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詩選注 一

關燈
柳開 柳開(946—999)字仲塗,自号東郊野夫、補亡先生,大名人,有《河東集》。

    他提倡韓愈和柳宗元的散文,把自己名字也弄得有點像文藝運動的口号:“肩愈”、“紹先”[1]。

    在這一方面,他是王禹偁、歐陽修等的先導[2]。

    《河東集》裡隻保存了三首詩,也都學韓愈的風格,偏偏遺漏了他的名作,就是下面的一首。

     *** [1]《河東集》卷二《東郊野夫傳》、卷五《答梁拾遺改名書》。

     補注:《河東集》卷十四《宋故柳先生墓志銘》載所作與侄瀛七律中四句:“出衆文章惟子厚(宗元),不群書劄獨公權。

    本朝事去同灰燼,聖代吾思紹祖先。

    ”語意更爽利;柳開在古文和書法兩方都想“紹”繼“祖先”遺風,“紹先”兼包二者。

    “紹元”和“肩愈”雖是湊手的搭配,但隻限于古文,而且也觸犯祖先名諱了。

     [2]參看洪邁《容齋續筆》卷九。

     塞上[1] 鳴骹[2]直上一[3]千尺,天靜無風聲更幹[4];碧眼胡兒三百騎,盡提金勒[5]向雲看。

     *** [1]見江少虞《皇朝類苑》卷三十五引《倦遊雜錄》。

    當時這首詩很傳誦,還有人把詩意畫成圖畫,據楊慎《升庵外集》卷七十八“蕃馬胡兒”條,在明代“猶有此圖稿本”。

     [2]原作“鹘”,《詩話總龜》前集卷四“稱賞”門引《倦遊錄》作“”,卷十“雅什”門引《詩史》作“”,即“骹”,通作“嚆”,嚆矢就是響箭。

     [3]《詩史》作“幾”。

    袁枚《随園詩話》卷十一摘錄宋人筆記裡的好絕句,不記姓名題目,第十五篇就是這首詩,“一”作“三”。

     [4]《随園詩話》作“風緊秋高雪正幹”,大約是袁枚的改筆。

     [5]“勒”是有嚼口的馬絡頭;那一隊胡人聽見半天裡一聲響箭,都拉緊缰繩,把坐騎勒住。

    三四兩句的句調可參看唐人李益(一作嚴維)《從軍北征》:“碛裡征人三百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 鄭文寶 鄭文寶(952—1012)字仲賢,甯化人。

    他很多才多藝,對軍事也頗為熟練,“好談方略”。

    宋代收集他作品最多的人說他有文集二十卷[1],但是現在已經失傳,隻在宋人編選或著作的總集、筆記、詩話,例如《皇朝文鑒》、《麈史》、《溫公詩話》等等書裡還保存了若幹篇詩文以及零星詩句。

    根據司馬光和歐陽修對他的稱賞,想見他是宋初一位負有盛名的詩人,風格輕盈柔軟,還承襲殘唐五代的傳統。

     *** [1]文瑩《續湘山野錄》;《宋史》卷二百七十七的記載就是根據那一節。

     柳枝詞[1] 亭亭畫舸系春[2]潭,直到[3]行人酒半酣;不管煙波與風雨,載将離恨過江南[4]。

     *** [1]見胡仔《苕溪漁隐叢話》前集卷二十四、後集卷三十五、何溪汶《竹莊詩話》(根據方回《桐江集》卷七,應當改作何汶《竹莊備全詩話》)卷十七、祝穆《事文類聚》别集卷二十五等;周紫芝《太倉稊米集》卷六十七《書滄海遺珠後》引作:“臨分隻待酒初酣,畫舸亭亭系碧潭,不管波濤與風雨”雲雲。

    也有人說是孫冕或張耒所作,不是鄭文寶的手筆。

    題目是從《竹莊詩話》來的,“系”字的意思裡就包涵着楊柳;古代有折柳贈别的風俗,所以劉禹錫《柳枝詞》說:“長安陌上無窮樹,隻有垂楊绾别離。

    ”詩裡所說的那條油漆得花花綠綠的船,正拴在河邊楊柳樹上。

     [2]一作“寒”。

     [3]一作“隻向”。

     [4]這首詩很像唐朝韋莊的《古離别》:“晴煙漠漠柳毵毵,不那離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雲外指,斷腸春色是江南。

    ”但是第三第四句那種寫法,比韋莊的後半首新鮮深細得多了,後來許多作家都仿效它。

    周邦彥甚至把這首詩整篇改寫為《尉遲杯》詞:“無情畫舸、都不管、煙波隔前浦,等行人醉擁重衾,載得離恨歸去。

    ”(《清真詞》卷下)石孝友《玉樓春》詞把船變為馬:“春愁離恨重于山,不信馬兒駝得動。

    ”(《全宋詞》卷一百八十)王實甫《西廂記》裡把船變成車,第四本第一折:“試着那司天台打算半年愁,端的是太平車兒約有十馀載。

    ”第三折:“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陸娟《送人還新安》又把愁和恨變成“春色”:“萬點落花舟一葉,載将春色到江南。

    ”(錢謙益《列朝詩集傳》閏四,陳田《明詩紀事》乙簽卷十三作吳鎮詩) 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巨野人,有《小畜集》。

    北宋初年的詩歌大多是輕佻浮華,缺乏人民性,王禹偁極力要挽回這種風氣。

    他提倡杜甫和白居易的詩,在北宋三位師法白居易的名詩人裡——其他兩人是蘇轼和張耒——他是最早的,也是受影響最深的。

    他對杜甫的評論也很值得注意。

    以前推崇杜甫的人都說他能夠“集大成”,綜合了過去作家的各種長處,例如元稹《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說:“小大之有所總萃”,“盡得古今之體勢”[1];王禹偁注重杜甫“推陳出新”這一點,在《日長簡仲鹹》那首詩裡,用了在當時算得很創辟的語言來歌頌杜甫開辟了詩的領域:“子美集開詩世界”[2]。

     *** [1]《元氏長慶集》卷五十六。

     [2]《小畜集》卷九。

     對雪 帝鄉[1]歲雲暮,衡門[2]晝長閉。

    五日免常參[3],三館[4]無公事。

    讀書夜卧遲,多成日高睡。

    睡起毛骨寒,窗牖瓊花墜。

    披衣出戶看,飄飄滿天地。

    豈敢患貧居,聊将賀豐歲。

    月俸雖無馀,晨炊且相繼。

    薪刍未缺供,酒肴亦能備。

    數杯奉親老,一酌均兄弟。

    妻子不饑寒,相聚歌時瑞[5]。

    因思河朔民,輸挽供邊鄙[6]:車重數十斛,路遙數百裡,羸蹄凍不行,死轍冰難曳,夜來何處宿,阒寂荒陂裡。

    又思邊塞兵,荷戈禦胡騎:城上卓旌旗,樓中望烽燧,弓勁添氣力,甲寒侵骨髓,今日何處行,牢落窮沙際。

    自念亦何人,偷安得如是!深為蒼生蠹,仍屍谏官位[7]。

    謇谔[8]無一言,豈得為直士?褒貶無一詞,豈得為良史?不耕一畝田,不持一隻矢;多慚富人[9]術,且乏安邊議。

    空作對雪吟,勤勤謝知己[10]。

     *** [1]指北宋京都汴梁。

     [2]“橫木為門”;引申為簡陋的住宅。

     [3]皇帝每五天坐一次朝,臣子上朝拜見,這是漢代傳下來的規矩。

    “免常參”就是豁免他五天一上朝的照例禮節。

     [4]指昭文、國史、集賢三館。

    此詩約作于宋太宗趙光義端拱一年(公元988年),那時候王禹偁的官職是“右拾遺直史館”。

    “右拾遺”是“谏官”,有批評和勸告皇帝的責任,所以這首詩後面說:“仍屍谏官位”;“直史館”是“史官”,應該把皇帝的言行和國家的事故作真實的、毫無掩飾的記載,所以這首詩後面說:“豈得為良史?” [5]古人稱冬雪為“瑞雪”。

     [6]“河朔”就是黃河以北。

    那時候宋跟契丹(自公元1066年起又改稱遼)正打仗,王禹偁也向宋太宗獻了《禦戎十策》。

    北宋時抽民丁運輸軍糧的情況,李複《兵饋行》寫得最詳細,可以參看:“人負五鬥兼蓑笠,米供兩兵更自食;高卑日概給二升,六鬥才可供十日。

    ……運糧恐懼乏軍興,再符差點催饋軍。

    比戶追索丁口絕,縣官不敢言無人;盡将婦妻作男子,數少更及羸老身。

    ”(《潏水集》卷十一) [7]有了“谏官”的職位而不盡“谏官”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