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詩選注 七
關燈
小
中
大
範成大
範成大(1126—1193)字緻能,自号石湖居士,吳縣人,有《石湖詩集》。
元末明初,他的《四時田園雜興》已經公認為經典作品,忽然起了個傳說,說宋孝宗原想叫他做宰相,以為他“不知稼穑之艱”,就此作罷,于是他寫了這些詩來替自己表白[1]。
假如這個傳說靠得住,它隻證明了宋孝宗沒調查過範成大的詩,或者沒把他的詩作準,那末再多寫些《四時田園雜興》和《臘月村田樂府》也不見得有效。
因為《石湖詩集》裡很早就有像《大暑舟行含山道中》那種“憂稼穑”、“憐老農”的作品[2],而且不論是做官或退隐時的詩,都一貫表現出對老百姓痛苦的體會,對官吏橫暴的憤慨。
他晚年所作的《四時田園雜興》不但是他的最傳誦、最有影響的詩篇,也算得中國古代田園詩的集大成。
《詩經》裡《豳風》的《七月》是中國最古的“四時田園”詩,叙述了農民一年到頭的辛勤生産和刻苦生活。
可是這首詩沒有起示範的作用;後世的田園詩,正像江淹的《雜體》詩所表示,都是從陶潛那裡來的榜樣。
陶潛當然有《西田獲早稻》、《下潠田舍獲》等寫自己“躬耕”、“作苦”的詩,然而王維的《渭川田家》、《偶然作》、《春中田園作》、《淇上田園即事》和儲光羲的《田家即事》(五古和七律)、《田家雜興》等等建立風氣的作品,是得了陶潛的《懷古田舍》、《歸田園居》等的啟示,着重在“隴畝民”的安定閑适、樂天知命,内容從勞動過渡到隐逸。
宋代像歐陽修和梅堯臣分詠的《歸田四時樂》更老實不客氣的是過膩了富貴生活,要換個新鮮。
西洋文學裡牧歌的傳統老是形容草多麼又綠又軟,羊多麼既肥且馴,天真快樂的牧童牧女怎樣在塵世的幹淨土裡談情說愛;有人讀得膩了,就說這種詩裡漏掉了一件東西——狼[3]。
我們看中國傳統的田園詩,也常常覺得遺漏了一件東西——狗,地保公差這一類統治階級的走狗以及他們所代表的剝削和壓迫農民的制度。
誠然,很多古詩描寫到這種現象,例如柳宗元《田家》第二首、張籍《山農詞》、元稹《田家詞》、聶夷中《詠田家》等等,可是它們不屬于田園詩的系統。
梅堯臣的例可以說明這個傳統的束縛力;上面選了他駁斥“田家樂”的《田家語》[4],然而他不但作了《續永叔〈歸田樂〉》[5],還作了《田家四時》[6],隻在第四首末尾輕描淡寫地說農民過不了年,此外依然沿襲王維、儲光羲以來的田園詩的情調和材料。
秦觀的《田居四首》隻提到了“明日輸絹租,鄰兒入城郭”和“得谷不敢儲,催科吏傍午”[7],一點沒有描畫發揮,整個格調也還是摹仿儲、王,并且修詞很有毛病[8]。
到範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才仿佛把《七月》、《懷古田舍》、《田家詞》這三條線索打成一個總結,使脫離現實的田園詩有了泥土和血汗的氣息,根據他的親切的觀感,把一年四季的農村勞動和生活鮮明地刻劃出一個比較完全的面貌。
田園詩又獲得了生命,擴大了境地,範成大就可以跟陶潛相提并稱,甚至比他後來居上:例如宋代遺老的“月泉吟社”的詩裡和信裡動不動把“栗裡”、“彭澤”來對“石湖”;而賈政的清客就隻知道:“非範石湖《田家》之詠不足以盡其妙”[9]。
最耐人尋味的是“月泉吟社”第四十八名那首詩的批語。
詩題是:《春日田園雜興》;詩的結句是:“前村犬吠無他事,不是搜鹽定榷茶”;批語是:“此詩無一字不佳,末語雖似過直,若使采詩觀風,亦足以戒聞者。
”換句話說,盡管範成大的《田園雜興》裡也諷刺過公差下鄉催租的行徑,頭腦保守的批評家總覺得田園詩裡提到官吏榨逼農民,那未免像音樂合奏時來一響手槍聲[10],有點兒殺風景,所以要替第四十八名的兩句詩開脫一下。
這證明範成大的手法真是當時一個大膽的創舉了。
範成大的風格很輕巧,用字造句比楊萬裡來得規矩和華麗,卻沒有陸遊那樣勻稱妥貼。
他也受了中晚唐人的影響,可是像在楊萬裡的詩裡一樣,沒有斷根的江西派習氣時常要還魂作怪。
楊萬裡和陸遊運用的古典一般還是普通的,他就喜歡用些冷僻的故事成語,而且有江西派那種“多用釋氏語”的通病[11],也許是黃庭堅以後、錢謙益以前用佛典最多、最内行的名詩人。
例如他的《重九日行營壽藏之地》說:“縱有千年鐵門限,終須一個土饅頭”[12];這兩句曾為《紅樓夢》第六十三回稱引的詩,就是搬運王梵志的兩首詩而作成的,而且“鐵門限”那首詩經陳師道和曹組分别在詩詞裡采用過,“土饅頭”那首詩經黃庭堅稱贊過[13]。
他是個多病的人,在講病情的詩裡也每每堆塞了許多僻典,我們對他的“奇博”也許增加欽佩[14],但是對他的痛苦不免減少同情。
清代沈欽韓有《石湖詩集注》,頗為疏略,引證還确鑿可靠。
*** [1]宋長白《柳亭詩話》卷二十二引湯沐《公馀日錄》記孫作語,都穆《題〈田園雜興〉手迹》。
[2]《石湖詩集》卷二。
[3]聖佩韋《文學家寫真》論萊翁那牧歌,七星叢書版《聖佩韋集》第二冊第三百六十五頁。
[4]《宛陵先生集》卷七。
[5]《石湖詩集》卷二十三。
[6]《石湖詩集》卷一。
[7]《淮海集》卷二。
[8]賀裳《載酒園詩話》卷五就批評第一首開頭幾句“有驢非驢馬非馬之恨”。
[9]《紅樓夢》第十七回。
[10]斯湯達《紅與黑》第二部第二十二章講文藝裡攙入政治的比喻。
[11]《說郛》卷二十載吳萃《視聽鈔》。
[12]《石湖詩集》卷二十八。
[13]範摅《雲溪友議》卷下,費衮《梁溪漫志》卷十,胡仔《苕溪漁隐叢話》前集卷五十,任淵《後山詩注》卷四《卧疾絕句》,曾慥《樂府雅詞》卷六曹組《相思會》。
[14]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四。
初夏 清晨出郭更登台,不見馀春隻麼回[1]。
桑葉露枝蠶向老,菜花成莢蝶猶來。
晴絲千尺挽韶光,百舌無聲燕子忙。
永日屋頭槐影暗,微風扇裡麥花香。
*** [1]就此罷休回去。
“隻麼”是禅宗語錄裡常用的口語;黃庭堅《寄杜家父》也說:“閑情欲被春将去,鳥喚花驚隻麼回。
” 晚潮 東風吹雨晚潮生,疊鼓催船鏡裡行。
底事今年春漲小?去年曾與畫橋平。
碧瓦 碧瓦樓前繡幙遮,赤欄橋外綠溪斜。
無風楊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滿地花。
橫塘[1] 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
年年送客橫塘路,細雨垂楊系畫船[2]。
*** [1]在吳縣。
第一句的南浦是借用屈原《九歌》的“送美人兮南浦”或江淹《别賦》的“送君南浦,傷如之何”,泛指和朋友分手的河邊,不是湖北江夏或福建浦城的南浦。
[2]這首詩裡的景象可以跟前面所選鄭文寶《柳枝詞》裡的景象比較。
範成大《谒金門》詞也說:“塘水碧……隻欠柳絲千百尺,系船弄春笛。
” 催租行效王建[1] 輸租得鈔官更催,踉跄裡正敲門來。
手持文書雜嗔喜:“我亦來營醉歸耳!”[2]床頭悭囊[3]大如拳,撲破正有三百錢;不堪與君成一醉,聊複償君草鞋費[4]。
*** [1]王建并沒有這個題目的詩,範成大不過學他那種樂府的風格。
補注:“輸租得鈔官更催。
”戴鴻森同志指出,《宋史》卷一百七十四《食貨》上二《賦稅》記紹興十五年戶部議:“輸官物用四鈔”,其一為“戶鈔,付民收執”,即今所謂票據。
詩言民已“輸租”得“鈔”,而“裡正”仍然上門催租驗看“鈔”(即“文書”),借此讨索酒錢。
[2]這兩句活畫出一個做好做歹、假公濟私的地保;參看下面《四時田園雜興》末一首。
[3]指積錢罐,所謂“撲滿”。
[4]行腳僧有所謂“草鞋錢”,早見于唐代禅宗的語錄(例如《五燈會元》卷三普願語錄)。
宋代以後,這三個字也變成公差、地保等勒索的小費的代名詞,就是《儒林外史》第一回所謂“差錢”。
元曲裡嶽百川的《鐵拐李》第一折寫差人張千向韓魏公說:“有什麼草鞋錢與我些”,又寫韓魏公罵他說:“則我老夫身上還要錢買草鞋,休道别人手裡不要錢”;這可以注解範成大的詩句。
參看柳宗元《田家》第二首:“裡胥夜經過,雞黍事筵席”;李賀《感諷》第一首:“越婦通言
元末明初,他的《四時田園雜興》已經公認為經典作品,忽然起了個傳說,說宋孝宗原想叫他做宰相,以為他“不知稼穑之艱”,就此作罷,于是他寫了這些詩來替自己表白[1]。
假如這個傳說靠得住,它隻證明了宋孝宗沒調查過範成大的詩,或者沒把他的詩作準,那末再多寫些《四時田園雜興》和《臘月村田樂府》也不見得有效。
因為《石湖詩集》裡很早就有像《大暑舟行含山道中》那種“憂稼穑”、“憐老農”的作品[2],而且不論是做官或退隐時的詩,都一貫表現出對老百姓痛苦的體會,對官吏橫暴的憤慨。
他晚年所作的《四時田園雜興》不但是他的最傳誦、最有影響的詩篇,也算得中國古代田園詩的集大成。
《詩經》裡《豳風》的《七月》是中國最古的“四時田園”詩,叙述了農民一年到頭的辛勤生産和刻苦生活。
可是這首詩沒有起示範的作用;後世的田園詩,正像江淹的《雜體》詩所表示,都是從陶潛那裡來的榜樣。
陶潛當然有《西田獲早稻》、《下潠田舍獲》等寫自己“躬耕”、“作苦”的詩,然而王維的《渭川田家》、《偶然作》、《春中田園作》、《淇上田園即事》和儲光羲的《田家即事》(五古和七律)、《田家雜興》等等建立風氣的作品,是得了陶潛的《懷古田舍》、《歸田園居》等的啟示,着重在“隴畝民”的安定閑适、樂天知命,内容從勞動過渡到隐逸。
宋代像歐陽修和梅堯臣分詠的《歸田四時樂》更老實不客氣的是過膩了富貴生活,要換個新鮮。
西洋文學裡牧歌的傳統老是形容草多麼又綠又軟,羊多麼既肥且馴,天真快樂的牧童牧女怎樣在塵世的幹淨土裡談情說愛;有人讀得膩了,就說這種詩裡漏掉了一件東西——狼[3]。
我們看中國傳統的田園詩,也常常覺得遺漏了一件東西——狗,地保公差這一類統治階級的走狗以及他們所代表的剝削和壓迫農民的制度。
誠然,很多古詩描寫到這種現象,例如柳宗元《田家》第二首、張籍《山農詞》、元稹《田家詞》、聶夷中《詠田家》等等,可是它們不屬于田園詩的系統。
梅堯臣的例可以說明這個傳統的束縛力;上面選了他駁斥“田家樂”的《田家語》[4],然而他不但作了《續永叔〈歸田樂〉》[5],還作了《田家四時》[6],隻在第四首末尾輕描淡寫地說農民過不了年,此外依然沿襲王維、儲光羲以來的田園詩的情調和材料。
秦觀的《田居四首》隻提到了“明日輸絹租,鄰兒入城郭”和“得谷不敢儲,催科吏傍午”[7],一點沒有描畫發揮,整個格調也還是摹仿儲、王,并且修詞很有毛病[8]。
到範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才仿佛把《七月》、《懷古田舍》、《田家詞》這三條線索打成一個總結,使脫離現實的田園詩有了泥土和血汗的氣息,根據他的親切的觀感,把一年四季的農村勞動和生活鮮明地刻劃出一個比較完全的面貌。
田園詩又獲得了生命,擴大了境地,範成大就可以跟陶潛相提并稱,甚至比他後來居上:例如宋代遺老的“月泉吟社”的詩裡和信裡動不動把“栗裡”、“彭澤”來對“石湖”;而賈政的清客就隻知道:“非範石湖《田家》之詠不足以盡其妙”[9]。
最耐人尋味的是“月泉吟社”第四十八名那首詩的批語。
詩題是:《春日田園雜興》;詩的結句是:“前村犬吠無他事,不是搜鹽定榷茶”;批語是:“此詩無一字不佳,末語雖似過直,若使采詩觀風,亦足以戒聞者。
”換句話說,盡管範成大的《田園雜興》裡也諷刺過公差下鄉催租的行徑,頭腦保守的批評家總覺得田園詩裡提到官吏榨逼農民,那未免像音樂合奏時來一響手槍聲[10],有點兒殺風景,所以要替第四十八名的兩句詩開脫一下。
這證明範成大的手法真是當時一個大膽的創舉了。
範成大的風格很輕巧,用字造句比楊萬裡來得規矩和華麗,卻沒有陸遊那樣勻稱妥貼。
他也受了中晚唐人的影響,可是像在楊萬裡的詩裡一樣,沒有斷根的江西派習氣時常要還魂作怪。
楊萬裡和陸遊運用的古典一般還是普通的,他就喜歡用些冷僻的故事成語,而且有江西派那種“多用釋氏語”的通病[11],也許是黃庭堅以後、錢謙益以前用佛典最多、最内行的名詩人。
例如他的《重九日行營壽藏之地》說:“縱有千年鐵門限,終須一個土饅頭”[12];這兩句曾為《紅樓夢》第六十三回稱引的詩,就是搬運王梵志的兩首詩而作成的,而且“鐵門限”那首詩經陳師道和曹組分别在詩詞裡采用過,“土饅頭”那首詩經黃庭堅稱贊過[13]。
他是個多病的人,在講病情的詩裡也每每堆塞了許多僻典,我們對他的“奇博”也許增加欽佩[14],但是對他的痛苦不免減少同情。
清代沈欽韓有《石湖詩集注》,頗為疏略,引證還确鑿可靠。
*** [1]宋長白《柳亭詩話》卷二十二引湯沐《公馀日錄》記孫作語,都穆《題〈田園雜興〉手迹》。
[2]《石湖詩集》卷二。
[3]聖佩韋《文學家寫真》論萊翁那牧歌,七星叢書版《聖佩韋集》第二冊第三百六十五頁。
[4]《宛陵先生集》卷七。
[5]《石湖詩集》卷二十三。
[6]《石湖詩集》卷一。
[7]《淮海集》卷二。
[8]賀裳《載酒園詩話》卷五就批評第一首開頭幾句“有驢非驢馬非馬之恨”。
[9]《紅樓夢》第十七回。
[10]斯湯達《紅與黑》第二部第二十二章講文藝裡攙入政治的比喻。
[11]《說郛》卷二十載吳萃《視聽鈔》。
[12]《石湖詩集》卷二十八。
[13]範摅《雲溪友議》卷下,費衮《梁溪漫志》卷十,胡仔《苕溪漁隐叢話》前集卷五十,任淵《後山詩注》卷四《卧疾絕句》,曾慥《樂府雅詞》卷六曹組《相思會》。
[14]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四。
初夏 清晨出郭更登台,不見馀春隻麼回[1]。
桑葉露枝蠶向老,菜花成莢蝶猶來。
晴絲千尺挽韶光,百舌無聲燕子忙。
永日屋頭槐影暗,微風扇裡麥花香。
*** [1]就此罷休回去。
“隻麼”是禅宗語錄裡常用的口語;黃庭堅《寄杜家父》也說:“閑情欲被春将去,鳥喚花驚隻麼回。
” 晚潮 東風吹雨晚潮生,疊鼓催船鏡裡行。
底事今年春漲小?去年曾與畫橋平。
碧瓦 碧瓦樓前繡幙遮,赤欄橋外綠溪斜。
無風楊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滿地花。
橫塘[1] 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
年年送客橫塘路,細雨垂楊系畫船[2]。
*** [1]在吳縣。
第一句的南浦是借用屈原《九歌》的“送美人兮南浦”或江淹《别賦》的“送君南浦,傷如之何”,泛指和朋友分手的河邊,不是湖北江夏或福建浦城的南浦。
[2]這首詩裡的景象可以跟前面所選鄭文寶《柳枝詞》裡的景象比較。
範成大《谒金門》詞也說:“塘水碧……隻欠柳絲千百尺,系船弄春笛。
” 催租行效王建[1] 輸租得鈔官更催,踉跄裡正敲門來。
手持文書雜嗔喜:“我亦來營醉歸耳!”[2]床頭悭囊[3]大如拳,撲破正有三百錢;不堪與君成一醉,聊複償君草鞋費[4]。
*** [1]王建并沒有這個題目的詩,範成大不過學他那種樂府的風格。
補注:“輸租得鈔官更催。
”戴鴻森同志指出,《宋史》卷一百七十四《食貨》上二《賦稅》記紹興十五年戶部議:“輸官物用四鈔”,其一為“戶鈔,付民收執”,即今所謂票據。
詩言民已“輸租”得“鈔”,而“裡正”仍然上門催租驗看“鈔”(即“文書”),借此讨索酒錢。
[2]這兩句活畫出一個做好做歹、假公濟私的地保;參看下面《四時田園雜興》末一首。
[3]指積錢罐,所謂“撲滿”。
[4]行腳僧有所謂“草鞋錢”,早見于唐代禅宗的語錄(例如《五燈會元》卷三普願語錄)。
宋代以後,這三個字也變成公差、地保等勒索的小費的代名詞,就是《儒林外史》第一回所謂“差錢”。
元曲裡嶽百川的《鐵拐李》第一折寫差人張千向韓魏公說:“有什麼草鞋錢與我些”,又寫韓魏公罵他說:“則我老夫身上還要錢買草鞋,休道别人手裡不要錢”;這可以注解範成大的詩句。
參看柳宗元《田家》第二首:“裡胥夜經過,雞黍事筵席”;李賀《感諷》第一首:“越婦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