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太白古體詩散論
關燈
小
中
大
以酣高樓”,二句則高唱入雲。
詩中不能避免唱高調,唯須唱得好。
淵明亦不免唱高調,如:不賴固窮節,百世當誰傳。
(《飲酒二十首》其二) 調真高,“固窮”實非容易之事。
至其《乞食》之“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贻”,真可憐。
“不賴固窮節,百世當誰傳”,二句亦議論,同一意思讓後人寫必糟,陶是充滿、鼓動,有真氣、真力,故其表現之作風(精神)不斷。
而“冥報以相贻”句真可憐,一頓飯何至如此?可見其“固窮”亦唱高調。
曹孟德亦唱高調,如其《步出夏門行》: 老骥伏枥,志在千裡。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龜雖壽》)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觀滄海》) 皆唱高調,而唱高調須中氣足,須唱得好。
“說取行不得底,行取說不得底”(洞山禅師語),說容易,做不容易。
别人唱高調乃理智的,至太白則有時理智甚少。
《宣州謝朓樓餞别校書叔雲》首二句是理智,“長空”二句非理智而是詩,是詩人感覺。
夏伏之後忽見秋高氣爽之天氣,心地特别開朗,一聞雁陣,對此真可以酣高樓矣。
“可以”二字用得有勁,“雁”亦美。
太白詩與小謝[72]有淵源,太白此詩内看出佩服小謝。
人喜歡什麼即易受其影響。
李白稱小謝為“謝公”,詩雲“臨風懷謝公”(《秋登宣城謝朓北樓》);又稱小謝為“謝将軍”,如“空憶謝将軍”(《夜泊牛渚懷古》)。
小謝集名《宣城集》,其中有句: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 所用之字頗似太白,響。
響在一、三、五字,此乃唐法,六朝或已有。
律詩尤如此。
如老杜“亂雲低薄暮,急雪舞回風”(《對雪》),李白“唯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數句,皆受小謝影響。
李白此《宣州謝朓樓餞别校書叔雲》比《将進酒》好,以其對謝宣城有愛好。
七秀雅與雄偉 有書論西洋之文學藝術有兩種美,一為秀雅(grace),一為雄偉(sublime)。
實則所說秀雅即陰柔,所說雄偉即陽剛。
前者為女性的,後者為男性的,亦即王靜安先生所說優美與壯美。
前者純為美,後者則為力。
但人有時于雄偉中亦有秀雅,壯美中亦有優美。
直若一味颟顸,絕不能成詩。
如老杜的: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 即在雄偉中有秀雅,壯美中有優美。
今錄李白詩兩首,可證明秀雅與雄偉這兩種美: 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
山花插寶髻,石竹繡羅衣。
每出深宮裡,常随步辇歸。
隻愁歌舞散,化作彩雲飛。
(《宮中行樂詞八首》其一) 駿馬似風飙,鳴鞭出渭橋。
彎弓辭漢月,插羽破天驕。
陣解星芒盡,營空海霧消。
功成畫麟閣,獨有霍嫖姚。
(《塞下曲六首》其一) 前一首乃太白奉诏而作,寫一年少宮女。
“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中國字給人一個概念,而且是單純的,西洋字給人的概念是複雜的,但又是一而非二。
如“宮”與building:中國字單純,故短促;外國字複雜,故悠揚。
中國古代為補救此種缺陷,故有疊字,如《詩經》中之“依依”、“霏霏”,此詩中之“小小”、“盈盈”。
第三句“山花插寶髻”之“山花”二字真好,是秀雅。
而何以說“山花”,不說“宮花”?太富貴不好,太酸也不好,愈是富貴之家名門小姐,愈穿得樸素,愈顯得華貴。
固然名門貴族受過好的教養的人,也有喜歡紅、綠的,紅、綠也好,隻嫌太濃了。
“生金屋”、“在紫微”,而“插山花”,好,隻因“山花”多是纖細的,女性之美便在纖細,可見其品行,更顯出其高貴、俊雅。
“寶髻”則富貴,乃矛盾的調和。
“石竹繡羅衣”,何以不繡牡丹?亦取其秀雅纖細。
還不說這是唐朝風氣,即使宮中繡牡丹,太白也絕不會寫“牡丹繡羅衣”。
唐人愛牡丹,何以女人不繡牡丹?不繡牡丹而繡石竹,蓋由于女人纖細感覺,以為牡丹不免粗俗。
此使人聯想到老杜之“粉花留寶靥,蔓草見羅裙”(《琴台》),真沒辦法,笨人便是笨。
楊小樓[73]演戲便是秀雅、雄偉兼而有之,老杜不秀,有點像尚和玉[74],翻筋鬥簡直要轉不過身來。
淩霄漢[75]寫文章說楊小樓,謂“輕”、“盈”二字兼而有之。
有人輕而不盈,有人盈而不輕,馬連良[76]便是輕而不盈,小樓便是秀雅、雄偉兼而有之,尚和玉唱戲其實翻筋鬥也翻過來了,但總覺得慢。
老杜便如此。
老杜《琴台》二句寫卓文君,逝去之女性,用“留”,用“見”,用多麼大力氣;太白用“插”,用“繡”,便自然。
然事有一利便有一弊:太白自然,有時不免油滑;老杜有力,有時失之拙笨。
各有長短,短處便由長處來,太白“每出深宮裡,常随步辇歸”便太滑。
“隻愁歌舞散,化作彩雲飛”,真美,真好。
或曰乃用巫山神女典,餘以為不必,蓋其歌舞之美隻“彩雲”可拟比,人間無物可比,而一點其他意義沒有,隻是美。
老杜《得弟消息》,一字一淚,一筆一血,真固然真,美還是太白美。
太白寫此詩也沒什麼深的思想感情,奉诏而作,是用适當字句将其美的感覺表達出來,無思想感情可雲,隻是美的追求。
此即唯美派,隻寫美的感覺。
但美女寫成唯美作品尚易,太白《塞下曲六首》亦用唯美寫法。
還不用說“五月天山雪,無花隻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數句,且看前所舉之《塞下曲六首》其一,在沙場、戰場上還寫出美的作品,此太白之所以為太白。
杜之“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塞下曲六首》其一),怎麼那麼狠?太白“駿馬似風飙,鳴鞭出渭橋”,多麼自然;“彎弓辭漢月”,真美(以弓開如滿月之象征);“插羽破天驕”,真自在。
“陣解星芒盡,營空海霧消”十字,合起來便是天地清朗。
末二句“功成畫麟閣,獨有霍嫖姚”,沒什麼(嫖姚:霍去病)。
“宮中”一首可算是完全優美,“塞下”一首雄偉中有秀雅,秀雅中有雄偉,此方為文學中完全境界。
八“小家子”與“大家子” 作品的機械的格律與作品的生氣、内容并不沖突,且可增助詩之生氣、内容,亦猶健全的身體與健全的精神。
前曾談及詩之格律,今言其生氣、内容。
盛唐崔颢有《黃鶴樓》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早于崔颢的沈佺期有《龍池篇》: 龍池躍龍龍已飛,龍德先天天不違。
池開天漢分黃道,龍向天門入紫微。
邸第樓台多氣色,君王凫雁有光輝。
為報寰中百川水,來朝此地莫東歸。
金聖歎評《龍池篇》曰: 看他一解四句中,凡下五“龍”字,奇絕矣;此外又下四“天”字,豈不更奇絕耶?後來隻說李白《鳳凰台》,乃出崔颢《黃鶴樓》,我烏知《黃鶴樓》之不先出此耶?(《選批唐才子詩》) (詩中之“解”猶文中之節、之段,金聖歎說唐詩律詩多分二解[77],人說其腰斬唐詩。
)文章有文章美,有文章力。
若說文章美,為王道、仁政。
你覺得它好,成;不覺得它好,也成。
文章力則不然,力乃霸道,我不要好則已,我要叫你喊好,你非喊不可。
某老外号“謝一口”,隻賣一口,你聽了,非喊好不可。
詩中續字之法,不僅有文章美,且有文章力。
李白《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金聖歎評曰: 前解:人傳此是拟《黃鶴樓》詩,設使果然,便是出手早低一格。
蓋崔第一句是“去”,第二句是“空”,去如阿佛國,空如妙喜無措也。
争先生豈欲避其形迹,乃将“去”、“空”縮入一句。
既是兩句縮入一句,勢必句上别添一閑句,因而起雲“鳳凰台上鳳凰遊”,此于詩家賦、比、興三者,竟屬何體哉?……“江自流”,亦隻換“雲悠悠”一筆也。
妙則妙于“吳宮”、“晉代”二句,立地一哭一笑。
何謂立地一哭一笑?言我欲尋覓吳宮,乃唯有花草埋徑,此豈不被失聲一哭?然吾聞伐吳、晉也,因而尋覓晉代,則亦既衣冠成丘,此豈不欲破涕一笑?此二句,隻是承上“鳳去台空”,極寫人世滄桑。
然而先生妙眼妙手,于寫吳後偏又寫晉,此是其胸中實實看破得失成敗,是非贊罵,一總隻如電拂。
我惡乎知甲于興之必賢于甲子亡,我惡乎知收瓜豆人之必便宜于種瓜豆人哉? 後解:前解寫鳳凰台,此解寫台上人也。
(《選批唐才子詩》) 金氏講“吳宮”、“晉代”兩句好,失敗的固花草埋徑,成功的也衣冠成丘。
金氏講此二句有哲
詩中不能避免唱高調,唯須唱得好。
淵明亦不免唱高調,如:不賴固窮節,百世當誰傳。
(《飲酒二十首》其二) 調真高,“固窮”實非容易之事。
至其《乞食》之“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贻”,真可憐。
“不賴固窮節,百世當誰傳”,二句亦議論,同一意思讓後人寫必糟,陶是充滿、鼓動,有真氣、真力,故其表現之作風(精神)不斷。
而“冥報以相贻”句真可憐,一頓飯何至如此?可見其“固窮”亦唱高調。
曹孟德亦唱高調,如其《步出夏門行》: 老骥伏枥,志在千裡。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龜雖壽》)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觀滄海》) 皆唱高調,而唱高調須中氣足,須唱得好。
“說取行不得底,行取說不得底”(洞山禅師語),說容易,做不容易。
别人唱高調乃理智的,至太白則有時理智甚少。
《宣州謝朓樓餞别校書叔雲》首二句是理智,“長空”二句非理智而是詩,是詩人感覺。
夏伏之後忽見秋高氣爽之天氣,心地特别開朗,一聞雁陣,對此真可以酣高樓矣。
“可以”二字用得有勁,“雁”亦美。
太白詩與小謝[72]有淵源,太白此詩内看出佩服小謝。
人喜歡什麼即易受其影響。
李白稱小謝為“謝公”,詩雲“臨風懷謝公”(《秋登宣城謝朓北樓》);又稱小謝為“謝将軍”,如“空憶謝将軍”(《夜泊牛渚懷古》)。
小謝集名《宣城集》,其中有句: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 所用之字頗似太白,響。
響在一、三、五字,此乃唐法,六朝或已有。
律詩尤如此。
如老杜“亂雲低薄暮,急雪舞回風”(《對雪》),李白“唯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數句,皆受小謝影響。
李白此《宣州謝朓樓餞别校書叔雲》比《将進酒》好,以其對謝宣城有愛好。
七秀雅與雄偉 有書論西洋之文學藝術有兩種美,一為秀雅(grace),一為雄偉(sublime)。
實則所說秀雅即陰柔,所說雄偉即陽剛。
前者為女性的,後者為男性的,亦即王靜安先生所說優美與壯美。
前者純為美,後者則為力。
但人有時于雄偉中亦有秀雅,壯美中亦有優美。
直若一味颟顸,絕不能成詩。
如老杜的: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 即在雄偉中有秀雅,壯美中有優美。
今錄李白詩兩首,可證明秀雅與雄偉這兩種美: 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
山花插寶髻,石竹繡羅衣。
每出深宮裡,常随步辇歸。
隻愁歌舞散,化作彩雲飛。
(《宮中行樂詞八首》其一) 駿馬似風飙,鳴鞭出渭橋。
彎弓辭漢月,插羽破天驕。
陣解星芒盡,營空海霧消。
功成畫麟閣,獨有霍嫖姚。
(《塞下曲六首》其一) 前一首乃太白奉诏而作,寫一年少宮女。
“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中國字給人一個概念,而且是單純的,西洋字給人的概念是複雜的,但又是一而非二。
如“宮”與building:中國字單純,故短促;外國字複雜,故悠揚。
中國古代為補救此種缺陷,故有疊字,如《詩經》中之“依依”、“霏霏”,此詩中之“小小”、“盈盈”。
第三句“山花插寶髻”之“山花”二字真好,是秀雅。
而何以說“山花”,不說“宮花”?太富貴不好,太酸也不好,愈是富貴之家名門小姐,愈穿得樸素,愈顯得華貴。
固然名門貴族受過好的教養的人,也有喜歡紅、綠的,紅、綠也好,隻嫌太濃了。
“生金屋”、“在紫微”,而“插山花”,好,隻因“山花”多是纖細的,女性之美便在纖細,可見其品行,更顯出其高貴、俊雅。
“寶髻”則富貴,乃矛盾的調和。
“石竹繡羅衣”,何以不繡牡丹?亦取其秀雅纖細。
還不說這是唐朝風氣,即使宮中繡牡丹,太白也絕不會寫“牡丹繡羅衣”。
唐人愛牡丹,何以女人不繡牡丹?不繡牡丹而繡石竹,蓋由于女人纖細感覺,以為牡丹不免粗俗。
此使人聯想到老杜之“粉花留寶靥,蔓草見羅裙”(《琴台》),真沒辦法,笨人便是笨。
楊小樓[73]演戲便是秀雅、雄偉兼而有之,老杜不秀,有點像尚和玉[74],翻筋鬥簡直要轉不過身來。
淩霄漢[75]寫文章說楊小樓,謂“輕”、“盈”二字兼而有之。
有人輕而不盈,有人盈而不輕,馬連良[76]便是輕而不盈,小樓便是秀雅、雄偉兼而有之,尚和玉唱戲其實翻筋鬥也翻過來了,但總覺得慢。
老杜便如此。
老杜《琴台》二句寫卓文君,逝去之女性,用“留”,用“見”,用多麼大力氣;太白用“插”,用“繡”,便自然。
然事有一利便有一弊:太白自然,有時不免油滑;老杜有力,有時失之拙笨。
各有長短,短處便由長處來,太白“每出深宮裡,常随步辇歸”便太滑。
“隻愁歌舞散,化作彩雲飛”,真美,真好。
或曰乃用巫山神女典,餘以為不必,蓋其歌舞之美隻“彩雲”可拟比,人間無物可比,而一點其他意義沒有,隻是美。
老杜《得弟消息》,一字一淚,一筆一血,真固然真,美還是太白美。
太白寫此詩也沒什麼深的思想感情,奉诏而作,是用适當字句将其美的感覺表達出來,無思想感情可雲,隻是美的追求。
此即唯美派,隻寫美的感覺。
但美女寫成唯美作品尚易,太白《塞下曲六首》亦用唯美寫法。
還不用說“五月天山雪,無花隻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數句,且看前所舉之《塞下曲六首》其一,在沙場、戰場上還寫出美的作品,此太白之所以為太白。
杜之“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塞下曲六首》其一),怎麼那麼狠?太白“駿馬似風飙,鳴鞭出渭橋”,多麼自然;“彎弓辭漢月”,真美(以弓開如滿月之象征);“插羽破天驕”,真自在。
“陣解星芒盡,營空海霧消”十字,合起來便是天地清朗。
末二句“功成畫麟閣,獨有霍嫖姚”,沒什麼(嫖姚:霍去病)。
“宮中”一首可算是完全優美,“塞下”一首雄偉中有秀雅,秀雅中有雄偉,此方為文學中完全境界。
八“小家子”與“大家子” 作品的機械的格律與作品的生氣、内容并不沖突,且可增助詩之生氣、内容,亦猶健全的身體與健全的精神。
前曾談及詩之格律,今言其生氣、内容。
盛唐崔颢有《黃鶴樓》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早于崔颢的沈佺期有《龍池篇》: 龍池躍龍龍已飛,龍德先天天不違。
池開天漢分黃道,龍向天門入紫微。
邸第樓台多氣色,君王凫雁有光輝。
為報寰中百川水,來朝此地莫東歸。
金聖歎評《龍池篇》曰: 看他一解四句中,凡下五“龍”字,奇絕矣;此外又下四“天”字,豈不更奇絕耶?後來隻說李白《鳳凰台》,乃出崔颢《黃鶴樓》,我烏知《黃鶴樓》之不先出此耶?(《選批唐才子詩》) (詩中之“解”猶文中之節、之段,金聖歎說唐詩律詩多分二解[77],人說其腰斬唐詩。
)文章有文章美,有文章力。
若說文章美,為王道、仁政。
你覺得它好,成;不覺得它好,也成。
文章力則不然,力乃霸道,我不要好則已,我要叫你喊好,你非喊不可。
某老外号“謝一口”,隻賣一口,你聽了,非喊好不可。
詩中續字之法,不僅有文章美,且有文章力。
李白《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金聖歎評曰: 前解:人傳此是拟《黃鶴樓》詩,設使果然,便是出手早低一格。
蓋崔第一句是“去”,第二句是“空”,去如阿佛國,空如妙喜無措也。
争先生豈欲避其形迹,乃将“去”、“空”縮入一句。
既是兩句縮入一句,勢必句上别添一閑句,因而起雲“鳳凰台上鳳凰遊”,此于詩家賦、比、興三者,竟屬何體哉?……“江自流”,亦隻換“雲悠悠”一筆也。
妙則妙于“吳宮”、“晉代”二句,立地一哭一笑。
何謂立地一哭一笑?言我欲尋覓吳宮,乃唯有花草埋徑,此豈不被失聲一哭?然吾聞伐吳、晉也,因而尋覓晉代,則亦既衣冠成丘,此豈不欲破涕一笑?此二句,隻是承上“鳳去台空”,極寫人世滄桑。
然而先生妙眼妙手,于寫吳後偏又寫晉,此是其胸中實實看破得失成敗,是非贊罵,一總隻如電拂。
我惡乎知甲于興之必賢于甲子亡,我惡乎知收瓜豆人之必便宜于種瓜豆人哉? 後解:前解寫鳳凰台,此解寫台上人也。
(《選批唐才子詩》) 金氏講“吳宮”、“晉代”兩句好,失敗的固花草埋徑,成功的也衣冠成丘。
金氏講此二句有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