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詩選注 九

關燈
許棐 許棐(生年死年不詳)字忱夫,自号梅屋,海鹽人,有《梅屋詩稿》、《融春小綴》、《梅屋第三稿》、《梅屋第四稿》。

    他是江湖派詩人而能在姚合、賈島以外也師法些其他晚唐作家的。

     樂府 妾心如鏡面,一規[1]秋水清;郎心如鏡背,磨殺不分明。

     郎心如紙鸢,斷線随風去;願得上林[2]枝,為妾萦留住。

     *** [1]圓形。

     [2]原是秦漢時皇帝花園的名字,借指樹木。

     秋齋即事 桂香吹過中秋了,菊傍重陽未肯開;幾日銅瓶無可浸,賺他饑蝶入窗來。

     泥孩兒 牧渎[1]一塊泥,裝塐[2]恣華侈;所恨肌體微,金珠載不起。

    雙罩紅紗廚,嬌立瓶花底[3]。

    少婦初嘗酸[4],一玩一心喜;潛乞大士靈[5],生子願如爾。

    豈知貧家兒,呱呱瘦于鬼;棄卧橋巷間,誰或顧生死!人賤不如泥,三歎而已矣。

     *** [1]牛喝水的小河。

     [2]塐(sù素)同“塑”,用泥做人物形象。

     [3]參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八關于宋代所謂“磨喝樂”的描寫:“乃小塑土偶……或用紅紗碧籠,或飾以金珠牙翠。

    ” [4]有孕。

     [5]所謂“送子觀音”;從《太平廣記》卷一百十《王珉妻》、《孫道德》,又卷一百十一《卞悅之》等故事看來,遠在宋以前就流行這種迷信。

     利登 利登(生年死年不詳)字履道,自号碧澗,南城人,有《骳稿》。

    他是江湖派裡比較樸素而不專講工緻細巧的詩人。

     田家即事 小雨初晴歲事新,一犁江上趁初春。

    豆畦種罷無人守,縛得黃茅更似人。

     野農謠[1] 去年陽春二月中,守令出郊親勸農。

    紅雲一道[2]擁歸騎,村村镂榜黏春風[3]。

    行行蛇蚓字相續[4],野農不識何由讀[5]?惟聞是年秋,粒顆民不收:上堂對妻子,炊多籴少饑号啾;下堂見官吏,稅多輸少喧征求。

    呼官視田吏視釜[6];官去掉頭吏不顧;内煎外迫兩無計,更以饑軀受笞箠。

    古來丘垅幾多人,此日孱生豈難棄!今年二月春,重見勸農文;我勤自鐘惰自釜[7],何用官司勸我氓?農亦不必勸,文亦不必述;但願官民通有無,莫令租吏打門叫呼疾。

    或言州家[8]一年三百六十日,念及我農惟此日[9]。

     *** [1]這是諷刺地方官一年一次刻闆照例的“勸農”儀式。

    唐以來講“勸農”的詩很多,像利登的同時人鄭清之、許及之、劉克莊、方嶽等就都寫過這類詩篇(《安晚集》補編卷二《和虛齋勸農》,《涉齋集》卷十五《勸農口号》,《後村大全集》卷八《勞農》,《秋崖小稿》卷十五《勸耕》),也都是打着官話;隻有利登這首和谌祜的《勸農日》反映了慘酷的真實情況,說出了人民的話,揭破了官樣文章。

    此外《南宋群賢小集》第十一冊林希逸《竹溪十一稿詩選》裡的《劭農》詩隻描寫官府下鄉請農民喝酒,讓我們知道“勸農”的典禮是怎麼一回事。

     [2]指貴人出行的儀仗。

     [3]指勸農的木刻告示。

     [4]唐太宗李世民描寫惡劣難認的草書說:“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見《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是句名言。

     [5]參看《南宋群賢小集》第十一冊林希逸《竹溪十一稿詩選·劭農》:“已分镂闆随人看,聞說今年僻字稀。

    ” [6]請大官瞧瞧田裡多麼荒,請小官瞧瞧鍋子裡多麼空。

    大官身份高,所以農人不敢請他屈尊進屋。

     [7]“鐘”見範成大《四時田園雜興》注〔9〕,“釜”是六鬥四升。

    意思說勤苦的人收成多,懶惰的人收成少,這種勞動果實在數量上的差異是《勸農》最有力的論證。

     [8]“家”字等于“公家”的“家”,指州官。

     [9]參看劉壎《隐居通議》卷八載南宋末谌祜《勸農日》:“山花笑人人似醉,勸農文似天花墜。

    農今一杯回勸官,吏瘠民肥官有利。

    官休休,民休休,勸農文在牆壁頭。

    官此日,民此日,官酒三行官事畢。

    ”曾燠《江西詩征》卷二十一也選了這首詩,大概是根據《隐居通議》來的,而把題目改為《勸農曲》。

     葉紹翁 葉紹翁(生年死年不詳)字嗣宗,浦城人,有《靖逸小集》。

    江湖派詩人,最擅長七言絕句。

     遊園不值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1]。

     *** [1]這是古今傳誦的詩,其實脫胎于陸遊《劍南詩稿》卷十八《馬上作》:“平橋小陌雨初收,淡日穿雲翠霭浮;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牆頭。

    ”不過第三句寫得比陸遊的新警。

    《南宋群賢小集》第十冊有另一位“江湖派”詩人張良臣的《雪窗小集》,裡面的《偶題》說:“誰家池館靜蕭蕭,斜倚朱門不敢敲;一段好春藏不盡,粉牆斜露杏花梢。

    ”第三句有閑字填襯,也不及葉紹翁的來得具體。

    這種景色,唐人也曾描寫,例如溫庭筠《杏花》:“杳杳豔歌春日午,出牆何處隔朱門”;吳融《途中見杏花》:“一枝紅杏出牆頭,牆外行人正獨愁”;又《杏花》:“獨照影時臨水畔,最含情處出牆頭”;李建勳《梅花寄所親》:“雲鬓自粘飄處粉,玉鞭誰指出牆枝”;但或則和其他的情景攙雜排列,或則沒有安放在一篇中留下印象最深的地位,都不及宋人寫得這樣醒豁。

     田家三詠 織籬為界編紅槿,排石成橋接斷塍。

    野老生涯差省事,一間茅屋兩池菱。

     田因水壞秧重播,家為蠶忙戶緊關[1];黃犢歸來莎草闊,綠桑采盡竹梯閑。

     抱兒更送田頭飯,畫鬓濃調竈額煙;争信春風紅袖女,綠楊庭院正秋千[2]。

     *** [1]參看範成大《四時田園雜興》注〔4〕。

     [2]參看白居易《代賣薪女贈諸妓》:“亂蓬為鬓布為裙,曉蹋寒山自負薪;一種錢塘江上女,著紅騎馬是何人!”蘇轼《於潛女》:“青裙缟袂於潛女,兩足如霜不穿屦……逢郎樵歸相媚妩,不信姬姜有齊魯。

    ”葉紹翁寫得比白深刻,比蘇醒豁;意思說富貴人家婦女的有閑生活,農家婦女不但沒見過,并且聽人講了也還不能相信。

     夜書所見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1]。

     *** [1]這種景象就是姜夔《齊天樂》詠蟋蟀所謂:“笑籬落呼燈,世間兒女。

    ” 嚴羽 嚴羽(生年死年不詳)字儀卿,一字丹邱,自号滄浪逋客,邵武人,有《滄浪吟》。

    他是位理論家,極力反對蘇轼黃庭堅以來的詩體和當時流行的江湖派,嚴格的把盛唐詩和晚唐詩區分,用“禅道”來說詩,排斥“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開了所謂“神韻派”,那就是以“不說出來”為方法,想達到“說不出來”的境界。

    他的《滄浪詩話》在明清兩代起了極大的影響,被推為宋代最好的詩話,像詩集一樣,有人箋注[1],甚至講戲曲和八股文的人,也宣揚或應用他書裡的理論[2]。

     批評家一動手創作,人家就要把他的拳頭塞他的嘴——毋甯說,使他的嘴咬他的手。

    大家都覺得嚴羽的實踐遠遠不如他的理論[3]。

    他論詩着重“透徹玲珑”、“灑脫”,而他自己的作品很粘皮帶骨,常常有摹仿的痕迹;尤其是那些師法李白的七古,力竭聲嘶,使讀者想到一個嗓子不好的人學唱歌,也許調門兒沒弄錯,可是聲音又啞又毛,或者想起寓言裡那個青蛙,鼓足了氣,跟牛比賽大小。

    江湖派不滿意蘇、黃以來使事用典的作風,提倡晚唐詩;嚴羽也不滿意這種作風,就提倡盛唐詩。

    江湖派把這種作風歸罪于杜甫,就把他抛棄;嚴羽把杜甫開脫出來,沒有把小娃娃和澡盆裡的髒水一起擲掉,這是他高明的地方。

    他雖然“以禅喻詩”,虛無缥缈,作品裡倒還有現實感,并非對世事不見不聞,像參禅入定那樣加工精制的麻木。

    他很愛國,盡管他那些《從軍》、《塞下》、《出塞》、《閨中詞》等等都是仿古摹唐之作,看來也在他所處的時代裡抛錨下碇,寄托着他的期望:“何日匈奴滅,中原得晏然?”跟一般想象邊塞風光的摹唐之作,還有點兒不同。

    此外他有兩三首傷離憂亂的詩,比較不依傍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