閟宮
關燈
小
中
大
線把貝聯在盔上。
又解:貝冑,盔上有貝形的花紋。
朱,盔上有紅色線條。
〔五八〕烝,衆也。
增增,猶層層也。
〔五九〕戎狄,我國古代北方的二個民族。
膺,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膺,擊也。
” 〔六○〕荊,楚國。
舒,國名,在今安徽廬江縣。
《春秋·僖公三年》:“徐人取舒。
”此詩作于僖公晚年,其時舒已成為徐戎的屬國,與魯為敵國。
懲,罰也。
〔六一〕承,當,抵擋。
〔六二〕台背,疑即駝背。
黃發駝背都是年老的現象。
〔六三〕胥,皆也。
與,給予。
試,疑借為貸,予也。
此句言上帝都把壽賜予僖公。
〔六四〕耆,老也。
艾,久也,年壽長久。
〔六五〕有,通又。
〔六六〕眉壽,長壽。
〔六七〕岩岩,高峻貌。
〔六八〕詹,馬瑞辰說:“詹,借為瞻。
《說苑·雜言篇》、《韓詩外傳》引并作瞻。
”按瞻,仰望也。
〔六九〕奄,包括。
龜,山名,在今山東新泰縣西南四十裡。
蒙,山名,在今山東蒙陰縣南。
龜蒙二山均屬蒙山山系。
〔七○〕荒,借為撫,據而有之也。
〔七一〕邦,讀為封。
《小爾雅·廣诂》:“封,界也。
”海封,猶海邊。
〔七二〕來同,猶來朝。
〔七三〕率從,相繼順服。
〔七四〕凫,山名,在今山東鄒縣西南五十裡。
繹,又作峄,山名,在今山東鄒縣東南。
〔七五〕徐,古國名,故城在今安徽泗縣北。
徐宅,徐夷舊居之地。
〔七六〕蠻貊,古稱南方部族為蠻,稱北方部族為貊。
但蠻貊有時是當時其它部族的通稱。
〔七七〕南夷,南方的各部族。
〔七八〕諾,答應,順從。
〔七九〕若,順也。
此言都服從魯侯。
〔八○〕純,大也。
嘏,借為祜,福也。
純固,洪福。
〔八一〕常,地名。
馬瑞辰說:“《國語·齊語》:‘管子曰:以魯為主,反其侵地堂、潛。
’管子作常潛。
則常邑曾見侵于齊,莊公時複歸于魯。
”《左傳·莊公九年》:“管仲請囚,鮑叔受之,及堂阜而稅之。
”杜注:“堂阜齊地。
”詩文的常與《國語》的堂疑即堂阜,在今山東蒙陰縣西北三十裡。
許,地名。
鄭箋:“許,許田也。
”《左傳·隐公八年》:“鄭伯請……以泰山之祊易許田。
”桓公元年:“鄭伯以璧假許田。
”按許田在今山東臨沂縣西北五十五裡,本是魯國的土地。
鄭桓公做周王朝的司徒時,以王朝的勢力,強索魯國的祊邑,做為他陪周王祭祀泰山的住所(即所謂湯沐邑)。
春秋時,周王不祭祀泰山,鄭武公乃用祊邑和璧玉換得魯國的許田。
這是因為許田雖不與鄭國接壤,但距離鄭國較近,經營較為方便。
到僖公時又把許田取回來了。
〔八二〕宇,猶域也。
魯是周公的封國,常與許原是魯國的土地,而常被齊國奪去,許被鄭國換去。
現在收回這兩地,故說複周公之宇。
〔八三〕燕,安也。
〔八四〕令,善也。
令妻,猶賢妻。
〔八五〕宜,猶善也。
此句言僖公善待大夫衆士。
〔八六〕祉,福也。
〔八七〕兒齒,老人牙落後,又生新牙,是為兒齒。
這是長壽的現象。
〔八八〕徂來,山名,在今山東泰安縣東南四十裡。
〔八九〕新甫,山名,在今山東新泰縣西北四十裡,又名宮山,又名小泰山。
〔九○〕度,馬瑞辰說:“度借為剫。
《說文》:‘剫,判也。
’伐木。
” 〔九一〕尋,八尺。
此處尋與尺都是動詞,指截成八尺長的和一尺長的。
〔九二〕桷(jué覺),方的椽子。
舃(xì戲),大貌。
〔九三〕路寝,正室也。
碩,大也。
〔九四〕新廟,即上文所謂宮,魯君的祖廟。
奕奕,高大美盛貌。
〔九五〕奚斯,魯國大夫,是魯國的公子,所以又稱公子奚斯。
奚斯所作,指祖廟由奚斯主持建成。
〔九六〕曼,長也。
此句言廟又長又大。
〔九七〕若,順也。
此句指廟貌莊嚴,萬民對它肅然起敬。
又解:貝冑,盔上有貝形的花紋。
朱,盔上有紅色線條。
〔五八〕烝,衆也。
增增,猶層層也。
〔五九〕戎狄,我國古代北方的二個民族。
膺,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膺,擊也。
” 〔六○〕荊,楚國。
舒,國名,在今安徽廬江縣。
《春秋·僖公三年》:“徐人取舒。
”此詩作于僖公晚年,其時舒已成為徐戎的屬國,與魯為敵國。
懲,罰也。
〔六一〕承,當,抵擋。
〔六二〕台背,疑即駝背。
黃發駝背都是年老的現象。
〔六三〕胥,皆也。
與,給予。
試,疑借為貸,予也。
此句言上帝都把壽賜予僖公。
〔六四〕耆,老也。
艾,久也,年壽長久。
〔六五〕有,通又。
〔六六〕眉壽,長壽。
〔六七〕岩岩,高峻貌。
〔六八〕詹,馬瑞辰說:“詹,借為瞻。
《說苑·雜言篇》、《韓詩外傳》引并作瞻。
”按瞻,仰望也。
〔六九〕奄,包括。
龜,山名,在今山東新泰縣西南四十裡。
蒙,山名,在今山東蒙陰縣南。
龜蒙二山均屬蒙山山系。
〔七○〕荒,借為撫,據而有之也。
〔七一〕邦,讀為封。
《小爾雅·廣诂》:“封,界也。
”海封,猶海邊。
〔七二〕來同,猶來朝。
〔七三〕率從,相繼順服。
〔七四〕凫,山名,在今山東鄒縣西南五十裡。
繹,又作峄,山名,在今山東鄒縣東南。
〔七五〕徐,古國名,故城在今安徽泗縣北。
徐宅,徐夷舊居之地。
〔七六〕蠻貊,古稱南方部族為蠻,稱北方部族為貊。
但蠻貊有時是當時其它部族的通稱。
〔七七〕南夷,南方的各部族。
〔七八〕諾,答應,順從。
〔七九〕若,順也。
此言都服從魯侯。
〔八○〕純,大也。
嘏,借為祜,福也。
純固,洪福。
〔八一〕常,地名。
馬瑞辰說:“《國語·齊語》:‘管子曰:以魯為主,反其侵地堂、潛。
’管子作常潛。
則常邑曾見侵于齊,莊公時複歸于魯。
”《左傳·莊公九年》:“管仲請囚,鮑叔受之,及堂阜而稅之。
”杜注:“堂阜齊地。
”詩文的常與《國語》的堂疑即堂阜,在今山東蒙陰縣西北三十裡。
許,地名。
鄭箋:“許,許田也。
”《左傳·隐公八年》:“鄭伯請……以泰山之祊易許田。
”桓公元年:“鄭伯以璧假許田。
”按許田在今山東臨沂縣西北五十五裡,本是魯國的土地。
鄭桓公做周王朝的司徒時,以王朝的勢力,強索魯國的祊邑,做為他陪周王祭祀泰山的住所(即所謂湯沐邑)。
春秋時,周王不祭祀泰山,鄭武公乃用祊邑和璧玉換得魯國的許田。
這是因為許田雖不與鄭國接壤,但距離鄭國較近,經營較為方便。
到僖公時又把許田取回來了。
〔八二〕宇,猶域也。
魯是周公的封國,常與許原是魯國的土地,而常被齊國奪去,許被鄭國換去。
現在收回這兩地,故說複周公之宇。
〔八三〕燕,安也。
〔八四〕令,善也。
令妻,猶賢妻。
〔八五〕宜,猶善也。
此句言僖公善待大夫衆士。
〔八六〕祉,福也。
〔八七〕兒齒,老人牙落後,又生新牙,是為兒齒。
這是長壽的現象。
〔八八〕徂來,山名,在今山東泰安縣東南四十裡。
〔八九〕新甫,山名,在今山東新泰縣西北四十裡,又名宮山,又名小泰山。
〔九○〕度,馬瑞辰說:“度借為剫。
《說文》:‘剫,判也。
’伐木。
” 〔九一〕尋,八尺。
此處尋與尺都是動詞,指截成八尺長的和一尺長的。
〔九二〕桷(jué覺),方的椽子。
舃(xì戲),大貌。
〔九三〕路寝,正室也。
碩,大也。
〔九四〕新廟,即上文所謂宮,魯君的祖廟。
奕奕,高大美盛貌。
〔九五〕奚斯,魯國大夫,是魯國的公子,所以又稱公子奚斯。
奚斯所作,指祖廟由奚斯主持建成。
〔九六〕曼,長也。
此句言廟又長又大。
〔九七〕若,順也。
此句指廟貌莊嚴,萬民對它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