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一個中國詩人57
關燈
小
中
大
方面最善于表達中國知識分子的受折磨而又折磨人的心情,另一方面他的最好的品質卻全然是非中國的。
在别的中國詩人是模糊而像羽毛樣輕的地方,他确實,而且幾乎是拍着桌子說話。
在普遍的單薄之中,他的組織和聯想的豐富有點似乎冒犯别人了。
這一點也許可以解釋他為什麼很少讀者,而且無人贊譽。
然而他的在這裡的成就也是屬于文字的。
現代中國作家所遭遇的困難主要是表達方式的選擇。
舊的文體是廢棄了,但是它的詞藻卻逃了過來壓在新的作品之上。
穆旦的勝利卻在他對于古代經典的徹底的無知。
甚至于他的奇幻都是新式的。
那些不靈活的中國字在他的手裡給揉着,操縱着,它們給暴露在新的嚴厲和新的氣候之前。
他有許多人家所想不到的排列和組合。
在《五月》這類的詩裡,他故意地将新的和舊的風格相比,來表示“一切都在脫節之中”,而結果是,有一種猝然,一種剃刀片似的鋒利: 負心兒郎多情女 荷花池旁訂誓盟 而今獨自倚欄想 落花飛絮滿天空 而五月的黃昏是那樣的朦胧! 在火炬的行列叫喊過去以後, 誰也不會看見的 被恭維的街道就把他們傾出, 在報上登過救濟民生的談話後 誰也不會看見的 愚蠢的人們就撲進泥沼裡, 而謀害者,凱歌着五月的自由, 緊握一切無形電力的總樞紐。
穆旦之得着一個文字,正由于他棄絕了一個文字。
他的風格完全适合他的敏感。
穆旦對于中國新寫作的最大貢獻,照我看,還是在他的創造了一個上帝。
他自然并不為任何普通的宗教或教會而打神學上的仗,但詩人的皮肉和精神有着那樣的一種饑餓,以至喊叫着要求一點人身以外的東西來支持和安慰。
大多數中國作家的空洞他看了不滿意,他們并非無神主義者,他們什麼也不相信。
而在這一點上,他們又是完全傳統的。
在中國式極為平衡的心的氣候裡,宗教詩從來沒有發達過。
我們的詩裡缺乏大的精神上的起伏,這也可以用前面提到過的“冷漠”解釋。
但是穆旦,以他孩子似的好奇,他的在靈魂深處的窺探,至少是明白沖突和懷疑的: 雖然生活是疲憊的,我必須追求, 雖然觀念的叢林纏繞我, 善惡的光亮在我的心裡明滅 以及一個比較直接的決心: 看見到處的繁華原來是地獄, 不能夠掙脫,愛情将變做仇恨, 是在自己的廢墟上,以卑賤的泥土, 他們匍匐着豎起了異教的神。
以及“辨識”的問題,在《我》這首詩裡用了那樣艱難的,痛苦的韻律所表達的: 從子官割裂,失去了溫暖, 是殘缺的部分渴望着救援, 永遠是自己,鎖在荒野裡, 從靜止的夢離開了群體, 痛感到時流,沒有什麼抓住, 不斷的回憶帶不回自己, 遇見部分時在一起哭喊, 是初戀的狂喜,想沖出樊籬, 伸出雙手來抱住了自己 幻化的形象,是更深的絕望, 永遠是自己,鎖在荒野裡, 仇恨着母親給分出了夢境。
這是一首奇異的詩,使許多人迷惑了。
裡面所牽涉到的有性,母親的“母題”,愛上一個女郎,自己的一“部分”,而她是像母親的。
使我想起的還有柏拉圖的對話,在一九三六年穆旦與我同時在北平城外一個校園裡讀的。
附帶的,我想請讀者注意詩裡“子宮”二字,在英文詩裡雖然常見,中文詩裡卻不大有人用過。
在一個詩人探問着子宮的秘密的時候,他實在是問着事物的黑暗的神秘。
性同宗教在血統上是相聯的。
就眼前說,我們必須抗議穆旦的宗教是消極的。
他懂得受難,卻不知至善之樂。
不過這可能是因為他今年還隻二十八歲。
他的心還在探索着。
這種流動,就中國的新寫作而言,也許比完全的虔誠要更有用些。
他最後所達到的上帝也可能不是上帝,而是魔鬼本身。
這種努力是值得稱贊的,而這種藝術的進展——去爬靈魂的禁人上去的山峰,一件在中國幾乎完全是新的事——值得我們的注意。
在别的中國詩人是模糊而像羽毛樣輕的地方,他确實,而且幾乎是拍着桌子說話。
在普遍的單薄之中,他的組織和聯想的豐富有點似乎冒犯别人了。
這一點也許可以解釋他為什麼很少讀者,而且無人贊譽。
然而他的在這裡的成就也是屬于文字的。
現代中國作家所遭遇的困難主要是表達方式的選擇。
舊的文體是廢棄了,但是它的詞藻卻逃了過來壓在新的作品之上。
穆旦的勝利卻在他對于古代經典的徹底的無知。
甚至于他的奇幻都是新式的。
那些不靈活的中國字在他的手裡給揉着,操縱着,它們給暴露在新的嚴厲和新的氣候之前。
他有許多人家所想不到的排列和組合。
在《五月》這類的詩裡,他故意地将新的和舊的風格相比,來表示“一切都在脫節之中”,而結果是,有一種猝然,一種剃刀片似的鋒利: 負心兒郎多情女 荷花池旁訂誓盟 而今獨自倚欄想 落花飛絮滿天空 而五月的黃昏是那樣的朦胧! 在火炬的行列叫喊過去以後, 誰也不會看見的 被恭維的街道就把他們傾出, 在報上登過救濟民生的談話後 誰也不會看見的 愚蠢的人們就撲進泥沼裡, 而謀害者,凱歌着五月的自由, 緊握一切無形電力的總樞紐。
穆旦之得着一個文字,正由于他棄絕了一個文字。
他的風格完全适合他的敏感。
穆旦對于中國新寫作的最大貢獻,照我看,還是在他的創造了一個上帝。
他自然并不為任何普通的宗教或教會而打神學上的仗,但詩人的皮肉和精神有着那樣的一種饑餓,以至喊叫着要求一點人身以外的東西來支持和安慰。
大多數中國作家的空洞他看了不滿意,他們并非無神主義者,他們什麼也不相信。
而在這一點上,他們又是完全傳統的。
在中國式極為平衡的心的氣候裡,宗教詩從來沒有發達過。
我們的詩裡缺乏大的精神上的起伏,這也可以用前面提到過的“冷漠”解釋。
但是穆旦,以他孩子似的好奇,他的在靈魂深處的窺探,至少是明白沖突和懷疑的: 雖然生活是疲憊的,我必須追求, 雖然觀念的叢林纏繞我, 善惡的光亮在我的心裡明滅 以及一個比較直接的決心: 看見到處的繁華原來是地獄, 不能夠掙脫,愛情将變做仇恨, 是在自己的廢墟上,以卑賤的泥土, 他們匍匐着豎起了異教的神。
以及“辨識”的問題,在《我》這首詩裡用了那樣艱難的,痛苦的韻律所表達的: 從子官割裂,失去了溫暖, 是殘缺的部分渴望着救援, 永遠是自己,鎖在荒野裡, 從靜止的夢離開了群體, 痛感到時流,沒有什麼抓住, 不斷的回憶帶不回自己, 遇見部分時在一起哭喊, 是初戀的狂喜,想沖出樊籬, 伸出雙手來抱住了自己 幻化的形象,是更深的絕望, 永遠是自己,鎖在荒野裡, 仇恨着母親給分出了夢境。
這是一首奇異的詩,使許多人迷惑了。
裡面所牽涉到的有性,母親的“母題”,愛上一個女郎,自己的一“部分”,而她是像母親的。
使我想起的還有柏拉圖的對話,在一九三六年穆旦與我同時在北平城外一個校園裡讀的。
附帶的,我想請讀者注意詩裡“子宮”二字,在英文詩裡雖然常見,中文詩裡卻不大有人用過。
在一個詩人探問着子宮的秘密的時候,他實在是問着事物的黑暗的神秘。
性同宗教在血統上是相聯的。
就眼前說,我們必須抗議穆旦的宗教是消極的。
他懂得受難,卻不知至善之樂。
不過這可能是因為他今年還隻二十八歲。
他的心還在探索着。
這種流動,就中國的新寫作而言,也許比完全的虔誠要更有用些。
他最後所達到的上帝也可能不是上帝,而是魔鬼本身。
這種努力是值得稱贊的,而這種藝術的進展——去爬靈魂的禁人上去的山峰,一件在中國幾乎完全是新的事——值得我們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