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癸酉 元統元年。

    先是,歲壬申秋,文宗車駕在上都。

    八月,疾大漸,召皇後及太子燕帖古思、大臣燕帖木兒曰:「昔者晃忽叉之事,為朕平生大錯,朕嘗中夜思之,悔之無及。

    燕帖古思雖為朕子,朕固愛之,然今大位,乃明宗之大位也。

    汝輩如愛朕,願召明宗子妥懽帖木兒來,登玆大位。

    如是,朕雖見明宗于地下,亦可以有所措詞而塞責耳!」言訖而崩。

    晃忽叉者,乃明宗皇帝從北方來飲毒而崩之地。

    燕帖木兒大懼,為之躊躇者累日。

    自念晃忽叉之事,己實造謀,恐妥懽帖木兒至,究治其罪,姑秘文宗遺詔,屏而不發。

    因謂文宗後曰:「阿婆且權守上位,安王室,妥懽帖木兒居南徼荒瘴之地,未知有無,我與宗戚諸王,徐議之可也。

    」是時,燕帖木兒以太平王為右相,禮絕百寮,威焰赫赫,宗戚諸王,無敢以為言者。

    逗遛至至順四年三月,上位虛攝已久,內外頗以為言,燕帖木兒始迎明宗皇帝次子懿璘隻班登寶位,不發詔,不改年號,逾月而崩,廟號甯宗。

    既而燕帖木兒建議,欲立燕帖古思。

    文宗後苦辭曰:「天位至重,吾兒恐年小,豈不遭折死耶?妥懽帖木兒在廣西靜江,可取他來為帝,且先帝臨崩雲雲,言猶在耳。

    」于是燕帖木兒知事不能已,遂奉太後詔旨,遣使去廣取妥懽帖木兒太子來京。

    太子行至良鄉,以郊祀鹵簿禮迎之,蓋燕帖木兒欲以此取悅太子之意。

    既而燕帖木兒驅馬與太子並行,馬上舉鞭指示,告太子以國家多難,遣使奉迎之由,太子訖無一言以答之。

    燕帖木兒心疑懼,留連至六月,方始使登位,改元元統元年,尊文宗後為皇太後,丞相燕帖木兒加太師、左丞相,撒敦為右丞相,伯顏為樞密院知院,唐其勢為禦史大夫。

    撒敦者,燕太師之弟也。

    唐其勢者,燕太師之子也。

    徽政院使宦者高麗人禿滿歹兒者,首薦高麗女子祁氏于帝。

    祁氏性黠慧,有寵于帝。

    秋九月,太後謂大臣曰:「正宮未有人,何不選立之?」眾對曰:「今太師丞相有女,端嚴正大,宜為天下母。

    」于是,立太師女伯牙吾氏為後。

    後權臣家女,習于驕貴,又輕帝年幼,見帝寵祁氏,心不平之,日夜捶楚,祁氏幾不勝。

    一夕,又跪祁氏于前,籌問其罪,加烙其體。

    翌日,司天奏:「昨夕火星犯後妃座[1]。

    」帝雖不言,甚銜之。

    初,世祖皇帝家法,賤高麗女子,不以入宮,至是始壞祖宗家法,識者知天下之將亂也。

     甲戌 元統二年。

    太師太平王燕帖木兒,自帝即位以來,不復留心政事,惟日溺于酒色,收晉邸後為妻,諸公主嫁之者四十餘人。

    有某位王位公主嫁,及門三日,不得見,既而傳旨曰:「公主且歸,我要時來取。

    」 燕帖木兒宴趙中丞家,男女共坐,名為「鴛鴦筵席」。

    隅座中有一婦人,顏色甚麗,太師目之,問曰:「此為誰?」意欲留之。

    左右告之曰:「此太師幾夫人某氏也。

    」由是酒色過度,體羸溺血而死。

     太尉伯顏陞為右丞相。

    當帝自廣西來京師[2],宿留汴梁,心方不測朝廷權臣意。

    其時伯顏適為汴梁省左平章,提所有蒙古漢軍,扈從入京,帝深德之,既以扈從功封太尉。

    至是一旦為相,居唐其勢上,唐其勢忿曰:「天下者,本我家天下也。

    伯顏何人,位居我上!」或時衷甲帶刀至伯顏家,或夜入都人家飲,然猛憨無術,實無他異謀也。

     乙亥 至元元年。

    四月,右丞相伯顏奏曰:「禦史大夫唐其勢與其弟答刺海為文宗義子者,謀為不軌,將不利社稷。

    」有詔捕之。

    唐其勢攀檻不肯出,答剌海匿皇後袍下。

    右丞相復奏曰:「豈有兄弟謀不軌,而姐妹可匿之乎?」並執皇後,以付有司。

    後呼曰:「陛下救我!」帝曰:「汝兄弟謀害我,我如何救得你[3]?」亦絞死于東門外。

    唐其勢既死,命撒的為禦史大夫,立翁吉刺氏為皇後。

    後乃世祖後察必之曾孫也[4],性莊厚,寡言笑,號正宮皇後。

    復立祁氏為次宮皇後,居興聖宮,號興聖宮皇後。

    二宮並為後自此始。

     伯顏奏曰:「陛下有太子,休教讀漢兒人書[5],漢兒人讀書好生欺負人[6]。

    往時我行有把馬者,久不見,問之,曰:『往應舉未回。

    』我不想科舉都是這等人得了。

    」遂罷今年二月禮部科舉。

     丙子 至元二年。

    詔徵西域匼刺麻至京,禮為帝師,仍以故太師燕帖木兒第賜之。

     丁醜 至元三年。

    以伯顏為太師,答刺罕左丞相封秦王。

    伯顏本郯王家奴也,謂郯王為使長。

    伯顏至是怒曰:「我為太師,位極人臣,豈容猶有使長耶?」遂奏郯王謀為不軌,殺郯王,並殺王子數人。

    初,伯顏謀封秦王時,或告伯顏曰:「秦王大名,恐不宜居。

    」伯顏曰:「我聞淮東有秦郵,我索秦郵為秦王,非西秦也,何不可之有?」時天下貢賦多入于伯顏家,省臺官多出其門下。

    每罷朝,皆擁之而退,朝廷為之空矣。

    禁漢人、南人不得持寸鐵,賜高年帛,禁百姓畜馬,品官畜馬有差[7]。

     六月,天下謠傳拘刷童男童女,民間皆望風成婚。

     河南棒胡反[8]。

    棒胡者,河南鵲山縣人[9]。

    好使棒,棒長六七尺,進退擊技如神,遠近聞者稱棒胡。

    其徒弟百餘人,有名胡山花,亦善棒。

    開州人轆軸李,陳州人棒張,皆起兵應之。

    河南左丞慶童,督兵敗之于鹿邑岡[10],擒之,號其岡為得勝岡。

     伯顏數往太皇太後宮,或通宵不出。

    京師為語曰:「上把君欺,下把民虐,太皇太後倚恃著。

    」 彗出紫薇垣數十丈,凡十餘日。

    占者以為應在十五年後,至年果驗。

    京師大水。

    朱光卿、石崑山亂于廣南之惠州。

    既而復有李智甫、羅天麟亂于閩、漳,皆討平之。

     戊寅 至元四年。

    詔郡縣舉隱逸士,詔修曲阜孔廟。

     袁州妖僧彭瑩玉、徒弟周子旺,以寅年寅月寅日寅時反。

    反者背心皆書「佛」字,以為有「佛」字,刀兵不能傷。

    人皆惑之,從者五千餘人。

    郡兵討平之,殺其子天生、地生,妻佛母[11],瑩玉遂逃匿于淮西民家。

    瑩玉本南泉山慈化寺東邨莊民家子,寺僧有姓彭者,年六十餘歲,善觀氣色。

    一夕夜雪,見寺東約二十丈,紅焰半天。

    翌日,召其莊老,詢之曰:「昨夜二更時,汝邨中得無失火乎?抑有他異事乎?」內有一老曰:「邨中無事,惟舍下媳婦生一兒。

    」僧遽喜曰:「曷與我為徒弟,可乎?」老遂捨為僧,于是遂以穀帛若幹酬之。

    其子年十歲,始送入寺,與羣從嬉,時預言禍福皆驗。

    年十五,南泉山下忽產一泉,甚冽。

    是時民皆患疾疫,瑩玉以泉水施之,疾者皆愈,以故袁民翕然事之如神。

    及事敗,逃淮西,淮民聞其風,以故爭庇之,卒不為有司所捕獲。

     伯顏與太皇太後謀立燕帖古思而廢帝,其侄脫脫頗聞其謀,竊以告其師吳直方行可[12],教之以密告于帝,令帝知而預為防。

     冬十一日,河南範孟端反。

    孟端者,河南杞縣人也,始為內臺知班,發身掾河南省臺。

    其人貧無資,寡交遊,人皆謂不辦事,鬱鬱不得志,又久不得補。

    一日,大書省壁曰:「人皆謂我不辦事,天下辦事有幾人?袖裏屠龍斬蛟手,埋沒青鋒二十春。

    」後有守省禦史來,與孟端有舊,力為言之,乃得補,又不幫俸。

    孟端憾曰:「我必殺若輩。

    」一夕,與其黨霍八失等約曰:「我冬至日應直省,汝四人當以黃臘為丸彈狀佩之,稱聖旨劫鋪馬,乘昏夜入河南省臺中堂坐定,喚當值掾吏來傳聖旨[13],我則佯應之曰:『諾。

    』有河南廉訪使段惟德,緻仕在家,即傳聖旨召之,使居省中權事。

    餘省官呼入者,汝皆傳聖旨槌殺之。

    凡發號令,惟聽我施行。

    如此,大事必成,可以得志,富貴可共也。

    」已而皆如其言。

    是日,省憲官置酒,皆醉于家。

    于是平章月魯不花、左丞劫烈、理問金剛奴、郎中完者禿黑的兒,都事拜住、總管撤思麻[14]、監司禿滿、萬戶完者不花等喚入,皆若使聽聖旨然,即以鐵骨朵自後槌死,棄屍後園。

    稱聖旨除孟端為河南都元帥,拘收大小衙門印,自佩平章發兵虎符,調兵守城,把諸街巷中,人不得往來;封閉黃河大江渡船,使南北毋通,發各道兵來聽調。

    孟端在省祭祖,去杞縣祭祖墳。

    經五日久[15],用金鼓押諸衙門正官、首領官凡若幹人,斬於市。

    有馮二舍者,孟端用為省宣使,使在外給事。

    馮因叩孟端曰:「幸引我見朝廷官。

    」孟端醉不覺,吐而言曰:「何者為朝廷官?我便是也。

    」馮覺其偽,因隨孟端出,竊告省都鎮撫曰:「使臣者偽也,可閉諸省門勿納,我將圖之。

    」于是殺孟端于外。

    時省中猶未信,擲其首示之,乃開門。

    持兵者入,霍八失等竄竹園中,遂俱撲殺之。

    當孟端反時,百官俯首聽命,獨歸睗不從[16]。

    孟端曰:「朝廷以月魯輩有罪,別選用人,歸先生不願仕宦耶?」睗曰:「有母在堂,不願也。

    」又曰:「歸先生不怕死耶?」睗曰:「死生有命。

    」元帥遂囚之,事敗得出。

    故天下多歸睗,自此始[17]。

     己卯 至元五年。

    冬,皇太子生,名愛育失黎達臘,實興聖宮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