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
關燈
小
中
大
大中九年正月十九日,制曰:「朝議郎、守尚書刑部郎中、柱國、賜绯魚袋唐技、将仕郎、守尚書職方員外郎裴,(庭裕先父)早以科名,薦由台閣,聲猷素履,亦有可嘉。
昨者,吏部以爾秉心精專,請委考覆,而臨事或乖于公當,物議遂至于沸騰,豈可尚列彌綸?是宜并分等符,善綏凋瘵,以補悔尤。
技可虔州刺史,散官、勳封如故;裴可申州刺史,散官如故。
」舍人杜德公之詞也。
吏部侍郎,兼判尚書铨事裴谂左授國子祭酒,吏部郎中周敬複罰二月俸,監察禦史馮颛左授秘書省着作佐郎;考院所送博學宏詞科趙秬等十人,并宜覆落,不在施行之限。
初,裴谂兼上铨,主試宏、拔兩科。
其年,争名者衆,應宏詞選,前進士苗台符、楊岩、薛訢、李詢、古敬翊已下一十五人就試。
谂寬豫仁厚,有賦題不密之說。
前進士柳翰、京兆尹柳憙之子也。
故事,宏詞科隻三人,翰在選中。
不中選者言翰于谂處先得賦題,讬詞人溫庭筠為之。
翰既中選,其聲聒不止,事徹宸聽。
杜德公時為中書舍人,言于執政曰:「某兩為考官,未試宏詞,先鎖考官,然後考□□□□□□□□文書。
若自先得賦題者必佳,糊名考文書得佳者,考官乃公。
當罪上铨為宜,考官不合坐。
」宏詞趙秬,丞相令狐绹故人子也,同列将以此事嫁患于令狐丞相,丞相遂逐之,盡覆去。
初,日官奏:「文星暗,科場當有事。
」沈詢為禮部侍郎,聞而憂焉。
至是,三科盡覆,日官之言方驗。
上自黨項叛擾,推其由,乃邊将貪暴,利其羊馬,多欺取之。
始用右谏議大夫李福為夏州節度使,刑部侍郎畢諴為邠甯節度使,大理卿裴識為泾原節度使。
發日,臨軒戒勵,禀奉宸威,絕侵奪之貪。
邊方帖息,烽燧不複告驚矣。
浙東觀察使,兼禦史中丞李讷為軍士噪逐,坐貶朗州刺史,馳驿赴任。
讷性褊狷,遇軍士不以禮,人皆怨之,遂及于難。
監軍使王景宗責撫循無狀,杖四十,流恭陵。
自此,戎臣失律,監軍皆從坐。
宰臣鄭朗自中書歸宣平私第,内園使李敬寔衢路沖之,朗列奏。
上诏敬寔面語,敬寔奏:「供奉官例不避。
」上曰:「銜天子之命橫絕而過可矣,安有私出不避輔相乎!」剝紫绶,配南衙。
太常卿封敖于私第上事,禦史台彈奏,左遷國子祭酒。
故事,太常卿上日,庭設九部樂,盡一時之盛。
敖拜太常卿,欲便于親閱,遂就私第視事。
法司舉奏,遂薄責焉。
上勵精理天下.一紀之内,欲臻升平。
自大中十二年後,藩鎮繼有叛亂。
宣州都将康全泰逐出觀察使鄭薰,湖南都将石再順逐出觀察使韓琮,廣州都将王令寰逐出節度使楊發,江西都将毛鶴逐出觀察使鄭憲。
上赫怒,命淮南節度使、檢校左仆射、平章事崔铉兼領宣、池、歙三州觀察使,以宋州刺史溫璋為宣州刺史,以右金吾将軍蔡襲為湖南觀察使,以泾原節度使李承勳為廣州節度使,以光祿卿韋宙為江西觀察使,隻取鄰道兵送赴任,兇渠如期授首,皆不勞師,斬定誅鋤,盡副聖旨。
李景讓為吏部尚書,抗疏言:「穆宗至敬宗、文宗、武宗四廟當遷出。
以穆宗是上兄弟,文宗以下是上猶子。
陛下拜兄尚可,拜侄可乎?使陛下得親事七廟,宜重升代宗以下入廟,以正三昭三穆之序。
」事下百官集議,不定而止。
時人以上方銜穆宗,深謂景讓希旨,多不直其事。
劉臯為鹽州刺史,甚有威名。
監軍使楊玄價誣奏臯謀叛,函首以進。
阖朝公卿,面折庭争,上重違百辟之言,始坐玄價專殺不辜之罪。
上晚歲酷好仙道。
廣州監軍使吳德鄘離阙日病足,已蹒跚矣。
三載,監廣師歸阙,足疾卻平。
上诘之,遂具為上說羅浮山人軒轅集醫憗。
上聞之,甘心焉,驿诏軒轅集赴京師。
既至,館于南亭院外庭,莫之面也。
谏官恐害政,屢以為言。
上曰:「軒轅道人,口不幹世事,卿勿以為憂。
」留歲餘,放歸,授朝奉大夫、廣州司馬;集堅不受。
臨與上别,上問理天下當得幾年,集曰:「五十年。
」上聞之慰悅。
及遏密之歲,春秋五十。
李景讓、夏侯孜偘偘立朝,俱勵風操。
景讓為禦史大夫,視事之日,以侍禦史孫玉汝、監察禦史盧狷、王觌不稱職,請移他官。
孜為右丞,以職方郎中裴諴、虞部郎中韓瞻俱聲績不立,诙諧取容,諴改太子中允,瞻改鳳州刺史。
于延陵授
昨者,吏部以爾秉心精專,請委考覆,而臨事或乖于公當,物議遂至于沸騰,豈可尚列彌綸?是宜并分等符,善綏凋瘵,以補悔尤。
技可虔州刺史,散官、勳封如故;裴可申州刺史,散官如故。
」舍人杜德公之詞也。
吏部侍郎,兼判尚書铨事裴谂左授國子祭酒,吏部郎中周敬複罰二月俸,監察禦史馮颛左授秘書省着作佐郎;考院所送博學宏詞科趙秬等十人,并宜覆落,不在施行之限。
初,裴谂兼上铨,主試宏、拔兩科。
其年,争名者衆,應宏詞選,前進士苗台符、楊岩、薛訢、李詢、古敬翊已下一十五人就試。
谂寬豫仁厚,有賦題不密之說。
前進士柳翰、京兆尹柳憙之子也。
故事,宏詞科隻三人,翰在選中。
不中選者言翰于谂處先得賦題,讬詞人溫庭筠為之。
翰既中選,其聲聒不止,事徹宸聽。
杜德公時為中書舍人,言于執政曰:「某兩為考官,未試宏詞,先鎖考官,然後考□□□□□□□□文書。
若自先得賦題者必佳,糊名考文書得佳者,考官乃公。
當罪上铨為宜,考官不合坐。
」宏詞趙秬,丞相令狐绹故人子也,同列将以此事嫁患于令狐丞相,丞相遂逐之,盡覆去。
初,日官奏:「文星暗,科場當有事。
」沈詢為禮部侍郎,聞而憂焉。
至是,三科盡覆,日官之言方驗。
上自黨項叛擾,推其由,乃邊将貪暴,利其羊馬,多欺取之。
始用右谏議大夫李福為夏州節度使,刑部侍郎畢諴為邠甯節度使,大理卿裴識為泾原節度使。
發日,臨軒戒勵,禀奉宸威,絕侵奪之貪。
邊方帖息,烽燧不複告驚矣。
浙東觀察使,兼禦史中丞李讷為軍士噪逐,坐貶朗州刺史,馳驿赴任。
讷性褊狷,遇軍士不以禮,人皆怨之,遂及于難。
監軍使王景宗責撫循無狀,杖四十,流恭陵。
自此,戎臣失律,監軍皆從坐。
宰臣鄭朗自中書歸宣平私第,内園使李敬寔衢路沖之,朗列奏。
上诏敬寔面語,敬寔奏:「供奉官例不避。
」上曰:「銜天子之命橫絕而過可矣,安有私出不避輔相乎!」剝紫绶,配南衙。
太常卿封敖于私第上事,禦史台彈奏,左遷國子祭酒。
故事,太常卿上日,庭設九部樂,盡一時之盛。
敖拜太常卿,欲便于親閱,遂就私第視事。
法司舉奏,遂薄責焉。
上勵精理天下.一紀之内,欲臻升平。
自大中十二年後,藩鎮繼有叛亂。
宣州都将康全泰逐出觀察使鄭薰,湖南都将石再順逐出觀察使韓琮,廣州都将王令寰逐出節度使楊發,江西都将毛鶴逐出觀察使鄭憲。
上赫怒,命淮南節度使、檢校左仆射、平章事崔铉兼領宣、池、歙三州觀察使,以宋州刺史溫璋為宣州刺史,以右金吾将軍蔡襲為湖南觀察使,以泾原節度使李承勳為廣州節度使,以光祿卿韋宙為江西觀察使,隻取鄰道兵送赴任,兇渠如期授首,皆不勞師,斬定誅鋤,盡副聖旨。
李景讓為吏部尚書,抗疏言:「穆宗至敬宗、文宗、武宗四廟當遷出。
以穆宗是上兄弟,文宗以下是上猶子。
陛下拜兄尚可,拜侄可乎?使陛下得親事七廟,宜重升代宗以下入廟,以正三昭三穆之序。
」事下百官集議,不定而止。
時人以上方銜穆宗,深謂景讓希旨,多不直其事。
劉臯為鹽州刺史,甚有威名。
監軍使楊玄價誣奏臯謀叛,函首以進。
阖朝公卿,面折庭争,上重違百辟之言,始坐玄價專殺不辜之罪。
上晚歲酷好仙道。
廣州監軍使吳德鄘離阙日病足,已蹒跚矣。
三載,監廣師歸阙,足疾卻平。
上诘之,遂具為上說羅浮山人軒轅集醫憗。
上聞之,甘心焉,驿诏軒轅集赴京師。
既至,館于南亭院外庭,莫之面也。
谏官恐害政,屢以為言。
上曰:「軒轅道人,口不幹世事,卿勿以為憂。
」留歲餘,放歸,授朝奉大夫、廣州司馬;集堅不受。
臨與上别,上問理天下當得幾年,集曰:「五十年。
」上聞之慰悅。
及遏密之歲,春秋五十。
李景讓、夏侯孜偘偘立朝,俱勵風操。
景讓為禦史大夫,視事之日,以侍禦史孫玉汝、監察禦史盧狷、王觌不稱職,請移他官。
孜為右丞,以職方郎中裴諴、虞部郎中韓瞻俱聲績不立,诙諧取容,諴改太子中允,瞻改鳳州刺史。
于延陵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