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太白古體詩散論
關燈
小
中
大
心中但思君子,忽見“雞栖于埘”,因知“日之夕矣”,再遠望見“羊牛下來”。
且“羊牛”二字比“牛羊”好,“羊”字在中間音似一起,太提,不好。
絕對是“羊牛下來”。
或曰:羊行快故在牛前。
如此解,便死了。
“如之何不思”亦好。
比太白之《烏夜啼》“怅然”、“淚如雨”高得多,味厚。
詩中用字,須令人如聞如見。
著作者不能使人見,是著作者之責;作者寫時能見,而讀者不能見,是讀者對不起作者。
太白《烏夜啼》之“黃雲城邊”如見,“歸飛啞啞”亦如見,亦如聞;《詩》之《君子于役》“羊牛下來”讀其音如見形,若曰“牛羊下來”,則讀其音如見形,下不來矣。
用古樂府雖古,而古不見得就是好。
李太白《烏栖曲》: 姑蘇台上烏栖時,吳王宮裡醉西施。
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日。
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 東方漸高奈樂何。
作短詩應有經濟手段。
此詩一起“姑蘇台上烏栖時,吳王宮裡醉西施”,連以前情事皆包括進來。
“銀箭金壺”,壺,中國古時計時器,“銅壺滴漏”(西洋古時用沙)。
“箭”,浮箭,指時者。
“東方漸高奈樂何”句,不通。
用古樂府“東方須臾高知之”(《有所思》),古樂府此句亦不好解。
詩固不講邏輯文法,但有時須注意之。
“東方漸高”即不如“東方漸白”之合于邏輯文法。
五豪氣與豪華 《将進酒》與《遠别離》最可代表太白作風。
太白詩第一有豪氣,出于鮑照且駕而上之。
但豪氣不可靠,頗近于佛家所謂“無明”(即俗所謂“愚”)。
一有豪氣則易成為感情用事,感情雖非理智,而真正感情亦非豪氣。
因真正感情是充實的、沉着的,豪氣則頗不充實、不沉着,易流于空虛、浮飄。
如其: 功名富貴若常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江上吟》) 漢水本向東南流,不向西北流,故功名富貴不能長在。
太白此二句,豪氣,不實在,唯手腕玩得好而已,乃“花活”,并不好,即成“無明”,且令讀者皆鬧成“無明”。
“聰明”一詞,耳聽為聰,目見為明。
而吾人普通将智慧亦叫聰明(wise,wisdom),心之感覺銳敏如耳之聞、目之見。
然餘以為尚有第二種解釋,即吾人之聰明許多是從耳聞目見得來。
耳聞目見,眼睛比耳朵更重要,而在造型藝術家眼尤重要,音樂家則重在耳。
但大音樂家貝多芬(Beethoven)[67](與歌德[Goethe]同時),作《月光交響曲》,晚年耳聾,所作最好的樂曲自己都聽不見,譜成後他人演奏,請他坐在台上,他見人鼓掌,始知樂曲成功,可見眼之重要。
人若無目比無耳更苦,盲詩人雖可成為詩人,但總是可憐。
俗語亦曰“耳聞不如目見”,即耳聞時仍須目見。
《佛經》說“如親眼見”,佛又說“必須親見始得”,極重“見”字。
佛在千百年前所說“親見”,必須“親眼見”佛,如何能“見”?如舜之崇拜堯,卧則見堯于牆,食則見堯于羹。
[68]此“見”比對面之見更真實、更切實。
想之極,不見之見,是為“真見”,是“心眼之見”,肉眼之見不真切。
常言念佛,念佛非口念,須心在佛,念之誠,故見之真。
若念之不誠,豈但學道不成,學什麼都不成。
儒家說“念茲在茲”(《尚書·大禹谟》),何必念故在?不可以“念茲”為因,“在茲”為果,若以為“念”方可“在”則非矣。
“念茲在茲”應标點為“念茲,在茲”,念必在茲,不念亦在茲。
舜若非念堯之誠,何能見之于牆、羹? 對詩必須心眼見,此“見”即儒家所謂“念”。
聽譚叫天唱《碰碑》[69],他一唱我們一聽即如見塞外風沙,此乃用“心眼”見。
讀老杜之“急雪舞回風”(《對雪》)亦須見,如真懂此五字,雖夏日讀之亦覺見飛雪。
酒令中有險語:“八十老翁攀枯枝,井上辘轳卧嬰兒,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70]不隻是說、讀,須見,見老翁攀枯枝、嬰兒卧辘轳、盲人瞎馬、夜半臨池。
太白“黃雲城邊”二句,須真看見,真聽見。
必須如此,始能了解詩;人生如此,始能抓住人生真谛。
懂詩須如此,寫詩亦須如此。
學文學者對文學亦應有真切感覺、認識、了解,不可人雲亦雲。
對用字亦應負責任。
如謂某人“無惡不作”,其言外意亦可解為某人善亦可為,不如說“無作不惡”,如此則某人絕不能為善矣。
“念茲在茲”一語亦如無惡不作,易産生言外意。
若餘講則是“無作不惡”,語意更為清楚明白。
詩中有時用譬喻。
譬喻乃修辭格之一種,譬喻最富藝術性。
(商務出版有《修辭格》一書。
)如,歇後語“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若但言“一清二白”,使人知而未見;曰“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則令人如見,說時如令人親見其清楚。
細節描寫可使人如見——用心眼見,用詩眼見。
譬喻即為使人如見,加強讀者感覺。
詩更須如此。
如太白《将進酒》首雲: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一說即令人如見。
詩好用比興(譬喻),即為得令人如見。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皆是助人見。
晉左思太沖、宋鮑照明遠、唐李白太白,說話皆不思索沖口而出,皆有豪氣。
有豪氣,始能進取。
孔子謂:“狂者近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論語·子路》)豪氣如煙酒,能刺激人的神經,而不可持久。
豪氣雖好,詩人之豪氣則好大言,其實則成為自欺,故詩人少成就。
有豪氣能挺身吃苦固然好,凡古聖先賢、哲人、詩人之言,皆謂人為受苦而生。
佛說吃苦忍辱,必如此始為偉大之人。
而詩人多為不讓蚊子踢一腳的,即因其雖有豪氣而神經過敏,神經過敏成為歇斯底裡(hysteria)。
老杜《醉時歌》曰: 但覺高歌有鬼神,安知餓死填溝壑。
此等處老杜比李白老實。
太白過于誇大——“千金散去還複來”——人可以有自信而不能有把握。
然若“朝如青絲暮成雪”,雖誇大猶可說也,至“會須一飲三百杯”則未免過矣。
太白詩有時不免俚俗。
唐代李、杜二人,李有時流于俗,杜有時流于粗(疏)。
凡世上事得之易者,便易流于俗(故今世之詩人比俗人還俗)。
太白蓋順筆寫去,故有時便不免露出破綻。
岑夫子,丹丘生,将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将進酒》) 皆俗。
所謂“俗”,即内容空虛。
隻要内容不空虛,不管内容是什麼都好。
如《石頭記》,事情平常而寫得好,其中有一種味。
《水浒》之殺人放火,比《紅樓》之吃喝玩樂更不足法,不可為訓,而《水浒》有時比《紅樓》還好。
若《紅樓》算能品,則《水浒》可曰神品。
《紅樓》有時太細,乃有中之有,應有盡有;《水浒》用筆簡,乃無中之有,餘味不盡。
《史》、《漢》之區别亦在此。
《漢書》寫得兢兢業業,而《史記》不然,《史記》之高處亦在此,看看沒有,而其中有。
魯迅先生譯廚川白村[71]的《出了象牙之塔》和《苦悶的象征》,談人生、談文學,廚川白村乃為人民而藝術的文學家,他也認為内容應有力量方可成好的作品。
他批評日本人民族性之弱點甚對,謂美國人雖強盛而文明不高,俗,拜金主義,然而其中有力。
美國人有力量将世界全美國化(America,美國;American美國的;toAmericanige美國化)。
文學比鏡子還高,能顯影且能留影。
文學是照人生的鏡子,而比照相活。
文學作品不可浮漂,浮漂即由于空洞。
太白詩字面上雖有勁而不可靠,乃誇大,無内在力。
《将進酒》結尾四句: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将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初學者易喜此等句,實乃欺人自欺。
原為保持自己尊嚴,久之乃成自欺,乃自己麻醉自己,追求心安。
太白詩豪華而缺乏應有之樸素。
豪華、樸素,二者可以并存而不悖(妨),但樸素之詩又往往易失去詩之美。
六詩之議論 李白有《宣州謝朓樓餞别校書叔雲》一首,詩之開端: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人讀宋詩者多病其議論太多,于蘇、辛詞亦然,而不知唐人已開此風。
太白此詩開端即用議論,較“三百篇”、“十九首”相差已甚大矣。
文學中之有議論、用理智,乃後來事。
詩之起,原隻靠感情、感覺。
後人詩詞之有議論乃勢所必至,理有固然。
如老杜之《北征》,前幅寫路景,真是詩;中幅寫到家,亦尚好;至後幅之寫朝政,已為議論。
人但知攻擊宋人,而不知唐之李、杜已然。
曹、陶已較“十九首”有議論,“十九首”亦較《詩》、《騷》有議論。
因人是有理智、有思想的,自然不免流露出來。
太白之“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二句好,但似散文。
至“長風萬裡送秋雁,對此可
且“羊牛”二字比“牛羊”好,“羊”字在中間音似一起,太提,不好。
絕對是“羊牛下來”。
或曰:羊行快故在牛前。
如此解,便死了。
“如之何不思”亦好。
比太白之《烏夜啼》“怅然”、“淚如雨”高得多,味厚。
詩中用字,須令人如聞如見。
著作者不能使人見,是著作者之責;作者寫時能見,而讀者不能見,是讀者對不起作者。
太白《烏夜啼》之“黃雲城邊”如見,“歸飛啞啞”亦如見,亦如聞;《詩》之《君子于役》“羊牛下來”讀其音如見形,若曰“牛羊下來”,則讀其音如見形,下不來矣。
用古樂府雖古,而古不見得就是好。
李太白《烏栖曲》: 姑蘇台上烏栖時,吳王宮裡醉西施。
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日。
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 東方漸高奈樂何。
作短詩應有經濟手段。
此詩一起“姑蘇台上烏栖時,吳王宮裡醉西施”,連以前情事皆包括進來。
“銀箭金壺”,壺,中國古時計時器,“銅壺滴漏”(西洋古時用沙)。
“箭”,浮箭,指時者。
“東方漸高奈樂何”句,不通。
用古樂府“東方須臾高知之”(《有所思》),古樂府此句亦不好解。
詩固不講邏輯文法,但有時須注意之。
“東方漸高”即不如“東方漸白”之合于邏輯文法。
五豪氣與豪華 《将進酒》與《遠别離》最可代表太白作風。
太白詩第一有豪氣,出于鮑照且駕而上之。
但豪氣不可靠,頗近于佛家所謂“無明”(即俗所謂“愚”)。
一有豪氣則易成為感情用事,感情雖非理智,而真正感情亦非豪氣。
因真正感情是充實的、沉着的,豪氣則頗不充實、不沉着,易流于空虛、浮飄。
如其: 功名富貴若常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江上吟》) 漢水本向東南流,不向西北流,故功名富貴不能長在。
太白此二句,豪氣,不實在,唯手腕玩得好而已,乃“花活”,并不好,即成“無明”,且令讀者皆鬧成“無明”。
“聰明”一詞,耳聽為聰,目見為明。
而吾人普通将智慧亦叫聰明(wise,wisdom),心之感覺銳敏如耳之聞、目之見。
然餘以為尚有第二種解釋,即吾人之聰明許多是從耳聞目見得來。
耳聞目見,眼睛比耳朵更重要,而在造型藝術家眼尤重要,音樂家則重在耳。
但大音樂家貝多芬(Beethoven)[67](與歌德[Goethe]同時),作《月光交響曲》,晚年耳聾,所作最好的樂曲自己都聽不見,譜成後他人演奏,請他坐在台上,他見人鼓掌,始知樂曲成功,可見眼之重要。
人若無目比無耳更苦,盲詩人雖可成為詩人,但總是可憐。
俗語亦曰“耳聞不如目見”,即耳聞時仍須目見。
《佛經》說“如親眼見”,佛又說“必須親見始得”,極重“見”字。
佛在千百年前所說“親見”,必須“親眼見”佛,如何能“見”?如舜之崇拜堯,卧則見堯于牆,食則見堯于羹。
[68]此“見”比對面之見更真實、更切實。
想之極,不見之見,是為“真見”,是“心眼之見”,肉眼之見不真切。
常言念佛,念佛非口念,須心在佛,念之誠,故見之真。
若念之不誠,豈但學道不成,學什麼都不成。
儒家說“念茲在茲”(《尚書·大禹谟》),何必念故在?不可以“念茲”為因,“在茲”為果,若以為“念”方可“在”則非矣。
“念茲在茲”應标點為“念茲,在茲”,念必在茲,不念亦在茲。
舜若非念堯之誠,何能見之于牆、羹? 對詩必須心眼見,此“見”即儒家所謂“念”。
聽譚叫天唱《碰碑》[69],他一唱我們一聽即如見塞外風沙,此乃用“心眼”見。
讀老杜之“急雪舞回風”(《對雪》)亦須見,如真懂此五字,雖夏日讀之亦覺見飛雪。
酒令中有險語:“八十老翁攀枯枝,井上辘轳卧嬰兒,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70]不隻是說、讀,須見,見老翁攀枯枝、嬰兒卧辘轳、盲人瞎馬、夜半臨池。
太白“黃雲城邊”二句,須真看見,真聽見。
必須如此,始能了解詩;人生如此,始能抓住人生真谛。
懂詩須如此,寫詩亦須如此。
學文學者對文學亦應有真切感覺、認識、了解,不可人雲亦雲。
對用字亦應負責任。
如謂某人“無惡不作”,其言外意亦可解為某人善亦可為,不如說“無作不惡”,如此則某人絕不能為善矣。
“念茲在茲”一語亦如無惡不作,易産生言外意。
若餘講則是“無作不惡”,語意更為清楚明白。
詩中有時用譬喻。
譬喻乃修辭格之一種,譬喻最富藝術性。
(商務出版有《修辭格》一書。
)如,歇後語“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若但言“一清二白”,使人知而未見;曰“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則令人如見,說時如令人親見其清楚。
細節描寫可使人如見——用心眼見,用詩眼見。
譬喻即為使人如見,加強讀者感覺。
詩更須如此。
如太白《将進酒》首雲: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一說即令人如見。
詩好用比興(譬喻),即為得令人如見。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皆是助人見。
晉左思太沖、宋鮑照明遠、唐李白太白,說話皆不思索沖口而出,皆有豪氣。
有豪氣,始能進取。
孔子謂:“狂者近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論語·子路》)豪氣如煙酒,能刺激人的神經,而不可持久。
豪氣雖好,詩人之豪氣則好大言,其實則成為自欺,故詩人少成就。
有豪氣能挺身吃苦固然好,凡古聖先賢、哲人、詩人之言,皆謂人為受苦而生。
佛說吃苦忍辱,必如此始為偉大之人。
而詩人多為不讓蚊子踢一腳的,即因其雖有豪氣而神經過敏,神經過敏成為歇斯底裡(hysteria)。
老杜《醉時歌》曰: 但覺高歌有鬼神,安知餓死填溝壑。
此等處老杜比李白老實。
太白過于誇大——“千金散去還複來”——人可以有自信而不能有把握。
然若“朝如青絲暮成雪”,雖誇大猶可說也,至“會須一飲三百杯”則未免過矣。
太白詩有時不免俚俗。
唐代李、杜二人,李有時流于俗,杜有時流于粗(疏)。
凡世上事得之易者,便易流于俗(故今世之詩人比俗人還俗)。
太白蓋順筆寫去,故有時便不免露出破綻。
岑夫子,丹丘生,将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将進酒》) 皆俗。
所謂“俗”,即内容空虛。
隻要内容不空虛,不管内容是什麼都好。
如《石頭記》,事情平常而寫得好,其中有一種味。
《水浒》之殺人放火,比《紅樓》之吃喝玩樂更不足法,不可為訓,而《水浒》有時比《紅樓》還好。
若《紅樓》算能品,則《水浒》可曰神品。
《紅樓》有時太細,乃有中之有,應有盡有;《水浒》用筆簡,乃無中之有,餘味不盡。
《史》、《漢》之區别亦在此。
《漢書》寫得兢兢業業,而《史記》不然,《史記》之高處亦在此,看看沒有,而其中有。
魯迅先生譯廚川白村[71]的《出了象牙之塔》和《苦悶的象征》,談人生、談文學,廚川白村乃為人民而藝術的文學家,他也認為内容應有力量方可成好的作品。
他批評日本人民族性之弱點甚對,謂美國人雖強盛而文明不高,俗,拜金主義,然而其中有力。
美國人有力量将世界全美國化(America,美國;American美國的;toAmericanige美國化)。
文學比鏡子還高,能顯影且能留影。
文學是照人生的鏡子,而比照相活。
文學作品不可浮漂,浮漂即由于空洞。
太白詩字面上雖有勁而不可靠,乃誇大,無内在力。
《将進酒》結尾四句: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将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初學者易喜此等句,實乃欺人自欺。
原為保持自己尊嚴,久之乃成自欺,乃自己麻醉自己,追求心安。
太白詩豪華而缺乏應有之樸素。
豪華、樸素,二者可以并存而不悖(妨),但樸素之詩又往往易失去詩之美。
六詩之議論 李白有《宣州謝朓樓餞别校書叔雲》一首,詩之開端: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人讀宋詩者多病其議論太多,于蘇、辛詞亦然,而不知唐人已開此風。
太白此詩開端即用議論,較“三百篇”、“十九首”相差已甚大矣。
文學中之有議論、用理智,乃後來事。
詩之起,原隻靠感情、感覺。
後人詩詞之有議論乃勢所必至,理有固然。
如老杜之《北征》,前幅寫路景,真是詩;中幅寫到家,亦尚好;至後幅之寫朝政,已為議論。
人但知攻擊宋人,而不知唐之李、杜已然。
曹、陶已較“十九首”有議論,“十九首”亦較《詩》、《騷》有議論。
因人是有理智、有思想的,自然不免流露出來。
太白之“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二句好,但似散文。
至“長風萬裡送秋雁,對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