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詞之“三宗”
關燈
小
中
大
,朝開暮落,如昙花之一現。
落地時花尚鮮,何妨多看一會兒?這種欣賞一方面是浪費,一方面是愛好。
昙花可象征北平的春天。
人的壽命是不長的,但人生之所以可貴亦在此,此是自欺自慰、無可奈何的,因為生命短促,故須趕快努力。
然則北平春天之所以好,亦在其短,故不能放過。
馮正中、大晏、歐陽修三人共同的短處是傷感。
無論其沉着、明快、熱烈,皆不免傷感。
善善從長,責備賢者,不是吹毛求疵,是希望他好。
長處、短處,二者并行而不悖。
傷感,蓋中國詩人傳統弱點。
傷感不要緊,隻要傷感外還有其他長處,若隻是傷感便要不得。
抒情詩人之有傷感色彩是先天的、傳統的,可原諒,唯不要以此為其長處。
而平常人最喜欣賞其傷感,認短為長,把綠磚當真金。
人一生傷感時期有二:一在少年,一在老年。
中年人被生活壓迫,顧不得傷感,而有時就幹枯了。
傷感雖是短處,而最滋潤,寫出最詩味。
前所舉《浣溪沙》(堤上遊人)之後半阕是傷感的: 白發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盞頻傳。
人生何處似尊前。
(“六幺”假作“綠腰”以對“白發”。
) 三句一句比一句傷感。
第一句傷感中仍有熱烈;第二句也還成;至第三句,人生有許多路可走,許多事可做,何可說“人生何處似尊前”? 《定風波》乃歐陽修傷感詞之代表作。
前所舉《浣溪沙》(堤上遊人)傷感中仍有熱烈在。
别人是臨死咽氣,六一至少還是回光返照,雖距死已近,而究竟還“回”一下、“照”一下。
《定風波》則純是傷感。
《定風波》共六首,前面四首一起照例是“把酒花前欲問”,前四首還沒什麼,至五、六首突然一轉,真了不得——怎麼辦呢?第五首: 過盡韶華不可添。
小樓紅日下層檐。
春睡覺來情緒惡。
寂寞。
楊花缭亂拂珠簾。
前兩句一讀,如暮年看見死神影子。
沒想到死的人,活得最興高采烈。
即使下一分鐘就死,而現在沒想到死。
人過得最沒勁的是時時看見死神的來襲。
六一作此詞在中年後轉進老年時。
春天隻剩今天一天,而今天又是“小樓紅日下層檐”。
此是寫實,又是象征人之青年是“過盡韶華不可添”,漸至老年是“小樓紅日下層檐”,一刻比一刻離黑暗近,一刻比一刻離滅亡近,這便是看見死神影子。
“楊花缭亂拂珠簾”句亦非寫實,是寫内心之缭亂。
這才是“情緒惡”,是“寂寞”,而又不能說。
最寂寞是許多話要說,找不到可談的人;許多本事可表現,而不遇識者。
第六首: 對酒追歡莫負春。
春光歸去可饒人。
昨日紅芳今綠樹。
已暮。
殘花飛絮兩紛紛。
此雖是傷感詞,然而瘦死的駱駝比馬還大,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勁兒還有。
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白居易《簡簡吟》)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歐陽修《玉樓春》) 明人小說、戲曲常引用。
餘之四弟六吉[26]喜此二句,然前句實非詩,沒有詩情,隻是說明。
一切美文該是表現,不是說明。
即使報告文學,寫得好也是表現,不是說明。
表現是使人覺,說明是使人知,而覺裡也包括有知。
覺,親切,凡事非親切不可。
歐詞第一句“世間好物不堅牢”,隻是讓人知;第二句“彩雲易散琉璃脆”,是使人覺,唯嫌失之纖仄耳。
太瘦太窄,像“玻璃粉兒”一樣。
涼粉,既不能嚼,也不能“化”,餘不喜歡吃。
雖然感覺纖仄的人往往有點偏,但總比沒有感覺好。
因為一般人評判是非多不是生于良知,而是由傳統來的觀念。
若自己有感覺,但能打破傳統,比人雲亦雲實在。
大家都以為然的,不一定不對,但也不一定都對。
“彩雲易散琉璃脆”,是說人生一切好的事情都是不耐久的。
歐詞之版本:《六一詞》(汲古閣六十家詞本),《近體樂府》(全集本,雙照樓影印本,林大椿校,商務排印本)、《琴趣外編》(雙照樓影刻本)。
《琴趣外編》所收非皆歐作,中有極淺薄者。
俗非由于不雅,乃由于不深。
[27]歐詞選本以宋曾慥《樂府雅詞》所選最精且多。
有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印本,亦有刻本,在《詞學全書》中。
此外,雜志公司珍本叢書有《六一詞》,較汲古閣本誤更多。
又有翻刻本《六十名家詞》本,亦不佳。
落地時花尚鮮,何妨多看一會兒?這種欣賞一方面是浪費,一方面是愛好。
昙花可象征北平的春天。
人的壽命是不長的,但人生之所以可貴亦在此,此是自欺自慰、無可奈何的,因為生命短促,故須趕快努力。
然則北平春天之所以好,亦在其短,故不能放過。
馮正中、大晏、歐陽修三人共同的短處是傷感。
無論其沉着、明快、熱烈,皆不免傷感。
善善從長,責備賢者,不是吹毛求疵,是希望他好。
長處、短處,二者并行而不悖。
傷感,蓋中國詩人傳統弱點。
傷感不要緊,隻要傷感外還有其他長處,若隻是傷感便要不得。
抒情詩人之有傷感色彩是先天的、傳統的,可原諒,唯不要以此為其長處。
而平常人最喜欣賞其傷感,認短為長,把綠磚當真金。
人一生傷感時期有二:一在少年,一在老年。
中年人被生活壓迫,顧不得傷感,而有時就幹枯了。
傷感雖是短處,而最滋潤,寫出最詩味。
前所舉《浣溪沙》(堤上遊人)之後半阕是傷感的: 白發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盞頻傳。
人生何處似尊前。
(“六幺”假作“綠腰”以對“白發”。
) 三句一句比一句傷感。
第一句傷感中仍有熱烈;第二句也還成;至第三句,人生有許多路可走,許多事可做,何可說“人生何處似尊前”? 《定風波》乃歐陽修傷感詞之代表作。
前所舉《浣溪沙》(堤上遊人)傷感中仍有熱烈在。
别人是臨死咽氣,六一至少還是回光返照,雖距死已近,而究竟還“回”一下、“照”一下。
《定風波》則純是傷感。
《定風波》共六首,前面四首一起照例是“把酒花前欲問”,前四首還沒什麼,至五、六首突然一轉,真了不得——怎麼辦呢?第五首: 過盡韶華不可添。
小樓紅日下層檐。
春睡覺來情緒惡。
寂寞。
楊花缭亂拂珠簾。
前兩句一讀,如暮年看見死神影子。
沒想到死的人,活得最興高采烈。
即使下一分鐘就死,而現在沒想到死。
人過得最沒勁的是時時看見死神的來襲。
六一作此詞在中年後轉進老年時。
春天隻剩今天一天,而今天又是“小樓紅日下層檐”。
此是寫實,又是象征人之青年是“過盡韶華不可添”,漸至老年是“小樓紅日下層檐”,一刻比一刻離黑暗近,一刻比一刻離滅亡近,這便是看見死神影子。
“楊花缭亂拂珠簾”句亦非寫實,是寫内心之缭亂。
這才是“情緒惡”,是“寂寞”,而又不能說。
最寂寞是許多話要說,找不到可談的人;許多本事可表現,而不遇識者。
第六首: 對酒追歡莫負春。
春光歸去可饒人。
昨日紅芳今綠樹。
已暮。
殘花飛絮兩紛紛。
此雖是傷感詞,然而瘦死的駱駝比馬還大,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勁兒還有。
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白居易《簡簡吟》)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歐陽修《玉樓春》) 明人小說、戲曲常引用。
餘之四弟六吉[26]喜此二句,然前句實非詩,沒有詩情,隻是說明。
一切美文該是表現,不是說明。
即使報告文學,寫得好也是表現,不是說明。
表現是使人覺,說明是使人知,而覺裡也包括有知。
覺,親切,凡事非親切不可。
歐詞第一句“世間好物不堅牢”,隻是讓人知;第二句“彩雲易散琉璃脆”,是使人覺,唯嫌失之纖仄耳。
太瘦太窄,像“玻璃粉兒”一樣。
涼粉,既不能嚼,也不能“化”,餘不喜歡吃。
雖然感覺纖仄的人往往有點偏,但總比沒有感覺好。
因為一般人評判是非多不是生于良知,而是由傳統來的觀念。
若自己有感覺,但能打破傳統,比人雲亦雲實在。
大家都以為然的,不一定不對,但也不一定都對。
“彩雲易散琉璃脆”,是說人生一切好的事情都是不耐久的。
歐詞之版本:《六一詞》(汲古閣六十家詞本),《近體樂府》(全集本,雙照樓影印本,林大椿校,商務排印本)、《琴趣外編》(雙照樓影刻本)。
《琴趣外編》所收非皆歐作,中有極淺薄者。
俗非由于不雅,乃由于不深。
[27]歐詞選本以宋曾慥《樂府雅詞》所選最精且多。
有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印本,亦有刻本,在《詞學全書》中。
此外,雜志公司珍本叢書有《六一詞》,較汲古閣本誤更多。
又有翻刻本《六十名家詞》本,亦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