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詩選注 二
關燈
小
中
大
柳永
柳永(生年死年不詳)原名三變,字耆卿,崇安人。
他是詞的大作家,隻留下來兩三首詩,散在宋人筆記和地方志書裡。
相傳他是個風流浪子,羅烨《醉翁談錄》丙集卷二的《花衢實錄》、《清平山堂話本》裡的《玩江樓記》、關漢卿的《謝天香》等都以他為題材。
他在詞集《樂章集》裡常常歌詠當時尋歡行樂的豪華盛況,因此宋人有句話,說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的太平景象,全寫在柳永的詞裡[1]。
但是這裡選的一首詩就表示《樂章集》并不能概括柳永的全貌,也夠使我們對他的性格和對宋仁宗的太平盛世都另眼相看了。
柳永這一首跟王冕的《傷亭戶》[2]可以算宋元兩代裡寫鹽民生活最痛切的兩首詩;以前唐代柳宗元的名作《晉問》裡也有描寫鹽池的一段,刻劃得很精緻,可是隻籠統說“未為民利”[3],沒有把鹽民的痛苦具體寫出來。
*** [1]祝穆《方輿勝覽》卷十一。
[2]《竹齋詩集》卷一。
[3]《唐柳先生文集》卷十五。
煮海歌[1] 煮海之民何所營?婦無蠶織夫無耕。
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輸征[2]。
年年春夏潮盈浦[3],潮退刮泥成島嶼;風幹日曝鹽味加[4],始灌潮波塯[5]成鹵。
鹵濃鹽淡未得間[6],采樵深入無窮山;豹蹤虎迹不敢避,朝陽出去夕陽還。
船載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竈炎炎熱;晨燒暮爍堆積高,才得波濤變成雪。
自從潴鹵至飛霜[7],無非假貸充糇糧;秤入官中充微值,一缗往往十缗償[8]。
周而複始無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驅妻逐子課工程,雖作人形俱菜色[9]。
煮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貧[10]!本朝一物不失所,願廣皇仁到海濱。
甲兵淨洗征輸辍,君有馀财罷鹽鐵[11]。
太平相業爾惟鹽,化作夏商周時節[12]。
*** [1]這首詩見于元代馮福京等人編的《昌國州圖志》卷六,昌國就是現在的浙江省定海縣,柳永做過那裡曉峰鹽場的監督官。
[2]“牢盆”就是熬鹽的器具,“輸征”就是納稅。
熬鹽的地方叫“亭場”,那裡的居民叫“亭戶”或“竈戶”,每戶有“鹽丁”;熬成的鹽得向官方繳納,折合充賦稅。
(《宋史》卷一百八十一) [3]秋季八月開始熬鹽。
(《昌國州圖志》卷五) [4]經過風吹日曬,味道漸漸鹹起來了。
[5]“塯”通“溜”,流動貌。
[6]鹵很混濁,味道不夠鹹,沒有恰到好處。
[7]“潴”是積水,“飛霜”是形容鹽的白色。
六朝時張融描寫煮海成鹽,有這樣的句子:“漉沙構白,熬波出素;積雪中春,飛霜暑路。
”(《南齊書》卷四十一)柳永借用他的成語。
[8]“償”給那些“假貸充糇糧”的債主。
[9]面黃肌瘦。
[10]“母子”是比喻政府和人民的關系。
[11]廢除鹽稅和鐵稅;宋代有鹽鐵使這種專職。
[12]中國古代記載像《書經》的《說命》、《呂氏春秋》的《本味篇》都把治國比于烹饪,宰相就等于調味的作料。
柳永叙述人民熬鹽納稅的痛苦,就聯想起《說命》裡“若作和羹,爾惟鹽梅”那兩句話來,希望做宰相的能起作用,恢複所謂“三代之治”。
李觏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南城人,有《李直講先生文集》。
他是位思想家,對傳統的儒家理論,頗有非議;例如他認為“利”是可以而且應當講求的[1],差不多繼續王充《論衡》的“刺孟”,而且開辟了顔元、李塨等對宋儒的批評。
他的詩受了些韓愈、皮日休、陸龜蒙等的影響,意思和詞句往往都很奇特,跟王令的詩算得宋代在語言上最創辟的兩家。
可惜集裡通體完善的詩篇不多,例如有一首《哀老婦》,前面二十句寫一個六十多歲的老寡婦,迫于賦稅差役,隻好跟兒孫分别,重新嫁人,但是後面三十句發了許多感慨,說要“孝治”,該響應皇帝表揚“節婦”的号召。
前面講的是杜甫《石壕吏》、《垂老别》所沒寫到的慘況,而後面講的也許在北宋就是迂執之論,因為以前和當時對再醮或改嫁的一般意見雖然有如白居易的《婦人苦》所說:“及至生死際,何曾苦樂均?婦人一喪夫,終身守孤孑”,卻還不像後來的輿論那樣苛刻。
李觏說皇帝表揚“節婦”,可是事實上北宋皇帝也準許再醮,而且就像李觏所師法的韓愈就有個“從二夫”的女兒,李觏同時人範仲淹的母親和媳婦、王安石的媳婦等也都是“從二夫”而不隐諱的[2]。
*** [1]《李直講先生文集》卷十《富國策》第一、卷二十九《原文》。
[2]參看俞正燮《癸巳類稿》卷十三《節婦說》,王應奎《柳南續筆》卷四,周壽昌《思益堂日劄》卷二,葉廷琯《吹網錄》卷三《趙用圹志書女再嫁》,平步青《樵隐昔寱》卷十四《書魏叔子〈楊母徐孺人墓表〉後》等;又毛奇齡《西河合集》書牍卷七《答福建林西仲問韓昌黎一女兩婿書》的“妄文妄解”。
獲稻 朝陽過山來,下田猶露濕。
饷婦念兒啼,逢人不敢立[1]。
青黃先後收,斷折伛偻拾。
鳥鼠滿官倉,于今又租入[2]。
*** [1]要趕回家去照管孩子,路上不敢跟人搭話。
這一點細密的觀察在旁人這類詩裡還沒見過。
[2]又是一批租米送入官倉裡去喂鳥鼠。
倉庫收藏得不嚴,米谷給麻雀和老鼠吃了,官家還向人民算賬;後唐明宗有個法令,人民每繳一石米得外加二升“雀鼠耗”(曾慥《類說》卷二十六載《五代史補》),到後周太祖時,酷吏王章把二升添成二鬥,名為“省耗”。
(《新五代史》卷三十) 鄉思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1]! *** [1]意思說:故鄉為碧山所阻隔,而碧山又為暮雲所遮掩,一重又一重的障礙,天涯地角要算遠了,可是還望得見,還比家來得近。
同時人石延年《高樓》詩:“水盡天不盡,人在天盡頭”(劉克莊《後村大全集》卷一百七十七引);範仲淹《蘇幕遮》詞:“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歐陽修《踏莎行》詞:“樓高莫近危欄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千秋歲·春恨》:“夜長春夢短,人遠天涯近”;詞意相類。
詩歌裡有兩種寫法:一、天涯雖遠,而想望中的人物更遠,就像這些例句;二、想望中的人物雖近,卻比天涯還遠,例如吳融《浙東筵上》:“坐來雖近遠于天”或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混江龍》:“隔花陰,人遠天涯近。
” 苦雨初霁 積陰為患恐沉綿,革[1]去方驚造化權。
天放舊光還日月,地将濃秀與山川。
泥途漸少車聲活,林薄初幹果味全[2]。
寄語殘雲好知足,莫依河漢更油然。
*** [1]革除、改革。
參看韋骧《韋先生集》卷五《和伯英初霁》:“陰霖革累旬。
” [2]“薄”是積草,“全”大約是保全的意思。
李觏用字喜歡标新立異,像這首詩裡的“革”字、“活”字、“全”字,還有一首《雨中作》裡的“凝雲列山鞘,冷氣攢衣刀……花淫得罪殒,莺辯知時逃”等句都是例證。
陶弼 陶弼(1015—1078)字商翁,祁陽人,有《邕州小集》。
他是位熟悉軍事的詩人,作品已經十之八九散失。
現存的詩裡最長的一首《兵器》批評當時将領的昏庸,跟異族打了敗仗,就怨武器不行
他是詞的大作家,隻留下來兩三首詩,散在宋人筆記和地方志書裡。
相傳他是個風流浪子,羅烨《醉翁談錄》丙集卷二的《花衢實錄》、《清平山堂話本》裡的《玩江樓記》、關漢卿的《謝天香》等都以他為題材。
他在詞集《樂章集》裡常常歌詠當時尋歡行樂的豪華盛況,因此宋人有句話,說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的太平景象,全寫在柳永的詞裡[1]。
但是這裡選的一首詩就表示《樂章集》并不能概括柳永的全貌,也夠使我們對他的性格和對宋仁宗的太平盛世都另眼相看了。
柳永這一首跟王冕的《傷亭戶》[2]可以算宋元兩代裡寫鹽民生活最痛切的兩首詩;以前唐代柳宗元的名作《晉問》裡也有描寫鹽池的一段,刻劃得很精緻,可是隻籠統說“未為民利”[3],沒有把鹽民的痛苦具體寫出來。
*** [1]祝穆《方輿勝覽》卷十一。
[2]《竹齋詩集》卷一。
[3]《唐柳先生文集》卷十五。
煮海歌[1] 煮海之民何所營?婦無蠶織夫無耕。
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輸征[2]。
年年春夏潮盈浦[3],潮退刮泥成島嶼;風幹日曝鹽味加[4],始灌潮波塯[5]成鹵。
鹵濃鹽淡未得間[6],采樵深入無窮山;豹蹤虎迹不敢避,朝陽出去夕陽還。
船載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竈炎炎熱;晨燒暮爍堆積高,才得波濤變成雪。
自從潴鹵至飛霜[7],無非假貸充糇糧;秤入官中充微值,一缗往往十缗償[8]。
周而複始無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驅妻逐子課工程,雖作人形俱菜色[9]。
煮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貧[10]!本朝一物不失所,願廣皇仁到海濱。
甲兵淨洗征輸辍,君有馀财罷鹽鐵[11]。
太平相業爾惟鹽,化作夏商周時節[12]。
*** [1]這首詩見于元代馮福京等人編的《昌國州圖志》卷六,昌國就是現在的浙江省定海縣,柳永做過那裡曉峰鹽場的監督官。
[2]“牢盆”就是熬鹽的器具,“輸征”就是納稅。
熬鹽的地方叫“亭場”,那裡的居民叫“亭戶”或“竈戶”,每戶有“鹽丁”;熬成的鹽得向官方繳納,折合充賦稅。
(《宋史》卷一百八十一) [3]秋季八月開始熬鹽。
(《昌國州圖志》卷五) [4]經過風吹日曬,味道漸漸鹹起來了。
[5]“塯”通“溜”,流動貌。
[6]鹵很混濁,味道不夠鹹,沒有恰到好處。
[7]“潴”是積水,“飛霜”是形容鹽的白色。
六朝時張融描寫煮海成鹽,有這樣的句子:“漉沙構白,熬波出素;積雪中春,飛霜暑路。
”(《南齊書》卷四十一)柳永借用他的成語。
[8]“償”給那些“假貸充糇糧”的債主。
[9]面黃肌瘦。
[10]“母子”是比喻政府和人民的關系。
[11]廢除鹽稅和鐵稅;宋代有鹽鐵使這種專職。
[12]中國古代記載像《書經》的《說命》、《呂氏春秋》的《本味篇》都把治國比于烹饪,宰相就等于調味的作料。
柳永叙述人民熬鹽納稅的痛苦,就聯想起《說命》裡“若作和羹,爾惟鹽梅”那兩句話來,希望做宰相的能起作用,恢複所謂“三代之治”。
李觏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南城人,有《李直講先生文集》。
他是位思想家,對傳統的儒家理論,頗有非議;例如他認為“利”是可以而且應當講求的[1],差不多繼續王充《論衡》的“刺孟”,而且開辟了顔元、李塨等對宋儒的批評。
他的詩受了些韓愈、皮日休、陸龜蒙等的影響,意思和詞句往往都很奇特,跟王令的詩算得宋代在語言上最創辟的兩家。
可惜集裡通體完善的詩篇不多,例如有一首《哀老婦》,前面二十句寫一個六十多歲的老寡婦,迫于賦稅差役,隻好跟兒孫分别,重新嫁人,但是後面三十句發了許多感慨,說要“孝治”,該響應皇帝表揚“節婦”的号召。
前面講的是杜甫《石壕吏》、《垂老别》所沒寫到的慘況,而後面講的也許在北宋就是迂執之論,因為以前和當時對再醮或改嫁的一般意見雖然有如白居易的《婦人苦》所說:“及至生死際,何曾苦樂均?婦人一喪夫,終身守孤孑”,卻還不像後來的輿論那樣苛刻。
李觏說皇帝表揚“節婦”,可是事實上北宋皇帝也準許再醮,而且就像李觏所師法的韓愈就有個“從二夫”的女兒,李觏同時人範仲淹的母親和媳婦、王安石的媳婦等也都是“從二夫”而不隐諱的[2]。
*** [1]《李直講先生文集》卷十《富國策》第一、卷二十九《原文》。
[2]參看俞正燮《癸巳類稿》卷十三《節婦說》,王應奎《柳南續筆》卷四,周壽昌《思益堂日劄》卷二,葉廷琯《吹網錄》卷三《趙用圹志書女再嫁》,平步青《樵隐昔寱》卷十四《書魏叔子〈楊母徐孺人墓表〉後》等;又毛奇齡《西河合集》書牍卷七《答福建林西仲問韓昌黎一女兩婿書》的“妄文妄解”。
獲稻 朝陽過山來,下田猶露濕。
饷婦念兒啼,逢人不敢立[1]。
青黃先後收,斷折伛偻拾。
鳥鼠滿官倉,于今又租入[2]。
*** [1]要趕回家去照管孩子,路上不敢跟人搭話。
這一點細密的觀察在旁人這類詩裡還沒見過。
[2]又是一批租米送入官倉裡去喂鳥鼠。
倉庫收藏得不嚴,米谷給麻雀和老鼠吃了,官家還向人民算賬;後唐明宗有個法令,人民每繳一石米得外加二升“雀鼠耗”(曾慥《類說》卷二十六載《五代史補》),到後周太祖時,酷吏王章把二升添成二鬥,名為“省耗”。
(《新五代史》卷三十) 鄉思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1]! *** [1]意思說:故鄉為碧山所阻隔,而碧山又為暮雲所遮掩,一重又一重的障礙,天涯地角要算遠了,可是還望得見,還比家來得近。
同時人石延年《高樓》詩:“水盡天不盡,人在天盡頭”(劉克莊《後村大全集》卷一百七十七引);範仲淹《蘇幕遮》詞:“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歐陽修《踏莎行》詞:“樓高莫近危欄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千秋歲·春恨》:“夜長春夢短,人遠天涯近”;詞意相類。
詩歌裡有兩種寫法:一、天涯雖遠,而想望中的人物更遠,就像這些例句;二、想望中的人物雖近,卻比天涯還遠,例如吳融《浙東筵上》:“坐來雖近遠于天”或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混江龍》:“隔花陰,人遠天涯近。
” 苦雨初霁 積陰為患恐沉綿,革[1]去方驚造化權。
天放舊光還日月,地将濃秀與山川。
泥途漸少車聲活,林薄初幹果味全[2]。
寄語殘雲好知足,莫依河漢更油然。
*** [1]革除、改革。
參看韋骧《韋先生集》卷五《和伯英初霁》:“陰霖革累旬。
” [2]“薄”是積草,“全”大約是保全的意思。
李觏用字喜歡标新立異,像這首詩裡的“革”字、“活”字、“全”字,還有一首《雨中作》裡的“凝雲列山鞘,冷氣攢衣刀……花淫得罪殒,莺辯知時逃”等句都是例證。
陶弼 陶弼(1015—1078)字商翁,祁陽人,有《邕州小集》。
他是位熟悉軍事的詩人,作品已經十之八九散失。
現存的詩裡最長的一首《兵器》批評當時将領的昏庸,跟異族打了敗仗,就怨武器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