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蹄

關燈
面上沒有船隻和橋梁,各種物類共同生活,人類的居所相通相連而沒有什麼鄉、縣差别,禽獸成群結隊,草木遂心地生長。

    因此禽獸可以用繩子牽引着遊玩,鳥鵲的巢窠可以攀登上去探望。

    在那人類天性保留最完善的年代,人類跟禽獸同樣居住,跟各種物類相互聚合并存,哪裡知道什麼君子、小人呢!人人都蠢笨而無智慧,人類的本能和天性也就不會喪失;人人都愚昧而無私欲,這就叫做“素”和“樸”。

    能夠像生絹和原木那樣保持其自然的本色,人類的本能和天性就會完整地留傳下來。

     等到世上出了聖人,勉為其難地去倡導所謂仁,竭心盡力地去追求所謂義,于是天下開始出現迷惑與猜疑。

    放縱無度地追求逸樂的曲章,繁雜瑣碎地制定禮儀和法度,于是天下開始分離了。

    所以說,原本沒被分割,誰還能用它雕刻為酒器!一塊白玉沒被破裂,誰還能用它雕刻出玉器!人類原始的自然本性不被廢棄,哪裡用得着仁義!人類固有的天性和真情不被背離,哪裡用得着禮樂!五色不被錯亂,誰能夠調出文彩!五聲不被搭配,誰能夠應和六律!分解原木做成各種器皿,這是木工的罪過,毀棄人的自然本性以推行所謂仁義,這就是聖人的罪過! 【原文】 夫馬,陸居則食草飲水,喜則交頸相靡①,怒則分背相踶②。

    馬知已此矣。

    夫加之以衡扼③,齊之以月題④,而馬知介倪⑤、扼⑥、鸷曼⑦、詭銜⑧、竊辔⑨。

    故馬之知而态至盜者⑩,伯樂之罪也。

    夫赫胥氏之時(11),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12),鼓腹而遊(13),民能以此矣。

    及至聖人,屈折禮樂以匡天下之形(14),縣跂仁義以慰天下之心(15),而民乃始踶跂好知,争歸于利,不可止也。

    此亦聖人之過也。

     【注釋】 ①靡(mó):通作“摩”,觸摩。

     ②分背:背對着背。

    踶(dì):踢。

     ③衡:車轅前面的橫木。

    扼:亦作“轭”。

    叉馬頸的條木。

     ④題:額。

    “月題”即馬額上狀如月形的佩飾。

     ⑤介:獨。

    倪:睨,側目怒視之意。

    一說“介”字為“兀”字之訛,“倪”通作“”;“兀”就是折,掙脫車的意思。

     ⑥(yīn):屈曲。

    扼:轭。

    扼指曲頸不伸,抗拒木轭。

     ⑦鸷(zhì):兇猛。

    曼:狂突。

    鸷曼指馬兒暴戾不馴。

     ⑧詭銜:意思是詭谲地想吐出口裡的橛銜。

     ⑨竊辔:意思是偷偷地想脫出馬絡頭。

     ⑩态(態):能。

    盜:與人抗敵的意思。

     (11)赫胥氏:傳說中的古代帝王。

     (12)哺:口裡所含的食物。

    熙:通作“嬉”,嬉戲。

     (13)鼓腹:鼓着肚子,意指吃得飽飽的。

     (14)屈折:矯造的意思。

    匡:端正,改變。

     (15)縣(xuán):同“懸”。

    跂:通作“企”,企望。

    “縣跂”意思是空懸而不可企及。

     【譯文】 再說馬,生活在陸地上,吃草飲水,高興時頸交頸相互摩擦,生氣時背對背相互踢撞,馬的智巧就隻是這樣了。

    等到後來把車衡和頸轭加在它身上,把配着月牙形佩飾的辔頭戴在它頭上,那麼馬就會側目怒視,僵着脖子抗拒轭木,暴戾不馴,或詭谲地吐出嘴裡的勒口,或偷偷地脫掉頭上的馬辔。

    所以,馬的智巧竟能做出與人對抗的态度,這完全是伯樂的罪過。

    上古赫胥氏的時代,黎民百姓居處不知道做些什麼,走動也知道去哪裡,口裡含着食物嬉戲,鼓着吃飽的肚子遊玩,人們所能做的就隻是這樣了。

    等到聖人出現,矯造禮樂來匡正天下百姓的形象,标榜不可企及的仁義來慰藉天下百姓的心,于是人們便開始千方百計地去尋求智巧,争先恐後地去競逐私利,而不能終止。

    這也是聖人的罪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