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一 清總論 清人戲曲,遜于明代,推原其故,約有數端。

    開國之初,沿明季餘習,雅尚詞章,其時人士,皆用力于詩文,而曲非所習,一也。

    乾嘉以還,經術昌明,名物訓诂,研鑽深造,曲家末藝,等諸自郐,一也。

    又自康雍後,家伶日少,台閣巨公,不意聲樂,歌場奏藝,僅習舊詞,間及新著,辄謝不敏,文人操翰,甯複為此?一也。

    又光宣之季,黃岡俗讴,風靡天下,内廷法曲,棄若土苴,民間聲歌,亦尚亂彈,上下成風,如飲狂藥,才士按詞,幾成絕響,風會所趨,安論正始?此又其一也。

    故論遜清戲曲,當以宣宗為斷。

    鹹豐初元,雅鄭雜矣。

    光宣之際,則巴人下裡,和者千人,益無與于文學之事矣。

    今自開國以迄道光,總述詞家,亦可屈指焉。

    大抵順康之間,以駿公、西堂、又陵、紅友為能,而最著者厥惟笠翁。

    翁所撰述,雖涉俳諧,而排場生動,實為一朝之冠。

    繼之者獨有雲亭、昉思而已。

    南洪北孔,名震一時,而律以詞範,則稗畦能集大成,非東塘所及也。

    迨乾嘉間則笠湖、心馀、惺齋、蝸寄、恒岩耳。

    道鹹間則韻珊、立人、蓬海耳。

    同光間則南湖、午閣,已不足入作家之列矣。

    一代人文,遠遜前明,抑又何也?雖然詞家之盛,固不如前代,而協律訂譜,實遠出朱明之上。

    且劇場舊格,亦有更易進善者,此則不可沒也。

    明代傳奇,率以四十出為度,少者亦三十出,拖沓泛濫,頗多疵病,即玉茗《還魂》,且多可議,又事實離奇,至山窮水盡處,辄假神仙鬼怪,以為生旦團圓之地。

    清人則取裁說部,不事臆造,詳略繁簡,動合機宜,長劇無冗費之辭,短劇乏局促之弊。

    又如《拈花笑》、《浮西施》等,以一折盡一事,俾便觀場,不生厭倦。

    楊笠湖之《吟風閣》,荊石山民之《紅樓夢》,分演固佳,合唱亦善,此較明人為優者一也。

    明人作詞,實無佳譜,《太和正音》正襯未明,甯庵《南譜》,搜集未遍。

    清則《南詞定律》出,闆式可遵矣,莊邸《大成譜》出,訂譜亦有依據矣。

    合東南之隽才,備廟堂之雅樂,于是幽險逼仄,夷為康莊,此較明人為優者一也。

    曲韻之作,始于挺齋,《中原》一書,所分陰陽,僅及平韻,上去二聲,未遑分配,操觚選聲,辄多龃龉。

    清則履清《輯要》,已及去聲,周氏《中州》,又分兩上,凡宮商高下之宜,有随調選字之妙,染翰填辭,無勞調舌,此較明人為優者一也。

    論律之書,明代僅有王、魏,魏則注重度聲,王則粗陳條例,其言雖工,未能備也。

    清則西河《樂錄》,已啟山林,東塾《通考》,詳述本末,淩氏之《燕樂考原》,戴氏之《長庚律話》,凡所論撰,皆足名家,不僅笠翁《偶寄》,可示法程,裡堂《劇說》,足資多識也,此較明代為優者又一也。

    況乎記載目錄,如黃文旸《曲海》,無名氏《彙考》,已轶《錄鬼》、《曲品》之前。

    訂定歌譜,如葉懷庭之《納書楹》,馮雲章之《吟香堂》,又駕臨川、吳江而上。

    總核名實,可邁前賢,惟作者無多,未免見绌,才難之歎,豈獨詞林,此又尚論者所宜平恕也。

    因複彙次群書,述之如次。

     二 清人雜劇 清人雜劇,就可見者,列目如下: 徐石麒四本:《拈花笑》、《浮西施》、《大轉輪》、《買花錢》。

     吳偉業二本:《臨春閣》、《通天台》。

     袁于令一本:《雙莺傳》。

     尤侗五本:《讀離騷》、《吊琵琶》、《桃花源》、《黑白衛》、《清平調》。

     宋琬一本:《祭臯陶》。

     嵇永仁一本:《續離騷》。

     孔尚任一本:《大忽雷》。

     蔣士铨七本:《四弦秋》、《一片石》、《第二碑》、《康衢樂》、《長生箓》、《升平瑞》、《忉利天》。

     桂馥《後四聲猿》四本:《放楊枝》、《投溷中》、《谒府帥》、《題園壁》。

     舒位《瓶笙館修箫譜》四本:《卓女當垆》、《樊姬擁髻》、《酉陽修月》、《博望訪星》。

     唐英《古柏堂》十本:《三元報》、《蘆花絮》、《梅龍鎮》、《面缸笑》、《虞兮夢》、《英雄報》、《女彈詞》、《長生殿補》、《十字坡》、《傭中人》。

     徐爔《寫心雜劇》十八本:《遊湖》、《述夢》、《醒鏡》、《遊梅遇仙》、《癡祝》、《虱談》、《青樓濟困》、《哭弟》、《湖山小隐》、《酬魂》、《祭牙》、《月夜談禅》、《問蔔》、《悼花》、《原情》、《壽言》、《覆墓》、《入山》。

     周文泉《補天石》八本:《宴金台》、《定中原》、《河梁歸》、《琵琶語》、《紉蘭佩》、《碎金牌》、《沈如鼓》、《波弋香》。

     楊潮觀《吟風閣》三十二本:《新豐店》、《大江西》、《替龍行雨》、《黃石婆》、《快活山》、《錢神廟》、《晉陽城》、《邯鄲郡》、《賀蘭山》、《朱衣神》、《夜香台》、《矯诏發倉》、《魯連台》、《荷花蕩》、《二郎神》、《笏谏》、《配瞽》、《露筋》、《挂劍》、《卻金》、《下江南》、《藍關》、《荀灌娘》、《葬金钗》、《偷桃》、《換扇》、《西塞山》、《忙牙姑》、《凝碧池》、《大蔥嶺》、《罷宴》、《翠微亭》。

     陳棟三本:《苎蘿夢》、《紫姑神》、《維揚夢》。

     黃燮清二本:《鴛鴦鏡》、《淩波影》。

     楊恩壽三本:《桃花源》、《姽婳封》、《桂枝香》。

     梁廷柟四本:《圓香夢》、《斷緣夢》、《江梅夢》、《昙花夢》。

     徐鄂一本:《白頭新》。

     荊石山民《紅樓夢》十六本:《歸省》、《葬花》、《警曲》、《拟題》、《聽秋》、《劍會》、《聯句》、《癡诔》、《颦誕》、《寄情》、《走魔》、《禅訂》、《焚稿》、《冥升》、《訴愁》、《覺夢》。

     蘅芷莊人《春水軒雜劇》九本:《訊翎》、《題肆》、《琴别》、《畫隐》、《碎胡琴》、《安市》、《看真》、《遊山》、《壽甫》。

     瞿園雜劇十本:《仙人感》、《藤花秋夢》、《孽海花》、《暗藏莺》、《賣詹郎》、《東家颦》、《鈞天樂》、《一線天》、《望夫石》、《三割股》。

     共一百四十六種,清人所作,雖不盡此,第佳者殆少遺珠矣。

    中如《寫心劇》、《後四聲猿》、《吟風閣》等,大率以一折賦一事,故分作若幹本。

    即《紅樓夢散套》,雖總賦榮國府事,然每折自為段落,不相聯屬,與傳奇體制不同,因入雜劇。

    至各種佳處,亦複略述焉。

     徐石麒四本,以《買花錢》為最。

    取俞國寶風入松事為本,複取楊驸馬粉兒為輔,其事頗豔。

    至以粉兒歸國寶,雖不合事實,而風趣更勝。

    〔解三酲〕四曲,字字馨逸,非明季人所及也。

    《拈花笑》摹妻妾妒狀,穢亵可笑,《綠野仙蹤》曾采錄之,今人知者鮮矣。

    《大轉輪》以劉項事翻案,自雲以《兩漢書》翻成《三國志》,亦荒唐可樂。

    獨《浮西施》一折,盡辟一舸五湖之謬,以夷光沉之于湖,雖煮鶴焚琴,太煞風景,顧亦有所本。

    墨子雲:“西施之沉也,其美也。

    ”是亦非又陵之創說矣。

     梅村《臨春閣》譜冼夫人勤王事,大為張孔吐冤,蓋為秦良玉發也。

    第四折收尾雲:“俺二十年嶺外都知統,依舊把兒子征袍手自縫。

    畢竟是婦人家難決雌雄,則願決雌雄的放出個男兒勇。

    ”此又為左甯南諷也。

    《通天台》之沈初明,即駿公自況,至調笑漢武帝,殊令黠可喜。

    首折〔煞尾〕雲:“則想那山繞故宮寒,潮向空城打,杜鵑血揀南枝直下。

    偏是俺立盡西風搔白發,隻落得哭向天涯,傷心地付與啼鴉。

    誰向江頭問荻花?眼呵,盼不到石頭車駕。

    淚呵,灑不上修陵松槚。

    隻是年年秋月聽悲笳。

    ”其詞幽怨慷慨,純為故國之思,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