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小
中
大
香港版《宋詩選注》前言
《宋詩選注》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1985年第五次重印後,我又作了些小小修訂,主要在注解裡。1987年出版社要第六次重印,但因舊版磨損,勢必全部新排,我就獲得機會,把修訂處補進書裡。同時,香港陳松齡先生建議由天地圖書公司也出版《宋詩選注》。多承負責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江秉祥先生慨然惠允,這本書得以在京港台三地分别印行。我很欣幸,并向江、陳兩位先生表示感謝。
陳先生還要我為港台版寫一篇序文。這本書在1958年出版,受到一些公開批判,還能繼續重印,已經曆了“三十年為一世”。它當初不夠趨時,但終免不了也付出趨時的代價——過時,隻能作為那個時期學術風氣的一種文獻了。假如文獻算得時代風貌和作者思想的鏡子,那末這本書比不上現在的清澈明亮的玻璃鏡,隻仿佛古代模糊黯淡的銅鏡,就像聖保羅的名言所謂:“鏡子裡看到的影像是昏暗的。”[1]它既沒有鮮明地反映當時學術界的“正确”指導思想,也不爽朗地顯露我個人在詩歌裡的衷心嗜好。也許這個晦昧朦胧的狀态本身正是某種處境的清楚不過的表現。恰巧七年前彥火先生訪問我時,談起這本書,記錄下一段話。我省力偷懶,就抄襲他寫的文字罷,因為他的也充得是我的,而我的何妨原是他的。
“這部選注是文學研究所第一任所長已故鄭振铎先生要我幹的。因為我曾蒙他的同鄉前輩陳衍(石遺)先生等的過獎,(他)就有了一個印象,以為我喜歡宋詩。這部選本不很好;由于種種緣因,我以為可選的詩往往不能選進去,而我以為不必選的詩倒選進去了。隻有些評論和注解還算有價值[2]。不過,一切這類選本都帶些遷就和妥協。選詩很像有些學會之類選舉會長、理事等,有‘終身制’、‘分身制’。一首詩是曆來選本都選進的,你若不選,就惹起是非;一首詩是近年來其他選本都選的,要是你不選,人家也找岔子。正像上屆的會長和理事,這屆得保留名位;兄弟組織的會長和理事,本會也得拉上幾個作為裝點或‘統戰’。所以老是那幾首詩在曆代和同時各種選本裡出現。評選者的懶惰和懦怯或勢利,鞏固和擴大了作者的文名和詩名。這是構成文學史的一個小因素,也是文藝社會學裡一個有趣的問題”[3]。
當然,不論一個時代,或一個人,過去的形象經常适應現在的情況而被加工改造,曆史和回憶錄等有許多随時應變而改頭換面的好範例。我不想學搖身一變的魔術或自我整容的手術,所以這本書的“序”和選目一仍其舊,作為當時氣候的原來物證——更确切地說,作為當時我自己盡可能适應氣候的原來物證。
我隻補充幾句話。文學研究所成立時,我原是外國文學組的成員。鄭先生以所長而兼任中國古代文學組組長,把我“借調”過去,從此一“借”不複還,一“調”不再動。我選注宋詩,是單幹的,花了兩年工夫。在當時學術界的大氣壓力下,我企圖識時務,守規矩,而又忍不住自作聰明,稍微别出心裁。結果就像在兩個凳子的間隙裡坐了個落空,或宋代常語所謂“半間不架”。我個人學識上的缺陷和偏狹也産生了許多過錯,都不能歸咎于那時候意識形态的嚴峻戒律,我就不利用這個慣例的方便藉口了。
1988年1月于北京
***
[1]參看斯丹福《詩歌的各種敵人》(W.B.Stanford,EnemiesofPoetry)(倫敦:1980)63頁考論由于制造材料的局限,古代“鏡子”在希臘、羅馬著作裡往往成為錯誤糊塗觀感的比喻。
[2]最近看到胡頌平《胡适之先生晚年談話錄》(台灣:1984),20至21頁評及《宋詩選注》,對選目很不滿意,并認為迎合風氣,卻說:“注确實寫得不錯。”
[3]彥火《當代中國作家風貌續編》(香港:1982)64至65頁。
《宋詩選注》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1985年第五次重印後,我又作了些小小修訂,主要在注解裡。1987年出版社要第六次重印,但因舊版磨損,勢必全部新排,我就獲得機會,把修訂處補進書裡。同時,香港陳松齡先生建議由天地圖書公司也出版《宋詩選注》。多承負責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江秉祥先生慨然惠允,這本書得以在京港台三地分别印行。我很欣幸,并向江、陳兩位先生表示感謝。
陳先生還要我為港台版寫一篇序文。這本書在1958年出版,受到一些公開批判,還能繼續重印,已經曆了“三十年為一世”。它當初不夠趨時,但終免不了也付出趨時的代價——過時,隻能作為那個時期學術風氣的一種文獻了。假如文獻算得時代風貌和作者思想的鏡子,那末這本書比不上現在的清澈明亮的玻璃鏡,隻仿佛古代模糊黯淡的銅鏡,就像聖保羅的名言所謂:“鏡子裡看到的影像是昏暗的。”[1]它既沒有鮮明地反映當時學術界的“正确”指導思想,也不爽朗地顯露我個人在詩歌裡的衷心嗜好。也許這個晦昧朦胧的狀态本身正是某種處境的清楚不過的表現。恰巧七年前彥火先生訪問我時,談起這本書,記錄下一段話。我省力偷懶,就抄襲他寫的文字罷,因為他的也充得是我的,而我的何妨原是他的。
“這部選注是文學研究所第一任所長已故鄭振铎先生要我幹的。因為我曾蒙他的同鄉前輩陳衍(石遺)先生等的過獎,(他)就有了一個印象,以為我喜歡宋詩。這部選本不很好;由于種種緣因,我以為可選的詩往往不能選進去,而我以為不必選的詩倒選進去了。隻有些評論和注解還算有價值[2]。不過,一切這類選本都帶些遷就和妥協。選詩很像有些學會之類選舉會長、理事等,有‘終身制’、‘分身制’。一首詩是曆來選本都選進的,你若不選,就惹起是非;一首詩是近年來其他選本都選的,要是你不選,人家也找岔子。正像上屆的會長和理事,這屆得保留名位;兄弟組織的會長和理事,本會也得拉上幾個作為裝點或‘統戰’。所以老是那幾首詩在曆代和同時各種選本裡出現。評選者的懶惰和懦怯或勢利,鞏固和擴大了作者的文名和詩名。這是構成文學史的一個小因素,也是文藝社會學裡一個有趣的問題”[3]。
當然,不論一個時代,或一個人,過去的形象經常适應現在的情況而被加工改造,曆史和回憶錄等有許多随時應變而改頭換面的好範例。我不想學搖身一變的魔術或自我整容的手術,所以這本書的“序”和選目一仍其舊,作為當時氣候的原來物證——更确切地說,作為當時我自己盡可能适應氣候的原來物證。
我隻補充幾句話。文學研究所成立時,我原是外國文學組的成員。鄭先生以所長而兼任中國古代文學組組長,把我“借調”過去,從此一“借”不複還,一“調”不再動。我選注宋詩,是單幹的,花了兩年工夫。在當時學術界的大氣壓力下,我企圖識時務,守規矩,而又忍不住自作聰明,稍微别出心裁。結果就像在兩個凳子的間隙裡坐了個落空,或宋代常語所謂“半間不架”。我個人學識上的缺陷和偏狹也産生了許多過錯,都不能歸咎于那時候意識形态的嚴峻戒律,我就不利用這個慣例的方便藉口了。
1988年1月于北京
***
[1]參看斯丹福《詩歌的各種敵人》(W.B.Stanford,EnemiesofPoetry)(倫敦:1980)63頁考論由于制造材料的局限,古代“鏡子”在希臘、羅馬著作裡往往成為錯誤糊塗觀感的比喻。
[2]最近看到胡頌平《胡适之先生晚年談話錄》(台灣:1984),20至21頁評及《宋詩選注》,對選目很不滿意,并認為迎合風氣,卻說:“注确實寫得不錯。”
[3]彥火《當代中國作家風貌續編》(香港:1982)64至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