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狩見聞錄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靖康二年二月初七日,晨起,密報李石、周訓、吳開、莫俦來奏事,即引對。
石奏曰:“皇帝令起居上皇,緣金人堅欲上皇出郊,前次雖已得辭,今又請到南薰門廠舍拜表,乞皇帝歸。
若表到寨中,皇帝便可歸内。
金人意欲成本朝一段好事,懇請亦無他意。
”又密奏曰:“得旨,爹爹、娘娘請便來,不可緩,恐失事機。
”徽廟沉吟曰:“軍前别無變動否?卿無隐也。
朕爵祿卿等至此,無以小利誤朕大事。
苟有他變,我亦擘劃,恐徒死無益。
”石等曰:“倘或不實,甘受萬死。
”徽廟曰:“朝廷既不令南去,又圍城時聾瞽我,不令知,以至于此。
今日之事,妄舉足則不可,卿等無隐。
”石曰:“不敢亂奏。
”徽廟即令中使,請顯肅皇後。
時後已到拱宸門外辦被複、廚檐,邀徽廟同行。
後與徽廟語少刻,即索道服欲出。
姜堯臣等進曰:“雖雲邀駕隻在門裡,第恐虜情詐僞不測。
更宜聖裁,此足似未可移。
”徽廟曰:“适皇後在禁中得官家語,令暫到門首。
端的如此,怎不去得?”内人與近侍皆大哭。
徽廟曰:“縱或有非意,亦知此事終在。
若以我為質,得官家歸保宗社,亦無辭。
第恨我揖遜如禮,退處道宮,朝廷政事,并不與聞。
惟一聽命,未嘗犯分。
自處若此,獲報乃爾,有愧昔人多矣。
”顧左右曰:“從我者聽。
”左右皆泣從。
又取常禦佩刀,令丁孚佩之。
乃乘肩輿,與顯肅皇後出延福宮,由晨輝門而出。
将至南薰門,雙扉俱啟。
徽廟曰:“此必番使迓。
”方欲由就西廠舍,導從圍掩車輿出門。
徽廟頓足輿中曰:“事果變矣。
”呼丁孚取佩刀,而孚出門時已為金人搜去。
至東禦園門,有番使來傳二帥起居,雲到寨食罷相見,簾端視久之。
申初,到南郊齋宮,止于大王位。
從人皆攔于西城門外,并不許随從。
惟姜堯臣、徐中立、丁孚等得在左右,虜人目為祗候人。
徽廟到郊宮,虜人遣代太師、沙少師等三人來奏。
徽廟取向日張珏投降本朝文字,并張珏緘首,一宗處分。
徽廟對來使雲:“當日張珏投降,初未有不受之約,故納珏不疑。
繼得山西軍前移文要珏,即斬首以獻。
不謂細故,上國指以為釁。
今城破國亡,禍變及此,何文字之有!況已嘗移文上國,死生一切惟命,不必以此為目也。
”虜唯唯,自後更不複來取。
金國凡有計議,隻在淵聖皇帝禦前奏禀,隔數日一遣人,起居徽廟。
在寨二十餘日,徽廟自制劄子一通,令與相國。
其略雲:“頃以海上之盟,謂歡好可以萬世。
嘗招收張珏,繼蒙須索,即令戮以為獻。
意罪不至甚,而大兵踵來,乃指以為釁。
某即遜位,避罪南下。
歸後塊處道宮,恬養魂魄,未嘗幹與朝政。
而奸臣伺隙,離間父子,雖大兵南來,亦不相聞報。
緻煩天讨,宿甲臨城,至城破時,始知三關敗約之所緻。
蓋嗣子不能奉承大國之約,某亦失義方之訓。
事遽至此,咎将誰執?尚有血誠,祈回洪聽,某願以身代嗣子,遠朝阙庭,卻令男某等,乞一廣南煙瘴小郡,以奉祖宗遺祀,終其天年。
某即甘斧钺,一聽大國之命,誠迫意切,■〈馬禺〉待台令。
”劄子去後,一日有番使來雲:“承示文字,但三關之盟,初不恁地。
止說子孫不紹,社稷傾危。
雖承劄子,卻不敢背元約。
更容取上伴指揮,請上皇心下不要煩惱,但且寬心,抱此劄子。
”徽廟令附進南京行在訖。
徽廟又制奏表,自即位、遜位,凡宮禁深密,處廷政事之失,一一剖析,深夜焚之。
是夕,徽廟夢與太後同載入宣德宮,奏樂整肅,覺來猶聞其餘音。
至曉,令報後知。
三月初七日,聞張邦昌僭位。
徽廟曰:“邦昌若誓死節,則社稷增重。
今屍君之位,猶且庶幾。
但所系至重,既立異姓,則吾事決矣。
”因泣下沾襟。
明日,臣下有進詩者,曰:“伊尹定歸商社稷,霍光終作漢臣鄰。
”徽廟且讀且罵曰:“待其歸商興漢,則吾已在龍荒之北矣。
不達事機,猶有如此者。
” 先是三月二十九日,有語分路去。
徽廟同二太子由河北路,淵聖同國相由河東路,約會于燕京。
是日,淵聖欲肅王同行。
肅王堅辭雲:“去歲奉旨出使,不曾避免,久違膝下。
”泣請甚确,始複免去。
複以岐王從行,以肅王曾奉使虜中,人情稔熟,故要同去。
次日,徽廟率淵聖、二後、諸王、妃嫔、帝姬、驸馬等望城拜城中,辭違宗廟。
徽廟伏地,氣塞不能起,景王掖起之。
六宮無長少俱哭,震泰煙門動。
虜人說,此日日色昏慘,風聲如号,移時方止。
是晚,報來日啟程。
淵聖同皇後
石奏曰:“皇帝令起居上皇,緣金人堅欲上皇出郊,前次雖已得辭,今又請到南薰門廠舍拜表,乞皇帝歸。
若表到寨中,皇帝便可歸内。
金人意欲成本朝一段好事,懇請亦無他意。
”又密奏曰:“得旨,爹爹、娘娘請便來,不可緩,恐失事機。
”徽廟沉吟曰:“軍前别無變動否?卿無隐也。
朕爵祿卿等至此,無以小利誤朕大事。
苟有他變,我亦擘劃,恐徒死無益。
”石等曰:“倘或不實,甘受萬死。
”徽廟曰:“朝廷既不令南去,又圍城時聾瞽我,不令知,以至于此。
今日之事,妄舉足則不可,卿等無隐。
”石曰:“不敢亂奏。
”徽廟即令中使,請顯肅皇後。
時後已到拱宸門外辦被複、廚檐,邀徽廟同行。
後與徽廟語少刻,即索道服欲出。
姜堯臣等進曰:“雖雲邀駕隻在門裡,第恐虜情詐僞不測。
更宜聖裁,此足似未可移。
”徽廟曰:“适皇後在禁中得官家語,令暫到門首。
端的如此,怎不去得?”内人與近侍皆大哭。
徽廟曰:“縱或有非意,亦知此事終在。
若以我為質,得官家歸保宗社,亦無辭。
第恨我揖遜如禮,退處道宮,朝廷政事,并不與聞。
惟一聽命,未嘗犯分。
自處若此,獲報乃爾,有愧昔人多矣。
”顧左右曰:“從我者聽。
”左右皆泣從。
又取常禦佩刀,令丁孚佩之。
乃乘肩輿,與顯肅皇後出延福宮,由晨輝門而出。
将至南薰門,雙扉俱啟。
徽廟曰:“此必番使迓。
”方欲由就西廠舍,導從圍掩車輿出門。
徽廟頓足輿中曰:“事果變矣。
”呼丁孚取佩刀,而孚出門時已為金人搜去。
至東禦園門,有番使來傳二帥起居,雲到寨食罷相見,簾端視久之。
申初,到南郊齋宮,止于大王位。
從人皆攔于西城門外,并不許随從。
惟姜堯臣、徐中立、丁孚等得在左右,虜人目為祗候人。
徽廟到郊宮,虜人遣代太師、沙少師等三人來奏。
徽廟取向日張珏投降本朝文字,并張珏緘首,一宗處分。
徽廟對來使雲:“當日張珏投降,初未有不受之約,故納珏不疑。
繼得山西軍前移文要珏,即斬首以獻。
不謂細故,上國指以為釁。
今城破國亡,禍變及此,何文字之有!況已嘗移文上國,死生一切惟命,不必以此為目也。
”虜唯唯,自後更不複來取。
金國凡有計議,隻在淵聖皇帝禦前奏禀,隔數日一遣人,起居徽廟。
在寨二十餘日,徽廟自制劄子一通,令與相國。
其略雲:“頃以海上之盟,謂歡好可以萬世。
嘗招收張珏,繼蒙須索,即令戮以為獻。
意罪不至甚,而大兵踵來,乃指以為釁。
某即遜位,避罪南下。
歸後塊處道宮,恬養魂魄,未嘗幹與朝政。
而奸臣伺隙,離間父子,雖大兵南來,亦不相聞報。
緻煩天讨,宿甲臨城,至城破時,始知三關敗約之所緻。
蓋嗣子不能奉承大國之約,某亦失義方之訓。
事遽至此,咎将誰執?尚有血誠,祈回洪聽,某願以身代嗣子,遠朝阙庭,卻令男某等,乞一廣南煙瘴小郡,以奉祖宗遺祀,終其天年。
某即甘斧钺,一聽大國之命,誠迫意切,■〈馬禺〉待台令。
”劄子去後,一日有番使來雲:“承示文字,但三關之盟,初不恁地。
止說子孫不紹,社稷傾危。
雖承劄子,卻不敢背元約。
更容取上伴指揮,請上皇心下不要煩惱,但且寬心,抱此劄子。
”徽廟令附進南京行在訖。
徽廟又制奏表,自即位、遜位,凡宮禁深密,處廷政事之失,一一剖析,深夜焚之。
是夕,徽廟夢與太後同載入宣德宮,奏樂整肅,覺來猶聞其餘音。
至曉,令報後知。
三月初七日,聞張邦昌僭位。
徽廟曰:“邦昌若誓死節,則社稷增重。
今屍君之位,猶且庶幾。
但所系至重,既立異姓,則吾事決矣。
”因泣下沾襟。
明日,臣下有進詩者,曰:“伊尹定歸商社稷,霍光終作漢臣鄰。
”徽廟且讀且罵曰:“待其歸商興漢,則吾已在龍荒之北矣。
不達事機,猶有如此者。
” 先是三月二十九日,有語分路去。
徽廟同二太子由河北路,淵聖同國相由河東路,約會于燕京。
是日,淵聖欲肅王同行。
肅王堅辭雲:“去歲奉旨出使,不曾避免,久違膝下。
”泣請甚确,始複免去。
複以岐王從行,以肅王曾奉使虜中,人情稔熟,故要同去。
次日,徽廟率淵聖、二後、諸王、妃嫔、帝姬、驸馬等望城拜城中,辭違宗廟。
徽廟伏地,氣塞不能起,景王掖起之。
六宮無長少俱哭,震泰煙門動。
虜人說,此日日色昏慘,風聲如号,移時方止。
是晚,報來日啟程。
淵聖同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