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搔擾,衆皆大喜。
又聞上驿前誡約之事,滿城父老皆相賀曰:‘五代天子皆以兵威強制天下,未有德洽黎庶者。
今上踐阼未終日,而有愛民之心,吾輩老矣,何幸見真天子之禦世乎?’自唐末至五代,藩方節制皆不禀朝命,上踐阼,豁達大度,推赤心以待之。
由是諸路節将懷德畏威,不敢跋扈,歲時貢奉無阙,朝廷亟召亟至,皆執藩臣之節甚恭。
識者知主威之行矣,太平之基立矣。
”又曰:“杜太後度量恢廓,有才智,國初内助為多。
上初自陳橋即帝位,進兵入城,人先報曰:‘點檢(上時官為點檢)已作天子歸矣!’時後寝未興,聞報,安卧不答,晉王輩皆驚躍奔走出迎(晉王後受命,是為太宗)。
斯須有上親信人至,入白後,後乃徐徐而起曰:‘吾兒素有大志,果有今日矣。
’俄頃上至,見後于堂上。
衆皆賀之,惟後愀然不樂,上甚訝之。
左右進白後曰:‘臣聞母以子貴,自古如此。
後子今作天子,胡為不樂?’後謂上曰:‘吾聞為君不易,且天子者緻身于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則此位可尊,苟或失馭,則欲為匹夫不得,是吾所以憂也。
子宜勉之!’上再拜曰:‘謹受教。
’又曰:‘乾德、開寶間,天下将大定,惟河東未遵王化,而疆土實廣,國用豐羨,上愈節儉,宮人不及二百,猶以為多。
又宮殿内惟挂青布緣簾、绯絹帳、紫綢褥,禦衣止赭袍,以绫羅為之,其餘皆用纟絹。
晉王已下因侍宴禁中,從容言服用太草草,上正色曰:‘爾不記居甲馬營中時耶?’上雖貴為萬乘,其不忘布衣時事皆如此。
”又曰:“開寶末,議遷都于洛。
晉王言:‘京師屯兵百萬,全藉汴渠漕運東南之物贍養之,若遷都于洛,恐水運艱阻,阙于軍儲。
’上省表不報,命留中而已。
異日,晉王宴見從容,又言遷都非便。
上曰:‘遷洛未已,久當遷雍。
’晉王叩其旨,上曰:‘吾将西遷者無它,欲據山河之勝而去冗兵,循周、漢之故事以安天下也。
’晉王又言:‘在德不在險。
’上不答。
晉王出,上謂侍臣曰:‘晉王之言固善,姑從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又曰:“上享天下十七年,左右内臣有五十餘員,止令掌宮掖中事,未嘗令預政事,或有不得已而差出外方,止令幹一事,不得妄采聽他事奏陳。
天下以為幸。
開寶末,差内臣禱名山大川,俄有黃門于洞穴采得怪石,有類羊形,以為異而獻之。
上曰:‘此是墳墓中物,何用獻為?’命碎其石,仍杖其黃門逐之。
不受内臣所媚皆如此。
”又曰:“乾德初,浙西錢做來朝,上待之甚厚。
俶方到阙,自晉王、丞相及中外臣僚有表章五十餘封,請留做,上曰:‘錢俶在本國,歲修職貢無阙,今又委質來朝,若利其土宇而留之,殆非人主之用心,何以示信于天下也。
’奏俱不納。
俶辭歸國,賜與金币名馬之外,别以黃絹封署文書一角付俶曰:‘候至本國開之。
’仍谕俶曰:‘朕知卿忠勤,若朕常安健,公則常有東南,他人即不可也。
’俶做感泣拜謝而去。
俶至錢塘,開軸中文字,乃是晉王、丞相已下請留箋章五十餘封。
俶大驚,以表稱謝。
上存心仁信類如此。
”嗚呼,王内翰,前輩諸公識與不識,皆尊師之,曰:“古之遺直也。
”伯溫晚生,得其私書于海内,兵火之餘,取可傳者列之。
李文定公迪為學子時,從種放明逸先生學。
将試京師,從明逸求當塗公卿薦書,明逸曰:“有知滑州柳開仲途者,奇才善士,當以書通君之姓名。
”文定攜書見仲途,以文卷為贽,與谒俱入。
久之,仲塗出,曰:“讀君之文,須沐浴乃敢見。
”因留之門下。
一日,仲塗自出題,令文定與其諸子及門下客同賦。
賦成,驚曰:“君必魁天下,為宰相。
”令門下客與諸子拜之曰:“異日無相忘也。
”文定以狀元及第,十年緻位宰相。
仲途門下客有柳某者,後官至侍禦史,文定公命長子柬之娶其女,不忘仲途之言也。
文定所拟賦題不傳。
如王沂公(曾)初作《有物混成賦》,識者知其決為宰相,蓋所養所學發為言辭者,可以觀矣。
程明道先生為伯溫雲。
寇萊公既貴,因得月俸,置堂上。
有老媪泣曰:“太夫人捐館時,家貧,欲絹一匹作衣衾不可得,恨不及公之今日也。
”公聞之大恸,故居家儉素,所卧青帷二十年不易。
或以公孫弘事靳之,公笑曰:“彼詐我誠,尚何愧!”故魏野贈公詩曰:“有官居鼎鼐,無宅起樓台。
”後虜使在廷,目公曰:“此無宅相公耶?”或曰公頗專奢縱,非也。
蓋公多典藩,于公會宴設則甚盛,亦退之所謂:石之儲,嘗空于私室;方丈之食,每盛于賓筵。
餘得于公之甥王公丞相所作公墓志,公遺事如此。
張文定公齊賢,河南人。
少為舉子,貧甚,客河南尹張全義門下,飲啖兼數人。
自言平時未嘗飽,遇村人作願齋方飽。
嘗赴齋後時,見其家懸一牛皮,取煮食之無遺。
太祖幸西都,文定公獻十策于馬前,召至行宮,賜衛士廊餐。
文定就大盤中以手取食,帝用拄斧擊其首,問所言十事。
文定且食且對,略無懼色,賜束帛遣之。
帝歸,謂太宗曰:“吾車西都,為
又聞上驿前誡約之事,滿城父老皆相賀曰:‘五代天子皆以兵威強制天下,未有德洽黎庶者。
今上踐阼未終日,而有愛民之心,吾輩老矣,何幸見真天子之禦世乎?’自唐末至五代,藩方節制皆不禀朝命,上踐阼,豁達大度,推赤心以待之。
由是諸路節将懷德畏威,不敢跋扈,歲時貢奉無阙,朝廷亟召亟至,皆執藩臣之節甚恭。
識者知主威之行矣,太平之基立矣。
”又曰:“杜太後度量恢廓,有才智,國初内助為多。
上初自陳橋即帝位,進兵入城,人先報曰:‘點檢(上時官為點檢)已作天子歸矣!’時後寝未興,聞報,安卧不答,晉王輩皆驚躍奔走出迎(晉王後受命,是為太宗)。
斯須有上親信人至,入白後,後乃徐徐而起曰:‘吾兒素有大志,果有今日矣。
’俄頃上至,見後于堂上。
衆皆賀之,惟後愀然不樂,上甚訝之。
左右進白後曰:‘臣聞母以子貴,自古如此。
後子今作天子,胡為不樂?’後謂上曰:‘吾聞為君不易,且天子者緻身于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則此位可尊,苟或失馭,則欲為匹夫不得,是吾所以憂也。
子宜勉之!’上再拜曰:‘謹受教。
’又曰:‘乾德、開寶間,天下将大定,惟河東未遵王化,而疆土實廣,國用豐羨,上愈節儉,宮人不及二百,猶以為多。
又宮殿内惟挂青布緣簾、绯絹帳、紫綢褥,禦衣止赭袍,以绫羅為之,其餘皆用纟絹。
晉王已下因侍宴禁中,從容言服用太草草,上正色曰:‘爾不記居甲馬營中時耶?’上雖貴為萬乘,其不忘布衣時事皆如此。
”又曰:“開寶末,議遷都于洛。
晉王言:‘京師屯兵百萬,全藉汴渠漕運東南之物贍養之,若遷都于洛,恐水運艱阻,阙于軍儲。
’上省表不報,命留中而已。
異日,晉王宴見從容,又言遷都非便。
上曰:‘遷洛未已,久當遷雍。
’晉王叩其旨,上曰:‘吾将西遷者無它,欲據山河之勝而去冗兵,循周、漢之故事以安天下也。
’晉王又言:‘在德不在險。
’上不答。
晉王出,上謂侍臣曰:‘晉王之言固善,姑從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又曰:“上享天下十七年,左右内臣有五十餘員,止令掌宮掖中事,未嘗令預政事,或有不得已而差出外方,止令幹一事,不得妄采聽他事奏陳。
天下以為幸。
開寶末,差内臣禱名山大川,俄有黃門于洞穴采得怪石,有類羊形,以為異而獻之。
上曰:‘此是墳墓中物,何用獻為?’命碎其石,仍杖其黃門逐之。
不受内臣所媚皆如此。
”又曰:“乾德初,浙西錢做來朝,上待之甚厚。
俶方到阙,自晉王、丞相及中外臣僚有表章五十餘封,請留做,上曰:‘錢俶在本國,歲修職貢無阙,今又委質來朝,若利其土宇而留之,殆非人主之用心,何以示信于天下也。
’奏俱不納。
俶辭歸國,賜與金币名馬之外,别以黃絹封署文書一角付俶曰:‘候至本國開之。
’仍谕俶曰:‘朕知卿忠勤,若朕常安健,公則常有東南,他人即不可也。
’俶做感泣拜謝而去。
俶至錢塘,開軸中文字,乃是晉王、丞相已下請留箋章五十餘封。
俶大驚,以表稱謝。
上存心仁信類如此。
”嗚呼,王内翰,前輩諸公識與不識,皆尊師之,曰:“古之遺直也。
”伯溫晚生,得其私書于海内,兵火之餘,取可傳者列之。
李文定公迪為學子時,從種放明逸先生學。
将試京師,從明逸求當塗公卿薦書,明逸曰:“有知滑州柳開仲途者,奇才善士,當以書通君之姓名。
”文定攜書見仲途,以文卷為贽,與谒俱入。
久之,仲塗出,曰:“讀君之文,須沐浴乃敢見。
”因留之門下。
一日,仲塗自出題,令文定與其諸子及門下客同賦。
賦成,驚曰:“君必魁天下,為宰相。
”令門下客與諸子拜之曰:“異日無相忘也。
”文定以狀元及第,十年緻位宰相。
仲途門下客有柳某者,後官至侍禦史,文定公命長子柬之娶其女,不忘仲途之言也。
文定所拟賦題不傳。
如王沂公(曾)初作《有物混成賦》,識者知其決為宰相,蓋所養所學發為言辭者,可以觀矣。
程明道先生為伯溫雲。
寇萊公既貴,因得月俸,置堂上。
有老媪泣曰:“太夫人捐館時,家貧,欲絹一匹作衣衾不可得,恨不及公之今日也。
”公聞之大恸,故居家儉素,所卧青帷二十年不易。
或以公孫弘事靳之,公笑曰:“彼詐我誠,尚何愧!”故魏野贈公詩曰:“有官居鼎鼐,無宅起樓台。
”後虜使在廷,目公曰:“此無宅相公耶?”或曰公頗專奢縱,非也。
蓋公多典藩,于公會宴設則甚盛,亦退之所謂:石之儲,嘗空于私室;方丈之食,每盛于賓筵。
餘得于公之甥王公丞相所作公墓志,公遺事如此。
張文定公齊賢,河南人。
少為舉子,貧甚,客河南尹張全義門下,飲啖兼數人。
自言平時未嘗飽,遇村人作願齋方飽。
嘗赴齋後時,見其家懸一牛皮,取煮食之無遺。
太祖幸西都,文定公獻十策于馬前,召至行宮,賜衛士廊餐。
文定就大盤中以手取食,帝用拄斧擊其首,問所言十事。
文定且食且對,略無懼色,賜束帛遣之。
帝歸,謂太宗曰:“吾車西都,為