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已往的詩文學與新詩
關燈
小
中
大
“未必明時勝蚌蛤,一生長共月虧盈”,我覺得便足以做“滄海月明珠有淚”的注解。
李詩有《題僧璧〔壁〕》一首,其末四句雲,“蚌胎未滿思新桂,琥珀初成憶舊松,若信貝多真實語,三生同聽一樓鐘。
”蚌胎未滿思新桂,即是用月與蚌蛤的典故,從這些地方我們都可以看出作者的幻想,總是他的感覺美。
李商隐常喜以故事作詩,用這些故事作出來的詩,都足以見作者的個性與理想,在以前隻有陶淵明将《山海經》故事作詩有此光輝,其餘遊仙一類的詩便無所謂,即屈原亦不見特色,下此更不足觀了。
像杜甫關于華山詩句,“西嶽峻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
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盆。
……”直是應景而已。
李商隐關于王母,關于嫦娥,關于東方朔,關于麻姑,關于鲛人賣绡,或成一篇,或得一句,都令我們如聞其語如見其人,表現了作者。
隻看他的這兩句話,在他的詩裡算是極随便的兩句詩,“聞道神仙有才子,赤箫吹罷好相攜,”便見他的個性,他要說神仙也有才了,若他人說便說某人是谪仙了。
我今天并不是專門解詩,我再舉一首《過楚宮》七言絕句,“巫峽迢迢舊楚宮,至今雲雨暗丹楓。
微生盡戀人間樂,隻有襄王憶夢中。
”他用故事不同一般做詩的是濫調,他是說襄王同你們世人不一樣,乃是幻想裡過生活哩,我再舉一首,《闆橋曉别》,看他的文采,“回望高城落曉河,長亭窗戶壓微波,水仙欲上鯉魚去,一夜芙蓉紅淚多。
”這種句子真是寫得美,因為他用的是典故,我們容易忽略他的幻想,隻賞鑒他的文采,實在他的想像很不容易捉住,他倒好容易捉住了這個乘赤鯉來去水中的故典,我們卻不容易哩。
說到用典故,我還想補足一點意思,胡适之先生所謂白話詩家蘇黃辛陸這一些人倒真是用典故,他們的詞裡有時用當日的方言,有時用古書上的成語,實在用方言也好,掉書袋也好,在他們是平等看待,他們寫韻文同我們現在亂寫散文是差不多的,成語到了口邊就用成語,方言到了手下就用方言,他們缺少詩的感覺,而他們又習慣于一種寫韻文的風氣,結果寫出來的韻文隻用得着掉文與掉口語,并不是他們有溫李的典故而不用,要說典故都應該歸在典故的性質項下。
他們缺少詩的感覺,他們有才氣,所以他們的詩信筆直寫,文從字順,落到胡适之先生眼下乃認為同調,說他們做的是白話詩。
真有詩的感覺如溫李一派,溫詞并沒有典故,李詩典故就是感覺的聯串,他們都是自由表現其詩的感覺與理想,在六朝文章裡已有這一派的根苗,這一派的根苗又将在白話新詩裡自由生長,這件事情固然很有意義,卻也是最平常不過的事,也正是“文藝複興”,我們用不着大驚小怪了。
我們在溫庭筠的詞裡看着他表現一個立體的感覺,便可以注意詩體解放的關系,我們的白話新詩裡頭大約四度空間也可以裝得下去,這便屬于天下詩人的事情了。
總之我以為重新考察中國已往的詩文學,是我們今日談白話新詩最要緊的步驟,我們因此可以有根據,因此我們也無須張皇,在新詩的途徑上隻管抓着韻律的問題不放手,我以為正是張皇心裡〔理〕的表現。
我們隻是一句話,白話新詩是用散文的文字自由寫詩。
所謂散文的文字,便是說新詩裡要是散文的句子。
昨天有一位少年詩人拿了朱湘的一首四行詩給我看,他說他喜歡這首四行,我乃也仔細看了一遍,并且請他講給我聽,為什麼他喜歡,我聽了他的講,覺得這四行的意境确是很好,隻是要成功一個方塊不缺一角的原故,有一句乃不是散文的句子。
我把這首四行詩照原作标點引了來: 魚肚白的暮睡在水窪裡 在悠悠的草息中作着夢。
雲是淺的.樹是深的朦胧, 遠處有燈火了.紅色的.稀。
這首四行的第四行不是中國散文的句法,而中國舊詩乃确乎有這樣的恣〔姿〕态。
“紅色的”是形容燈火,“稀”也是形容紅色的燈火,同林黛玉所稱贊的“大漠孤煙直”的直字,“長河落日圓”的圓字,不是處于一樣的地位嗎?隻不過這裡多了“遠處有燈火了”的有字做動詞。
這樣的新詩的文字我以為比舊詩文字還要是詩的。
因此我更佩服古人會寫文字,像溫庭筠寫這四句,“繡衫遮笑靥,煙草粘飛蝶。
青瑣對芳菲,玉關音信稀。
”他描寫了好幾樣的事情,讀者讀之而不覺。
至于“驚塞雁,起城烏,畫屏金鹧鸪”又是較容易看得出的藕斷絲連的句子了。
我們的白話新詩是要用我們自己的散文句子寫。
白話新詩不是圖案要讀者看的,是詩給讀者讀的。
新詩能夠使讀者讀之覺得好,然後普遍與個性二事俱全,才是白話新詩的成功。
普遍與個性二事俱全,本來是一切文學的條件,白話新詩又何能獨有優待條件。
“散文的文字”這個範圍其實很寬,(但不能扯到外國的範圍裡去,)三百篇也是散文的文字,北大《歌謠周刊》的歌謠也是散文的文字,甚至于六朝賦也是散文的文字,我們可以寫一句“屋裡衣香不如花”,隻是不能寫“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文字這件事情,化腐臭為神奇,是在乎豪傑之士。
五七言詩,與長短句詞,則皆不是白話新詩的文字,他們一律是舊詩的文字。
李詩有《題僧璧〔壁〕》一首,其末四句雲,“蚌胎未滿思新桂,琥珀初成憶舊松,若信貝多真實語,三生同聽一樓鐘。
”蚌胎未滿思新桂,即是用月與蚌蛤的典故,從這些地方我們都可以看出作者的幻想,總是他的感覺美。
李商隐常喜以故事作詩,用這些故事作出來的詩,都足以見作者的個性與理想,在以前隻有陶淵明将《山海經》故事作詩有此光輝,其餘遊仙一類的詩便無所謂,即屈原亦不見特色,下此更不足觀了。
像杜甫關于華山詩句,“西嶽峻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
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盆。
……”直是應景而已。
李商隐關于王母,關于嫦娥,關于東方朔,關于麻姑,關于鲛人賣绡,或成一篇,或得一句,都令我們如聞其語如見其人,表現了作者。
隻看他的這兩句話,在他的詩裡算是極随便的兩句詩,“聞道神仙有才子,赤箫吹罷好相攜,”便見他的個性,他要說神仙也有才了,若他人說便說某人是谪仙了。
我今天并不是專門解詩,我再舉一首《過楚宮》七言絕句,“巫峽迢迢舊楚宮,至今雲雨暗丹楓。
微生盡戀人間樂,隻有襄王憶夢中。
”他用故事不同一般做詩的是濫調,他是說襄王同你們世人不一樣,乃是幻想裡過生活哩,我再舉一首,《闆橋曉别》,看他的文采,“回望高城落曉河,長亭窗戶壓微波,水仙欲上鯉魚去,一夜芙蓉紅淚多。
”這種句子真是寫得美,因為他用的是典故,我們容易忽略他的幻想,隻賞鑒他的文采,實在他的想像很不容易捉住,他倒好容易捉住了這個乘赤鯉來去水中的故典,我們卻不容易哩。
說到用典故,我還想補足一點意思,胡适之先生所謂白話詩家蘇黃辛陸這一些人倒真是用典故,他們的詞裡有時用當日的方言,有時用古書上的成語,實在用方言也好,掉書袋也好,在他們是平等看待,他們寫韻文同我們現在亂寫散文是差不多的,成語到了口邊就用成語,方言到了手下就用方言,他們缺少詩的感覺,而他們又習慣于一種寫韻文的風氣,結果寫出來的韻文隻用得着掉文與掉口語,并不是他們有溫李的典故而不用,要說典故都應該歸在典故的性質項下。
他們缺少詩的感覺,他們有才氣,所以他們的詩信筆直寫,文從字順,落到胡适之先生眼下乃認為同調,說他們做的是白話詩。
真有詩的感覺如溫李一派,溫詞并沒有典故,李詩典故就是感覺的聯串,他們都是自由表現其詩的感覺與理想,在六朝文章裡已有這一派的根苗,這一派的根苗又将在白話新詩裡自由生長,這件事情固然很有意義,卻也是最平常不過的事,也正是“文藝複興”,我們用不着大驚小怪了。
我們在溫庭筠的詞裡看着他表現一個立體的感覺,便可以注意詩體解放的關系,我們的白話新詩裡頭大約四度空間也可以裝得下去,這便屬于天下詩人的事情了。
總之我以為重新考察中國已往的詩文學,是我們今日談白話新詩最要緊的步驟,我們因此可以有根據,因此我們也無須張皇,在新詩的途徑上隻管抓着韻律的問題不放手,我以為正是張皇心裡〔理〕的表現。
我們隻是一句話,白話新詩是用散文的文字自由寫詩。
所謂散文的文字,便是說新詩裡要是散文的句子。
昨天有一位少年詩人拿了朱湘的一首四行詩給我看,他說他喜歡這首四行,我乃也仔細看了一遍,并且請他講給我聽,為什麼他喜歡,我聽了他的講,覺得這四行的意境确是很好,隻是要成功一個方塊不缺一角的原故,有一句乃不是散文的句子。
我把這首四行詩照原作标點引了來: 魚肚白的暮睡在水窪裡 在悠悠的草息中作着夢。
雲是淺的.樹是深的朦胧, 遠處有燈火了.紅色的.稀。
這首四行的第四行不是中國散文的句法,而中國舊詩乃确乎有這樣的恣〔姿〕态。
“紅色的”是形容燈火,“稀”也是形容紅色的燈火,同林黛玉所稱贊的“大漠孤煙直”的直字,“長河落日圓”的圓字,不是處于一樣的地位嗎?隻不過這裡多了“遠處有燈火了”的有字做動詞。
這樣的新詩的文字我以為比舊詩文字還要是詩的。
因此我更佩服古人會寫文字,像溫庭筠寫這四句,“繡衫遮笑靥,煙草粘飛蝶。
青瑣對芳菲,玉關音信稀。
”他描寫了好幾樣的事情,讀者讀之而不覺。
至于“驚塞雁,起城烏,畫屏金鹧鸪”又是較容易看得出的藕斷絲連的句子了。
我們的白話新詩是要用我們自己的散文句子寫。
白話新詩不是圖案要讀者看的,是詩給讀者讀的。
新詩能夠使讀者讀之覺得好,然後普遍與個性二事俱全,才是白話新詩的成功。
普遍與個性二事俱全,本來是一切文學的條件,白話新詩又何能獨有優待條件。
“散文的文字”這個範圍其實很寬,(但不能扯到外國的範圍裡去,)三百篇也是散文的文字,北大《歌謠周刊》的歌謠也是散文的文字,甚至于六朝賦也是散文的文字,我們可以寫一句“屋裡衣香不如花”,隻是不能寫“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文字這件事情,化腐臭為神奇,是在乎豪傑之士。
五七言詩,與長短句詞,則皆不是白話新詩的文字,他們一律是舊詩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