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詩選注 五
關燈
小
中
大
呂本中
呂本中(1084—1145)字居仁,壽州人,有《東萊先生詩集》。
他是《江西詩社宗派圖》的作者,雖然沒把自己算在裡面,後世少不了補他進去[1]。
不過他後來不但懊悔做了這個《宗派圖》,而且認為黃庭堅也有“短處”,所以他說專學杜甫和黃庭堅是不夠的,應該師法李白和蘇轼,尤其是蘇轼;他《題東坡詩》甚至說:“命代風騷第一功,斯文到底為誰雄。
太山北鬥攀韓愈,琨玉秋霜敵孔融。
”[2]他的詩始終沒擺脫黃庭堅和陳師道的影響,卻還清醒輕松,不像一般江西派的艱澀。
*** [1]劉克莊《後村大全集》卷九十五《江西詩派小序》。
[2]《東萊先生詩外集》卷三。
參觀曾季貍《艇齋詩話》記呂本中“喜令人讀東坡詩”,陳鹄《耆舊續聞》卷二載呂本中給他表弟的信,胡仔《苕溪漁隐叢話》前集卷四十九和何溪汶《竹莊詩話》卷一載呂本中給曾幾的信。
春日即事 病起多情白日遲[1],強來庭下探花期[2]。
雪消池館初春後,人倚闌幹欲暮時[3]。
亂蝶狂蜂俱有意,兔葵燕麥自無知[4]。
池邊垂柳腰支活,折盡長條為寄誰? *** [1]“多情”指“白日”,意思說“春日遲遲”,留戀不忍西落。
補注:參看蘇轼《蝶戀花·暮春》:“白日多情還照坐”。
也有從反面來說這個意思的,像王安石《漁家傲》:“燈火已收正月半,西看窗日猶嫌短”;清人黃任《秋江集》卷二《春日雜思》之一:“夕陽大是無情物,又送牆東一日春”,也許是最為傳誦的反面落筆。
[2]看看花開得怎樣。
[3]張九成《橫浦日新》極贊歎這一聯:“可入畫;人之情意,物之容态,二句盡之。
” [4]這一聯很像李商隐《二月二日》:“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參看杜甫《風雨看舟前落花》:“蜜蜂胡蝶生情性”,又《白絲行》:“落絮遊絲亦有情”。
劉禹錫《再遊玄都觀》詩的“引”裡說:“蕩然無複一樹,唯兔葵燕麥動搖于春風耳”;“自無知”是說“兔葵燕麥”沒有花那樣的秀氣“解語”。
兵亂後雜詩[1] 晚逢戎馬際,處處聚兵時。
後死翻為累,偷生未有期。
積憂全少睡,經劫抱長饑[2]。
欲逐[3]範仔輩,同盟起義師。
近聞河北布衣範仔起義師。
萬事多翻覆,蕭蘭不辨真[4]。
汝為誤國賊,我作破家人!求飽羹無糁,澆愁爵有塵。
往來梁上燕,相顧卻情親。
蝸舍嗟蕪沒,孤城亂定初。
籬根留敝屦,屋角得殘書。
雲路慚高鳥,淵潛羨巨魚[5]。
客來缺佳緻[6],親為摘山蔬。
*** [1]詩見慶元五年黃汝嘉刻本《東萊先生詩外集》卷三。
《外集》流傳極少,通常隻在方回《瀛奎律髓》卷三十二裡見到原作二十九首中的五首。
宋欽宗趙桓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冬天金人打破北宋的國都汴梁,二年春天把徽宗、欽宗父子兩位皇帝都擄去。
這些詩大約是靖康二年四月裡金兵退盡後,呂本中回到汴梁時所作。
方回選了五首,還舉出些沉痛的斷句,像“報國甯無策,全軀各有詞”這一聯,把“曲線救國”者的醜态寫得惟妙惟肖。
這些詩的風格顯然學杜甫,“報國”這一聯也就從杜甫《有感》第五首的“領郡辄無色,之官皆有詞”脫胎,真可算“點鐵成金”了! [2]據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裡《靖康中帙》卷七十一和卷七十四所引當時目擊身經者的記載,汴梁破城以後,糧食缺乏,餓死的人不少,金兵退了,二麥已熟,也沒人去割。
[3]追随。
[4]《離騷》說:“扈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從此以後,中國詩文裡常把蘭、蕙來象征好人,蕭、艾來象征壞人——尤其是混在好人隊裡的壞人。
[5]看着天空海闊,鳥可以飛,魚可以遊,隻有自己無路可走。
句式就像《詩經·四月》:“匪鹑匪鸢,翰飛戾天。
匪鳣匪鲔,潛逃于淵”,又《旱麓》:“鸢飛戾天,魚躍于淵”;陶潛《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望雲慚高鳥,臨水悅遊魚”;杜甫《中宵》:“擇木知幽鳥,潛波想巨魚。
”參看段成式《酉陽雜俎》卷十二載僧玄覽題竹:“大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全唐詩》未收。
[6]拿不出好吃的東西來。
柳州開元寺夏雨[1] 風雨潇潇似晚秋,鴉歸門掩伴僧幽。
雲深不見千岩秀,水漲初聞萬壑流[2]。
鐘喚夢回空怅望,人傳書至竟沉浮[3]。
面如田字非吾相,莫羨班超封列侯[4]。
*** [1]見《東萊外集》卷一。
這是他離開了北方,避亂在廣西時所作。
[2]《外集》誤“流”字作“留”字,句遂無意義。
《瀛奎律髓》卷十七選此時,作“流”字,批語雲:“刊本誤,餘為改定。
” 補注:這一聯運用《世說·言語》記顧恺之贊會稽“山川之美”:“千岩競秀,萬壑争流。
”方回《刊定》,确有根據。
[3]這一聯極真切細膩的寫出來流亡者想念家鄉和盼望信息的情境。
“竟沉浮”等于說不料捎信的人會把信遺失了。
[4]班超是漢代的名将,《後漢書》卷七十七說他“燕颔虎頸……此萬裡侯相也”;六朝有個名将叫李安民,《南齊書》卷二十七說他“面方如田,封侯狀也”。
呂本中把這兩樁故事合在一起,說自己不是飛黃騰達的材料。
連州陽山歸路[1] 稍離煙瘴近湘潭,疾病衰頹已不堪。
兒女不知來避地,強言風物勝江南[2]。
*** [1]這也是流亡時期從廣東到湖南去所作。
[2]參看同時人陳與義《簡齋集》卷二十一《細雨》:“避寇煩三老,那知是勝遊!” 宗澤 宗澤(1059—1128)字汝霖,義烏人,有《宗忠簡公集》。
他是個抵抗金人侵略的民族英雄,宋代把他跟嶽飛并稱[1]。
他的詩平平實實,并不在文字上用工夫。
*** [1]例如陸遊《劍南詩稿》卷二十五《夜讀範緻能〈攬辔錄〉》、卷二十七《書憤》,參看吳芾《湖山集》卷四《哭元帥宗公澤》。
早發 傘幄[1]垂垂馬踏沙,水長山遠路多花。
眼中形勢胸中策[2],緩步徐行靜不嘩。
*** [1]從晉代起,官員出門,儀仗隊裡都有傘。
[2]策略、戰略。
汪藻 汪藻(1079—1154)字彥章,德興人,有《浮溪集》。
他早年蒙江西派的徐俯、洪炎等人賞識[1],據說還向徐俯請教過“作詩法門”[2],他中年以後寫信給韓駒說願意拜他為老師[3]。
可是從他的作品看來,主要是受蘇轼的影響。
北宋末南宋初的詩壇差不多是黃庭堅的世界,蘇轼的兒子蘇過以外,像孫觌、葉夢得等不卷入江西派的風氣裡而傾向于蘇轼的名家,寥寥可數,汪藻是其中最出色的。
*** [1]孫觌《鴻慶居士集》卷三十四《汪君墓志銘》。
[2]曾敏行《獨醒雜志》卷四。
[3]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四。
春日[1] 一春略無十日晴,處處浮雲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鏡,人影渡傍鷗不驚。
桃花嫣然出籬笑,似開未開最有情。
茅茨煙暝客衣濕,破夢午雞啼一聲。
*** [1]這是一首傳誦的詩(張世南《遊宦紀聞》卷三),當時就有人把第一句作為詩題(楊冠卿《客亭類稿》卷十一)。
己酉亂後寄常州使君侄[1] 草草官軍渡,悠悠虜騎旋[2]。
方嘗勾踐膽,已補女娲天[3]。
諸将争陰拱,蒼生忍倒懸[4]。
乾坤滿群盜,何日是歸年[5]! *** [1]“己酉”是宋高宗趙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
那年金兵過長江,十一月占領建康,十二月攻常州,給嶽飛打退。
這首詩也學杜甫體,比前面所選呂本中的三首,風格來得完整。
[2]宋兵忙忙亂亂向江南退卻,而金兵打過了江,還不知道何年何月肯退回北方。
武英殿叢書本《浮溪集》中“虜”字作“敵”字,康熙時吳之振重刊《瀛奎律髓》卷三十二選此詩,“騎”字上是墨釘,故推斷原為“虜”字。
補注:戴鴻森同志指出,“悠悠虜騎旋”當解為金人從容不迫地退兵,與“草草”反襯,且切“亂後”。
[3]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立志報仇,終能滅掉吳國;女娲氏看見天缺東南,煉石補天。
這一聯說,抗敵雪恥的信心和行動已經挽回國家滅亡的命運,在東南又建立了政府;涵意是隻
他是《江西詩社宗派圖》的作者,雖然沒把自己算在裡面,後世少不了補他進去[1]。
不過他後來不但懊悔做了這個《宗派圖》,而且認為黃庭堅也有“短處”,所以他說專學杜甫和黃庭堅是不夠的,應該師法李白和蘇轼,尤其是蘇轼;他《題東坡詩》甚至說:“命代風騷第一功,斯文到底為誰雄。
太山北鬥攀韓愈,琨玉秋霜敵孔融。
”[2]他的詩始終沒擺脫黃庭堅和陳師道的影響,卻還清醒輕松,不像一般江西派的艱澀。
*** [1]劉克莊《後村大全集》卷九十五《江西詩派小序》。
[2]《東萊先生詩外集》卷三。
參觀曾季貍《艇齋詩話》記呂本中“喜令人讀東坡詩”,陳鹄《耆舊續聞》卷二載呂本中給他表弟的信,胡仔《苕溪漁隐叢話》前集卷四十九和何溪汶《竹莊詩話》卷一載呂本中給曾幾的信。
春日即事 病起多情白日遲[1],強來庭下探花期[2]。
雪消池館初春後,人倚闌幹欲暮時[3]。
亂蝶狂蜂俱有意,兔葵燕麥自無知[4]。
池邊垂柳腰支活,折盡長條為寄誰? *** [1]“多情”指“白日”,意思說“春日遲遲”,留戀不忍西落。
補注:參看蘇轼《蝶戀花·暮春》:“白日多情還照坐”。
也有從反面來說這個意思的,像王安石《漁家傲》:“燈火已收正月半,西看窗日猶嫌短”;清人黃任《秋江集》卷二《春日雜思》之一:“夕陽大是無情物,又送牆東一日春”,也許是最為傳誦的反面落筆。
[2]看看花開得怎樣。
[3]張九成《橫浦日新》極贊歎這一聯:“可入畫;人之情意,物之容态,二句盡之。
” [4]這一聯很像李商隐《二月二日》:“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參看杜甫《風雨看舟前落花》:“蜜蜂胡蝶生情性”,又《白絲行》:“落絮遊絲亦有情”。
劉禹錫《再遊玄都觀》詩的“引”裡說:“蕩然無複一樹,唯兔葵燕麥動搖于春風耳”;“自無知”是說“兔葵燕麥”沒有花那樣的秀氣“解語”。
兵亂後雜詩[1] 晚逢戎馬際,處處聚兵時。
後死翻為累,偷生未有期。
積憂全少睡,經劫抱長饑[2]。
欲逐[3]範仔輩,同盟起義師。
近聞河北布衣範仔起義師。
萬事多翻覆,蕭蘭不辨真[4]。
汝為誤國賊,我作破家人!求飽羹無糁,澆愁爵有塵。
往來梁上燕,相顧卻情親。
蝸舍嗟蕪沒,孤城亂定初。
籬根留敝屦,屋角得殘書。
雲路慚高鳥,淵潛羨巨魚[5]。
客來缺佳緻[6],親為摘山蔬。
*** [1]詩見慶元五年黃汝嘉刻本《東萊先生詩外集》卷三。
《外集》流傳極少,通常隻在方回《瀛奎律髓》卷三十二裡見到原作二十九首中的五首。
宋欽宗趙桓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冬天金人打破北宋的國都汴梁,二年春天把徽宗、欽宗父子兩位皇帝都擄去。
這些詩大約是靖康二年四月裡金兵退盡後,呂本中回到汴梁時所作。
方回選了五首,還舉出些沉痛的斷句,像“報國甯無策,全軀各有詞”這一聯,把“曲線救國”者的醜态寫得惟妙惟肖。
這些詩的風格顯然學杜甫,“報國”這一聯也就從杜甫《有感》第五首的“領郡辄無色,之官皆有詞”脫胎,真可算“點鐵成金”了! [2]據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裡《靖康中帙》卷七十一和卷七十四所引當時目擊身經者的記載,汴梁破城以後,糧食缺乏,餓死的人不少,金兵退了,二麥已熟,也沒人去割。
[3]追随。
[4]《離騷》說:“扈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從此以後,中國詩文裡常把蘭、蕙來象征好人,蕭、艾來象征壞人——尤其是混在好人隊裡的壞人。
[5]看着天空海闊,鳥可以飛,魚可以遊,隻有自己無路可走。
句式就像《詩經·四月》:“匪鹑匪鸢,翰飛戾天。
匪鳣匪鲔,潛逃于淵”,又《旱麓》:“鸢飛戾天,魚躍于淵”;陶潛《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望雲慚高鳥,臨水悅遊魚”;杜甫《中宵》:“擇木知幽鳥,潛波想巨魚。
”參看段成式《酉陽雜俎》卷十二載僧玄覽題竹:“大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全唐詩》未收。
[6]拿不出好吃的東西來。
柳州開元寺夏雨[1] 風雨潇潇似晚秋,鴉歸門掩伴僧幽。
雲深不見千岩秀,水漲初聞萬壑流[2]。
鐘喚夢回空怅望,人傳書至竟沉浮[3]。
面如田字非吾相,莫羨班超封列侯[4]。
*** [1]見《東萊外集》卷一。
這是他離開了北方,避亂在廣西時所作。
[2]《外集》誤“流”字作“留”字,句遂無意義。
《瀛奎律髓》卷十七選此時,作“流”字,批語雲:“刊本誤,餘為改定。
” 補注:這一聯運用《世說·言語》記顧恺之贊會稽“山川之美”:“千岩競秀,萬壑争流。
”方回《刊定》,确有根據。
[3]這一聯極真切細膩的寫出來流亡者想念家鄉和盼望信息的情境。
“竟沉浮”等于說不料捎信的人會把信遺失了。
[4]班超是漢代的名将,《後漢書》卷七十七說他“燕颔虎頸……此萬裡侯相也”;六朝有個名将叫李安民,《南齊書》卷二十七說他“面方如田,封侯狀也”。
呂本中把這兩樁故事合在一起,說自己不是飛黃騰達的材料。
連州陽山歸路[1] 稍離煙瘴近湘潭,疾病衰頹已不堪。
兒女不知來避地,強言風物勝江南[2]。
*** [1]這也是流亡時期從廣東到湖南去所作。
[2]參看同時人陳與義《簡齋集》卷二十一《細雨》:“避寇煩三老,那知是勝遊!” 宗澤 宗澤(1059—1128)字汝霖,義烏人,有《宗忠簡公集》。
他是個抵抗金人侵略的民族英雄,宋代把他跟嶽飛并稱[1]。
他的詩平平實實,并不在文字上用工夫。
*** [1]例如陸遊《劍南詩稿》卷二十五《夜讀範緻能〈攬辔錄〉》、卷二十七《書憤》,參看吳芾《湖山集》卷四《哭元帥宗公澤》。
早發 傘幄[1]垂垂馬踏沙,水長山遠路多花。
眼中形勢胸中策[2],緩步徐行靜不嘩。
*** [1]從晉代起,官員出門,儀仗隊裡都有傘。
[2]策略、戰略。
汪藻 汪藻(1079—1154)字彥章,德興人,有《浮溪集》。
他早年蒙江西派的徐俯、洪炎等人賞識[1],據說還向徐俯請教過“作詩法門”[2],他中年以後寫信給韓駒說願意拜他為老師[3]。
可是從他的作品看來,主要是受蘇轼的影響。
北宋末南宋初的詩壇差不多是黃庭堅的世界,蘇轼的兒子蘇過以外,像孫觌、葉夢得等不卷入江西派的風氣裡而傾向于蘇轼的名家,寥寥可數,汪藻是其中最出色的。
*** [1]孫觌《鴻慶居士集》卷三十四《汪君墓志銘》。
[2]曾敏行《獨醒雜志》卷四。
[3]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四。
春日[1] 一春略無十日晴,處處浮雲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鏡,人影渡傍鷗不驚。
桃花嫣然出籬笑,似開未開最有情。
茅茨煙暝客衣濕,破夢午雞啼一聲。
*** [1]這是一首傳誦的詩(張世南《遊宦紀聞》卷三),當時就有人把第一句作為詩題(楊冠卿《客亭類稿》卷十一)。
己酉亂後寄常州使君侄[1] 草草官軍渡,悠悠虜騎旋[2]。
方嘗勾踐膽,已補女娲天[3]。
諸将争陰拱,蒼生忍倒懸[4]。
乾坤滿群盜,何日是歸年[5]! *** [1]“己酉”是宋高宗趙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
那年金兵過長江,十一月占領建康,十二月攻常州,給嶽飛打退。
這首詩也學杜甫體,比前面所選呂本中的三首,風格來得完整。
[2]宋兵忙忙亂亂向江南退卻,而金兵打過了江,還不知道何年何月肯退回北方。
武英殿叢書本《浮溪集》中“虜”字作“敵”字,康熙時吳之振重刊《瀛奎律髓》卷三十二選此詩,“騎”字上是墨釘,故推斷原為“虜”字。
補注:戴鴻森同志指出,“悠悠虜騎旋”當解為金人從容不迫地退兵,與“草草”反襯,且切“亂後”。
[3]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立志報仇,終能滅掉吳國;女娲氏看見天缺東南,煉石補天。
這一聯說,抗敵雪恥的信心和行動已經挽回國家滅亡的命運,在東南又建立了政府;涵意是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