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變文

關燈
人一色;得他兩食,謝他不足。

    ”兵将鹹言:“大将軍!此語快哉,莫伐梁王。

    ”子胥心口思量:“我有冤雠,端心相滅,因他得活,豈得孤恩。

    ”乃舍梁王之罪,語以(已)進發。

    乃收天兵,行至颍水河傍,仰面向天歎而言曰:“我昔逃逝至此,遂從女子求餐;其女亦不相違,抱石投河而死,今日更無餘物,報女子之恩。

    ”一依生存之言,遂取百金投颍水。

    子胥祭曰: “我昔逃逝入南吳,在路相逢從乞食, 慚君與我一中餐,抱石投河而命極(殛)。

     自從分别歲年多,朝朝暮暮長相憶, 念君神識逐波濤,遊魂散漫随荊棘。

    ” 語已含啼而啟告,“冥靈幸願知懷抱, 既能貞質透河亡,黃泉能莫生惸嗟! 幽冥路隔不相知,生死由來各異道, 更無餘物奉於君,唯取百金相殡報。

    ” 子胥祭祀訖,回兵行至阿姊家,捉到兩個外甥子安子永,兀(髡)其頭,截其耳,打卻前頭雙闆齒。

    “我昔逃逝從乞食,捉我欲送楚平王。

    今日雠之,願汝永為奴仆。

    ” 天兵有限,不可久停,馬乃擊電奔星,行至子胥妻舍。

    拟迎婦歸吳國,遂即叩門而喚。

    其妻掩閉門庭,隔牆遙,不相容内(納)。

    子胥報妻曰:“吾昔遭楚難,愧君出應逢迎。

    今乃雠楚,回軍相見,望同往日,何為閉門相卻,不睹容光?為當别有他情,何為恥胥不受?自茲隔别,每念君恩,愧賀(荷)不輕,故來谘屈。

    ”妻答曰:“君乃昔遭楚難,行路相過,叩門面睹,此乃知君屈厄,妾乃懸響相仍。

    君乃拒諱不承,妾亦無能苦死。

    夫妻義重,望君結死同生。

    君乃先辱不輕,妾即後嫌不受。

    貧賤不相顧盼,富貴何假提攜!不貪寵祿榮華,願君知兒懷抱!”子胥乃承死罪,隔門拜謝叩頭。

    其妻既見殷勤,遂乃開門納受。

    恩愛還同昔日,相命即歸。

     子胥告令三軍,單行引隊。

    今既天下清太(泰),日月貞明,玉鞭齊打金鞍,乃為歌曰: 我天兵兮不可對,塞平川兮千萬隊。

     一掃萬裡絕塵埃,征讨楚軍如瓦碎。

     大丈夫兒天道通,提戈驟甲遠從戎, 戰卒骁雄如虎豹,鐵騎生甯(猙獰)真似龍。

     布陣鋪雲垂曳地,神旌集鶴發陵空, 橫行天下無對當,将知萬國總還同。

     樂兮樂兮今日樂,歡兮歡兮今日歡, 金鞭打節齊聲和,尋途遂乃入吳中。

    ” 征馬合合雜雜,隐隐填填,鐵馬提撕,大軍浩汗。

    長松青翠,短草黃禾,玉響清冷(泠),金鞍瓘錫。

    日夜登其長路,旬月即到吳中。

    吳王聞子胥得勝,遂即從騎迎來。

    子胥見吳王迎來,下馬拜謝吳王,高聲唱言起居曰:“遇(愚)臣自别龍顔後,匪懈之心中(終)不忘。

    臣蒙王借兵伐楚,兵衆與臣,共同一心。

    統領無乖,驅馳合契。

    兵至河北,營在楚南,平王不幸身亡,立太子昭王知其軍國。

    聞臣兵至,出敵相交。

    臣遣骁兵褐(遏)後,猛将沖前,一向摩滅楚軍,人馬重重相壓。

    橫屍遍野,血染山川。

    由如鹘打鴉鵝,狀若豹征狐兔。

    俗捧昆侖之押(壓)卵,何得不摧;執炬火已(以)焚毛,如何不盡?昭王見兵退散,遂即奔走入城藏:臣乃從後奔馳,遂即城中擒獲。

    臣已結恨尤深。

    即斬昭王百段。

    平王枯骨,劍斬血流。

    臣見此傷,雠心得止。

    吳之戰士,并總平安;煞楚兵夫,橫屍遍野。

    王之勢力,得惬雠心。

    愧賀大王,仰王無盡。

    不失一兵一馬,衣甲具全,中有骁勇之夫,願王酬功給效。

    ”吳王曰:“朕自别卿之後,戀念不離心懷。

    慮恐楚卒人多,俠雠之心不達。

    天道相助,得已滅楚歸吳;所有功勳,朕自憂(優)加處分。

    ”子胥随帝部卒入城,檢納幹戈,酬功給效。

    中有先鋒猛将,賞绯各賜金魚;執毒(纛)旌兵,皆佔班位;自餘戰卒,各悉酬柱國之勳。

    一時舞道(蹈)呵呵,鹹言君王有感。

    吳王見子胥有大人之相,遂立子胥為國大相。

     後乃越王勾踐,興兵動衆,來伐吳軍。

    越國賢臣範蠡谏越王曰:“吳國賢臣仵子胥,上知天文,下知地裡(理),文經武律,以立其身。

    相貌希奇,精神挺特。

    吳國大相,國之垓首。

    王今伐吳,定知自損。

    ”越王言:“我計策以(已)成,不可中途而罷。

    ”遂乃興兵動衆,往伐吳軍。

    其吳王,越兵來伐,遂遣國相仵子胥将兵往伐。

    子胥領兵共越兵交戰,殺越兵夫,橫屍遍野,血流漂杵。

    越王見兵被殺,遂共範蠡捉西(投向)會稽山避難。

    越王共範蠡向仵相邊進言曰:“吾見國相為父報雠,遂來相看,無有往伐之意。

    ”子胥聞此言:“我不緣賢臣範蠡之言,越王合國死矣。

    ”其越王追(退)兵還國後,乃吳王緻疾,臨死之時,咐囑太子夫差:“汝後安國治人,一取國相子胥之語。

    ”吳王死後,夫差太子為吳王。

     爾時吳王夜夢見殿上有神光,二夢見城頭郁郁槍槍(蒼蒼),三夢見南壁下有匣、北壁下有匡(筐),四夢見城門交兵門戰,五夢見血流東南。

    吳王即遣宰彼解夢,宰彼曰:“夢見殿上神光者富(福)祿盛;城頭郁郁槍槍者露如霜;南壁下匣北壁匡,王壽長;城門交兵者王手備纏綿;血流東南行者越軍亡。

    ”吳王即遣子胥解夢。

    其子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情,文經武律,一切鬼神,悉皆通變。

    吳王即遣解夢。

    子胥曰:“臣解此夢,是大不祥。

    王若用宰彼此言,吳國定知除喪。

    ”王曰:“何為?”子胥直詞解夢:“王夢見殿上神光者有大人至;城頭郁郁蒼蒼者荊棘備;南壁下有匣,北壁下有匡者王失位;城門交兵戰者越軍至;血流東南者屍遍地。

    王軍國滅,都緣宰彼之言。

    ”吳王聞子胥此語,振睛努目,拍陛大嗔:“老臣監監,光祝我國。

    ”子胥解夢了,見吳王嗔之,遂從殿上褰衣而下。

    吳王問子胥曰:“卿何褰衣而下?”子胥曰:“王殿上荊棘生,刺臣腳,是以褰衣而下殿。

    ”王賜子胥燭玉之劍,令遣自死。

    子胥得王之劍,報諸百官等:“我死之後,割取我頭,懸安城東門上,我當看越軍來伐吳國者哉!” 殺子胥了,越從吳貸粟四百萬石,吳王遂與越王粟,依數分付其粟。

    将後,越王蒸粟還吳,乃作書報吳王曰:“此粟甚好,王可遣百姓種之。

    ”其粟還吳被蒸,入土并皆不生。

    百姓失業,一年少乏,饑虛五載。

    越王即共範蠡平章:“吳國安化治人,多取宰彼之言,共卿作何方計,可伐吳軍?”範蠡啟王曰:“吳國賢臣仵子胥,吳王令遣自死。

    屋無強樑,必當頹毀;牆無好土,不久即崩;國無忠臣,如何不壞!今有佞臣宰彼,可以貨求必得。

    ”王曰:“将何物貨求?”範蠡啟言王曰:“宰彼好之金寶,好之美女,得此物必是開路,更無疑慮。

    ”越王聞範蠡此語,即遣使人麗水取之黃金,荊山求之白玉,東海采之明珠,南國娉之美女,越王取得此物,即差勇猛之人,往向吳國,贈與宰彼。

    彼見此物,美女輕盈,明珠昭(照)灼,黃金煥爛,白玉無瑕。

    越贈宰彼,彼乃歡忻受納。

    王見此佞臣受貨,求之。

    又問範蠡曰:“吳王殺仵子胥之時,吳國不熟二年,百姓乏少饑虛,經今五載。

    ”越王喚範蠡問曰:“寡人今欲伐吳國,其事如何?”範蠡啟言王曰:“王今伐吳,正是其時。

    ”越王即将兵動衆四十萬人,行至中路,恐兵士不齊,路逢一努蝸(怒蛙),在道努鳴,下馬抱之。

    左右問曰:“王緣何事,抱此怒蝸?”王答:“我一生愛勇猛之人,此怒蝸在道努鳴,遂下馬抱之。

    ”兵衆各自平章:“王見怒蝸,猶自下馬抱之,我等亦須努力,身強力健,王見我等,還如怒蝸相似。

    ”兵士悉皆勇健,怒叫三聲。

    王見兵仕如此,皆賜重賞。

    行至江口,未過小江,停歇河邊,有一人上王瓠之酒,王飲不盡,頃(傾)在河中曰:“兵事(士)共寡人同飲。

    ”其兵總飲河水,例聞水中有酒氣味,兵吃河水,皆得醉。

    王聞此語,大憙:“單醪投河,三軍告醉。

    ”越王将兵北渡江口,欲達吳國。

    其吳王聞越來伐,見百姓饑虛,氣力衰弱,無人可敵。

    吳王夜夢見忠臣仵子胥一言曰:“越将兵來伐,王可思之。

    ”……平章:朕夢見忠臣仵子胥言,越将兵來……吾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