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後趙錄
關燈
小
中
大
皇後。
十一月,享群臣于太武殿前,佛圖澄殿上褰衣而行,吟曰:"棘子成林,将壞人衣。
"虎發石而視之,有棘子生焉。
冉闵小字棘奴也。
十二月辛己,雷,大霖雨。
虎問佛圖澄,澄曰:"其為我乎?"至戊子而澄卒。
大甯元年正月,虎僭即皇帝位于郊,大赦改年。
二月,有沙門從雍州來,稱見佛圖澄西入關,虎掘之無屍,唯有一石。
虎惡之曰:"石者朕也,葬我而去,吾将死矣。
"因而寝疾,四月薨于金華殿。
(《晉書》曰:"季龍始鹹康元年,僭位立,此太和六年,計在位十五年。
") 世子即位,尊劉後為太後,彭城王遵先鎮關右,至是勒兵而還,戎卒九萬,次于蕩陰。
石闵為前鋒都督,太後授遵丞相,加九錫,增封十郡。
己醜,遵至安陽亭貫甲曜兵,入自鳳陽門,升太武前殿,盡哀,退如東閣。
群臣敦勸即位,大赦,封世為谯王,邑萬戶。
廢太後劉氏為昭儀,尋皆殺之。
世立凡三十三日。
尊其母鄭氏為皇太後,立妃張氏為皇後,大司馬義陽王鑒為太傅,沛王沖為太保,石闵為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
甲午,太武殿災,諸門觀閣蕩然。
其乘禦服,燒者大半,光焰照天,月餘乃滅。
已未,雨血,周遍邺城。
六月,葬虎顯原陵,僞谥武皇帝,廟号太祖。
十一月,石闵劫司空李農及右衛王基,密謀其廢遵。
闵使将軍蘇彥、周成帥甲士三十八人,執遵于南台如意觀。
遵時方與婦人彈棋,問周成等曰:"反者誰也。
"成曰:"義陽王鑒當立。
"遵曰:"我尚如是,汝等立鑒,複能幾時?"遂殺之于琨華殿,誅鄭太後、張皇後。
遵字大祗,虎第九子,凡在位者百八十三日。
鑒即位,大赦,以石闵為将軍,封武德王。
李農為大司馬。
鑒使中書令李松、殿中将軍張才等夜誅闵、農等于琨華殿,不克,禁中擾亂。
鑒僞不知,夜斬松等于西中華門。
龍骧将軍孫伏都、劉铢等結羯士三千人,伏于胡天,亦欲誅闵等。
時鑒在中台,伏都帥三十餘人,将升台挾鑒以攻之。
鑒見而問其故,伏都曰:"闵、農等反,已在東掖門,臣嚴衛士,謹先啟知。
"鑒曰:"卿好陳力,勿憂無報也。
"伏都等攻闵,不克。
闵、農攻斬伏都等,自鳳陽門至琨華,橫屍相枕,諸胡羯無少長皆斬之,死者二十餘萬。
于時高鼻多須,至有濫死者。
初,青龍元年正月,石闵欲滅二石之号,議曰:"孔子曰:'易姓而王七月者,七十有三國,繼趙李。
'谶書炳然,且德星鎮衛,宜改号大魏,易姓李氏。
又大赦,閏月,改元。
廢鑒殺之,誅虎孫三十八人,盡殆石氏。
鑒在位一百三日,鑒字大郎,虎第三子也。
石闵 石闵字永曾,虎之養孫也。
父瞻,字弘武。
本姓冉,名良,魏郡内黃人。
其先漢黎陽騎都督,累世牙門,勒破陳午于河内,獲瞻,時年十二。
長而勇悍,便弓馬,臨陣不顧。
勒奇之,曰:"此兒壯健可嘉",命虎子之。
曆位左積射将軍,封西華侯。
闵幼而果銳,虎撫之如孫。
及長,身長八尺,善謀,勇力絕人。
虎即位,封為修武侯,曆位北中郎将。
虎之敗于昌黎,闵軍獨全,由此功名大顯。
永興元年閏月,司徒申鐘、司空郎ウ等四十八人上尊号于闵,僭皇帝位于南郊。
大赦改元,号稱大魏,複姓冉氏。
追尊祖隆元皇帝,考瞻烈祖高皇帝。
尊母王氏為太後,妻董氏為皇後,子智為皇太子。
以司馬李農為太宰,諸子皆封為縣公。
新興王祗聞石鑒之死,稱尊号于襄國,改元永甯。
石祗遣相國汝陰王石琨帥衆十萬伐邺。
六月,進據邯鄲。
闵盡衆拒之,琨軍大敗。
二年三月,闵攻襄國百餘日,祗怯,乃去皇帝之号,改稱趙王。
遣太尉張奉乞帥于慕容俊。
中軍張春請救于姚弋仲。
三月,祗相國汝陰王琨自冀州救祗,弋仲複遣子襄帥騎三萬八千,隽遣将軍悅绾帥甲士三萬,勁卒十三萬,四方攻之,祗沖其後,闵帥大敗。
闵與十餘騎奔還邺,祗使劉顯帥衆十萬,追奔伐邺,闵盡衆出戰,大敗之,追奔至于陽平。
顯懼,密使請降,求殺石祗為效。
四月,劉顯殺祗,及其丞相樂安王炳、太保張舉等。
遣拜顯上大将軍、大單于、冀州牧。
祗、炳皆虎之庶子也。
七月,劉顯稱尊号襄國。
三年二月,劉顯帥衆伐常山,太守蘇彥告難,闵師八千救彥,敗顯于常山,追奔及于襄國。
顯大将軍曹伏駒開門為應,遂入襄國,誅顯及其公卿以下百餘人,焚襄國宮室,遷其民于邺。
三月,慕容俊已克幽薊,略地至于冀州。
闵帥騎擊之,與慕容恪遇于魏昌城,恪方陣而前,闵衆寡不敵,所乘赤馬曰朱龍,日行千裡,潰圍東奔,行二十餘裡,馬無故而死,遂為恪所擒,送之于薊。
俊立闵而問之曰:"汝奴仆下才,何敢妄稱天子?"闵曰:"當此天下大亂,爾曹人面獸心,尚欲纂逆,我一時英雄,何為不可作帝王耶?"俊怒,鞭之三百,遣慕容評帥衆圍邺。
五月,送闵于龍城,告廆皝廟而殺之。
邺中饑,人相食,虎時宮人被食略盡。
冉智尚幼,蔣幹遣詹事劉猗,奉表降俊。
八月,長水校尉馬願、龍骧将軍田香、開門降評。
蔣幹懸缒而下,奔于倉垣。
評送闵後董氏、太子智、大尉申鐘及諸王公卿于薊。
初、慕容俊斬闵于遏陉山,山左右七裡木悉枯,蝗蟲大起。
自五月不雨至于十二月。
俊遣使者祀之,谥曰武悼天王,其日大雨雹,是歲太和八年也。
十一月,享群臣于太武殿前,佛圖澄殿上褰衣而行,吟曰:"棘子成林,将壞人衣。
"虎發石而視之,有棘子生焉。
冉闵小字棘奴也。
十二月辛己,雷,大霖雨。
虎問佛圖澄,澄曰:"其為我乎?"至戊子而澄卒。
大甯元年正月,虎僭即皇帝位于郊,大赦改年。
二月,有沙門從雍州來,稱見佛圖澄西入關,虎掘之無屍,唯有一石。
虎惡之曰:"石者朕也,葬我而去,吾将死矣。
"因而寝疾,四月薨于金華殿。
(《晉書》曰:"季龍始鹹康元年,僭位立,此太和六年,計在位十五年。
") 世子即位,尊劉後為太後,彭城王遵先鎮關右,至是勒兵而還,戎卒九萬,次于蕩陰。
石闵為前鋒都督,太後授遵丞相,加九錫,增封十郡。
己醜,遵至安陽亭貫甲曜兵,入自鳳陽門,升太武前殿,盡哀,退如東閣。
群臣敦勸即位,大赦,封世為谯王,邑萬戶。
廢太後劉氏為昭儀,尋皆殺之。
世立凡三十三日。
尊其母鄭氏為皇太後,立妃張氏為皇後,大司馬義陽王鑒為太傅,沛王沖為太保,石闵為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
甲午,太武殿災,諸門觀閣蕩然。
其乘禦服,燒者大半,光焰照天,月餘乃滅。
已未,雨血,周遍邺城。
六月,葬虎顯原陵,僞谥武皇帝,廟号太祖。
十一月,石闵劫司空李農及右衛王基,密謀其廢遵。
闵使将軍蘇彥、周成帥甲士三十八人,執遵于南台如意觀。
遵時方與婦人彈棋,問周成等曰:"反者誰也。
"成曰:"義陽王鑒當立。
"遵曰:"我尚如是,汝等立鑒,複能幾時?"遂殺之于琨華殿,誅鄭太後、張皇後。
遵字大祗,虎第九子,凡在位者百八十三日。
鑒即位,大赦,以石闵為将軍,封武德王。
李農為大司馬。
鑒使中書令李松、殿中将軍張才等夜誅闵、農等于琨華殿,不克,禁中擾亂。
鑒僞不知,夜斬松等于西中華門。
龍骧将軍孫伏都、劉铢等結羯士三千人,伏于胡天,亦欲誅闵等。
時鑒在中台,伏都帥三十餘人,将升台挾鑒以攻之。
鑒見而問其故,伏都曰:"闵、農等反,已在東掖門,臣嚴衛士,謹先啟知。
"鑒曰:"卿好陳力,勿憂無報也。
"伏都等攻闵,不克。
闵、農攻斬伏都等,自鳳陽門至琨華,橫屍相枕,諸胡羯無少長皆斬之,死者二十餘萬。
于時高鼻多須,至有濫死者。
初,青龍元年正月,石闵欲滅二石之号,議曰:"孔子曰:'易姓而王七月者,七十有三國,繼趙李。
'谶書炳然,且德星鎮衛,宜改号大魏,易姓李氏。
又大赦,閏月,改元。
廢鑒殺之,誅虎孫三十八人,盡殆石氏。
鑒在位一百三日,鑒字大郎,虎第三子也。
石闵 石闵字永曾,虎之養孫也。
父瞻,字弘武。
本姓冉,名良,魏郡内黃人。
其先漢黎陽騎都督,累世牙門,勒破陳午于河内,獲瞻,時年十二。
長而勇悍,便弓馬,臨陣不顧。
勒奇之,曰:"此兒壯健可嘉",命虎子之。
曆位左積射将軍,封西華侯。
闵幼而果銳,虎撫之如孫。
及長,身長八尺,善謀,勇力絕人。
虎即位,封為修武侯,曆位北中郎将。
虎之敗于昌黎,闵軍獨全,由此功名大顯。
永興元年閏月,司徒申鐘、司空郎ウ等四十八人上尊号于闵,僭皇帝位于南郊。
大赦改元,号稱大魏,複姓冉氏。
追尊祖隆元皇帝,考瞻烈祖高皇帝。
尊母王氏為太後,妻董氏為皇後,子智為皇太子。
以司馬李農為太宰,諸子皆封為縣公。
新興王祗聞石鑒之死,稱尊号于襄國,改元永甯。
石祗遣相國汝陰王石琨帥衆十萬伐邺。
六月,進據邯鄲。
闵盡衆拒之,琨軍大敗。
二年三月,闵攻襄國百餘日,祗怯,乃去皇帝之号,改稱趙王。
遣太尉張奉乞帥于慕容俊。
中軍張春請救于姚弋仲。
三月,祗相國汝陰王琨自冀州救祗,弋仲複遣子襄帥騎三萬八千,隽遣将軍悅绾帥甲士三萬,勁卒十三萬,四方攻之,祗沖其後,闵帥大敗。
闵與十餘騎奔還邺,祗使劉顯帥衆十萬,追奔伐邺,闵盡衆出戰,大敗之,追奔至于陽平。
顯懼,密使請降,求殺石祗為效。
四月,劉顯殺祗,及其丞相樂安王炳、太保張舉等。
遣拜顯上大将軍、大單于、冀州牧。
祗、炳皆虎之庶子也。
七月,劉顯稱尊号襄國。
三年二月,劉顯帥衆伐常山,太守蘇彥告難,闵師八千救彥,敗顯于常山,追奔及于襄國。
顯大将軍曹伏駒開門為應,遂入襄國,誅顯及其公卿以下百餘人,焚襄國宮室,遷其民于邺。
三月,慕容俊已克幽薊,略地至于冀州。
闵帥騎擊之,與慕容恪遇于魏昌城,恪方陣而前,闵衆寡不敵,所乘赤馬曰朱龍,日行千裡,潰圍東奔,行二十餘裡,馬無故而死,遂為恪所擒,送之于薊。
俊立闵而問之曰:"汝奴仆下才,何敢妄稱天子?"闵曰:"當此天下大亂,爾曹人面獸心,尚欲纂逆,我一時英雄,何為不可作帝王耶?"俊怒,鞭之三百,遣慕容評帥衆圍邺。
五月,送闵于龍城,告廆皝廟而殺之。
邺中饑,人相食,虎時宮人被食略盡。
冉智尚幼,蔣幹遣詹事劉猗,奉表降俊。
八月,長水校尉馬願、龍骧将軍田香、開門降評。
蔣幹懸缒而下,奔于倉垣。
評送闵後董氏、太子智、大尉申鐘及諸王公卿于薊。
初、慕容俊斬闵于遏陉山,山左右七裡木悉枯,蝗蟲大起。
自五月不雨至于十二月。
俊遣使者祀之,谥曰武悼天王,其日大雨雹,是歲太和八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