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

關燈
熙甯中,有一道人,無目,以錢置手掌中,即知正背年号,人皆異之。

    康節先公問曰:“以錢置爾之足,亦能知之乎?”道人答曰:“此吾師之言也。

    ”愧謝而去。

     伯溫少時,因讀《文中子》,至“使諸葛武侯無死,禮樂其有興乎?”因著論,以謂武侯霸者之佐,恐于禮樂未能興也。

    康節先公見之,怒曰:“汝如武侯猶不可妄論,況萬萬相遠乎?以武侯之賢,安知不能興禮樂也?後生辄議先賢,亦不韪矣。

    ”伯溫自此于先達不敢妄論。

     伯溫上世範陽,以中直笃實,讀書謹禮為家法。

    大父伊川丈人尤質直,平生不妄笑語。

    年七十字有九,以治平四年正月初一日捐館。

    初無疾,不食飲水者累日。

    除夜,康節先公以下侍立左右,伯溫方七歲,大父鐘愛之,亦立其傍。

    大父曰:“吾及新年往矣。

    ”康節先公以下皆掩泣,大父止之曰:“吾兒以布衣名動朝廷,子孫皆力學孝謹,吾瞑目無憾,何用哭?”大父平日喜用大杯飲酒,謂康節先公曰:“酌酒與爾别?”康節同叔父滿酌大杯以獻,大父一舉而盡,再酌,飲及半,氣息微矣。

    謂康節日:“吾平生不害物,不妄言,自度無罪。

    即死當以肉祭,勿做佛事亂吾教。

    無令吾死婦人之手。

    汝兄弟候吾就小殓,方令家之人哭。

    勿叫号,俾我失路。

    ”康節先公泣涕以從。

    康節謀葬大父,與程正叔先生同蔔地于伊川神陰原。

    不盡用葬書,大抵以五音擇地,以昭穆序葬,陰陽拘忌之說,皆所不信。

    以是年十月初三日葬,開棺,大父顔貌如生,伯溫尚記之。

    熙甯十年夏,康節先生感微疾,氣口益耗,神日益明,笑謂司馬溫公曰:“某欲觀化一巡,如何?”溫公曰:“先生未應至此。

    ”康節先生曰:“死生常事耳。

    ”張橫渠先生喜論命,來問疾,因曰:“先生論命否?當推之。

    ”康節先公曰:“若天命則知之,世俗所謂命則不知也。

    ”橫渠曰:“先生知天命矣,某尚何言?”程伊川曰:“先生至此,它人無以為力,願自主張。

    ”康節先公曰:“平生學道,豈不知此?然亦無可主張。

    ”時康節正寝,諸公議後事于外,有欲葬近洛城者。

    康節先公已知,呼伯溫入曰:“諸公欲以近城地葬我,不可,當從伊川先茔耳。

    ”七月初四日,大書詩一章曰:“生于太平世,長于太平世,死于太平世。

    客問年幾何?六十有七歲。

    俯仰天地間,浩然獨無愧。

    ”以是夜五更捐館,其治命如大父,伯溫不敢違。

    先是康節先公每展伊川大父墓,至中途上官店,必過信孝傑殿丞家。

    孝傑從康節先公最早。

    孝傑死,有八子,康節先公遇之如子侄,每過之,則迎拜侍立左右甚恭。

    康節先公捐館之年,寒食過之,謂諸子曰:“吾再經此,與今日異矣。

    ”諸子不敢問。

    至葬,喪車及上官店,諸子泣奠言之,以為異。

    張景觀字臨之,學行甚高,康節先公喜之。

    将赴涪州武龍尉,告别康節先公,泣數行下,謂曰:“吾不見子之歸矣。

    ”張峋字子堅,康節先公于門弟子中謂可與語道者,赴調京師,康節先公愀然色變曰:“吾老矣,不複相見也。

    ”皆是年之春也。

    鳴呼,康節先公所以預知者,何止此哉。

    伯溫不肖,不能有所述也,惟修身俟死下從九原耳。

    尚追憶其遺言,以示子孫。

     康節先公與呂微仲丞相不相接,先公與橫渠先生張子厚同以熙甯十年丁巳捐館。

    今《微仲文集》中有《和母同州丁巳吟》雲:“行高名并美,命否數皆殂。

    嗟爾百君子,賢哉二丈夫。

    毋方敦薄俗(邵堯夫樂道不仕),誰複距虛無(張子厚論佛老之失)?望道鹹瞠若,修梁遽壞乎?密章燔漢绶,環經泣秦儒。

    賴有諸良友,能令紹不孤。

    ”為先公與子厚作也。

    蓋河南府以先公訃聞,诏贈著作郎,谥康節。

    子厚自秘閣病免西歸,及長安以殁,門人衰服挽車葬橫渠雲。

    伯溫獲見公,每語先公,則怅然有不可及之歎。

    後伯溫初仕長子縣尉,公入相元,改西京國學教授。

    未久,公罷政。

    嗚呼,亦所以為不孤之惠欤? 康節先公居洛,凡交遊年長者拜之,年等者與之為朋友,年少者以子弟待之,未嘗少異于人,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