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承焘先生說詞
關燈
小
中
大
蒼的老年夫婦!用倒裝章法,先聞其聲,後見其人,出乎意外,才令人于驚奇之餘發出會心的微笑。
這種類似相聲“抖包袱”的藝術效果,不但使得詞的節奏跌宕有緻,而且通過幽默的口吻,也不難體會到詞人對這對農村老年夫婦恩愛和睦生活的深情贊美。
夏先生的說解入情入理,十分中肯,倘能起稼軒而問之,亦當笑颔。
記得周汝昌先生也對此深表贊賞。
夏先生說詞,既能洞悉詞心,細緻入微,又能放眼詞史,宏通闊大。
其說敦煌曲子詞、花間詞、溫韋詞、南唐君臣詞、蘇轼豪放詞、易安詞、清真詞、稼軒詞、放翁詞等,均能以小見大,通過具體作品點示出諸如詞樂的變遷、詞風的同異、詞調與聲情、寄托與無寄托之類詞學要義。
讀者于賞詞之際,得此良師導引,不唯能體會詞心之曲折,詞境之深美,且能獲得不少具體生動的詞史和詞論知識,并領悟到學詞的門徑。
夏先生被譽為“當代詞宗”,他治詞史、詞論于一爐,而本身又是一位傑出的詞人,多年的治詞心得與豐富的作詞經驗,使他對古人的詞作在章法、句法、字法、過片、結束、用典等方面有十分深切的體會,在說詞中,即随宜點出,金針度人,嘉惠後學不淺(先生拟就此撰為專著,名曰《詞例》,已屬稿若幹,惜未竟其業)。
先生說詞,頗贊賞常州詞派“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的主張,他常從一點生發開去,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從中引申出一些深刻的藝術和人生的哲理來。
四十年前,我從遊于先生,杖履追随,得親謦欬,每聞談詞,辄有醍醐灌頂之感。
記得有一次,先生說張玉田《清平樂》中的兩句詞:“隻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他從《淮南子》“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将暮”,談到唐人詩演化為“一葉落知天下秋”,又談到杜甫的“一片花飛減卻春”,娓娓不盡,勝義紛纭,由此而點出文人敏感的心靈,見微知著,以及藝術表現上“一”與“多”的辯證關系等,短短兩句詞,足足說了兩個多小時。
其時先生坐在一把藤搖椅上,邊搖邊說,悠閑自在,此情此景,曆久難忘。
曾有句志感雲:“彌天花雨紛紛落,滿座春風冉冉生。
” 先生說詞,必先吟誦,其聲情随詞情而變化,長吟短詠,抑揚頓挫,使人為之動容。
曾聽他吟誦陸遊的《夜遊宮》,上片激昂慷慨,回腸蕩氣;過片聲情凄咽;至結尾數句,又複起伏變化,聲調凡三轉:“自許封侯在萬裡”句,高亢振起;“有誰知”,陡然一頓,作短暫休止;接着以搖曳激楚之聲吟出“鬓雖殘,心未死”二句,歎惋悲涼,抑郁不平,放翁之心聲宛然可聞。
先生的女弟子琦君(潘希真,台灣著名散文家),對先生的吟誦十分傾倒,說經先生一吟誦,詩詞的意蘊已領會大半。
我于此深有同感。
可惜當時無錄音設備,不能把先生的吟誦錄下來。
有一位懂音樂的同學,曾把先生吟誦幾首詩詞的聲調記為簡譜,但後來也散失了。
這是一大憾事。
這本《唐宋詞欣賞》,是四十多年前先生為廣大讀者欣賞唐宋詞的需要而說解的,大半由先生的助手懷霜記錄整理,經先生改定,發表于杭州、上海和香港的報刊上。
這些記錄下來的說詞文字,與無拘束的談說相比較,其鮮活的意味似乎有所減殺;又因當時環境所限,有些話不能說得很暢,且難免說幾句套話,但其見解的精警和說詞的鮮明特點仍然存在。
它雖然不同于先生的詞學專著,卻能為大衆說法,深入淺出,可讀性強,使唐宋詞面向更廣大的讀者群,這也是先生的一大功德。
辛巳木樨開候,于西子湖濱
這種類似相聲“抖包袱”的藝術效果,不但使得詞的節奏跌宕有緻,而且通過幽默的口吻,也不難體會到詞人對這對農村老年夫婦恩愛和睦生活的深情贊美。
夏先生的說解入情入理,十分中肯,倘能起稼軒而問之,亦當笑颔。
記得周汝昌先生也對此深表贊賞。
夏先生說詞,既能洞悉詞心,細緻入微,又能放眼詞史,宏通闊大。
其說敦煌曲子詞、花間詞、溫韋詞、南唐君臣詞、蘇轼豪放詞、易安詞、清真詞、稼軒詞、放翁詞等,均能以小見大,通過具體作品點示出諸如詞樂的變遷、詞風的同異、詞調與聲情、寄托與無寄托之類詞學要義。
讀者于賞詞之際,得此良師導引,不唯能體會詞心之曲折,詞境之深美,且能獲得不少具體生動的詞史和詞論知識,并領悟到學詞的門徑。
夏先生被譽為“當代詞宗”,他治詞史、詞論于一爐,而本身又是一位傑出的詞人,多年的治詞心得與豐富的作詞經驗,使他對古人的詞作在章法、句法、字法、過片、結束、用典等方面有十分深切的體會,在說詞中,即随宜點出,金針度人,嘉惠後學不淺(先生拟就此撰為專著,名曰《詞例》,已屬稿若幹,惜未竟其業)。
先生說詞,頗贊賞常州詞派“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的主張,他常從一點生發開去,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從中引申出一些深刻的藝術和人生的哲理來。
四十年前,我從遊于先生,杖履追随,得親謦欬,每聞談詞,辄有醍醐灌頂之感。
記得有一次,先生說張玉田《清平樂》中的兩句詞:“隻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他從《淮南子》“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将暮”,談到唐人詩演化為“一葉落知天下秋”,又談到杜甫的“一片花飛減卻春”,娓娓不盡,勝義紛纭,由此而點出文人敏感的心靈,見微知著,以及藝術表現上“一”與“多”的辯證關系等,短短兩句詞,足足說了兩個多小時。
其時先生坐在一把藤搖椅上,邊搖邊說,悠閑自在,此情此景,曆久難忘。
曾有句志感雲:“彌天花雨紛紛落,滿座春風冉冉生。
” 先生說詞,必先吟誦,其聲情随詞情而變化,長吟短詠,抑揚頓挫,使人為之動容。
曾聽他吟誦陸遊的《夜遊宮》,上片激昂慷慨,回腸蕩氣;過片聲情凄咽;至結尾數句,又複起伏變化,聲調凡三轉:“自許封侯在萬裡”句,高亢振起;“有誰知”,陡然一頓,作短暫休止;接着以搖曳激楚之聲吟出“鬓雖殘,心未死”二句,歎惋悲涼,抑郁不平,放翁之心聲宛然可聞。
先生的女弟子琦君(潘希真,台灣著名散文家),對先生的吟誦十分傾倒,說經先生一吟誦,詩詞的意蘊已領會大半。
我于此深有同感。
可惜當時無錄音設備,不能把先生的吟誦錄下來。
有一位懂音樂的同學,曾把先生吟誦幾首詩詞的聲調記為簡譜,但後來也散失了。
這是一大憾事。
這本《唐宋詞欣賞》,是四十多年前先生為廣大讀者欣賞唐宋詞的需要而說解的,大半由先生的助手懷霜記錄整理,經先生改定,發表于杭州、上海和香港的報刊上。
這些記錄下來的說詞文字,與無拘束的談說相比較,其鮮活的意味似乎有所減殺;又因當時環境所限,有些話不能說得很暢,且難免說幾句套話,但其見解的精警和說詞的鮮明特點仍然存在。
它雖然不同于先生的詞學專著,卻能為大衆說法,深入淺出,可讀性強,使唐宋詞面向更廣大的讀者群,這也是先生的一大功德。
辛巳木樨開候,于西子湖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