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傳·僖公

關燈
僖公(經一·一)元年 春,王正月。

     (傳)公何以不言即位?繼弑君,子不言即位。

    此非子也,其稱子何?臣、子一例也。

     (經一·二)齊師、宋師、曹師次于聶北,救邢。

     (傳)救不言次,此其言次何?不及事也。

    不及事者何?邢已亡矣。

    孰亡之?蓋狄滅之。

    曷為不言狄滅之?為桓公諱也。

    曷為為桓公 諱?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天下諸侯有相滅亡者,桓公不能救,則桓公恥之。

    曷為先言次而後言救?君也。

    君則其稱師何?不與諸侯 專封也。

    曷為不與?實與而文不與。

    文曷為不與?諸侯之義不得專封也。

    諸侯之義不得專封,則其曰實與之何?上無天子,下無方伯 ,天下諸侯有相滅亡者,力能救之,則救之可也。

     (經一·三)夏,六月,邢遷于陳儀。

     (傳)遷者何?其意也。

    遷之者何?非其意也。

     (經一·四)齊師、宋師、曹師城邢。

     (傳)此一事也,曷為複言齊師、宋師、曹師?不複言師,則無以知其為一事也。

     (經一·五)秋,七月戊辰,夫人姜氏薨于夷,齊人以歸。

     (傳)夷者何?齊地也。

    齊地,則其言齊人以歸何?夫人薨于夷,則齊人以歸。

    夫人薨于夷,則齊人曷為以歸?桓公召而缢殺之。

     (經一·六)楚人伐鄭。

    八月,公會齊侯、宋公、鄭伯、曹伯、邾婁人于朾。

    九月,公敗邾婁師于纓。

     (經一·七)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帥師,敗莒師于犁,獲莒挐。

     (傳)莒挐者何?莒大夫也。

    莒無大夫,此何以書?大季子之獲也。

    何大乎季子之獲?季子治内難以正,禦外難以正。

    其禦外難以正 奈何?公子慶父弑闵公,走而之莒,莒人逐之,将由乎齊,齊人不納,卻反舍于汶水之上,使公子奚斯入請。

    季子曰:「公子不可以 入,入則殺矣!」奚斯不忍反命于慶父,自南涘,北面而哭。

    慶父聞之曰:「嘻!此奚斯之聲也,諾已。

    」曰:「吾不得入矣!」于 是抗輈經而死。

    莒人聞之曰:「吾已得子之賊矣!」以求賂乎魯。

    魯人不與,為是興師而伐魯,季子待之以偏戰。

     (經一·八)十有二月丁巳,夫人氏之喪至自齊。

     (傳)夫人何以不稱姜氏?貶。

    曷為貶?與弑公也。

    然則曷為不于弑焉貶?貶必于其重者,莫重乎其以喪至也。

     僖公(經二·一)二年 春,王正月,城楚丘。

     (傳)孰城之?城衛也。

    曷為不言城衛?滅也。

    孰滅之?蓋狄滅之。

    曷為不言狄滅之?為桓公諱也。

    曷為為桓公諱?上無天子,下無 方伯,天下諸侯有相滅亡者,桓公不能救,則桓公恥之也。

    然則孰城之?桓公城之。

    曷為不言桓公城之?不與諸侯專封也。

    曷為不與 ?實與而文不與。

    文曷為不與?諸侯之義,不得專封。

    諸侯之義不得專封,則其曰實與之何?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天下諸侯有相滅 亡者,力能救之,則救之可也。

     (經二·二)夏,五月辛巳,葬我小君哀姜。

     (傳)哀姜者何?莊公之夫人也。

     (經二·三)虞師、晉師滅夏陽。

     (傳)虞,微國也,曷為序乎大國之上?使虞首惡也。

    曷為使虞首惡?虞受賂,假滅國者道,以取亡焉。

    其受賂奈何?獻公朝諸大夫 而問焉,曰:「寡人夜者寝而不寐,其意也何?」諸大夫有進對者曰:「寝不安與?其諸侍禦有不在側者與?」獻公不應。

    荀息進曰 :「虞郭見與?」獻公揖而進之,遂與之入而謀曰:「吾欲攻郭,則虞救之;攻虞,則郭救之,如之何?願與子慮之。

    」荀息對曰: 「君若用臣之謀,則今日取郭,而明日取虞爾,君何憂焉?」獻公曰:「然則奈何?」荀息曰:「請以屈産之乘與垂棘之白璧,往必 可得也。

    則寶出之内藏,藏之外府;馬出之内廄,系之外廄爾,君何喪焉?」獻公曰:「諾。

    雖然,宮之奇存焉,如之何?」荀息曰 :「宮之奇知則知矣!雖然,虞公貪而好寶,見寶必不從其言,請終以往。

    」于是終以往,虞公見寶許諾。

    宮之奇果谏:「記曰:『 唇亡則齒寒。

    』虞、郭之相救,非相為賜,則晉今日取郭,而明日虞從而亡爾。

    君請勿許也。

    」虞公不從其言,終假之道以取郭。

    還 ,四年,反取虞。

    虞公抱寶牽馬而至。

    荀息見曰:「臣之謀何如?」獻公曰:「子之謀則已行矣,寶則吾寶也,雖然,吾馬之齒亦已 長矣!」蓋戲之也。

    夏陽者何?郭之邑也。

    曷為不系于郭?國之也。

    曷為國之?君存焉爾。

     (經二·四)秋,九月,齊侯、宋公、江人、黃人盟于貫澤。

    (傳)江人、黃人者何?遠國之辭也。

    遠國至矣,則中國曷為獨言齊、 宋至爾?大國言齊、宋,遠國言江、黃,則以其馀為莫敢不至也。

     (經二·五)冬,十月,不雨。

     (傳)何以書?記異也。

    (經二·六)楚人侵鄭。

     僖公(經三·一)三年 春,王正月,不雨。

     (經三·二)夏,四月,不雨。

     (傳)何以書?記異也。

     (經三·三)徐人取舒。

     (傳)其言取之何?易也。

     (經三·四)六月,雨。

     (傳)其言六月雨何?上雨而不甚也。

     (經三·五)秋,齊侯、宋公、江人、黃人會于陽穀。

     (傳)此大會也,曷為末言爾?桓公曰:「無障穀,無貯粟,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

    」 (經三·六)冬,公子友如齊莅盟。

     (傳)莅盟者何?往盟乎彼也。

    其言來盟者何?來盟于我也。

    (經三·七)楚人伐鄭。

     僖公(經四·一)四年 春,王正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侵蔡,蔡潰。

     (傳)潰者何?下叛上也。

    國曰潰,邑曰叛。

     (經四·二)遂伐楚,次于陉。

     (傳)其言次于陉何?有俟也。

    孰俟?俟屈完也。

     (經四·三)夏,許男新臣卒。

    楚屈完來盟于師,盟于召陵。

     (傳)屈完者何?楚大夫也。

    何以不稱使?尊屈完也。

    曷為尊屈完?以當桓公也。

    其言盟于師、盟于召陵何?師在召陵也。

    師在召陵 ,則曷為再言盟?喜服楚也。

    何言乎喜服楚?楚有王者則後服,無王者則先叛。

    夷狄也,而亟病中國,南夷與北狄交。

    中國不絕若線 ,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帖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