。
」《元史》卷一四三《巙巙傳》:「國制,大樂諸坊鹹隸本部(禮部),遇公燕,衆伎畢陳,巙巙視之泊如,僚佐以下皆肅然。
」列優伶是蒙古人因金舊俗,有喝盞之禮。
《辍耕錄喝盞》條:「天子凡宴飨,二人執酒殇立于右階,一人執拍闆立于左階。
執闆者抑揚其聲,贊曰斡脫,執觞者如其聲和之,曰打弼,則執闆者節一拍從。
而王侯卿相合坐者坐,合立者立。
于是衆樂皆作,然後進酒詣上前。
上飲畢,授觞,衆樂皆止,别奏曲以飲陪位之官,謂之合盞。
」《馬可波羅行紀》第八十五章亦雲:「大汗飲時,衆樂皆作,樂器無數。
」 ○五 東風吹綻牡丹芽,漠漠輕陰護碧紗。
向曉内園春色重,滿欄清露濕桃花。
牡丹芽:蕭洵《故宮遺錄》雲:「後苑中有金殿,楹窗扉皆裹以金,四外盡植牡丹,百餘本,高可五尺。
」元時極重牡丹花,工部官設法移植名本于宮中。
蘇天爵《國朝名臣事略》卷七《平章廉文正王(希憲)》曰:「時營繕東宮,工部官請曰:『牡丹名品,惟相公家,乞移植數本,太子知出公家矣。
』王曰:『若出特命,園雖先業,一無所靳。
我早事聖主,備位宰相,未嘗曲丐恩幸,方爾病退,顧以花求媚耶?』請者愧止。
」 ○六 上都四月衣金紗,避暑随銮即是家。
納缽北來天氣冷,隻宜栽種牡丹花。
案:上都,即馬可波羅所謂之Xanadu是也。
《元史地理志》曰:「上都路,唐為奚、契丹地。
金平契丹,置桓州,元初為劄剌兒部、兀魯郡王營幕地。
憲宗五年,命世祖居其地,為巨鎮。
明年,世祖命劉秉忠相宅于桓州東、泺水北之龍岡。
中統元年,為開平府。
五年,以阙庭所在,加号上都,歲一幸焉。
」其今址在多倫西北四十公裡,其經緯度為東經一一六度十分,北緯四十二度三十六分。
以Tchaonai-man-Soume-hoton名,猶言一○八廟,曾在Danville之地圖上出現。
至于其情況與考古工作,見《口北三廳志》及日人原田淑人《上都》。
金紗:範玉壺《上都》詩:「上都五月雪飛花,頃刻銀妝十萬家。
說與江南人不信,隻穿皮襖不穿紗。
」楊瑀注雲:「餘屢為灤陽之行,每歲七月半,郡人傾城出南門外祭奠,婦人悉穿金紗,謂之『賽金紗』,以為節序之稱也。
」 避暑:每年元代諸帝于夏季住上都,故元人皆稱上都為清暑之地。
《元文類經世大典工典總序宮苑》條:「國家龍飛朔土,始于和甯營萬安諸宮。
及定鼎幽燕,乃大建朝廷城郭宗廟宮室府庫……又以開平為上都,夏行幸則至焉。
」《元史》卷一八四《崔敬傳》:「世祖以上都為清暑之地,車駕巡幸以為常。
」胡助《純白齋類稿灤陽十詠》詩:「年年清暑大安閣。
」上都在灤河之陽,故亦名灤陽,又名灤京。
納缽:《元史百官志》:「經正監,秩正三品,掌營盤納缽及标撥投下草地,有詞訟則治之。
」楊允孚《灤京雜詠》詩:「納寶盤營象辇來,畫簾氈暖九重開。
大臣奏罷行程記,萬歲聲傳龍虎台。
」注雲:「龍虎台,納寶地也。
凡車駕行幸宿頓之所,謂之納寶,又名納缽。
」周伯琦《扈從詩前序》:「大駕北巡上京,例當扈從。
是日啟行至大口,留信宿,曆皇後店、皂角至龍虎台,皆納缽也。
國語曰納缽者,猶漢言宿頓所也。
」而納缽乃遼人用語,元因襲者,遼謂之捺缽。
《遼史營衛志》:「遼國盡有大漠,浸包長城之境,因宜為治,秋冬違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漁,歲以為常,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缽。
」《燕北錄》:「所謂捺缽者,戎主所至處也。
」《文昌雜錄》雲:「北虜謂住坐處曰捺缽,四時皆然,如春捺缽之類是也,不曉其義。
近者彼國中書舍人王師儒來修祭奠,餘充接伴使,因以問,師儒答雲:『是契丹家語,猶言行在也。
』」此語金代因之,《金史章宗紀》:泰和二年「谕有司曰:金井捺缽不過二三日留」。
又《大金國志熙宗紀》:皇統三年「谕尚書省,将循契丹故事,四時遊獵,春水秋山,冬夏剌缽」。
「剌缽」下注雲:「剌缽者,契丹語,所在之意。
」是故,皇帝巡幸之時,其駐跸之行宮即納缽,王師儒所謂行在之義,最得正鹄。
傅樂煥有《遼代四時捺缽考》論遼之納缽制度。
牡丹花:上都芍藥極盛,牡丹芍藥本為一物。
元人詠詩,頗多言及上都芍藥者。
楊允孚《灤京雜詠》:「東風亦肯到天涯,燕子飛來相國家,若較内園紅芍藥,洛陽輸卻牡丹花。
」注雲:「内園芍藥迷望,亭亭直上數尺許,花大如鬥。
揚州芍藥稱第一,終不及上京也。
」周伯琦《詐馬行》:「曲欄紅藥翻簾栊。
」袁桷《開平集次韻李伯宗學士途中述懷》:「深紅芍藥勝春時。
」 ○七 合香殿倚翠峰頭,太液波澄暑雨收。
兩岸垂楊千百尺,荷花深處戲龍舟。
[錢注]張昱《辇下曲》:「直教海子望蓬萊,青雀傳言日幾回。
為造龍舟載天姆,院家催造畫圖來。
」 案:元太液池在大内之西,即今三海之地也。
蒙古人稱湖曰海子。
蕭洵《故宮遺錄》曰:「海(湖)廣可五六裡,駕飛橋于海中,西渡半起瀛洲圓殿,繞為石城,散作洲島。
」故海中央為儀天殿,如海中島也。
《辍耕錄宮阙制度》條:「太液池在大内西……植芙蓉。
儀天殿在池中圓坻上,當萬壽山,十二楹,高三十五尺,圍七十尺。
」既植芙蓉,則宜蕩舟于荷花深處矣。
太液秋色為「燕京八景」之一,太液芙蓉則詩人品題之物也。
元之儀天殿,即明清之承光殿,惟今非在水中央,東與陸連耳。
團城當即《辍耕錄》之圓坻,為元宮苑惟一可辨認之地,元代大宴時盛酒湩之大玉甕今貯于此。
戲舟:元起朔漠,胡人不善弄舟,元世祖時代宮中不以戲龍舟聞。
成宗多病,卧榻有年,皇帝作蕩龍舟之戲,未見之史傳,惟此時蒙人漸染漢俗,龍舟之物或已傳入宮中。
及武宗時,則宮中有大規模龍舟之戲,陶宗儀《元氏掖庭記》曰:「己酉仲秋,武宗與諸嫔妃泛舟于禁苑太液池中。
月色射波,波光映天。
綠荷香藻吐秀,遊魚浮鳥競戲羣集。
于是畫鹢中流,蓮舟夾持。
舟上各設女軍,居左者号曰鳳隊,居右者号曰鶴團。
又彩帛結成采蓮采菱之舟,往來如飛。
」 武宗之時既已有戲舟之娛樂,此後元代諸帝皆仍守此俗。
《元史仁宗紀》:至大四年「傳旨給驿往取杭州所造龍舟,省臣谏曰:『陛下踐祚,誕告天下,凡非宣索,毋得擅進。
誠取此舟,有乖前诏。
』诏止之」。
又,《英宗紀》:至治二年十一月「造龍船三艘」。
又,《元史》卷一八五《蓋苗傳》:「文宗幸護國仁王寺,泛舟玉泉。
」至順帝時代,則龍舟之構造巧妙,超越前古。
《元史順帝紀》:至正十四年「帝于内苑造龍船,委内官供奉少監塔思不花監工。
帝自制其樣。
船首尾長一百二十尺,廣二十尺,前瓦簾棚、穿廊、兩暖閣,後吾殿樓子,龍身并殿宇用五彩金妝,前有兩爪。
上用水手二十四人,身衣紫衫,金荔枝帶,四帶頭巾,于船兩旁下各執篙一。
自後宮至前宮山下海子内,往來遊戲,行時,其龍首眼口爪尾皆動。
」馬祖常《拟唐宮詞》:「合宮舟泛躍龍池,端午争懸百彩絲。
新賜承恩脂粉硙,上陽不敢妒蛾眉。
」 ○八 屍谏靈公演傳奇,一朝傳到九重知。
奉宣赍與中書省,諸路都教唱此詞。
案:「屍谏靈公」當系指鮑天佑氏所作之雜劇《史魚屍谏衛靈公》而言,此劇現已佚散,剩有正宮白鶴子一曲,存于趙景深着《元人雜劇輯逸》中。
中書省:元之官制異于金制者,即金以尚書省總理一切政務,元以中書省總理一切政務也。
《元史》卷八十五《百官志》曰:「其總政務者曰中書省,秉兵柄者曰樞密院,司黜陟者曰禦史台。
體統既立,其次在内者,則有寺,有監,有衛,有府;在外者,則有行省,有行台,有宣慰司,有廉訪司。
」中國行省之名本為行中書省之簡稱,始于元時,迄未改。
諸路:案:自封建改為郡縣後,有天下者,漢隋唐明清為盛,然幅員之廣鹹不逮元。
元因版圖遼廓,故除中央所在之地曰腹裡外,析其國土為十一省以治之。
腹裡地方之行政機關曰中書省,在外之行政機關曰行中書省。
《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立中書省一,行中書省十有一:曰嶺北,曰遼陽,曰河南,曰陝西,曰四川,曰甘肅,曰雲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廣,曰征東(高麗),分鎮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軍四,安撫司十五,縣一千一百二十七。
」故路為行省下之一行政單位。
元代之路多設于政治經濟交通地位重要之地,如大都路、上都路等是。
又案:此詩為朱有炖作,而王靜安《錄曲餘談》誤為楊廉夫作,非也。
○九 臙粉錢關歲歲新,例教出外探諸親。
歸來父母曾相矚,侍奉尤當效力頻。
案:此詩當指元宮女言,可外出探親,幸也。
○十 興和西路獻時新,猩血平波顆顆勻。
捧入内庭分品第,一時宣賜與功臣。
案:興和路,《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興和路,唐屬新州。
金置柔遠鎮,後升為縣,又升撫州,屬西京。
元中統三年以郡為内輔,升隆興路總管府,建行宮。
」元武宗曾營中都于此地附近。
周伯琦《扈從詩後序》:「興和路者,世皇所創置也。
歲北巡,東出西還,故置有司為供億之所。
城郭周完,阛阓叢夥,可三千家。
市中佛閣頗雄偉。
府之西南,名新城,武宗築行宮其地,故又名中都。
棟宇今多頹圮,蓋大駕久不臨矣。
」據《清一統志》,則該地最富水草,「宜牛馬羣牧,民得刈獲,一舉兩得,何計乎寒」。
是地相當于今河北涿鹿。
獻時新:元初本無此制度,後乃沿遼金遺俗。
《遼史》卷四十九《禮志》:「四時有薦新。
」《太宗紀》雲:天顯五年秋七月「薦時果于太祖廟」。
六年七月又有同樣記載。
原廟既有薦新之禮,則鄰國遂有時新之贈。
《遼史太宗紀》:天顯七年,「唐盧龍軍節度使趙德鈞遣人進時果。
」《冊府元龜》:天福六年九月,「遣供奉官李延業以時果送于契丹。
」又,天福七年閏三月,「遣殿直馬延禮、内□王延斌送櫻桃于契丹。
」金沿遼人故事,有薦新儀。
元仍金俗亦然。
《元史》卷七十五《祭祀志》曾詳記薦新儀式。
猩血:以猩猩血為染料,曾見于《華陽國志》。
元時曾大規模用猩猩血于染織。
法王路易第九(st.Louis)之使者盧布盧克(WilliamofRubruck)于元憲宗蒙哥汗時來和林時,曾遇一僧,着鮮豔異常之衣,詢其顔料從何而來,則聞如是之故事:「在中國東部,有極貌似人類之動物,穴居岩洞中,獵人若以啤酒誘之,彼即呼朋喚友而來,此時獵人須隐匿暗處。
諸動物既集,乃舉酒相囑曰:『猩猩、猩猩(疑為「請請、請請」之誤)。
』遂痛飲而酣醉。
此時獵人出現,剌其頸血,即此顔料也。
」此地以猩血喻深紅色。
平波:平波既為時新,其為鮮果也明矣。
張昱《辇下曲》:「西番僧果依時供,小籠黃旗帶露裝,滿馬塵沙兼日夜,平坡紅豔露猶香。
」平坡即平波也。
周伯琦《扈從詩後序》:「宣德,宣平縣境也,地宜樹木,園林連屬,宛然燕南。
有禦花園,雜植諸果,中置行宮。
果有名平波者,似來禽而大,味甘松,相傳種自西域來,故又名之曰回回果,皆殊品也。
」元太醫忽思慧《飲膳正要》曰:「平波味甘,無毒,止渴生津,置衣服筴笥中,香氣可愛。
」該書胪列一切果品,獨無蘋果,故平波即蘋果之對音,可想而喻。
此字尚有其它對音,如蘋婆。
總之,皆代表其自外國輸入。
《辭源蘋果》條:「蘋果亦名頻婆果,乃産于美洲,傳入中國者。
」誠然煙台蘋果乃自美傳入者,但遠在哥倫布到達新大陸時,中國已植平波矣。
此物以高加索以南之東南歐與西南亞為祖家,既名回回果,則由回教國家輸入。
甚疑平波乃元時始輸入中國者,故為殊品。
○十一 王孫王子值三春,火赤相随出内門。
射柳擊球東苑裡,流星駿馬蹴紅塵。
[錢注]來複《燕京雜詠》:「錦貂公子躍龍門,不怕金吾夜漏催。
阿剌聲高禮闆急,棕毛别殿宴春回。
」 案:火赤,乃火兒赤也,為元怯薛官(宿衛士)之一種。
《元史》卷九十九《兵志宿衛》:「怯薛者,猶言番直宿衛也。
……其它預怯薛之職而居禁近者,分冠服、弓矢、食飲、文史、車馬、廬帳、府庫、醫藥、蔔祝之事,悉世守之。
……主弓矢鷹隼之事者曰火兒赤。
按火兒赤在《元朝秘史》中作「豁兒赤」,譯文作「帶弓箭者」,「豁兒」即蒙古語「箭筒」也。
《元史》卷八十《輿服志》曰:「佩弓矢十人。
」注曰:「國語曰火兒赤。
」《元史》卷一二九《阿剌罕傳》曰:「祖撥徹事太祖,為火兒赤。
」《黑鞑事略》曰:「環衛則曰火魯赤。
」皆指此也。
射柳擊球:射柳擊球乃遼金故事。
射柳系遼代祈雨儀。
《遼史》卷四十九《禮志吉儀瑟瑟儀》:「若旱,擇吉日行瑟瑟儀以祈雨。
前期,置百柱天棚。
及期,皇帝緻奠于先帝禦容,乃射柳。
皇帝再射,親王宰執以次各一射。
中柳者質志柳者冠服,不中者以冠服質之。
不勝者進飲于勝者,然後各歸其冠服。
又翼日,植柳天棚之東南,巫以酒醴、黍稷薦植柳,祝之。
皇帝皇後祭東方畢,子弟射柳,皇族國舅羣臣與禮者,賜物有差。
」此種射柳儀,為遼蘇可汗所制,為遼朝大典。
每谒宗廟或陵寝,即射柳。
《契丹國志宮室制度》條:「每谒木葉山,即射柳枝。
」《遼史》卷三《太宗紀》:天顯四年五月「戊子,射柳于太祖行宮」。
卷四:會同五年四月「丙子,晉遣使進射柳鞍馬」。
卷七《穆宗紀》:應曆十七年四月,「射柳祈雨」。
射柳之時節多在五月。
至金,則定以重午日射柳,歲以為常,朝廷視為習武要典。
《金史太祖紀》:收國元年五月「甲戌,拜天射柳。
故事,五月五日、七月十五日、九月九日拜天射柳,歲以為常。
」《世宗紀》:大定三年五月「乙未,以重五,幸廣樂園射柳,命皇太子親王百官皆射,勝者賜物有差。
上複禦常武殿,賜宴擊球。
自是歲以為常。
」又大定十七年五月「幸姚村澱,閱七品以下官及宗室子、諸局承應人射柳,賞有差」。
王實甫雜劇《四丞相高會麗春堂》即根據世宗朝重五日廣樂園射柳故事也。
至于金代射柳儀意義與遼不同,遼人射柳祈雨,金代射柳拜天,其儀式《金史禮樂志》詳載之:「金因遼舊俗,以重午、中元、重九日行拜天之禮。
重午于鞠場,中元于内殿,重九于都城外。
其制,刳木為盤,如舟狀,赤為質,畫雲鶴文。
為架高五六尺,置盤其上,薦食物其中,聚宗族拜之。
若至尊則于常武殿築台為拜天所。
重午日質明,陳設畢,百官班俟于球場樂亭南。
皇帝靴袍乘辇,宣徽使前導,由球場南門入,至拜天台,降辇至褥位。
皇太子以下百官皆詣褥位。
宣徽贊拜,皇帝再拜。
上香,又再拜。
排食抛盞畢,又再拜。
飲福酒,跪飲畢,又再拜。
百官陪拜,引皇太子以下先出,皆如前導引。
皇帝回辇至幄次,更衣,行射柳擊球之戲,亦遼俗也,金因尚之。
凡重五日拜天禮畢,插柳球場為兩行,當射者以尊卑序,各以帕識其枝,去地約數寸,削其皮而白之。
先以一人馳馬前導,後馳馬以無羽橫镞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馳去者為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
或斷其青處,及中而不能斷與不能中者為負。
每射,必伐鼓以助其氣。
已而擊球,各乘所常習馬,持鞠杖,杖長數尺,其端如偃月,分其衆為兩隊,共争擊一球,先于球場南立雙桓,置闆,下開一孔為門,而加網為囊,能奪得鞠擊入網囊者為勝。
或曰:『兩端對立二門,互相排擊,各以出門為勝。
』球狀小如拳,以輕韌木枵其中而朱之。
皆所以習跷捷也。
」此擊球制與近之Polo似,故不厭其詳,俟專家比較中西擊球有何異同。
元承金之拜天禮,然拜天時不射柳。
元人亦射柳擊球,僅視為習武之遊戲,不似遼人祈雨、金人拜天之隆重。
明代宮中亦有射柳之戲,沈德符《野獲編》及陸容《菽園雜記》均言及之。
曾見一圖,為明宣宗擊球圖,此圖民初有正書局印過,誤為元宮遊戲圖。
○十二 阊阖門開擁钺旄,千官侍立曉星高。
尚衣欲進龍服,錯捧天鵝織錦袍。
案:阊阖者,宮殿正門也。
《辍耕錄宮阙制度》條:京城「分十一門:正南曰麗正,南之右曰承順,南之左曰文明,北之東曰安貞,北之西曰健德,正東曰崇仁,東之右曰齊化,東之左曰光熙,正西曰和美,西之右曰肅清,西之左曰平則。
」又《元史地理志大都》條亦載此十一門名,此即所謂「虎踞龍盤十一門」者是也。
喬萊《西蒙野話》:「元建國曰大元,取大哉幹元之義也。
建元曰至元,取至哉坤元之義也。
殿曰大明,曰鹹甯,門曰文明,曰健德,曰雲從,曰順承,曰安貞,曰厚載,皆取諸乾坤二卦之辭也。
」至于宮之正門則有崇天、星拱、雲從、大明、日精、月華等,并見《辍耕錄》。
钺旄:《辍耕錄劈正斧》條:「劈正斧以蒼水玉碾造,高二尺有奇,廣半之。
……如天子登極、正旦、天壽節,禦大明殿會朝時,則一人執之,立于陛下酒海之前,盡所以正人不正之意。
」又《元史輿服志儀衛》條載殿上執事、殿下執事、殿下黃麾仗、殿下旗仗等子目,後二者與钺旄相當。
黃麾仗凡四百四十有八人,分布于丹墀左右,各五行。
殿下旗仗執護引屏,凡五百二十有八人,分左右以列。
故威儀極盛。
張昱《辇下曲》:「隻孫官樣清紅錦,裹肚圓文寶相珠,羽仗執金班控鶴,千人魚貫振嵩呼。
」案黃麾仗與旗仗相加,人數近千,殿上與殿下尚有執事者,則人數超過千人矣。
龍服:《元史輿服志》有衮龍服,或即龍服也:「衮龍服,制以青羅,飾以生色銷金帝星一、日一、月一、升龍四、複身龍四、山三十八、火四十八、華蟲四十八、虎蜼四十八。
」 尚衣:當系怯薛歹速古兒赤。
《元史兵志怯薛》條:「掌内府尚供衣服者,曰速古兒赤。
」 天鵝織錦袍:天鵝乃元代名禽,元宮中珍視海青者,即以其善擒天鵝也。
天鵝炙為迤北八珍之一,内廷美味也。
此詩所雲之天鵝織錦袍有兩種可能解釋:一,此種袍服材料系以天鵝絨為之;二,此種袍服上繡有天鵝之花紋。
以後種解釋可能性大。
蓋因金代春水(春獵)之服多鹘補鵝,雜花卉之飾。
又因文宗天曆年間宮中禦衣尚滿池嬌之花紋,即以池塘小景、鴛鴦等禽繡于禦服上,見柯九思《宮詞》注。
○十三 侍從常向北方遊,龍虎台前正麥秋。
信是上京無暑氣,行裝五月載貂裘。
案:此詩乃詠元帝每歲清暑上都事也。
龍虎台:周伯琦《龍虎台》詩注:「龍虎台在昌平境北,距居庸關二十五裡。
」其《扈從詩前序》又雲:「龍虎台在昌平境,又名新店,距京師僅百裡。
」故知龍虎台方位為在昌平境内,距大都約百裡,距居庸關約二十五裡,為元代名納缽。
乃賢《金台集上都紀行龍虎台》詩序雲:「大駕巡幸,往返皆駐跸台上。
」《元史》本紀屢載「大駕發大都,次大口,駐跸龍虎台」等語,即說明此處為兩都往來之咽喉也。
既為駐跸之行在焉,有時皇帝命詞臣賦詩于此。
《元史》卷一四三《馬祖常傳》:「文宗嘗駐跸龍虎台,祖常應制賦詩,尤被歎賞。
謂中原碩儒惟祖常。
」其所以負盛名者,即因每年元帝北巡南旋時,百官例須迎駕于此。
歐陽玄《圭齋集漁家傲南詞》記九月故事曰:「龍虎台前駝鼓響,擎仙掌,千官瓜果迎鸾仗。
」此地為迎銮納缽,由來已久。
王恽《龍虎台》詩序雲:「甲午秋九月二十八日迎谒,自懷來四過其下。
」 上京無暑氣:上都氣候洹寒,王恽《中堂事記》上曰:「開平府蓋聖上龍飛之地,歲丙辰(公曆一二五六年)始建都城,龍崗蟠其陰,灤江經其陽……然水泉淺,大冰負土,夏冷而冬冽,東北方極高寒處也。
」案上都即金人駐夏金蓮涼陉一帶之地,遼人曰王國崖者也。
《金史梁襄傳》曾論該地之氣候曰:「金蓮川在重山之北,地積陰冷,五谷不殖,郡縣難建,蓋自古極邊荒棄之壤也,氣候殊異,中夏降霜,一日之間寒暑交至。
」袁桷《開平集伏日書懷》詩:「伏日急雨來,端坐披重裘。
中天異寒暑,茲維帝王州。
碧草記初夏,堅冰在餘溝,野曠無留禽,積潦不複收。
」虞集《道園學古錄題灤陽胡氏雪溪集序》曰:「然灤水未秋冰已堅,尋常已不可舟,況雪時耶?」《黑鞑事略》曰:「其氣候寒冽,無四時八節……近而居庸關北如官山金蓮川等處,雖六月亦雪。
」盛夏亦雪,宜行裝載貂裘矣。
○十四 清甯殿裡見元勳,侍坐茶餘到日曛。
旋着内官開寶藏,剪絨段子禦前分。
案:清甯殿,上都大都旨有,今姑以此地之清甯殿為大都之清甯殿。
蕭洵《故宮遺錄》:「又後為清甯宮,宮制大略亦如前宮,後引抱長庑,遠連延春宮,其中皆以處嬖幸也。
外護金紅闌檻,各植花卉異石。
」據《庚申外史》,此宮乃于順帝至正十九年建。
然前此已有之,至正十一年焚毀,十九年重繕耳。
《草木子》曰:「至正十一年春正月二十二日夜,京師清甯殿火,焚寶玩萬計,由宦官熏鼠故也。
」十九年重修後,遂為元末名殿之一。
《元史順帝紀》:至正二十二年「皇太子嘗坐清甯殿,分布長席,列坐西番高麗諸僧。
」及明兵進逼大都,元朝之禦前會議即在此殿内舉行。
會議之結論為放棄大都,北奔上都,元祚遂絕于中土。
《元史順帝紀》:至正二十八年閏七月「丙寅,帝禦清甯殿,集三宮後妃、皇太子、皇太子妃,同議避兵北行。
」此乃公曆一三六八年,明洪武元年事也。
元勳:元代元勳多有根源的人,換言之,世臣也。
其祖上有大勳,子孫得世襲其爵位。
元末之元勳似以脫脫為最,因其與順帝父子關系密切也。
寶藏:《辍耕錄宮阙制度》條:鳳儀門外有内藏庫二十所。
《元史世祖紀》:「禁中出納分三庫:禦用寶玉、遠方異珍隸内藏,隻孫衣段隸右藏,常課衣段、淩羅缣布隸左藏。
」此地即言賞賜段子,乃開左藏矣。
剪絨段子。
《元史輿服志》:天子之質孫有納石失,金錦也;怯綿裡,剪茸也。
剪絨段子疑即剪茸也。
百官質孫,冬之服中有大紅怯綿裡一種。
○十五 瑞氣氤氲萬歲山,碧池一帶水潺湲。
殿旁種得青青豆,要識民生稼穑難。
[錢注]柯九思《宮詞》:「黑河萬裡連沙漠,世祖深思創業難。
數尺闌幹護香草,丹墀留與子孫看。
」注曰:「世祖建大内,移沙漠莎草于丹墀,示子孫無忘草地也。
」 案:此草名誓儉草。
《草木子》曰:「元世祖皇帝思太祖創業艱難,俾取所居之地青草一株,置于大内丹墀之前,謂之誓儉草,蓋欲使後世子孫知勤儉之節。
至正間,大司農達不花公作宮詞十數首,其一雲:『墨河萬裡金沙漠,世祖深思創業難。
卻望闌幹護青草,丹墀留與子孫看。
』」此詩與柯九思《宮詞》頗雷同,或系竄改柯詩而成?又張昱《辇下曲》亦詠及此草:「墀左朱闌草滿叢,世祖封植意尤濃。
艱難大業從茲起,莫忘龍沙汗馬功。
」案:此詩與前詩皆言及元太祖時曾為王罕所敗,至班朱泥河(或作巴泐渚納河)與後者同飲泥水,誓與諸人共甘苦之故事,故此草當生于班朱泥河畔。
此河在斡難河北,據布萊慈奈德E.Bretschneider言,此草球根,形似屬莎草科植物,生于沙漠之草也。
或生于班朱泥河畔者,可與「誓」字呼應也。
元太祖之将士,凡曾飲班朱泥河水者,恩寵不衰,其子孫為元代貴臣者甚夥。
元亡後王逢《無題》詩乃悼元之作,尚以「君心不隔丹墀草,祖誓無忘黑水河」為言,黑水河即班朱泥河也,即墨河,即元太祖極不景氣時與其從者同飲泥水之地也。
然此物似即烏拉草,「烏拉」本含有河之意,或可生于河畔,不獨班朱泥一地也。
然則殿前之青色植物乃草也,非豆也。
萬歲山:《辍耕錄》卷一《萬歲山》條:「萬歲山在大内西北,太液池之陽,金人名瓊華島。
」元好問《出都》詩名句「從教盡刬瓊華了,留住西山盡淚垂」即指此也。
「瓊島春陰」為燕京八景之一,遼金以來為内苑勝地,即今北海白塔一帶地方也。
或謂萬歲山即遼道宗才華冠世蕭皇後梳妝台,朱彜尊有《詠遼後洗妝樓寄調台城路》詞,有「殿角泥香,可留蕭字」之句,而事實不然。
瓊華島非遼代遺物,乃金朝章宗時築,為另一才華冠六宮之李宸妃之梳妝台。
乃賢《金台集南城詠古》詩凡十六首,其一為妝台,注雲:「李妃所築,在今昭明觀後。
妃嘗與章宗露坐,上曰:『二人土上坐。
』妃應聲曰:『一月日邊明。
』」柯九思《丹邱生稿》亦有同樣記載。
《堯山堂外紀》曰:「章宗為李宸妃建梳妝台于都城東北隅,今禁中瓊華島妝台本金故物也,目為遼蕭後梳洗樓誤。
」《日下舊聞》亦雲:「易之(乃賢字)去金不遠,其謂李元妃所作,可證相傳為遼遺迹之僞。
」金人之建築瓊華島也,《辍耕錄》曾載一極荒誕之故事,與回鹘傳說唐人以詭計破壞其聖山故事頗類似,本詩所謂瑞氣氤氲者,當即指此,茲略述之。
「浙省參政赫德爾嘗雲:『向任留守司都事時,聞故老言,國家起朔漠日,塞上有一山,形勢雄偉。
金人望氣者謂:「此山有王氣,非我之利。
」謀欲厭勝之,計無所出。
時國已多事,乃求通好入貢,既而曰:「它無所冀,願得某山,以鎮壓我土耳。
」衆皆鄙笑而許之。
金人乃大發卒,鑿掘辇運至幽州城北,積累成山,因開挑海子,栽植花木,營構宮殿,以為遊幸之所。
未幾金亡,世皇徙都之。
至元四年,興築宮城,山适在禁中,遂賜今名。
』」張昱《辇下曲》:「金計傾遼至
政是太平無事日,九重深處奏箫韶。
[錢注]周伯琦《詠大安閣》:「層甍複閣接青冥,金色浮圖七寶楹。
當日熙春今避暑,灤河不比漢昆明。
」注雲:「故宋熙春閣移建上京。
」張昱《辇下曲》:「祖宗詐馬宴灤都,挏酒啍啍載憨車。
向晚大安高閣上,紅竿雉帚掃珍珠。
」 案:元代首都有二。
曰大都,即今日北京,每年九月至次年三月皇帝居住于此。
曰上都,在今多倫附近,每年四月至八月皇帝避暑于此。
大安閣者,上都大内之正衙也。
元憲宗時,皇弟忽必烈王府之舊殿也。
虞集《道園學古錄》卷十《跋大安閣圖》:「世祖皇帝在藩,以開平為分地,即為城郭宮室。
取故宋熙春閣材于汴,稍損益之,以為此閣,名曰大安。
既登大寶,以開平為上都,宮城之内不作正衙。
此閣巋然,遂為前殿矣。
規制尊穩秀傑,後世誠無以加也。
」是故大安閣乃忽必烈潛邸王府正殿,建于元憲宗時。
《元史》卷六《世祖本紀》載至元三年十二月「建大安閣于上都」,與事實不盡符合。
根據前引之跋,則大安閣建于至元三年以前,是年當就世祖之潛邸,加以修繕、擴充,以便「朝羣臣,來萬方」耳。
大安閣為有元一代名建築物,元初三帝世祖、成宗、武宗,及末帝惠宗踐祚時,均在此閣中行禮。
宋之亡也,少帝北狩,即朝元世祖于此閣中。
至于閣之規模,王恽《秋澗集》卷三十八《熙春閣遺制記》曾叙述宋代熙春閣之規模,大安閣即熙春閣之後身,則由熙春閣遺制可推測大安閣之規模矣。
元時仁宗曾命畫院王振鵬作界畫《大安閣圖》,此圖即虞集所跋者。
惜今日此圖已佚,幸北宋驸馬王诜曾作《傑閣熙春圖》,尚在人間,見之則可推測大安閣之規模矣。
日人原田淑人曾在上都考古,所著《上都》對大安閣之遺迹及遺物頗有論列。
三宮:《草木子》曰:「元朝正後皆用雍吉剌氏……自正後以下,複立兩宮,其稱亦曰二宮皇後、三宮皇後。
」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卷二十九《元宮中稱皇後者不一》條,引《西峰談話》曰:「曆朝止一後,元時始有三宮之制……明朝仿之,雖不并稱皇後,而選一後必并立三宮,異日雖或别立皇貴妃,而初選之東西二宮,其尊如故雲。
」案:三宮之制,元代僅順帝一朝行之,非定例也。
《元史》卷一○六《後妃表序》曰:「後妃之制,厥有等威,其來尚矣。
元初,因其國俗,不娶庶姓,非此族也,不居嫡選。
當時史臣以為舅甥之貴,蓋有周姬、齊姜之遺意,曆世守之,固可嘉也。
然其居則有曰斡耳朶之分,沒複有繼承守宮之法。
位号之淆,名分之渎,則亦甚矣。
」何謂斡耳朶?元起朔漠,穹廬以居,其皇帝所居之氈帳曰斡耳朶,與中國之宮室相當。
國主居于斡耳朶中,遊獵時便于移徙也。
元代諸帝之斡耳朶,皆有數座,如太祖之斡耳朶有四,太宗之斡耳朶有七,是也。
因諸斡耳朶相隔遙遠,每一座斡耳朶中有守斡耳朶皇後一人,位号甚崇,為皇帝之大妻。
然在守斡耳朶之皇後多位中,又以守第一斡耳朶(或稱大斡耳朶)之皇後最嫡,被稱為大皇後,此大皇後始與中國母儀天下之皇後相當。
每座斡耳朶中除守斡耳朶之皇後外,尚有皇後之号者若幹人,妃子之号者若幹人,故一帝有十幾位皇後。
太祖之皇後達二十二人。
然自世祖以來,漸采漢化,起城郭,營宮室,放棄其遊牧生活,遂一年中居于宮室中時日多,居于帳幕中之時日少,乃稱宮室為斡耳朶。
元末斡耳朶集中于兩都大内中,故皇後之數目亦減少。
順帝有皇後三人,皆居大都宮苑内,宜稱為三宮。
然非每朝皇帝皆有三宮也。
皇後列坐禦朝,元制也。
波斯書籍中保存蒙古帝後列坐臨朝圖畫頗多。
○二 春日融龢上翠台,芳池九曲似流杯。
合香殿外花如錦,不是看花不敢來。
案:元宮中有香殿三座,有東西香殿者在玉德殿之兩側,而此詩所詠之香殿既與流杯池鄰近,當在西宮西禦苑内。
陶宗儀《辍耕錄宮阙制度》:「香殿在石假山上,三間,兩夾二間,柱廊三間,龜頭屋三間,丹楹,瑣窗,間金藻繪,玉石礎,琉璃瓦。
」 流杯池:《辍耕錄宮阙制度》記大都之西内曰:「後有流杯池,池東西流水圓亭二。
」蕭洵《故宮遺錄》:「又少東有流杯亭,中有白石床如玉,臨流小座,散列數多,刻石為水獸,潛躍其旁,塗以黃金。
又皆親制水鳥浮杯,機動流轉而行勸罰,必盡歡洽。
」《元史》卷三十六《文宗紀》:天曆三年五月「賜燕鐵木兒宴于流杯池」。
流杯池為元代宮廷内建築術語之一,如盝頂殿焉。
又缙山行宮亦有流杯池。
《元史》卷一三八《燕鐵木兒傳》:「賜龍慶州之流杯園池水硙土田。
」而此種建築術,唐宋時已有,非元之創制也。
○三 椶殿巍巍西内中,禦筵箫鼓奏熏風。
諸王驸馬鹹稱壽,滿酌葡萄飲玉锺。
[錢注]張昱《辇下曲》:「國戚來朝摠盛容,左班翹鹖右王封,功臣帶砺河山誓,萬歲千秋樂未終。
靜瓜約椶殿西東,頒宴諸王禮數隆,酋長巡觞宣上旨,盡教滿酌大金锺。
」 案:元大都及上都均有椶殿,取椶榈木為原料而築之。
此詩所雲之椶殿,當系上都之椶殿,因在西内中也。
周伯琦《近光集扈從詩後序》雲:「車駕既幸上都,以六月十四日大宴宗親世臣、環衛官于西内椶殿,凡三日。
」《馬可波羅行紀》中言在上都有一竹宮,為避暑勝地,或即指椶殿,因賞心樂事在此舉行也。
傳聞Coleridge讀至此宮而酣睡,遂夢遊其境,作忽必烈汗一詩,以描寫其夢中所見,首雲: InXanadudidKublaKhan AStatelypleasure-domedecree. 又傳聞英王威廉第四于一八二一年在倫敦近郊建一王家避暑地(TheRoyalPavilionBrighton),有仿竹宮之意,遊人入宮後确有此感。
葡萄酒:乃元宮中名飲料之一,有功者賞以葡萄酒。
《草木子》雲:「葡萄酒、答剌吉酒自元朝始。
」案:唐時中國曾有自外國進貢或輸入之葡萄酒,美人Laufer之Sino-Iranica一書,考證出唐太宗時葡萄酒已輸入中國,自九世紀後斷絕,故宋代無葡萄酒。
元初葡萄酒由西域輸入,世祖以來太原平陽一帶皆盛植葡萄,釀葡萄酒,然酒味不及西域造者之醇。
薩都剌《上京即事》詩:「一派箫韶起半空,水晶行殿玉屏風,諸王舞蹈千官賀,齊捧葡萄壽兩宮。
」 ○四 雨順風調四海甯,丹墀大樂列優伶。
年年正旦将朝會,殿内先觀玉海青。
[錢注]柯九思《宮詞》:「元戎承命獵郊垧,勅賜新羅白海青,得隽歸來如奏凱,天鵝馳進入宮廷。
」注:「海青,海東俊鹘也,白者尤貴。
」 案:海東青蒙古名升豁兒,珍禽也。
此物身驅短小,善擒鵝鹜,尤善擒天鵝。
天鵝為元宮禦廚八珍之一,極為元帝所珍視,故以賞賜海青于臣下為極恩。
《草木子》曰:「海東青,鹘之至俊者也。
出于女真,在遼國已極重之,因是起變,而契丹以亡。
其物善擒天鵝,飛放時旋風羊角而上,直入雲際,能得頭鵝者元朝宮裡賞鈔五十錠。
」《元史地理志》雲:合蘭府水達達「有俊禽,曰海東青,由海外飛來,至奴兒幹,土人羅之,以為土貢」。
元時水達達地方産海青,因捕海青頻繁,緻激起叛亂。
《順帝紀》曰:至正六年夏四月「遼陽為捕海東青煩擾,吾者野人及水達達皆叛」。
元代怯薛官有昔寶赤者,即海東青飼養人也。
《辍耕錄昔寶赤》條:「昔寶赤,鷹房之執役者。
每歲以所養海東青有獲頭鵝者,賞黃金一錠。
頭鵝,天鵝也,以首得之,又重過三十餘斤,且以進禦膳,故曰頭。
」至于遼時重海東青之因,一為遼有頭鵝宴風俗,春季獵于河泺,以得頭鵝,薦廟,開大宴,二為天鵝腹中或有東珠也,見《遼史》卷三二《營衛志春捺缽》、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
列優伶:為元代大都會、大筵會時必備節目之一。
楊允孚《泺京雜詠》詩:「儀鳳伶官樂既成,仙風吹送下蓬瀛,花冠簇簇停歌舞,獨喜箫韶奏太平。
」注雲:「儀鳳司,天下樂工隸焉,每宴,教坊美女必花冠錦繡,以備供奉。
」《元史》卷一四三《巙巙傳》:「國制,大樂諸坊鹹隸本部(禮部),遇公燕,衆伎畢陳,巙巙視之泊如,僚佐以下皆肅然。
」列優伶是蒙古人因金舊俗,有喝盞之禮。
《辍耕錄喝盞》條:「天子凡宴飨,二人執酒殇立于右階,一人執拍闆立于左階。
執闆者抑揚其聲,贊曰斡脫,執觞者如其聲和之,曰打弼,則執闆者節一拍從。
而王侯卿相合坐者坐,合立者立。
于是衆樂皆作,然後進酒詣上前。
上飲畢,授觞,衆樂皆止,别奏曲以飲陪位之官,謂之合盞。
」《馬可波羅行紀》第八十五章亦雲:「大汗飲時,衆樂皆作,樂器無數。
」 ○五 東風吹綻牡丹芽,漠漠輕陰護碧紗。
向曉内園春色重,滿欄清露濕桃花。
牡丹芽:蕭洵《故宮遺錄》雲:「後苑中有金殿,楹窗扉皆裹以金,四外盡植牡丹,百餘本,高可五尺。
」元時極重牡丹花,工部官設法移植名本于宮中。
蘇天爵《國朝名臣事略》卷七《平章廉文正王(希憲)》曰:「時營繕東宮,工部官請曰:『牡丹名品,惟相公家,乞移植數本,太子知出公家矣。
』王曰:『若出特命,園雖先業,一無所靳。
我早事聖主,備位宰相,未嘗曲丐恩幸,方爾病退,顧以花求媚耶?』請者愧止。
」 ○六 上都四月衣金紗,避暑随銮即是家。
納缽北來天氣冷,隻宜栽種牡丹花。
案:上都,即馬可波羅所謂之Xanadu是也。
《元史地理志》曰:「上都路,唐為奚、契丹地。
金平契丹,置桓州,元初為劄剌兒部、兀魯郡王營幕地。
憲宗五年,命世祖居其地,為巨鎮。
明年,世祖命劉秉忠相宅于桓州東、泺水北之龍岡。
中統元年,為開平府。
五年,以阙庭所在,加号上都,歲一幸焉。
」其今址在多倫西北四十公裡,其經緯度為東經一一六度十分,北緯四十二度三十六分。
以Tchaonai-man-Soume-hoton名,猶言一○八廟,曾在Danville之地圖上出現。
至于其情況與考古工作,見《口北三廳志》及日人原田淑人《上都》。
金紗:範玉壺《上都》詩:「上都五月雪飛花,頃刻銀妝十萬家。
說與江南人不信,隻穿皮襖不穿紗。
」楊瑀注雲:「餘屢為灤陽之行,每歲七月半,郡人傾城出南門外祭奠,婦人悉穿金紗,謂之『賽金紗』,以為節序之稱也。
」 避暑:每年元代諸帝于夏季住上都,故元人皆稱上都為清暑之地。
《元文類經世大典工典總序宮苑》條:「國家龍飛朔土,始于和甯營萬安諸宮。
及定鼎幽燕,乃大建朝廷城郭宗廟宮室府庫……又以開平為上都,夏行幸則至焉。
」《元史》卷一八四《崔敬傳》:「世祖以上都為清暑之地,車駕巡幸以為常。
」胡助《純白齋類稿灤陽十詠》詩:「年年清暑大安閣。
」上都在灤河之陽,故亦名灤陽,又名灤京。
納缽:《元史百官志》:「經正監,秩正三品,掌營盤納缽及标撥投下草地,有詞訟則治之。
」楊允孚《灤京雜詠》詩:「納寶盤營象辇來,畫簾氈暖九重開。
大臣奏罷行程記,萬歲聲傳龍虎台。
」注雲:「龍虎台,納寶地也。
凡車駕行幸宿頓之所,謂之納寶,又名納缽。
」周伯琦《扈從詩前序》:「大駕北巡上京,例當扈從。
是日啟行至大口,留信宿,曆皇後店、皂角至龍虎台,皆納缽也。
國語曰納缽者,猶漢言宿頓所也。
」而納缽乃遼人用語,元因襲者,遼謂之捺缽。
《遼史營衛志》:「遼國盡有大漠,浸包長城之境,因宜為治,秋冬違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漁,歲以為常,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缽。
」《燕北錄》:「所謂捺缽者,戎主所至處也。
」《文昌雜錄》雲:「北虜謂住坐處曰捺缽,四時皆然,如春捺缽之類是也,不曉其義。
近者彼國中書舍人王師儒來修祭奠,餘充接伴使,因以問,師儒答雲:『是契丹家語,猶言行在也。
』」此語金代因之,《金史章宗紀》:泰和二年「谕有司曰:金井捺缽不過二三日留」。
又《大金國志熙宗紀》:皇統三年「谕尚書省,将循契丹故事,四時遊獵,春水秋山,冬夏剌缽」。
「剌缽」下注雲:「剌缽者,契丹語,所在之意。
」是故,皇帝巡幸之時,其駐跸之行宮即納缽,王師儒所謂行在之義,最得正鹄。
傅樂煥有《遼代四時捺缽考》論遼之納缽制度。
牡丹花:上都芍藥極盛,牡丹芍藥本為一物。
元人詠詩,頗多言及上都芍藥者。
楊允孚《灤京雜詠》:「東風亦肯到天涯,燕子飛來相國家,若較内園紅芍藥,洛陽輸卻牡丹花。
」注雲:「内園芍藥迷望,亭亭直上數尺許,花大如鬥。
揚州芍藥稱第一,終不及上京也。
」周伯琦《詐馬行》:「曲欄紅藥翻簾栊。
」袁桷《開平集次韻李伯宗學士途中述懷》:「深紅芍藥勝春時。
」 ○七 合香殿倚翠峰頭,太液波澄暑雨收。
兩岸垂楊千百尺,荷花深處戲龍舟。
[錢注]張昱《辇下曲》:「直教海子望蓬萊,青雀傳言日幾回。
為造龍舟載天姆,院家催造畫圖來。
」 案:元太液池在大内之西,即今三海之地也。
蒙古人稱湖曰海子。
蕭洵《故宮遺錄》曰:「海(湖)廣可五六裡,駕飛橋于海中,西渡半起瀛洲圓殿,繞為石城,散作洲島。
」故海中央為儀天殿,如海中島也。
《辍耕錄宮阙制度》條:「太液池在大内西……植芙蓉。
儀天殿在池中圓坻上,當萬壽山,十二楹,高三十五尺,圍七十尺。
」既植芙蓉,則宜蕩舟于荷花深處矣。
太液秋色為「燕京八景」之一,太液芙蓉則詩人品題之物也。
元之儀天殿,即明清之承光殿,惟今非在水中央,東與陸連耳。
團城當即《辍耕錄》之圓坻,為元宮苑惟一可辨認之地,元代大宴時盛酒湩之大玉甕今貯于此。
戲舟:元起朔漠,胡人不善弄舟,元世祖時代宮中不以戲龍舟聞。
成宗多病,卧榻有年,皇帝作蕩龍舟之戲,未見之史傳,惟此時蒙人漸染漢俗,龍舟之物或已傳入宮中。
及武宗時,則宮中有大規模龍舟之戲,陶宗儀《元氏掖庭記》曰:「己酉仲秋,武宗與諸嫔妃泛舟于禁苑太液池中。
月色射波,波光映天。
綠荷香藻吐秀,遊魚浮鳥競戲羣集。
于是畫鹢中流,蓮舟夾持。
舟上各設女軍,居左者号曰鳳隊,居右者号曰鶴團。
又彩帛結成采蓮采菱之舟,往來如飛。
」 武宗之時既已有戲舟之娛樂,此後元代諸帝皆仍守此俗。
《元史仁宗紀》:至大四年「傳旨給驿往取杭州所造龍舟,省臣谏曰:『陛下踐祚,誕告天下,凡非宣索,毋得擅進。
誠取此舟,有乖前诏。
』诏止之」。
又,《英宗紀》:至治二年十一月「造龍船三艘」。
又,《元史》卷一八五《蓋苗傳》:「文宗幸護國仁王寺,泛舟玉泉。
」至順帝時代,則龍舟之構造巧妙,超越前古。
《元史順帝紀》:至正十四年「帝于内苑造龍船,委内官供奉少監塔思不花監工。
帝自制其樣。
船首尾長一百二十尺,廣二十尺,前瓦簾棚、穿廊、兩暖閣,後吾殿樓子,龍身并殿宇用五彩金妝,前有兩爪。
上用水手二十四人,身衣紫衫,金荔枝帶,四帶頭巾,于船兩旁下各執篙一。
自後宮至前宮山下海子内,往來遊戲,行時,其龍首眼口爪尾皆動。
」馬祖常《拟唐宮詞》:「合宮舟泛躍龍池,端午争懸百彩絲。
新賜承恩脂粉硙,上陽不敢妒蛾眉。
」 ○八 屍谏靈公演傳奇,一朝傳到九重知。
奉宣赍與中書省,諸路都教唱此詞。
案:「屍谏靈公」當系指鮑天佑氏所作之雜劇《史魚屍谏衛靈公》而言,此劇現已佚散,剩有正宮白鶴子一曲,存于趙景深着《元人雜劇輯逸》中。
中書省:元之官制異于金制者,即金以尚書省總理一切政務,元以中書省總理一切政務也。
《元史》卷八十五《百官志》曰:「其總政務者曰中書省,秉兵柄者曰樞密院,司黜陟者曰禦史台。
體統既立,其次在内者,則有寺,有監,有衛,有府;在外者,則有行省,有行台,有宣慰司,有廉訪司。
」中國行省之名本為行中書省之簡稱,始于元時,迄未改。
諸路:案:自封建改為郡縣後,有天下者,漢隋唐明清為盛,然幅員之廣鹹不逮元。
元因版圖遼廓,故除中央所在之地曰腹裡外,析其國土為十一省以治之。
腹裡地方之行政機關曰中書省,在外之行政機關曰行中書省。
《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立中書省一,行中書省十有一:曰嶺北,曰遼陽,曰河南,曰陝西,曰四川,曰甘肅,曰雲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廣,曰征東(高麗),分鎮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軍四,安撫司十五,縣一千一百二十七。
」故路為行省下之一行政單位。
元代之路多設于政治經濟交通地位重要之地,如大都路、上都路等是。
又案:此詩為朱有炖作,而王靜安《錄曲餘談》誤為楊廉夫作,非也。
○九 臙粉錢關歲歲新,例教出外探諸親。
歸來父母曾相矚,侍奉尤當效力頻。
案:此詩當指元宮女言,可外出探親,幸也。
○十 興和西路獻時新,猩血平波顆顆勻。
捧入内庭分品第,一時宣賜與功臣。
案:興和路,《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興和路,唐屬新州。
金置柔遠鎮,後升為縣,又升撫州,屬西京。
元中統三年以郡為内輔,升隆興路總管府,建行宮。
」元武宗曾營中都于此地附近。
周伯琦《扈從詩後序》:「興和路者,世皇所創置也。
歲北巡,東出西還,故置有司為供億之所。
城郭周完,阛阓叢夥,可三千家。
市中佛閣頗雄偉。
府之西南,名新城,武宗築行宮其地,故又名中都。
棟宇今多頹圮,蓋大駕久不臨矣。
」據《清一統志》,則該地最富水草,「宜牛馬羣牧,民得刈獲,一舉兩得,何計乎寒」。
是地相當于今河北涿鹿。
獻時新:元初本無此制度,後乃沿遼金遺俗。
《遼史》卷四十九《禮志》:「四時有薦新。
」《太宗紀》雲:天顯五年秋七月「薦時果于太祖廟」。
六年七月又有同樣記載。
原廟既有薦新之禮,則鄰國遂有時新之贈。
《遼史太宗紀》:天顯七年,「唐盧龍軍節度使趙德鈞遣人進時果。
」《冊府元龜》:天福六年九月,「遣供奉官李延業以時果送于契丹。
」又,天福七年閏三月,「遣殿直馬延禮、内□王延斌送櫻桃于契丹。
」金沿遼人故事,有薦新儀。
元仍金俗亦然。
《元史》卷七十五《祭祀志》曾詳記薦新儀式。
猩血:以猩猩血為染料,曾見于《華陽國志》。
元時曾大規模用猩猩血于染織。
法王路易第九(st.Louis)之使者盧布盧克(WilliamofRubruck)于元憲宗蒙哥汗時來和林時,曾遇一僧,着鮮豔異常之衣,詢其顔料從何而來,則聞如是之故事:「在中國東部,有極貌似人類之動物,穴居岩洞中,獵人若以啤酒誘之,彼即呼朋喚友而來,此時獵人須隐匿暗處。
諸動物既集,乃舉酒相囑曰:『猩猩、猩猩(疑為「請請、請請」之誤)。
』遂痛飲而酣醉。
此時獵人出現,剌其頸血,即此顔料也。
」此地以猩血喻深紅色。
平波:平波既為時新,其為鮮果也明矣。
張昱《辇下曲》:「西番僧果依時供,小籠黃旗帶露裝,滿馬塵沙兼日夜,平坡紅豔露猶香。
」平坡即平波也。
周伯琦《扈從詩後序》:「宣德,宣平縣境也,地宜樹木,園林連屬,宛然燕南。
有禦花園,雜植諸果,中置行宮。
果有名平波者,似來禽而大,味甘松,相傳種自西域來,故又名之曰回回果,皆殊品也。
」元太醫忽思慧《飲膳正要》曰:「平波味甘,無毒,止渴生津,置衣服筴笥中,香氣可愛。
」該書胪列一切果品,獨無蘋果,故平波即蘋果之對音,可想而喻。
此字尚有其它對音,如蘋婆。
總之,皆代表其自外國輸入。
《辭源蘋果》條:「蘋果亦名頻婆果,乃産于美洲,傳入中國者。
」誠然煙台蘋果乃自美傳入者,但遠在哥倫布到達新大陸時,中國已植平波矣。
此物以高加索以南之東南歐與西南亞為祖家,既名回回果,則由回教國家輸入。
甚疑平波乃元時始輸入中國者,故為殊品。
○十一 王孫王子值三春,火赤相随出内門。
射柳擊球東苑裡,流星駿馬蹴紅塵。
[錢注]來複《燕京雜詠》:「錦貂公子躍龍門,不怕金吾夜漏催。
阿剌聲高禮闆急,棕毛别殿宴春回。
」 案:火赤,乃火兒赤也,為元怯薛官(宿衛士)之一種。
《元史》卷九十九《兵志宿衛》:「怯薛者,猶言番直宿衛也。
……其它預怯薛之職而居禁近者,分冠服、弓矢、食飲、文史、車馬、廬帳、府庫、醫藥、蔔祝之事,悉世守之。
……主弓矢鷹隼之事者曰火兒赤。
按火兒赤在《元朝秘史》中作「豁兒赤」,譯文作「帶弓箭者」,「豁兒」即蒙古語「箭筒」也。
《元史》卷八十《輿服志》曰:「佩弓矢十人。
」注曰:「國語曰火兒赤。
」《元史》卷一二九《阿剌罕傳》曰:「祖撥徹事太祖,為火兒赤。
」《黑鞑事略》曰:「環衛則曰火魯赤。
」皆指此也。
射柳擊球:射柳擊球乃遼金故事。
射柳系遼代祈雨儀。
《遼史》卷四十九《禮志吉儀瑟瑟儀》:「若旱,擇吉日行瑟瑟儀以祈雨。
前期,置百柱天棚。
及期,皇帝緻奠于先帝禦容,乃射柳。
皇帝再射,親王宰執以次各一射。
中柳者質志柳者冠服,不中者以冠服質之。
不勝者進飲于勝者,然後各歸其冠服。
又翼日,植柳天棚之東南,巫以酒醴、黍稷薦植柳,祝之。
皇帝皇後祭東方畢,子弟射柳,皇族國舅羣臣與禮者,賜物有差。
」此種射柳儀,為遼蘇可汗所制,為遼朝大典。
每谒宗廟或陵寝,即射柳。
《契丹國志宮室制度》條:「每谒木葉山,即射柳枝。
」《遼史》卷三《太宗紀》:天顯四年五月「戊子,射柳于太祖行宮」。
卷四:會同五年四月「丙子,晉遣使進射柳鞍馬」。
卷七《穆宗紀》:應曆十七年四月,「射柳祈雨」。
射柳之時節多在五月。
至金,則定以重午日射柳,歲以為常,朝廷視為習武要典。
《金史太祖紀》:收國元年五月「甲戌,拜天射柳。
故事,五月五日、七月十五日、九月九日拜天射柳,歲以為常。
」《世宗紀》:大定三年五月「乙未,以重五,幸廣樂園射柳,命皇太子親王百官皆射,勝者賜物有差。
上複禦常武殿,賜宴擊球。
自是歲以為常。
」又大定十七年五月「幸姚村澱,閱七品以下官及宗室子、諸局承應人射柳,賞有差」。
王實甫雜劇《四丞相高會麗春堂》即根據世宗朝重五日廣樂園射柳故事也。
至于金代射柳儀意義與遼不同,遼人射柳祈雨,金代射柳拜天,其儀式《金史禮樂志》詳載之:「金因遼舊俗,以重午、中元、重九日行拜天之禮。
重午于鞠場,中元于内殿,重九于都城外。
其制,刳木為盤,如舟狀,赤為質,畫雲鶴文。
為架高五六尺,置盤其上,薦食物其中,聚宗族拜之。
若至尊則于常武殿築台為拜天所。
重午日質明,陳設畢,百官班俟于球場樂亭南。
皇帝靴袍乘辇,宣徽使前導,由球場南門入,至拜天台,降辇至褥位。
皇太子以下百官皆詣褥位。
宣徽贊拜,皇帝再拜。
上香,又再拜。
排食抛盞畢,又再拜。
飲福酒,跪飲畢,又再拜。
百官陪拜,引皇太子以下先出,皆如前導引。
皇帝回辇至幄次,更衣,行射柳擊球之戲,亦遼俗也,金因尚之。
凡重五日拜天禮畢,插柳球場為兩行,當射者以尊卑序,各以帕識其枝,去地約數寸,削其皮而白之。
先以一人馳馬前導,後馳馬以無羽橫镞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馳去者為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
或斷其青處,及中而不能斷與不能中者為負。
每射,必伐鼓以助其氣。
已而擊球,各乘所常習馬,持鞠杖,杖長數尺,其端如偃月,分其衆為兩隊,共争擊一球,先于球場南立雙桓,置闆,下開一孔為門,而加網為囊,能奪得鞠擊入網囊者為勝。
或曰:『兩端對立二門,互相排擊,各以出門為勝。
』球狀小如拳,以輕韌木枵其中而朱之。
皆所以習跷捷也。
」此擊球制與近之Polo似,故不厭其詳,俟專家比較中西擊球有何異同。
元承金之拜天禮,然拜天時不射柳。
元人亦射柳擊球,僅視為習武之遊戲,不似遼人祈雨、金人拜天之隆重。
明代宮中亦有射柳之戲,沈德符《野獲編》及陸容《菽園雜記》均言及之。
曾見一圖,為明宣宗擊球圖,此圖民初有正書局印過,誤為元宮遊戲圖。
○十二 阊阖門開擁钺旄,千官侍立曉星高。
尚衣欲進龍服,錯捧天鵝織錦袍。
案:阊阖者,宮殿正門也。
《辍耕錄宮阙制度》條:京城「分十一門:正南曰麗正,南之右曰承順,南之左曰文明,北之東曰安貞,北之西曰健德,正東曰崇仁,東之右曰齊化,東之左曰光熙,正西曰和美,西之右曰肅清,西之左曰平則。
」又《元史地理志大都》條亦載此十一門名,此即所謂「虎踞龍盤十一門」者是也。
喬萊《西蒙野話》:「元建國曰大元,取大哉幹元之義也。
建元曰至元,取至哉坤元之義也。
殿曰大明,曰鹹甯,門曰文明,曰健德,曰雲從,曰順承,曰安貞,曰厚載,皆取諸乾坤二卦之辭也。
」至于宮之正門則有崇天、星拱、雲從、大明、日精、月華等,并見《辍耕錄》。
钺旄:《辍耕錄劈正斧》條:「劈正斧以蒼水玉碾造,高二尺有奇,廣半之。
……如天子登極、正旦、天壽節,禦大明殿會朝時,則一人執之,立于陛下酒海之前,盡所以正人不正之意。
」又《元史輿服志儀衛》條載殿上執事、殿下執事、殿下黃麾仗、殿下旗仗等子目,後二者與钺旄相當。
黃麾仗凡四百四十有八人,分布于丹墀左右,各五行。
殿下旗仗執護引屏,凡五百二十有八人,分左右以列。
故威儀極盛。
張昱《辇下曲》:「隻孫官樣清紅錦,裹肚圓文寶相珠,羽仗執金班控鶴,千人魚貫振嵩呼。
」案黃麾仗與旗仗相加,人數近千,殿上與殿下尚有執事者,則人數超過千人矣。
龍服:《元史輿服志》有衮龍服,或即龍服也:「衮龍服,制以青羅,飾以生色銷金帝星一、日一、月一、升龍四、複身龍四、山三十八、火四十八、華蟲四十八、虎蜼四十八。
」 尚衣:當系怯薛歹速古兒赤。
《元史兵志怯薛》條:「掌内府尚供衣服者,曰速古兒赤。
」 天鵝織錦袍:天鵝乃元代名禽,元宮中珍視海青者,即以其善擒天鵝也。
天鵝炙為迤北八珍之一,内廷美味也。
此詩所雲之天鵝織錦袍有兩種可能解釋:一,此種袍服材料系以天鵝絨為之;二,此種袍服上繡有天鵝之花紋。
以後種解釋可能性大。
蓋因金代春水(春獵)之服多鹘補鵝,雜花卉之飾。
又因文宗天曆年間宮中禦衣尚滿池嬌之花紋,即以池塘小景、鴛鴦等禽繡于禦服上,見柯九思《宮詞》注。
○十三 侍從常向北方遊,龍虎台前正麥秋。
信是上京無暑氣,行裝五月載貂裘。
案:此詩乃詠元帝每歲清暑上都事也。
龍虎台:周伯琦《龍虎台》詩注:「龍虎台在昌平境北,距居庸關二十五裡。
」其《扈從詩前序》又雲:「龍虎台在昌平境,又名新店,距京師僅百裡。
」故知龍虎台方位為在昌平境内,距大都約百裡,距居庸關約二十五裡,為元代名納缽。
乃賢《金台集上都紀行龍虎台》詩序雲:「大駕巡幸,往返皆駐跸台上。
」《元史》本紀屢載「大駕發大都,次大口,駐跸龍虎台」等語,即說明此處為兩都往來之咽喉也。
既為駐跸之行在焉,有時皇帝命詞臣賦詩于此。
《元史》卷一四三《馬祖常傳》:「文宗嘗駐跸龍虎台,祖常應制賦詩,尤被歎賞。
謂中原碩儒惟祖常。
」其所以負盛名者,即因每年元帝北巡南旋時,百官例須迎駕于此。
歐陽玄《圭齋集漁家傲南詞》記九月故事曰:「龍虎台前駝鼓響,擎仙掌,千官瓜果迎鸾仗。
」此地為迎銮納缽,由來已久。
王恽《龍虎台》詩序雲:「甲午秋九月二十八日迎谒,自懷來四過其下。
」 上京無暑氣:上都氣候洹寒,王恽《中堂事記》上曰:「開平府蓋聖上龍飛之地,歲丙辰(公曆一二五六年)始建都城,龍崗蟠其陰,灤江經其陽……然水泉淺,大冰負土,夏冷而冬冽,東北方極高寒處也。
」案上都即金人駐夏金蓮涼陉一帶之地,遼人曰王國崖者也。
《金史梁襄傳》曾論該地之氣候曰:「金蓮川在重山之北,地積陰冷,五谷不殖,郡縣難建,蓋自古極邊荒棄之壤也,氣候殊異,中夏降霜,一日之間寒暑交至。
」袁桷《開平集伏日書懷》詩:「伏日急雨來,端坐披重裘。
中天異寒暑,茲維帝王州。
碧草記初夏,堅冰在餘溝,野曠無留禽,積潦不複收。
」虞集《道園學古錄題灤陽胡氏雪溪集序》曰:「然灤水未秋冰已堅,尋常已不可舟,況雪時耶?」《黑鞑事略》曰:「其氣候寒冽,無四時八節……近而居庸關北如官山金蓮川等處,雖六月亦雪。
」盛夏亦雪,宜行裝載貂裘矣。
○十四 清甯殿裡見元勳,侍坐茶餘到日曛。
旋着内官開寶藏,剪絨段子禦前分。
案:清甯殿,上都大都旨有,今姑以此地之清甯殿為大都之清甯殿。
蕭洵《故宮遺錄》:「又後為清甯宮,宮制大略亦如前宮,後引抱長庑,遠連延春宮,其中皆以處嬖幸也。
外護金紅闌檻,各植花卉異石。
」據《庚申外史》,此宮乃于順帝至正十九年建。
然前此已有之,至正十一年焚毀,十九年重繕耳。
《草木子》曰:「至正十一年春正月二十二日夜,京師清甯殿火,焚寶玩萬計,由宦官熏鼠故也。
」十九年重修後,遂為元末名殿之一。
《元史順帝紀》:至正二十二年「皇太子嘗坐清甯殿,分布長席,列坐西番高麗諸僧。
」及明兵進逼大都,元朝之禦前會議即在此殿内舉行。
會議之結論為放棄大都,北奔上都,元祚遂絕于中土。
《元史順帝紀》:至正二十八年閏七月「丙寅,帝禦清甯殿,集三宮後妃、皇太子、皇太子妃,同議避兵北行。
」此乃公曆一三六八年,明洪武元年事也。
元勳:元代元勳多有根源的人,換言之,世臣也。
其祖上有大勳,子孫得世襲其爵位。
元末之元勳似以脫脫為最,因其與順帝父子關系密切也。
寶藏:《辍耕錄宮阙制度》條:鳳儀門外有内藏庫二十所。
《元史世祖紀》:「禁中出納分三庫:禦用寶玉、遠方異珍隸内藏,隻孫衣段隸右藏,常課衣段、淩羅缣布隸左藏。
」此地即言賞賜段子,乃開左藏矣。
剪絨段子。
《元史輿服志》:天子之質孫有納石失,金錦也;怯綿裡,剪茸也。
剪絨段子疑即剪茸也。
百官質孫,冬之服中有大紅怯綿裡一種。
○十五 瑞氣氤氲萬歲山,碧池一帶水潺湲。
殿旁種得青青豆,要識民生稼穑難。
[錢注]柯九思《宮詞》:「黑河萬裡連沙漠,世祖深思創業難。
數尺闌幹護香草,丹墀留與子孫看。
」注曰:「世祖建大内,移沙漠莎草于丹墀,示子孫無忘草地也。
」 案:此草名誓儉草。
《草木子》曰:「元世祖皇帝思太祖創業艱難,俾取所居之地青草一株,置于大内丹墀之前,謂之誓儉草,蓋欲使後世子孫知勤儉之節。
至正間,大司農達不花公作宮詞十數首,其一雲:『墨河萬裡金沙漠,世祖深思創業難。
卻望闌幹護青草,丹墀留與子孫看。
』」此詩與柯九思《宮詞》頗雷同,或系竄改柯詩而成?又張昱《辇下曲》亦詠及此草:「墀左朱闌草滿叢,世祖封植意尤濃。
艱難大業從茲起,莫忘龍沙汗馬功。
」案:此詩與前詩皆言及元太祖時曾為王罕所敗,至班朱泥河(或作巴泐渚納河)與後者同飲泥水,誓與諸人共甘苦之故事,故此草當生于班朱泥河畔。
此河在斡難河北,據布萊慈奈德E.Bretschneider言,此草球根,形似屬莎草科植物,生于沙漠之草也。
或生于班朱泥河畔者,可與「誓」字呼應也。
元太祖之将士,凡曾飲班朱泥河水者,恩寵不衰,其子孫為元代貴臣者甚夥。
元亡後王逢《無題》詩乃悼元之作,尚以「君心不隔丹墀草,祖誓無忘黑水河」為言,黑水河即班朱泥河也,即墨河,即元太祖極不景氣時與其從者同飲泥水之地也。
然此物似即烏拉草,「烏拉」本含有河之意,或可生于河畔,不獨班朱泥一地也。
然則殿前之青色植物乃草也,非豆也。
萬歲山:《辍耕錄》卷一《萬歲山》條:「萬歲山在大内西北,太液池之陽,金人名瓊華島。
」元好問《出都》詩名句「從教盡刬瓊華了,留住西山盡淚垂」即指此也。
「瓊島春陰」為燕京八景之一,遼金以來為内苑勝地,即今北海白塔一帶地方也。
或謂萬歲山即遼道宗才華冠世蕭皇後梳妝台,朱彜尊有《詠遼後洗妝樓寄調台城路》詞,有「殿角泥香,可留蕭字」之句,而事實不然。
瓊華島非遼代遺物,乃金朝章宗時築,為另一才華冠六宮之李宸妃之梳妝台。
乃賢《金台集南城詠古》詩凡十六首,其一為妝台,注雲:「李妃所築,在今昭明觀後。
妃嘗與章宗露坐,上曰:『二人土上坐。
』妃應聲曰:『一月日邊明。
』」柯九思《丹邱生稿》亦有同樣記載。
《堯山堂外紀》曰:「章宗為李宸妃建梳妝台于都城東北隅,今禁中瓊華島妝台本金故物也,目為遼蕭後梳洗樓誤。
」《日下舊聞》亦雲:「易之(乃賢字)去金不遠,其謂李元妃所作,可證相傳為遼遺迹之僞。
」金人之建築瓊華島也,《辍耕錄》曾載一極荒誕之故事,與回鹘傳說唐人以詭計破壞其聖山故事頗類似,本詩所謂瑞氣氤氲者,當即指此,茲略述之。
「浙省參政赫德爾嘗雲:『向任留守司都事時,聞故老言,國家起朔漠日,塞上有一山,形勢雄偉。
金人望氣者謂:「此山有王氣,非我之利。
」謀欲厭勝之,計無所出。
時國已多事,乃求通好入貢,既而曰:「它無所冀,願得某山,以鎮壓我土耳。
」衆皆鄙笑而許之。
金人乃大發卒,鑿掘辇運至幽州城北,積累成山,因開挑海子,栽植花木,營構宮殿,以為遊幸之所。
未幾金亡,世皇徙都之。
至元四年,興築宮城,山适在禁中,遂賜今名。
』」張昱《辇下曲》:「金計傾遼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