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風格的溫(庭筠)、韋(莊)詞
關燈
小
中
大
不着一個動詞?鹧鸪不驚不起,是何道理?這使我們想起溫庭筠《菩薩蠻》詞中有“雙雙金鹧鸪”之句,由此可悟這首詞寫金鹧鸪不驚不起,是由于它成雙成對,無憂無愁。
這樣寫的目的,正是反襯人的孤獨。
這句如果隻看單純的寫景而不聯系感情,那就和全首詞寫相思的主題毫無關系了。
下片結句點明“惆怅”的原因,也很隐微曲折。
一首四十多字的小令,而寫來這樣婉約、含蓄,這正是溫庭筠小令的特有風格。
從上面談到的具體作品,我們可以大緻了解溫庭筠詞的風格。
他加強了詞的組織性,用暗示、聯想的手法,使它能表達五、七言詩不能表達的内容情感;這是當時許多人創作經驗的累積,也是溫庭筠個人努力的成績。
不過,由于他過分講究文字聲律,因而産生了許多流弊,使詞這種新文學趨向格律化,使它成為文人的專用品,逐漸遠離人民。
同時,由于文人的階級意識和生活的限制,作品内容日益空虛,遠不及敦煌民間詞的廣博深厚。
這是溫庭筠詞的缺點,也是後來花間派詞的共同缺點。
詞在民間初起的時候,本來是抒情文學,後來這種文學傳入宮廷、豪門與文人之手,他們閹割了它的思想内容,隻拿它作為娛樂調笑的工具,《宮中調笑》這個調名就明顯地說明了這個轉變。
晚唐五代文人作詞,大部分是為了宮廷、豪門的娛樂。
在這班作家裡能寫他自己個人生活情感的,韋莊是比較突出的一位。
雖然溫庭筠的詞裡也許有他自己的生活情感,但是他的創作動機主要是為應歌。
韋莊的詞雖然也有為應歌而作的,但是他的創作動機主要是為抒情的。
晚唐五代文人詞大都為應歌而作,缺乏真摯的感情。
其間也有一部分文人拿詞作為抒情工具,使它逐漸脫離音樂而自有其文學的獨立生命。
韋莊在五代文人詞内容日益堕落的時候,重新領它回到民間抒情詞的道路上來,他使詞逐漸脫離音樂而有它的獨立生命。
雖然他的詞内容還不夠廣泛,描寫不夠深刻,但是,這在五代文人詞浮豔虛華的氣氛裡,他這類抒情的作品是不可多得的。
這個傾向影響了後來蘇轼、辛棄疾等大家,我們如果認為蘇、辛一派抒情詞是唐宋詞的主流,那麼,在這個主流的源頭上,韋莊是值得我們重視的一位作家。
我們談過了溫庭筠的具體作品,現在拿韋莊的作品和他比較一下,就能看出他們明顯的不同的風格。
韋莊有兩首《女冠子》: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
别君時,忍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
不知魂已斷,空有夢相随。
除卻天邊月,沒人知。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夢見。
語多時,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
半羞還半喜,欲去又依依。
覺來知是夢,不勝悲。
第一首的上片寫情人相别,下片寫别後相思。
第二首的上片是因相思而入夢,下片結句寫夢醒。
兩首寫一件事,這和敦煌曲子詞的兩首《鳳歸雲》相似,都是“聯章體”。
第一首的開頭明記日月毫無修飾,這是民間文學的樸素的風格,在文人詞中是很少見的。
整首詞略有作意的隻是末兩句:“除卻天邊月,沒人知。
”含意也是明白易懂的。
一般文人詞都很重視結句,小令的結句尤其如此。
溫庭筠寫夢的小令,如《更漏子》結句:“紅燭背,繡簾垂,夢長君不知。
”《菩薩蠻》結句:“花落子規啼,綠窗殘夢迷。
”都寫得婉約含蓄,不肯明顯地道出感情,這和韋莊詞的手法是完全不同的。
再看韋莊另一首《思帝鄉》: 春日遊,杏花吹滿頭。
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
妾拟将身嫁與一生休。
縱被無情棄,不能羞! 這是文人詞中描寫愛情極突出的一首,十分像民歌。
韋莊這首與我們前面講過的敦煌曲子詞《菩薩蠻》的“枕前發盡千般願”一首,内容雖然不盡相同,但感情的熱烈、真摯卻沒有兩樣。
這樣真率抒情,像元人散曲,很明顯是受民間作品的影響。
溫庭筠寫愛情的詞,最明朗的像“偷眼暗形相,不如從嫁與,作鴛鴦”。
他至多隻能說到這樣,與韋莊的作品比較起來,仍是婉約含蓄的。
溫、韋詞的風格雖然有較大的差異,但是他們同是晚唐五代著名的詞家,在同一時代的文學風氣之下,他們的詞風自然也異中有同。
溫庭筠詞的特征是深密,但也有較疏的,如《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
”這是近于韋莊的。
韋莊詞很疏快,但像《木蘭花》“獨上小樓春欲暮”,《浣溪沙》“清曉妝成寒食天”,這兩首卻是近于溫庭筠的,這是異中之同。
在這裡所談的是要辨别兩家詞的特色。
文人氣息和民間氣息的孰濃孰淡,是他們兩家作品風格的不同之處。
這不僅是藝術手法差異,主要是決定于他們兩人的不同的生活遭遇。
這樣寫的目的,正是反襯人的孤獨。
這句如果隻看單純的寫景而不聯系感情,那就和全首詞寫相思的主題毫無關系了。
下片結句點明“惆怅”的原因,也很隐微曲折。
一首四十多字的小令,而寫來這樣婉約、含蓄,這正是溫庭筠小令的特有風格。
從上面談到的具體作品,我們可以大緻了解溫庭筠詞的風格。
他加強了詞的組織性,用暗示、聯想的手法,使它能表達五、七言詩不能表達的内容情感;這是當時許多人創作經驗的累積,也是溫庭筠個人努力的成績。
不過,由于他過分講究文字聲律,因而産生了許多流弊,使詞這種新文學趨向格律化,使它成為文人的專用品,逐漸遠離人民。
同時,由于文人的階級意識和生活的限制,作品内容日益空虛,遠不及敦煌民間詞的廣博深厚。
這是溫庭筠詞的缺點,也是後來花間派詞的共同缺點。
詞在民間初起的時候,本來是抒情文學,後來這種文學傳入宮廷、豪門與文人之手,他們閹割了它的思想内容,隻拿它作為娛樂調笑的工具,《宮中調笑》這個調名就明顯地說明了這個轉變。
晚唐五代文人作詞,大部分是為了宮廷、豪門的娛樂。
在這班作家裡能寫他自己個人生活情感的,韋莊是比較突出的一位。
雖然溫庭筠的詞裡也許有他自己的生活情感,但是他的創作動機主要是為應歌。
韋莊的詞雖然也有為應歌而作的,但是他的創作動機主要是為抒情的。
晚唐五代文人詞大都為應歌而作,缺乏真摯的感情。
其間也有一部分文人拿詞作為抒情工具,使它逐漸脫離音樂而自有其文學的獨立生命。
韋莊在五代文人詞内容日益堕落的時候,重新領它回到民間抒情詞的道路上來,他使詞逐漸脫離音樂而有它的獨立生命。
雖然他的詞内容還不夠廣泛,描寫不夠深刻,但是,這在五代文人詞浮豔虛華的氣氛裡,他這類抒情的作品是不可多得的。
這個傾向影響了後來蘇轼、辛棄疾等大家,我們如果認為蘇、辛一派抒情詞是唐宋詞的主流,那麼,在這個主流的源頭上,韋莊是值得我們重視的一位作家。
我們談過了溫庭筠的具體作品,現在拿韋莊的作品和他比較一下,就能看出他們明顯的不同的風格。
韋莊有兩首《女冠子》: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
别君時,忍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
不知魂已斷,空有夢相随。
除卻天邊月,沒人知。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夢見。
語多時,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
半羞還半喜,欲去又依依。
覺來知是夢,不勝悲。
第一首的上片寫情人相别,下片寫别後相思。
第二首的上片是因相思而入夢,下片結句寫夢醒。
兩首寫一件事,這和敦煌曲子詞的兩首《鳳歸雲》相似,都是“聯章體”。
第一首的開頭明記日月毫無修飾,這是民間文學的樸素的風格,在文人詞中是很少見的。
整首詞略有作意的隻是末兩句:“除卻天邊月,沒人知。
”含意也是明白易懂的。
一般文人詞都很重視結句,小令的結句尤其如此。
溫庭筠寫夢的小令,如《更漏子》結句:“紅燭背,繡簾垂,夢長君不知。
”《菩薩蠻》結句:“花落子規啼,綠窗殘夢迷。
”都寫得婉約含蓄,不肯明顯地道出感情,這和韋莊詞的手法是完全不同的。
再看韋莊另一首《思帝鄉》: 春日遊,杏花吹滿頭。
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
妾拟将身嫁與一生休。
縱被無情棄,不能羞! 這是文人詞中描寫愛情極突出的一首,十分像民歌。
韋莊這首與我們前面講過的敦煌曲子詞《菩薩蠻》的“枕前發盡千般願”一首,内容雖然不盡相同,但感情的熱烈、真摯卻沒有兩樣。
這樣真率抒情,像元人散曲,很明顯是受民間作品的影響。
溫庭筠寫愛情的詞,最明朗的像“偷眼暗形相,不如從嫁與,作鴛鴦”。
他至多隻能說到這樣,與韋莊的作品比較起來,仍是婉約含蓄的。
溫、韋詞的風格雖然有較大的差異,但是他們同是晚唐五代著名的詞家,在同一時代的文學風氣之下,他們的詞風自然也異中有同。
溫庭筠詞的特征是深密,但也有較疏的,如《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
”這是近于韋莊的。
韋莊詞很疏快,但像《木蘭花》“獨上小樓春欲暮”,《浣溪沙》“清曉妝成寒食天”,這兩首卻是近于溫庭筠的,這是異中之同。
在這裡所談的是要辨别兩家詞的特色。
文人氣息和民間氣息的孰濃孰淡,是他們兩家作品風格的不同之處。
這不僅是藝術手法差異,主要是決定于他們兩人的不同的生活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